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古代汉语论语选读一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的责任。
01
02
03
04
05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另一个核心 思想,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 问题时,应采取适中的原则,避免
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 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能够帮助人 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决
策。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平衡和调和,反 对极端和片面的观点或行为。
中庸之道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目 标时,应兼顾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 整体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1
指出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内心
的愉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2
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不懂装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03
鼓励人们要勤学好问,不要因为向别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04
《论语》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倡仁爱与和谐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爱与 和谐的重要性,这对现代社会中 解决冲突、促进和谐具有指导意
礼乐之治
01
礼乐之治是《论语》中关于社 会治理的主张,强调通过礼乐 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02
孔子认为,礼乐是社会文明和 道德的基石,通过礼乐的教化 作用,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
念和社会责任感。
03
礼乐之治主张以礼为规范,以 乐为手段,共同营造一个和谐
、有序的社会环境。
04
礼乐之治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政府 和社会各界在制定政策和开展 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公民的道
国学经典讲座《论语》课件
目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的核心思想 •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 《论语》的现实意义 • 《论语》的现代解读与研究

论语选(完整版.教用)

论语选(完整版.教用)

论语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写作背景孔门讲学本在用世,故有“如或知尔”之问。

子路长于治军,冉有长于理财,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三人各有专长,可备世用。

孔子既肯定三子之淑世襟怀,也赞许曾皙祥和悠然的境界。

文中具体呈现了孔子循循善诱、随机点拨的教育方式,孔门师生讲学的情景,及弟子的个性抱负。

二、《论语》与孔子(二)孔子生平三、国学常识(一)四书(二)十三经沿革注:四库全书中,经部除了十三经之外,另有四书类以及小学类(如:许慎‧说文解字)。

(四)孔门圣人五、难句精解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请弟子说说自己的志向。

由此可见孔子于课堂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及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自言志向是治国必能使人民有勇,且知礼义。

由此可见子路的自信自负与直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自言志向是使人民富足。

先言“六、七十”,后言“五、六十”,表现冉求个性的退缩保守。

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自言志向是从事外交会盟之事。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之前三子所言只在具体实践事功,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则已达礼乐之治的太平景象,和悦快乐的物我合一境界,有人与大自然、个人与群体的和谐。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志在治国,但谦让不足,不免有骄矜之气,所以需要节制。

但孔子仍肯定子路的志向。

7.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冉求从“方六、七十”到“五、六十”,显示个性谦退。

孔子也肯定冉求的治国志向。

8.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祭祀、朝觐与会盟,都是国家大事。

孔子肯定了公西华治国的志向,外交、礼仪的才华。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儒家经典选读讲义《论语》选讲一

《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

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

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

‘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

此其别也。

’(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

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

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

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

”所引文字不同。

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

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

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

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二就年中为时者。

《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论语选讲

论语选讲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 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 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 语 选 讲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 文。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 教育、时事等方面,对礼乐、 教育、时事等方面,对礼乐、仁义以及其他 一些意识形态的说明和解释。 一些意识形态的说明和解释。 全书共20篇 全书共 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 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 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 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 非出自一人之手。 非出自一人之手。
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 由也为之:我去治理它。 比及: 比及:比,音bì。等到。 。等到。 释诂》 义也。 方:①《广雅•释诂》:“方,义也。”刘宝 广雅 释诂 楠、何晏:“方,义方”之“义方”即 何晏: 义方” 义方” “义”之意。 之意。 ②郑以此“方”为“礼法” 郑以此“ 礼法” ③朱熹:“方,向也,谓向义也” 朱熹: 向也,谓向义也” 哂:笑

大学语文第四讲《论语》选读

大学语文第四讲《论语》选读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译 文 词 语 孔子说:“我十五岁 原 文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有:同“又”立: 子曰:“吾十有 十岁学有所成,可以 五而志于学,三 站得住惑:迷惑 在社会上立足了;四 十而立,四十而 天命:命运,规律 十岁我已通达事理, 不再受外界事物所迷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 不惑,五十而知 惑;五十岁懂得了不 天命,六十而耳 配的事情 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顺,七十而从心 耳顺:指对那些于 情;六十岁我对各种 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己不利的意见也能 所欲,不逾矩。” 也能听之泰然;到了 正确对待 七十岁,我就能随心 所欲地做事,而绝不 逾:越过 违背礼义,逾越规 矩:规矩


原 文 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也?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斯亦不足 畏也已。”


闻:名声,名望
孔子说:“年轻人是 可畏的,怎么知道后 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呢? 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 十岁时还默默无闻, 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探讨:启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 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 年轻人要珍惜时光,抓紧时间,早日成才。
探讨: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 怎么看待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 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颜渊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 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低调、 不张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表现了孔子伟大的理想和美好的企盼。 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 难得了。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三)里仁、【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汇总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汇总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文志》 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 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 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论:编纂。语:言论。
其他: 问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改变 以杖荷蓧 : 奚自 :何,哪里
本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中心内 容是什么?
假如天下政治清明,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 活动中去了。
当时人们怎么认为?
鉴赏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人物形象. (语言,行动以及细节等) 隐士 明知故问(巧妙)
鉴赏子路以及孔子形象.
孟子在《孟子· 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 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 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 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 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 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代 : 各个国家为了利益,杀伐扰攘战 火不熄。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 里,失去了武力便失去了继续生 存的权力。孔子的呐喊和呼吁虽 然有时还有一些零碎的呼应,然 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 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 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 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 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 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 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 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
第四讲

《论语》选读 (一)
zengshaobo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 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人,宋国贵族的后代。孔子幼年丧父,家 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为谋生,孔子学会 了一些技艺,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论语 ·子罕》)孔子做过“委吏” (仓库会计)和“乘吏”(牧场小吏)。 30 岁后,学问相当成熟,孔子就出去讲学,打 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50岁左右,升为鲁司 寇。约 52岁时,周游列国,向诸侯宣传自己 的主张,历时 14年,终不见用。晚年回到鲁 国,整理典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 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返
三、《论语》选读
3、谈话的风格
?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 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 言戏之耳。”

一、孔子与《论语》
? 2、孔子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里。《论 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 3、《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非一人所 记,非一时所成,但总体上体现了孔子思 想的真实面貌。《论语》的出现,标志着 中国历史上私人著书的开始。

一、孔子与《论语》
? 4、《论语》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价 值取向,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以及中 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有着深入而广泛的 影响。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 也。”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 丘之好学也。”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 彭。”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有于我哉?”
?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返
? 5、阅读《论语》的方法:林语堂认为, 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 去咀嚼,不要贪多而囫囵吞枣。

二、《论语》的结构
? 1、如将《论语》的内容和《礼记》、《孟子》 以及其他古籍各章相比,就能体会到:《论语》 中简洁精辟的文句都是从长篇论说文字中节录而 来,并因此得以存而不废。试比较:
? 《论语》:“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
?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 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 《论语》本文并未提到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 色者也”时的实际情形,只是把这句话当作抽象 的话来说。两相比较,妙趣横生。

二、《论语》的结构
? 2、《论语》中颇多四五个字的短句, 如“君子不器”,意思说:君子不只是 拥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又如“乡愿 者,德之贼也”。谁也不会相信孔夫子 每次说话蹦出几个字就算完事了的。由 此可见,《论语》中简洁精辟的文句都 是从长篇论说文字中节录而来,并因此 得以存而不废的。
?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三、《论语》选读 2、孔子的感情和艺术生活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 乐之至于斯也。”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
?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 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 淫,佞人殆。”

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 不歌。
? 子之所慎,斋、战、疾。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 祭。”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子,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 射乎?吾执御矣。”

三、《论语》选读 3、谈话的风格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 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 食,没齿无怨言。”
?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 ‘吾不试,故艺。'”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三、《论语》选读
1、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三、《论语》选读 1、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 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三、《论语》选读
1、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三、《论语》选读 1、夫子自述、旁人描写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则不复也。”
?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