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

齐读。

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平乐村居》。

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

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

(板书:清平乐,指名读。

正音。

注意“乐”的读音)二.解题1.板书:村居。

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

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

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

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1)翁媪:板书。

“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

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理念: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

二、教学目标:1.诵读一首词:了解“词”这一文学样式,按节奏韵律诵读。

2.想象一幅画:结合词意,展开想象,丰富意境。

3.走近一个人:尝试评注,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

三、教学年级:六年级四、教学活动:(一)初知为基,正确诵读1.师生对话,随机渗透“词”的相关讯息。

2.质疑解惑,初知此词大意。

3.练习诵读这首词。

(二)想象画面,感悟意境1.选择一个角度,想象画面。

2.分享交流各自的想象。

3.感悟意境,再次诵读。

(三)尝试评注,体悟情感1.引导学生尝试评注。

2.拓展阅读学者的评注。

3.交流评注:(1)说说自己与学者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2)说说学者没有关注的,而你有感觉的地方。

(3)说说你没有想到的,而学者关注到的地方。

4.结合评注,引导学生关注“醉”这个字,结合词人经历深入理解这个“醉”沼懈星樗卸痢(四)回望课堂,延展课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下作业。

《清平乐・村居》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部编版四语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

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

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

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一)配图乐,激学趣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教案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课文,它通过对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

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学生在兴致盎然中融入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媒体设计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赏韵读文、课文动画、词义点拨、旧词新唱、诗情画意、宋词简介、田园诗句等部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走近村居”1、音画共赏,情境导入教学伊始,运用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学生置身于恬静的田园氛围,从而创设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氛围,揭示课题。

2、美文诵读,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走入村居”1、多方互动,自主探索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弄清重点词语的意思:如“茅檐”、“吴音”、“相媚好”、“翁媪”、“亡赖”,为感悟全词扫清障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3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3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介绍“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恬淡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正确认读“翁媪”、“卧剥”、“莲蓬”等三个词语。

2、能根据课本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翁媪”、“无赖”、“相媚好”的意思。

借助课本插图,把握词的大体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词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情境,感受乡村生活的静谧美好。

体会词人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文,读出诗的韵味。

2、词画结合,通过想象等策略,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四)、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二、设计理念1、诵读古诗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实施多元评价,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一)、了解词人板书: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吗?(小结学生回答并适度补充:辛弃疾不仅是位著名的词人,他还是位勇敢的将军。

在辛弃疾生活的年代,金兵占领了国家的北方,辛弃疾参加了抵抗金兵的军队。

但后来,他被投降派陷害,下放到南方的上饶农村,在这期间,他写了好几首描写农村风光的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在那个时候。

)(设计理念: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或者带着信息走进课堂,这既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又可以为全词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背景介绍。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3篇设计理念: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初读正音。

4.体会节奏。

5.比拟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拟。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异)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

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一户农家五口人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情趣。

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耐人回味。

但是,这首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

第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远。

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7百多年前这位爱国词人写这首词时的情感,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一点。

第二,学生的生活与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的生活也相距遥远。

如何让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儿童去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情感,这也是我的教学关注的一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

如果教学中,能寻找到也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将学生与作者辛弃疾、学生与农家的心连在一起,教学就能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启迪。

这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就是——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渴望家园美好、生活幸福。

抓住这一根情感线去设计教学,让课堂逐渐走向深入,是我本节课的框架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特点,并体悟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生活、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前播放唐诗联唱)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唐诗改编成的歌曲。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璀璨的明珠。

2.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

请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清平乐村居)指导读好课题中的“乐”,并注音。

3.比读。

看到村居,我们就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诗也叫《村居》。

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读一读,比较一下,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清平乐,是词牌名。

每一首词都是配着一定曲调唱的,人们给这些曲调取个名字,就是词牌名。

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有长有短。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两段,叫上片和下片。

4.读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宋词,把字音读准。

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停顿,上片和下片之间有停顿。

指生读词。

指导读好“翁媪”“剥”“莲蓬”。

给“剥”注音。

齐读。

第一张图片: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兵所占。

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21岁的他,就参加了抗金义军。

第二张图片: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但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他出色的才干,遭奸臣嫉妒。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南方的江西上饶过着隐居生活。

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北方,在金人压迫下的受苦受难的人民。

二、词境对话,体悟田园情趣
1.释疑。

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一定弄懂了一些词的意思。

现在默读这首词,画出你不懂的地方,等会交流。

生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句子,再互相解疑,师适当点拨。

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卧剥等词语重点强调。

2.赏景。

有位大诗人说:“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

”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南宋时期的这个农村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没有人的画面
你喜欢这里的环境吗?为什么?
作者给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读一读词,说一说。

有一处景物,作者是最欣赏的,你能知道是哪个景物吗?(提示:作者多次提到了这个景物)有人说:写诗要避免语言重复,可是作者却多次写到小溪,你知道为什么吗?(播放:小溪声音)
多次写到小溪,让这首词有了声音,有了动感。

读一读这首词,读得有声有色。

3.对话。

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还刻画了一户农家五口人的生活画面。

(出示课件:有人的画面)
这家五口人,他们都在忙什么?读一读词,说一说。

我们坐上时空机,穿越700多年的时空隧道,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聊一下,好吗?你打算和谁聊?聊些什么?生生互相表演对话。

重点引导学生聊老夫妻俩:
他们因为什么喝酒?想象。

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

”也许他们并没有喝醉,还有什么会让他们陶醉呢?
这老夫妻俩感情怎么样?从哪句词看出来?他们亲热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
老公公说:“老婆子,你和我过了一辈子的穷日子,真是委屈了你了。


老婆婆说:“。


老公公又继续夸老婆婆说:“。


老婆婆也夸老公公:“。


老公公说:“。


老婆婆说:“。


总结:看着这家人的生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师板书:幸福美好)
三、走出词外,感受词人情怀
的确,“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

”我们透过这首词,感受到了恬静温馨的乡村生活。

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甜蜜的生活,心里会想到什么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多么美好的理想啊!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深深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回归生活,追寻诗意人生
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也会有所感触。

先来看一段现代生活的画面。

环境:
战争: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法院医院,失去了一条腿的小女孩马勒克抱着玩具娃娃。

她的家在战争中被导弹击中。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人们准备在穆赫辛·阿里·谢赫的葬礼上安葬其遗体。

一岁半的穆赫辛·阿里·谢赫在利比亚支持卡扎菲部队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中不幸丧生。

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儿童在烈士广场祈祷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孩子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诗的语言。

你们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再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仅读懂作者的心声,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渴望,整个地球村家园美好,全世界的人民幸福。

板书:
宋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地球)家园美好
(世界)人民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