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期部编本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第【1】篇〗《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第【2】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词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词的学习,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各位朋友,敢和我对对暗号,搞搞默契吗?自信的孩子最有魅力!何为暗号呢?咱们来对诗,我说前句,你们对后句。

只要你们能说得上来,就是对上了暗号。

童孙未解供耕织——绿遍山原白满川——草长莺飞二月天——开轩面场圃2.真有默契啊!正如诗人李商隐所说,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请同学想想,这些诗都是描写什么的?3.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诗文里,田园诗词是一颗闪亮的明星。

今天,熊老师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看老师板书,字乃人的衣冠,要一笔一画写工整。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谁愿意把课题读一遍?这“乐”字在这里读作音乐的“乐”,老师想请教大家对“清平乐”的理解?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请你把注释1大声地读一遍。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

读课题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读。

2.村居的意思就是乡村人家,读到村居,你想象到了什么?这是同学们想象中的村居。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把这首词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争取读准生字和多音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读通顺,最好能读出节奏。

读完后,还要请大家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读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一下呢?2.经过大家的提醒,咱们再来读这首词,就简单多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1、投影;2、范读磁带;3、配乐磁带;4、收集辛弃疾和有关“词”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

1、出示插图、筝曲。

2、图中描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这幅图就是根据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而创作的。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引入诗,范读。

二、读准课文,理解词义。

1、听课文录音,注意几个字音。

2、布置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板书:读准4、检查:指名读,准音。

“乐”“媚”、“翁媪”、“笼”、“剥”、“莲蓬”5、简介:词是诗的一种。

6、继续读,想想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7、相机交流、理解:(1)“锄豆”、“卧”、“茅檐”、“无赖”、“吴音”、“相媚好”等词的意思。

(2)词牌名与题目的文体知识,“村居”的意思。

8、质疑。

9、几杯酒下肚,老爷爷、老奶奶微微有点醉,心理高兴,他俩就闲聊起来。

想想,他们在聊些什么呢?10、过渡:通过朗读和自学就能把意思读懂(相继板书)。

当然,不但要读懂,还要把这首词读好。

(相机板书)三、体悟意境,内化表达。

1、把这首词读好,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读。

布置自渎。

2、创设朗读情境,自由朗读。

3、激情:老爷爷、老奶奶在茅檐下看看景色,聊聊天。

感觉怎么样?4、齐读课文。

5、展示画面。

理清顺序。

练习背诵。

6、指名试背。

7、读得这么好,大家是不是可以写写什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

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板书:清平乐村居。

“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

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

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

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读:(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正音:“剥莲蓬”“翁媪”。

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二、整体初读:(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读题)(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平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一)茅檐青草图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

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

“村居”是词的题目。

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

(范读,齐读)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映示:乡村人家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ǎo chú wò bāo茅檐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剥夺)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词图对照,感受意境美1、(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

结合插图,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总结学法:看来结合课文插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是我们理解古代作品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3、还有哪些字、词、句不明白的吗?(“无赖”“相媚好”两个词语的教学)(1)、无赖:借助生活经验来解决:无赖是什么意思呢?(不讲道理,不听话......有贬义之意)那一个无赖的孩子怎么会说最喜呢这不是很矛盾吗?那你觉得在这里“无赖”是什么意思呢?(顽皮,调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的父母也经常会用这样看似批评的话表达对我们的疼爱之情,你能想起来吗?(读出无赖)(2)、相媚好:由“媚”字展开教学,媚字左边是一和女右边是一个眉,好象是说年轻女子的眉毛,美吗,好吗?那课文中谁会说谁好呢?(翁说媪)是吗?引出“相”——互相?指名解释:互相夸奖对方的好。

他们会怎样夸奖对方呢?(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在一个低小的茅屋前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亲热的坐在一起,正说着些什么?你听......(学生先自己互相说,教师点拨后指名说)4、多么恩爱的老两口,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去描绘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把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画面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评价:多么好的环境、多么朴素的一家人)5、再读全文,整体感受。

二、咬文嚼字,体会情感美1、你能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吗?引出“醉”a、“醉”字好啊,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咱们一起去和这家的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孩子聊天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 并在说的基础 上写下来。 3. 借助朗读、 想象、表演 ,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 使学生从中 受到美的熏陶。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 给图画配文 ,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 给词配乐 , 然后吟诵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反思: 1. 教师可通过试题的形式呈现课件 , 完成有关作者、预习任务的 教学 , 完成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试及知识的巩固 , 以加深学生对作者 的进一步了解。 2. 课堂教学中 , 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 融洽师生关系 , 把爱心 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留给学生、把 温暖送给学生 , 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 氛围 , 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 , 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 习心态 , 主动参与学习。 3. 如果教师能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 那小学语文课堂的
丽的奇葩 , 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 , 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 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 在宋词中尽情遨游 , 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背诵课文。 3. 展开合理的想象 , 将课文扩写成 300 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吴音 锄豆 织鸡笼 剥莲蓬
(2)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 , 二儿子在编织鸡笼 , 最可喜的是顽皮的 小儿子 , 在河边躺着剥莲蓬取莲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 , 直接描写了三 个儿子的动作 , 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 (3) 你觉得谁的形象刻画得最有趣 ? 小儿子剥莲蓬的那种活泼天真形象最有趣了 ! (4) 我们再来回头体会上阕所说的“醉”有什么含义。 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 , 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
( 投影《清平乐 村居》图 ) 图上是怎样的景象 ?谁能按一定的顺 序向大家介绍介绍 ?( 对照画面 , 学生练说。 )
2. 学生自己反复读读课文 , 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 想一想这首词描 写了什么地方 , 什么样的情景。
3. 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 , 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 的读音。 ( 文中读 bāo)
句意 :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 听起来温柔而美好。 只见一对满头白 发的老夫妇正在谈笑 , 不知这是哪一家。
赏析 : 以上四句是这首词的上片 , 写在清新的自然环境里老夫妇 喝酒打趣的情景 , 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 , 展现了乡村生活 恬静、安适的特点。
大儿锄豆 ? 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 ? 莲蓬。 [ ④“无赖”在这里指什么 ?这四句话分别刻 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 句意 : 这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 二儿子正在编 织着鸡笼 ; 最让人喜欢的是小儿子调皮的样子 , 横卧在溪头草丛 , 剥食 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 以上四句为下片 , 是叙事。描写了这对翁媪的三个儿子。 四 句写三人 , 一人显一态 , 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 再现了农村淳朴自然的生 活图景 , 令人神往。
断他们交谈 , 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 (3) 阅读古诗词 , 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这对白
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 心情怎么样。 ( 要求 : 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 , 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 ( 继续品味“醉”字。 ) (4) 本书的编者根据词的意境 , 画了一幅插图。 大家认真地观察并
课文详解 清平乐 ? 村居 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 ①这两句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 句意 : 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 小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 ,[ ②“醉”单指喝醉吗 ?]
白发谁家翁媪 ? 。[ 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刻画了怎样 的人物形象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 , 理解由生字组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 解释课文题目 同学们 , 三千多年前 , 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 , 他 们用美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 , 中国的诗歌就 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 , 流过显赫的汉 朝, 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 , 一直流到今天 , 流向未 来……今天 , 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 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词。辛弃疾一生主张北伐抗金 , 可惜受到反 对派的排斥 , 得不到朝廷重用 , 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 ( 现江西上饶地 区) 。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诗词 ,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 就是他在那时候写的。 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 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 ,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 村居》 这首词中 , 《清平乐》是词牌名。 《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 , 后 来才用作词牌的。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 , 每首四十六字 , 上阕押仄韵 , 下阕换平韵。也有全押仄韵的。 《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
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 对待古典诗词要渗透现代的理念。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文
诵读时 , 可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 地选择教学手段 , 在充满灵气的古诗词教学活动中 , 让学生对所学的 内容充分想象 , 积极思考 , 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 , 透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 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场景 ? 白发翁媪的谈话 , 大儿锄地 , 中儿织鸡笼 , 小儿剥莲蓬。 3. 古代的诗词 , 语言很精练 , 内容很丰富。阅读时 , 不会像阅读一 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 , 必须反复地阅读、思考和吟诵。不仅要理解 每一个字、词的意思 , 更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 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境 , 体会作者的感情 , 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二 精读课文 , 细心体会 1. 阅读第 1、2 句。 (1) 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 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 , 将它们组 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 富有田园特色。 (2) 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色后 , 心里想到了什么 ? 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很是矮小 , 但周围的环境却很美。 2. 阅读第 3、4 句。 (1) 作者看到了什么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 ?从哪个词语 可以看出来 ? 作者看到了白发翁媪 , 但是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 个字可以看出来。 (2) 这一对“白发翁媪” 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 ?作者知道他们在 交谈些什么吗 ? 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但是 , 他们是用方 言——“吴音”交谈的 , 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上去询问而打
欣赏 , 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5) 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部分。 3. 阅读第 5~8 句。 (1) 这几句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 大儿锄草 , 中儿编织鸡笼 , 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
场面 , 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 , 表现了农村和 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 ,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效率就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备课资料 1.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 , 号稼轩 , 历城 ( 今山东济
南) 人。出生时 , 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对当时执政者的 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 而以豪放为主。代表作品有《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丑奴儿 ?书博 山道中壁》等。有《稼轩长短句》 。
4. 学生练读。 5. 指名读。 6. 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 , 谈谈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的风光 ,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静安宁的画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 ,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 , 学生对 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因此 , 教师可通过图画 ,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 通过语言 ,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 从
3.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 学生要反复朗 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 , 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 贯穿始终。总之 , 要让学生读得滚瓜烂熟 , 声情并茂才好。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词中的语句 , 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 , 背诵这首词。 2.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 发挥想象 , 进行再创作 , 可以画成图 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说一下 ?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 , 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 ,
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 ,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公路 , 没有车辆 , 交通落后 , 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但社会动荡 , 连年战乱 , 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了这一切 , 他渴望见到 农村平静、 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 , 他来到一个村庄 , 终于找到了 他向往的地方。
—“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 , “大 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呀 , 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 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 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5) 指导朗读 , 背诵。 三 总结课文 解释 : 一天下午 , 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 , 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 步。忽然 , 我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 转身一看 , 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 他们的茅屋前 , 亲切地交谈着。 他们说的是“吴音”, 我一句也听不懂。 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 , 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 , 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 在低小的茅屋里 , 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 , 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 , 不加雕琢而纯用白描 , 写人物的活动富于 变化 , 寥寥几笔 , 如实描摹 , 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 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 , 如同一幅素描 , 却写得生趣盎然。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练、生动的语句 , 通过写景与叙事 , 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 描绘了一幅宁静、 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喜欢、而且非常热爱、 向往和羡慕。 四 布置作业 1. 同学们 ,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 一朵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