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 村居》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田园生活的宁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和意象,但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引导。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和田园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诗歌意境的体会。
2.针对重难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通过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歌意境。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诗句解释、图片、视频等。
2.教材:准备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以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宁静,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诗句,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

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材简析:本课前两首是七言绝句,第三首是词。
三首诗词均作于南宋时期,描绘的都是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范成大所作,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
《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杨万里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春日美景。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所作,展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
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导语页,谈话:同学们,当这样一幅图画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感受到一股怎样的气息?让我们走进纯朴的乡村,一同欣赏一道独特的风景,领略一幅和谐的画卷吧。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3.质疑:从课题中大家可以发现,不仅包括古诗,还有词。
猜猜这三首哪首是词?二、词的常识1.读题目。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指导“乐”的发音。
2.词牌名及题目。
观察词的题目谈发现。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3.初步了解词。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分为上下两阙。
而且句子有长有短,又被称为“长短句”。
4.简介辛弃疾。
三、初读正音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茅檐翁媪亡赖卧剥4.指导书写:茅、檐、剥。
5.强调剥的读音。
三、理解词语1.运用所学方法自己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强调“亡”的读音。
四、品读赏析,感悟词境1.配乐诵读。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2.抓关键词感悟作者内心。
①当作者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五口日常生活的场景时,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其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古诗词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不足,影响对诗句的理解。
-举例:《宿新市徐公店》中提到的“徐公店”,学生可能不知道其历史背景,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知识点。
(3)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将修辞手法与诗句内容有效结合,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
-举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学生可能不理解“供耕织”与“学种瓜”之间的对仗关系。
(2)诗句的理解与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举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童年记忆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3)古诗赏析方法的掌握:学生能够运用已学方法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提高审美能力。
-举例:通过对比《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描绘的四季景色,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四季变化和自然景色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事物对比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感觉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或者讲解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板块一随手而记,记下什么?(内容层面)1.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 分句梳理:每句记了什么?第1句:梅子、杏子(不仅记了物,还记了形和色;记得是看得见的物形色,看不见的夏天里的事物的生长。
)(没有标准答案)第2句:麦花和菜花(除了记物,还记了形与色)师:第一、二句都写了物、形、色;看得见的是物、形、色,看不见的是事物的生长。
第3、4句::篱落、蜻蜓、蛱蝶(写出乡村恬淡的美景。
)板块二随手而记,记录了什么?(往深的地方走一走,看文字背后有法)1.小朋友,这首诗叫《四时田园杂兴》,记录的是哪里的风光呢?(夏天的田园风光)2.你从哪里读出来夏天的乡村美景呢?(篱落、蜻蜓、蛱蝶,这些带有乡村的特质。
)3.发挥想象“寻人",关注写法。
(1)你对乡村生活有怎样的感觉呢?(安静)(2)这么安静的生活,人都去哪呢?(人都不见了,人都去忙碌了,此时正是夏季,是耕作的大好时光。
作者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都去忙农活了。
)(3)写法总结:诗人写作的最高境界“无既是有”“少即是多"。
4.对比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1)比较阅读,感受表达不同。
师:李绅的《悯农》直接描写农民的辛苦,这是直白的写法;翁卷的《乡村四月》写了农民的忙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人都不见了”,都到田里劳作了。
同样是写农民很辛苦,很忙碌,但他们的写法不同。
《悯农》是一首政治诗,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批判了统治者的无情;《乡村四月》写了直接写农民的忙碌;范成大的诗作以歌颂田园生活为主,写景不见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
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
《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
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 课时。
注:1. 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
2. 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 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
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 和《宿新市徐公店》。
3. 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sù”,是“住”的意思。
“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 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十五)2.自由读这首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收录了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分别为《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主动探索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感受诗歌氛围的环境。
4.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思考,深入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诗人简介、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或音乐。
3.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适时停顿,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或者进行接龙朗读。
四下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PPT(有教案)

宿新市徐公店
宿:过夜、夜里投宿。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徐公店:店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 公:古代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 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 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 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 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 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马作的卢飞快,
梦回吹角连营。
弓如霹雳弦惊。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了却君王天下事,
五十弦翻塞外声,
赢得生前身后名。
沙场秋点兵。
可怜白发生!
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 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 处yuè。
清平乐 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ǎo。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bāo无p赖en,g 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 村居
南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导学单: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
《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1.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诗人对四季田园风光的描绘,以及对农民劳动情景的刻画。
-《宿新市徐公店》中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对江南水乡美景的描绘。
-诗词的基本节奏和韵律,以及朗读技巧。
-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举例说明:
-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重点讲解“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等诗句,强调诗人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现诗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意境以及朗读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以及朗读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词中的意象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词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悟想要分享。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通过举例和生动的描绘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或许可以引入更多的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诗词之美,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交流: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1.多种方式朗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想象画面。
(1)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①叠词“青青”,描写出了草颜色翠绿;联系最后一句话,想象接天莲叶的荷花。
②抓住“亡赖”,体会小儿子的顽皮、淘气;同时抓住相关词句体会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
2.齐读课题。
指导读准“杂”和“兴”的读音。
1.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齐读课题。
读好题目,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兴”在本课读xìnɡ。
理解课题时可渗透学生:“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兴”的意思是随兴而写的诗。
二、明大意(用时:10分钟)
1.自读古诗,读准音,读通诗句。
2.引导学生交流:
(2)交流书写注意事项:“茅、翁”是上下结构,“檐、赖、剥”是左右结构。
2.(1)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亡赖”的“亡”在这里读wú。
(2)组内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全班汇报交流。
4.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儿,稍加停顿,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
1.学习“剥”时,可引导学生了解:“剥”两个读音的意思一样,bāo,一般用作口语,比如剥皮、剥花生,所以不能用在这里;而bō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ō。
1.教师可出示示例让学生对比,并从中发现词的特点。
2.总结诗和词的区别,可以用上简单的概括性语言。
三、识字解词(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读准“杂、剥”的读音。
(2)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1)指名读词,解决字音。
(2)组织小组合作理解词语的意思。
汇报学习成果,说说哪些字词的意思你已明白了,教师相机指导:
五、感受情怀(用时:8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词中的“醉”字用得好不好?
2.词人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拓展资料:
辛弃疾是宋代爱国词人。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所占,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1.讨论、体会诗人心醉田园。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准备字卡、词卡,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解诗题(用时:3分钟)
1.揭示课题:诗人范成大曾把乡村生活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六十首诗,叫做《四时田园杂兴》,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二十五首,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老翁,“媪”指的是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4.指导朗读:“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
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读准平舌音“杂”;“剥”在本课读bō,不读bāo。
1.小练笔: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扩写成一篇小短文。
2.搜集田园诗词。
1.完成小短文,试着在班上读读自己写的小短文。
2.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田园诗词。
引导学生将文本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融入自己的想象,把所想的化为文字。
1古诗词三首导学案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体会乡村的独特风光,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3)齐读,读出景美。
2.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词中描写的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感受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
1.读词句想画面时,教师可提示:
(1)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2)在这个五口之家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了解:“亡赖”在这里是一种宠溺的口吻,当你小时候调皮的时候,你父母可能会说:“你这个调皮鬼,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3.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配图。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学生说诗意时,可用自己的话,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2.引导学生“诗配画”时,要求不要过高,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完成。
三、悟诗情(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2.引导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这首诗。
1.交流:描写农忙时节,农民早出晚归,白天很少见到行人,“人忙村静”的景象。感受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明大意;悟诗情。
3.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情,并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熟读中背诵。
(1)交流识记生字、新词。
(2)诗中描写了哪些乡村景色?概括地说说诗意。
3.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诗配画。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汇报交流:
(1)“兴”在本课读xìnɡ;“蛱蝶”是蝴蝶的一种。
(2)交流看到乡村特有的景色: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蜻蜓、蛱蝶。
二、初识词(用时:5分钟)
1.自读这首词,寻找结构、字数上有什么特点。
2.教授词的长短句、上下阕。
3.指导学生初读词。
1.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诗句和词句的差别:诗的对仗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名称叫长短句。
2.明白词题、长短句、上下阕。
3.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阕,男同学读下阕。
1.播放音乐,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课题:由词牌名和词题构成。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既然是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3.指导读音,读准题目。
1.认真倾听,齐读课题。
2.思考词的题目和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再次齐读课题,读准字音。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诗和词最直观的区别。
2.字词教学也是本课的重点,解决读音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理解“翁媪”。
四、读出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结合词句想象画面。
(1)朗读词句,小组合作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引导交流、反馈:
①村居的“景”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多美的画面啊!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要引导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用时:7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要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篱”字。
4.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5.集体评议。
1.读一读这几个生字,读准字音。
2.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
3.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
4.认真书写生字。
5.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
1.要引导学生注意“疏”字左右的穿插避让。
2.集体评议时,要鼓励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读诗句,体会黄蝶飞入菜花丛中,无法寻找的情景。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给同学听听。
5.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句。
1.引导学生了解“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2.引导学生明确自学要求。
3.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一首古诗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诗意诗情以后,再指导内化。
2.(1)自由读读拓展资料。
(2)交流词人陶醉之余的想法:
对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的赞美。
拔高词的高度,从写作背景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作者之所以写农村的生活,是因为作者沉醉于这幸福和睦的农村生活中,但想到志向不得伸,为受苦百姓心碎,作者又是多么希望所有人能像这个五口之家一样幸福地生活啊!
六、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四、自学诗(用时:10分钟)
1.迁移方法,自学《宿新市徐公店》。
(1)指导读准诗题。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说说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径”指小路。
(2)引导学生看图,并根据提示说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4.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听。
5.配乐读诗。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组内交流:
(1)读准诗题中的“宿”和“徐”。
(2)交流诗题的意思。(“宿”就是住宿;“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徐公”指一位姓徐的人。)
(3)组内合作,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看到怎样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