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理念: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六年级四、教学活动:(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沼懈星樗卸痢(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平乐・村居》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部编版四语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
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人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
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1、出示要求: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⑴指名读,正音。
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1、描红、临写生字。
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⑴听写词语: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⑴景: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近村居”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3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介绍“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宋词及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背诵诗词,导入新课1、课前学生背诵新近积累的宋词:欧阳修《采桑子》、陆游《卜算子·咏梅》、晏殊《破阵子》。
2、揭题:刚才,同学们背诵的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你能说出这些作品的体裁类别吗?(宋词)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
3、读课题,注意“乐”是“音乐”之“乐”。
说一说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4、教师补充介绍宋词常识和辛弃疾生平。
二、自学课文及检查交流1、出示要求:读正确、流利,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
2、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交流与检查:⑴指名读,正音。
教师给予评价,指导适时停顿。
⑵再读全文,词义质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举手汇报。
⑶说说诗词大意。
三、习字1、描红、临写生字。
教师个别指导。
2、抄写词语。
四、作业熟读这首诗。
第二教时一、交流已经学会的内容,明确本课任务1、关于课文,你已经学会了什么?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对照检查:⑴听写词语:低小、吴音、莲蓬、鸡笼、翁媪。
⑵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注意是否韵味。
⑶说出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渡:看来我们对这首词的学习还需要更深入些。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体会词的情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精读感悟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2、同小组交流。
3、发言与指导:⑴景:描述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完整与优美,注意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
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
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
(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
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
(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
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
)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
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
)板书:相媚好。
(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
)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
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
)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
心灵手巧的孩子,说出几个词夸夸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
想象着中儿专心致志的样子,请你读!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哪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以这个字要重读。
)板书:中儿过渡:老两口最喜欢的是?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子?引出并解释“亡赖”。
从哪个字看出他的“亡赖”?引出“卧”“卧”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字吗?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这样的小儿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觉得他?天真,活泼、可爱、顽皮……)板书:小儿指导朗读,读出小儿的调皮、可爱。
小结:一家五口,其乐融融,这真是幸福美满、温馨和谐的一家人!让我们齐读,感受这和谐快乐的村居人家!
7.你们真是太出色了,找到了五幅图。
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我们可不能
忽略,它可以把大家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快去词里找找!
(出示: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
“小溪”,溪上?——青青草。
溪东?——大儿锄豆。
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才和谐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
(出示全图)这可真是“绿水人家绕”呀!(板书:画小溪)
四、感慨词情
吟着吟着就多出了一些感慨,送给这村居生活一个词、一句话吧!(——美、惬意、舒适、和谐、让人陶醉……是呀,你们陶醉了、老师陶醉了,还有谁醉了?)师简介辛弃疾生平: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是呀,看着眼前如梦境般美好的村居,目睹了金宋乱世的辛弃疾会想些什么呢?
——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难怪辛弃疾会在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他渴望的不正是醉卧在散发着软糯吴音的村居里,看百姓安居乐业,盼国家国泰民安吗?这是辛弃疾的心愿,也是我们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心愿呀!
让我们合上书,看着这村居图,吟出这祥和的《村居》——师生合诵。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殷殷期盼,吟出这梦境般的《村居》——
让我怀揣着对中国梦的向往,齐诵这充满希望的《清平乐·村居》——
五、作业设置:
1.将本词改写为一个小故事。
2.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辛弃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