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村居》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村居》;(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组织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诗词的字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近村居”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
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
(课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出示全词: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强调停顿,齐读)(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
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
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
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
“送给他哪个词?”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步骤二: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教材中的《清平乐·村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步骤三: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色和氛围。
步骤四:语言特色讲解讲解诗中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草长莺飞”与“拂堤杨柳”的对仗,以及“草长莺飞”中的比喻。
步骤五:情感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闲适等。
步骤六:课堂小结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解析诗中的意象。
但在情感理解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能够正确朗读、解析诗歌意象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在理解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
五、教学计划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清平乐·村居》的后续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首诗。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清平乐·村居》的原文教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智能黑板,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PPT。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
二、认识词牌名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2、词牌名有时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厮杀的音乐)。
从音乐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词牌名——“破阵子”下面我们再听一首乐曲(一段舒缓,轻柔的乐曲)。
谈谈你的感受。
这可能是那一种词牌名?(“清平乐”)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牌名。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音乐的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
)三、初读词,体会韵味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2、出示课件清平乐村居。
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
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
)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
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1、指导朗读。
(古人吟诗,往往加上动作,上阕拍手读,下阕踏足读,师范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双人齐读)(设计意图:采取形式活泼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体会词的韵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内容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暖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
下阙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通用14篇)语文《清平乐村居》篇1《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
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篇2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
第5课《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最后一篇《清平乐·村居》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
忧无虑。
教学这组古诗词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
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难情绪。
他们往往能把一篇古诗背下来,但却不能很好
的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但他们对朗读文本还是很感兴趣的。
鉴于此,课
堂上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引导学生品析《清平乐·村居》,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
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凭借诗词想象田园生活的景象。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环节
一、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1.我们已经学过古诗
了,今天我们要接触一
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
词。
“词”也是一种文
学体裁。
说白了,“词”
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
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
因先有乐,后有词,所
以也称“曲子词”。
(板
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
是题目。
2.那么,认识了词,
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
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
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
有停顿。
1. 了解词这种
文学体裁。
2. 读:“清平乐
村居”
学生以前没接
触过词,让他们对
词有个初步的了
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接下来,我们将
轻松地走入课文,去用
心品读这首词吧!请自
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
个字音读准确、读响亮。
2. 正音,读词跟读
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
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
更好了。
这首宋词有上
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
顿要长一点。
1.生放声读文。
2.生正音再读
3.诗句字数相同
感悟词意,并
注意词与诗的不
同读法
3.外形上比较一
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诗对仗工整,而词句字
数或长或短,这是为了
吟唱时和所配的曲调押
韵。
因此,词还有一个
名称叫长短句。
三、结合画面,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边默读
课文边观察画面边思考
每句话都写了什么。
(1)"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
道。
你感到了什么?
(2)"醉里吴音相
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一对白发夫妻
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
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
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
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
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
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
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
是--"茅檐低小",但是
周围的环境很美--"溪
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
媪之间--"醉里吴音相
媚好",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
活啊!
1.学生朗读。
2.(1)简朴的乡
间生活.(2)一对头
发花白的老夫妇他们
亲热相待,用乡音聊
天说话。
(4)大儿、
中儿和小儿的活动。
(5)他们一家很和谐
温馨。
细细品味词意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
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
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
儿子,心情怎么样?
2、作者偶尔看到
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
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那对白发夫妻
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
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
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
1.学生讨论交流
2.有感情朗诵
交流讨论,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
课外拓展,延伸"美"
把这首词改编成一
篇优美的记叙文。
课后改写词
提升品读文章
能力、想象能力和
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词辛弃疾
茅檐溪青青草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卧剥莲蓬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学习主动性
2.朗读水平
3.交流讨论情况
4.学习成果如何
5.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有些学生不是很主动,下次教学需要老
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能力达成方面,学生能自己解决生字词,并能流利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但要他们描绘一幅完整的村居图还有点困难。
以后的课堂,需要老师多多引导,使其能发挥想象力,并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