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15年2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以“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建言‘十三五’”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年

1、“十三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一是国内经济矛盾与风险增大倒逼经济转型;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催促经济转型;三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来说,2020年确实是个坎: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2020;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节点在2020。如果谋划好、把握好2020这个“中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经济转型升级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本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时期。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十三五”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与落后国家相比,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优势又没有,面临双重压力。

2、经济转型升级要解决的要害是“往哪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认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历史的跨度,不仅仅考虑“十三五”,还要考虑到2030年。目前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于往哪转:一

是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二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由守旧型向创新型转变;五是由增长型向惠民型转变;六是由干预型向市场型转变。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王金祥认为,要把转型升级看作是一个过程,永远在转型、永远在升级,不能停顿;由于各地省情不同,转型升级要差别化,让各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迟福林指出,“十三五”我国面临三大转型:即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从三大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看,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3、“三力共振”对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未来三力共振会对经济转型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经济转型的压力,当前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低成本出口战略难以为继;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的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难以为继;二是经济增长动能的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是经济增长的动能出现了乏力,靠传统的投资很难再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改革的阻力,主要是利益格局的扭曲,如果不通过反腐破除改革的阻力,改革很难继续下去。

4、经济转型升级重在突破“三个路径依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指出,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如何突破“三个路径依赖”: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关系要突破,从政府市场的合作模式转向市场政府的合作模式,发挥市场很强的自我组织功能;二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过去长期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现在应该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以经济转型推动社会转型转为以社会转型推动经济转型。

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1、结构调整决定“十三五”增长前景。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结构变动时期,面临非常多的结构性挑战,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大。一是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解决,经济增长会继续走低、疲软,中高速就很难保住,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二是可通过结构调整走出经济增长下滑的困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认为,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短期是缓解产能过剩问题,中期看就是结构升级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

2、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迟福林认为,实现中国智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十三五”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需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是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隆国强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有全球视野。从我国现实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有很大的升级空间,不能简单地丢掉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而去追求那些短时期还很难形成优势的制造业。“十三五”,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如果把这个升级做到位,增长空间就很大。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认为,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很重要,“十三五”重心要放在产业内部的升级改造上,通过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让它有竞争力去跟外国竞争。

汪玉凯强调,转型升级一定要树立互联网的思维,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改造传统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魏礼群认为,“十三五”结构调整要往服务业方向发展,要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隆国强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服务业比重高了,结构就优化了,服务业内部千差万别,有高端也有低端。推动服务业升级更多地是强调高生产效率的服务业,而不能笼统地说服务业占比高了结构就优化,需要对服务业进行细分。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认为,我国现在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仅为1000美元左右,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离服务业主导还有相当长的时间。而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就要实现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人口城市化,使服务型消费成为消费的主体。

4、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动态平衡。迟福林认为,我国投资消费结构不匹配的矛盾突出,投资消费失衡成为经济风险的主要来源。例如,投资与消费的不匹配带来产能严重过剩和供给短缺的同时并存,导致投资整体效益的下降;投资消费失衡、投资过快扩张推高了债务危机风险。为此,“十三五”要加快消费导向的投资转型,调整投资结构,使投资与消费相匹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抑制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我们现在恩格尔系数比较高;二是居住模式,例如东京的住房,土地价格和建安成本是1:4,而我国北京正好是颠倒过来4:1,这与土地制度有关;三是社会保障存在制度分割的问题。

王小鲁认为,当前经济增长疲软,说到底还是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拉动有限,造成结构错位。如果把结构调过来,那么经济增长必然得到更有利的支撑。为此,“十三五”消费要承担更重要的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

5、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迟福林认为,从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

求与时间空间约束看,“十三五”结构性矛盾不解决,不仅转方式、调结构很难有实质性突破,而且很可能增大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进财政、税收、金融、教育等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张占斌认为,“十三五”结构性改革要有新的突破。一是通过金融的结构性调整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二是教育的结构性调整,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需要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作支撑,高等教育要与产业、职业教育更好的结合,使社会流动进一步加快;三是国企的结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在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同时,让一些股权能够流动起来,形成更大的市场机制。

以城镇化转型带动经济结构升级

1、“十三五”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城镇化。王建认为,“十三五”我国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将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将农民工转化成市民,让近3亿农民工真正变成市民,由此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迟福林认为,“十三五”要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一是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退出历史;二是城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要成为历史;三是加大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初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

2、人口城镇化释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迟福林指出,“十三五”我国城镇化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由于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城镇化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77个百分点。以此估算,到2020年即使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可能带动服务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

3、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并举。刘尚希认为,城镇化离不开产业,产业不一定是工业,农业也可以作为城镇化的一个基础,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农业。所以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就近和就地城镇化应该成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方式,而不是完全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可以降低成本,而异地城镇化的成本相当高,在现行体制下,就近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应该并举。

4、城镇化要通过工业升级创造新的需求。宋立认为,城镇化主要靠两个驱动,一是内生工业化的驱动,例如过去长三角的小城镇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人作为劳动力加入工业化,作为消费者实现城镇化;二是全球化带来的外生工业化,因为我们劳动力成本低,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后,嵌入到全球体系,如果劳动力成本抬高,就不一定能嵌入这个体系。因此,未来城镇化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需求,从而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成为城镇的消费者。

5、城镇化转型重点在两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新型城镇化的一头是城镇,如果我们在1.94万个县市镇挑选一部分大镇做到县城镇的水平,就能够提高很多镇的城镇化水平;另一头是农村,一是村里要有产业;二是城市公共服务要向农村延伸,尤其是好的学校、好的医院等公共资源要向农村延伸。

6、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党国英指出,农民住房现在卡得很死,农民住房是财产权,但宅基地不能买卖,农民的承包地也不能流转。所以说,土地制度改革对克服农民消费抑制能发挥根本性作用,现在如果把机制理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既能有效保护好农地,又能搞活地方土地管理,提高土地的科学规划管理水平。

经济下行背景下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到2020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

的政府改革。迟福林认为,能否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实现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这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十三五”重点是: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实现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职能的严格分离,建立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体制;全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推动政府职能法定化,建设法治政府;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解放思想,变革政府发展理念。

汪玉凯指出,第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要调整政府角色。一是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例如浙江推行的“四张清单一张网”,这是未来政府改革的方向;二是加快国企改革,如果没有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很难建立起来;三是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主导权退出以后,财税改革一定要到位,尤其是土地财政要改革;第二,政府改革要为创新驱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要为民营经济提供一些条件;第三,注重改革的联动,诸多方面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需要联动,如果各自改各自的,就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经济下行压力下要防止走回头路。刘尚希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的情况下,政府更容易强化组织功能,抑制社会的自主功能,这在金融方面非常明显。当前金融抑制主要是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自主治理功能受到了抑制。如果金融政策不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就很困难。

3、着手清理各种产业政策、刺激政策。王小鲁认为,各级政府应该从过度参与、推动投资中退出,着手清理各种产业政策、刺激政策,回到普惠性、鼓励竞争的政策上来,把重点放在维护市场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形成服务贸易强国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1、把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三五”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迟福林指出,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变化和“一带一路”开放战略深度实施的大背景下,推

动我国从货物贸易大国走向服务贸易强国,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至20%,以此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并倒逼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

魏礼群强调,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一路一带”,加快企业走出去,加大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同时要与国内发展服务外包有机结合。

2、把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点。迟福林认为,要积极建立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加快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打破一些国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壁垒,把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作为双边或区域合作的重点。

3、抓住全球服务外包的新机遇。隆国强认为,服务贸易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像信息服务业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现在变得可以贸易了,像ITO、BPO、KPO这些信息技术服务可以跨境进行交付。但总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要抓住全球服务外包的机遇。

迟福林认为,服务业外包逐步取代制造业外包是全球化的新趋势。从全球分工看,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是服务外包产业链的上游端,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服务外包的承接主体。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示范城市品牌、技术、信用方面创建的成功经验,推动服务外包市场的规范和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服务外包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机遇与挑战——万达转型战略分析

机遇与挑战 ——万达转型战略分析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1)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1) (二)第二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从住宅房地产转型为商业房地产。 (2) (三)第三次转型,大规模进军文化旅游产业,使万达由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为综合性企业集团。 (4) (四)第四次转型,向跨国企业转型,从一个中国的大型企业向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转型。 (4) 二、万达目前转型存在的问题 (5) (一)经验匮乏 (6) (二)资金压力 (7) (三)竞争激烈 (7) 三、万达未来发展需考虑的问题 (7) (一)高负债问题 (7) (二)重资产问题 (8) (三)行业竞争问题 (8) (四)人才问题 (9) 参考文献 (11)

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文化、金融三大产业集团,2015年资产6340亿元,收入2901亿元。万达商业是世界最大的不动产企业,世界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万达文化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世界最大的体育公司;万达金融是中国最大的网络金融企业。万达集团的目标是到2020年,资产达到2000亿美元,市值2000亿美元,收入1000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 万达商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不动产企业,截至2016年7月,已在全国开业142座万达广场、93家酒店,持有物业面积2831万平方米。万达商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规划研究院、酒店设计研究院、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建设和管理团队,形成商业地产的完整产业链和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2015年,万达商业开始向轻资产模式转型,标志着万达商业的发展进入靠品牌获取利润的崭新阶段。 一、万达四次转型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第一次转型:突破地域局限,从地方企业变成全国性企业,由区域品牌变成全国性品牌。 大连万达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发展迅速,至1992年企业收入已接近20亿元,占同期大连房地产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左右,规模已相当之大。此时,万达想要进一步谋求跨区域发展,究其原因是有着想将企业持续做大的追求。万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教学提纲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发布处室:重项办发布日期:2011-08-10 点击数:3339 【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宁波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对宁波而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宁波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今后三年是决定宁波转型升级命运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而未来五年关键在前三年。当前,宁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受着市场格局既有国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又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考验,要素资源既有供给瓶颈又有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不断推高的双重困扰,节能减排既要完成硬指标又要保证城乡居民生态权益的双重压力,产业升级既要压“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又要上“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宁波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经受住这一系列挑战与考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转型升级不

能是局部性、策略性、缓慢性的转型升级,而是要全局性、战略性、紧迫性的转型升级。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倒逼和机遇 宁波经济出口比重大、外贸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十二五”时期,假如我们不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服务业比重,GDP要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则分别要达到年均20%以上增速才能实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模式改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今后5年外贸要达到年均20%的增速非常困难。 上述情况对高外贸依存度和货物贸易占主体的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宁波必须要抢抓国家实施扩内需战略的新机遇、国际市场新变化孕育的新机遇,从简单地卖低附加值的“仿制品”走向卖拥有专利、标准、品牌的高附加值“智造品”转变,从主要做“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从主要面对国外生产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生产转变。 (二)劳动力对象、利益等形成的成本倒逼和机遇 长期以来,宁波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低成本竞争型和低附加值型的产业体系。现在这种比较优势越来越成为劣势,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一是土地资源难以支撑。二是人口承载力难以支撑。三是生产要素价格难以支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浅析“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 1本文作者: 【摘要】“互联网+”将通过效率优化、服务提高和市场导向,推动中国经 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可以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联网+服务”将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互联网+金融”打通了货币 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隔阂;“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以服务化带 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加的是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 。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结构转型 引言 现今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在19世纪末,互联网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什么呢?它是新一代智能终端、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新一代新型服务创新的集聚融合,是立足互联网技术实现跨界集成创新的重要入口。随着宽带网络加速光纤化、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通信物理系统的低能耗与计算技术的高效率紧密融合起来,快速度地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向综合、智能、融合、渗透方向发展,大范围地集成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新型人机交互、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综合应用,大跨度地实现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造商业模式的经济共享。可以说,“互联网+”正是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新的业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同时也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 1徐启泉12级财管5班1203020510005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全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尽快研究支持企业与高等学院等区内外科研院所对接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挂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立足市场,联合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科技人才培养、关键技术攻关、科技项目实施等活动,推进产学研立体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培育出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的知名品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鼓励科技创新的支持资金比例,大幅提高对关键技术攻关的奖励标准,完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针对性地实行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引进国内外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产业落户,不断培育和发展规模性高新技

术产业。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省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才能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但过犹不及,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各地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经济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特别是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过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认清形势创新思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认清形势创新思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在2011中国医药商业年度大会上的讲话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 (2011年11月30日郑州)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举办的2011中国医药商业年度大会。在年终到来之际,药品流通行业的各位企业家以及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期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药品流通健康发展的思路,对于配合国家新医改,落实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行业改革与发展,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是很有意义的。在此,我代表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下面,我结合我部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对如何加快行业转型升级与促进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今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2011年,在商务部和全国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努力下,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布了“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今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我国建国以来药品流通行业第一个规划,它的出台标志着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阶段。之后,商务部又召开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以落实《规划纲要》和制定各省市“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为统领,加快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完整的行业管理工作体系,同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职责。目前,部分省市已完成了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行业结构调整和其他改革发展工作也开始起步。 (二)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夯实行业管理基础。 目前,《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等标准已经起草待审核批准。完成了行业运行统计系统开发,确定了700多家直报企业,已经发布了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和今年前三季度市场运行分析,行业开始有了权威的统计数据。此外,还启动了药品流通行业人才培训工程,指导相关协会举办了三期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和一期药学技术人员培训班。 (三)积极配合医改工作,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按照今年医改工作要求,引导药品批发企业依法依规参与各地基本药物招投标和配送工作,确保基本药物安全、供应及时。同时,积极参与同级医改领导小组的工作,密切跟踪各项医改政策进展,协调解决各种不利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 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论》题库 (选择题17题,判断题21题,问答题55,共93题) 一、选择题 1.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CD) A.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B.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 C.确定了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原则 D.对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八大载体的构建进行了部署 2.广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什么机遇和条件?(ACD) A.中央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B.广东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C.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自主创新 D.广东的人文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厚实的文化积淀 3.“三来一补”是指什么?(ABCD) A.来料加工 B.来样加工 C.来件装配 D.补偿贸易 4.怎样深化改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和制度保证?(ABCD)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C.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 D.改革一些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运行机制 5.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是什么?(ABD) A.投资 B.消费 C.进口 D.出口 6.广东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开拓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B.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不断培育壮大消费群体 C.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改善消费条件

D.采取鼓励消费政策,刺激居民消费 7.广东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B.着力优化投资结构 C.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D.改善投资服务 8.广东对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采取哪些措施?(BCD) A.发展对外贸易 B.培育现代产业项目,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C.抢占世界产业高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推进绿色增长 9.广东对突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AB) A.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 B.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跨越式发展 C.加大“腾笼换鸟”政策力度 D.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10.广东对完善体制政策,深入推进“双转移”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强产业转移力度 B.健全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C.加强政策调节 D.完善配套措施 11.广东的主体功能区域有哪些分类?(ABCD)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生态发展 D.禁止开发 12.广东对推进自主创新将采取哪些措施?(ABCD) A.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B.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提升发展高新产业园区,完善自主创新平台 D.完善组织协调与法规政策,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研究

试析我国产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GDP达39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各方面的约束,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下降,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又还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离不开国际分工角色的转变。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而中国基本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上游,靠资源耗费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与到国际生产中。这样的一种生产模式如今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首先,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约束:一方面,低端工业巨大的资源需求和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中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全线逼近18 亿亩的红线;仅正常年份中国的缺水量就已经达到400 亿立方米;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1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4.8%,铁、铜、铝等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无疑加速了资源约束的到来,中国万元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甚至数倍于巴西、墨西哥这类新型发展中国家,单位资源产出效率仅为日本的1 /20,美国的1 /10,德国的1 /6。 其次,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大幅减缓,2004-2011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2015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主要靠流入的农村劳动力支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不断提高,中国目前是“未富先老”的状况。刘易斯拐点临近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逐渐下降,无限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劳动力工资、用工企业成本上涨,以低廉劳动力为立身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无法与越南、印度等新兴世界工厂竞争。 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而2014年1月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90。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我国出口增长。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加工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完全依靠低廉的价格优势占据市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出口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要提高,对其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都不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甚至是难以维系。唯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带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产业升级在于国际分工层次的升级——沿着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部门升级(Inter- sector Upgrading)的路径进行(Hum- phrey,Schmitz,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扎实工作 迎接挑战 努力完成全年经营任务——讲话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全年经营任务——在国投集团2008年成员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 话(摘要) 王会生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冷静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回顾和总结2008年前三季度的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确保全年经营任务的全面完成。 现在,我受集团管委会委托,做题为((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全年经营任务》的工作报告。 一、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一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除电力业务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出现大规模的效益下滑外,集团其他各项业务基本稳定,整体上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国务院国资委2007年度中央企业业绩考核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连续第四年进入A级。在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评选中,国投集团总资产排位第45位,所有者权益排位第47位,利润总额排位第63位,收入利润率排位第41位,纳税200佳排位第64位。国投集团实力、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业务布局进一步夯

实。实业项目大力推进。1-9月,集团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全年计划的65‰目前,集团在山西、内蒙等地的煤矿,与唐港铁路、蒙晋铁路,以及国投曹妃甸港、京唐港等北方煤炭下水码头,组成了一个上游产业群;运输船队、南方煤炭上水码头以及沿海燃煤电厂,组成了一个下游产业群。上下游产业群的形成,表明了国投集团的产业链初步实现,集团煤一电一港一运产业之间的互补性有了明显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 服务业积极开拓。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公司获准成立集团财务公司,这对完善集团金融服务功能与手段,推动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集团资金效益,防范风险,发挥集团协同效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中投保公司经过一年的努力,就引入战略合作者实施股权多元化改制,与国际顶尖金融机构达成初步意向;公司在继续发行20亿元短期融资券的基础上,又成功发行了30亿元的1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08国投债”,取得了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发行资格和57亿元中期票据发行规模,进一步拓宽了集团融资渠道,优化了公司融资结构;资产管理业务继续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1-9月公司共收缩销号项目31个,回收资金24亿元,集团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改善。 国有资产经营业务进一步发挥结构调整和资本经营的独特作用。在顺利完成接收中投保和中纺物资划转、托管中

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 “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 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 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