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清平乐村居》教案篇1《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
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
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
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
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
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
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
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3、谁能把题目读好?(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
“媚”读去声,“媪”读“ǎo”,“剥”读“bāo”.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多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多篇《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等词。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了解词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诗词比较了解词1师生对诗: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对诗游戏。
2我们刚才对的诗,你有什么发现?点击:乡村生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
(板书课题:清平乐yuè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板书:词牌名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汇报收集到的词牌名。
“村居”是题目,书写时中间空格,读时也要停顿,教师示范,学生读。
3出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词和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词牌名(2)长短句(板书)(3)上阙和下阙。
(板书)二、了解词人1这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板书:辛弃疾)你了解他吗?2请看:介绍词人。
3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呢?三、自读课文读准音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每个字读正确!2你会读了吗?出示,指名读。
相机正音:翁媪(看图,知道什么意思吗?) 剥(bao)莲蓬:指去掉外面的皮、壳,还可以剥——3教师范读,体会押韵。
指导读出韵味、节奏4指名读5齐读四、了解大意1现在请同学们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句子你能自己读懂?2有读懂的地方吗?好!同桌先交流交流!五、品词析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集体的智慧,你读懂了哪个句子呢?A 茅檐图1指名汇报,说说你的理解,请你读。
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读慢点!2你听到什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都听到!3用力吸气!你仿佛闻到了什么?4这是乡村生活的朴素恬静之美!(板书:朴素恬静)一起读!B翁媪图1指名汇报读,谈理解。
2这对老夫妻在干什么?(喝酒聊天),从哪个字看出来?(醉) 3他们是用普通话在交谈吗?从哪里看出来?(吴音)资料4让我们猜一猜老两口在聊什么呢?5就这样,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亲密,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叫( ),用文中的一个词说就叫( ),“相媚好”换个成语说?(相亲相爱,亲密无间)5指名读6他们住的是( )喝的是( ),老两口却醉了,仅仅是酒醉吗?那还有什么?(陶醉沉醉)(板书:醉)C小儿(出示剥莲图句子)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1看他的姿势怎么剥的?(a“卧”是什么意思?b你认为小儿是怎么卧的?可能一会儿——一会儿又—— 一会儿又——2看他的小脚丫,他还在——说不定嘴里——!3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儿?(调皮—读自由自在—读无忧无虑的—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意,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介绍词:1、同学们,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2、南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
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出示“清平乐村居”图3、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平乐村居”。
5、读题正音。
“乐”yuè。
6、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全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或上片、下片)两部分。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1、自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生字。
⑵检查课文朗读,纠正“媚”、“媪”、“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课文。
4、指名读。
5、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词的意思。
1、图文结合,同桌自由说词意。
2、不理解的地方,在课文旁边作记号。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近村居”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背诵。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
关于辛弃疾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初读词题,试想画面: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
谁来背一背曾经学过的古诗。
(课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古诗相似的作品:词板书:词出示全词:1、快速浏览这首词,与学过的古诗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相机介绍词的别称:长短句、填词、上下阕师:乍眼一看,这首词是不是有两个题目呢?词牌名!题目读,停顿乐(正音)师:看到村居,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交流)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疏通文本,感知画面:师:是呀,我们所看到乡村生活是一幅多么安宁、祥和画面,那么,词人辛弃疾眼中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听录音师:我们来读这首词,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一)师: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媚,剥(bao),翁媪(理解,生领读)(二)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强调停顿,齐读)(三)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读出来。
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锄豆图,联系《锄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织笼图,想象鸡鸭成群,联系《四时田园杂兴》小溪图,茅檐图,感受屋小草青。
想象流水的声音,溪水绕人家。
看到的一幅幅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读卧剥图,想象荷花景,诗句。
抓住“卧”(换躺、趴比较),想象小脚丫的动作,想象顽皮的样子。
“送给他哪个词?”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执教曹萍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比较诗词。
板书村居,问:从村居你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是景色,可以是古诗,还可以是学习过的文章)(生交流)谁来背背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陆游四时田园杂兴孟浩然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
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清平乐)师: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
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
想再读体会一下吗?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及写作背景。
读准节奏。
师:大家读的不错,谁来把这几个字读一读. 翁锄莲低小吴音鸡笼莲蓬谁能把这几个字送入词中读一读!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
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读了几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
小溪怎么流的呢?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
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师:谁来连贯的把所看到的景色说一说。
师:在我们品读句子前,了解一下作者用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文中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谁能说一说。
三、品词读句,领悟情感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引导说“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
这么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感受到的。
(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板书:茅)师:如果你是一个大将军,一个大文人,一个被贬的高级官员,你看到了这样一座矮小的简陋的茅草房子,你会觉得有诗意吗?(引导说:当时所处山村,草房和农村很和谐。
)师:青青草,作者为什么不写青呢?从这“青青草”你能体会到什么呢?(学生交流)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
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
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师:板书“媚”,这里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觉,你还能组个词吗?(娇媚、妩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师:这些词一般写谁的?生:写年轻的女性。
师:相媚,相互说着有感情的话,带着浪漫的情调,一般写的是谁?生:写年轻情人的。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相互逗趣,)说的应该是年轻人相互说着有情趣的话,在这为什么用这词来形容才两口呢?(引导看图,他们喝了点酒,醉了)师:想象一下,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师:同桌合作,演演那对翁媪。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
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就是一对老夫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诗人的眼里怎么那么美好呢?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觉得很温情、很温暖、和谐。
生:他很羡慕他们的生活,他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生:他发现家乡非常和谐,他觉得没有战争,在农村里很温馨,他很向往。
师:我们读到了各种感情、向往、自在、悠闲师:我们再来读。
师:想象一下,辛弃疾略带着醉意,沿着一条小溪前行,忽然听到一阵吴侬软语,寻声看去,呀,原来是一对白发翁媪——读。
师:就是这样一对白发夫妇,亲热的坐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家常,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啊,多么恩爱的老夫妻呀---读师:外面兵茺马乱,他们却能在这世外桃园过着平静的生活,么幸福的一对老夫妻呀!---读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字仅仅是指醉酒吗?到底是谁醉了?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他们又如何不醉?生:作者。
(是呀!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看着这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的翁媪,又如何能不醉呢?)师: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生:自己。
教师:读着辛弃疾的诗,我们眼前也仿佛看见了那美丽的景色,看见了那相互逗趣的老两口。
师:谁来读?读出这种沉醉的感觉?谁再来沉醉一回.好的,还有谁来读?师:让我们大家都来醉一会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温馨的村居。
和谐的村居。
无忧无虑的村居。
充满亲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温情的村居。
令人向往的村居。
富有诗意的村居。
清新秀丽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学生练笔: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清新秀丽的村居,这对让人羡慕的老俩口写一写!(交流,个别学生读)播放音乐《最浪漫的事》看着这一切,诗人不由的走进茅屋,问到:师:老人家,您老高寿呀?(回答)那您一定儿孙滿堂了吧?(引导说出只有三个儿子)师:那您的儿子在哪呀?一定功成名就了吧?(引导学生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老实的乡下人认为只要健康,平安就是幸福)师:您两老可真幸福呀!儿子这么勤劳,这么孝顺。
您们真可以享清福了!你小儿子哪去了?三个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呀?为什么?(引导说出小儿的调皮,天真可爱)师:“卧”什么意思?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好不好?生:不好。
师:为什么?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个字?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你感受到了什么?(那种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天真活泼,)师:这三个儿子当中,你最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师:你们认为作者又最喜欢谁呢?师: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师::酒不醉人人自醉。
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生:平安。
师:征战沙场,诗人最渴望的是什么?生:没有战争。
生:国泰民安。
师:是呀!作者是多么向往这种老人能享受天伦之乐,儿女勤劳尽孝,小孩调皮无忧无虑的平静生活呀!多么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呀。
“醉在村居”,这不仅是作者也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
四、指导背诵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
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五、用心书写,表现作品美。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在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基础上增添一份书法美,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书法家,从我们的字里行间给作品锦上添花。
下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板书清平乐村居茅青媚醉锄向往平静织国泰民安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