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学经典课件第10章 社会问题36页PPT
合集下载
最新第十章-社会问题PPT课件

如: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初生婴儿死亡 率大大降低,但在一些国家,生育制度特 别是人们的生育观念仍然主张多子多福, 这样就造成人口的急剧膨胀,随之引发出 一系列社会矛盾。
四、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的见解认为:社会问题是 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 状况;或者是指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发生矛 盾致使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的状况。
二、社会问题的构成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 的情况
2、这种情况必须得影响许多人 3、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注意 4、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三、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 普遍性:普遍存在于:①各种社会形态;②社会生活各个领 域。
(2) 时代性:①任何社会问题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②每个时代 只能提出它能解决的问题;③同一社会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目录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当代社会主要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一切和社会生活有关的问 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 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 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 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 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
该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社会冲突论
有些学者在价值冲突论的基础上拓展 了这一理论,指出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不仅仅在价值观方面,即人们对同一社会 现象的不同看法或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群 体间的冲突主要是利益矛盾和冲突,提出 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群体冲突论的见解:社 会问题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 发生矛盾、冲突引起的。
四、价值冲突论
价值冲突论的见解认为:社会问题是 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 状况;或者是指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发生矛 盾致使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的状况。
二、社会问题的构成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 的情况
2、这种情况必须得影响许多人 3、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注意 4、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三、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 普遍性:普遍存在于:①各种社会形态;②社会生活各个领 域。
(2) 时代性:①任何社会问题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②每个时代 只能提出它能解决的问题;③同一社会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目录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当代社会主要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问题:一切和社会生活有关的问 题。
狭义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 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 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 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 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
该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社会冲突论
有些学者在价值冲突论的基础上拓展 了这一理论,指出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不仅仅在价值观方面,即人们对同一社会 现象的不同看法或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群 体间的冲突主要是利益矛盾和冲突,提出 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群体冲突论的见解:社 会问题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相异而 发生矛盾、冲突引起的。
社会学课件 10社会问题

阅读参考书目
• 潘年英:《扶贫手记》 •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 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11%,65岁以上有7.8%
人 口 金 字 塔
中国
2005
我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曲线
中国人口问题
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
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
压力 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 要求 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
适度人口论 [英]坎南 1910年提出
即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人口量
过渡人口论
【英】马尔萨斯 Malthus, 1766-1834
中国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的增长
建国后中国人口转变模式
A.加速增长阶段 (1949-1959年) B.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 C.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1年) D.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 E.波动增长阶段(1981-至今)
控制人口问题的途径
大力发展经济 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生育率的下降
提高人口素质 妇女对生育的看法反应了社会规范和经济条件 节制生育:
我国,计划生育
流产,避孕,结扎。1990年,全国有1.38亿妇女结扎,韩国
37%,中国30%,美国23%,印度21%。 人口移民——一种理想
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我的观点
1、高产量粮食作物的引进,如红薯、玉米、土豆、花生 等农作物于清时在中国逐步普及。 2、建国后生产性质的变化,使得原来有家庭承担的人口 压力转嫁到了国家。 3、家庭财产继承方式带来人口的增长,即诸子均分继承 方式,使得中国人结婚早、生育早。 4、医疗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的降低了死亡率。 一直到70年代前,中国的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0 ‰以上水 平,婴儿死亡率由100 ‰ 。左右降到36 ‰ 。
最新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PPT课件

二、社会问题的成因
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一). 产生背景 (当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1). 快速发展的社会;
(“发展不足”最容易产生问
(2题). )转型过程中的社会;
(新旧两种价值规范的碰撞)
(3). 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
(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诸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成因
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二). 具体原因
(eg.“台湾女大学生卖淫”)
二、社会问题的成因
1、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
(4). 价值冲突理论 (p.364)
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 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 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 判标准,所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 常会发生冲突。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源自“文化价值上的冲突”。
(eg.城管与商户的冲突)
1、社会控制的含义 (p.401)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约束,调节各类社会关系;
(2)狭义:对越轨者施以惩罚和重新教育。
社会控制是指运用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与价值 观进行约束,调节各类社会关系的过程。
个人
中介/纽带?
社会
社会控制(法律、道德等)
三、什么是社会控制
案例分析:“彭宇案”折射当代中国道德危 机
五、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的含义 (p.412)
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越轨的类型
(1) 违法行为; (2) 违警行为;
奇装异服:违规行为
(3) 违规行为。
乱穿马路:违警行为
五、越轨与社会控制
3、如何理解“越轨” (补充讲解) (1) 越轨相对于社会规范而言,必须发生在社会情境中。
第10章 社会冲突理论

(六)社会冲突的功能 1.决定冲突的功能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最 重要是看冲突的问题和社会结构。 ⑴如果冲突的问题不涉及冲突双方的关系的 基础,冲突就具有积极的功能;反之,如果冲突 涉及到核心价值,冲突就会具有消极的功能。 ⑵发生冲突的社会结构可以作为区分正功能 和反功能的标准。
2.社会冲突的功能有三项:冲突的社会功能、 冲突的社会心理功能和分裂性功能或反功能。
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的区别: 1.对于现实冲突来说,冲突不是目的,而是 达到目的的手段,冲突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形 式)来达到目的;对于非现实冲突,冲突本身就 是目的,为了发泄紧张情绪的需要。 2.现实冲突常常产生某种结果,而非现实冲 突却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区别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的意义: 1.有助于社会控制。现实冲突因其手段的可代 替性,行为者可以避免越轨行为而采用合法的手段。 2.有助于理解国际关系和劳资关系。
国际关系的冲突虽然有时带有非现实性因素,但主要 还是因为权力、利益和价值观等现实冲突。同样,不应该 将劳资关系等同于非现实冲突,而应该看到冲突的现实性原 因。
(五)社会安全阀制度 社会安全阀制度是社会的一种机制,通过社 会冲突维持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存在。这样一个安 全阀制度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 累的敌对情绪。 他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观点中的两方面的缺 点:
1.应该看到冲突和敌对情绪有多种表现。 首先,当敌对双方的关系因敌意而被割裂时, 可有一个替代的对象用于发泄敌对情绪,替罪羊式 的安全阀机制恰好能起到这种作用。 其次,敌对情绪的表现有三种形式:直接冲突、 转移宣泄和不需要对象的直接表现。
第三,应区别冲突和敌对情绪。 2.注意到安全阀机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 其次,强调社会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 中加以制度化。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 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 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社会交往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
人交往与群体交往;直接交往与间接交 往;竞争、合作、冲突、调适等。
4.社会交往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的物
质条件。需要是义往的原因。经济交往 是其它交往的基础。
本章是教材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社会是由社会关系构成的,而社会 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本章 继续深入分析究竟为什么有了社会交往 和社会关系,就能构成社会,这是本章 的主要内容。本章在理论主和重点和难 点,就是要深刻阐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诉 社会交往理论,以及吸取符号相互作用 认在社会交往中的微观分析理论。
3.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 关系
三、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社会关系两端位置
上的行为类型、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位 置,就是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地位。而社 会角色就是与那个社会地位相联系的行 为模式,社会角色按一定的社会规范, 表现一定的社会行为。
2.社会角色的类别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 角色。
开拓和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按生存、享受、 发展需要的方向增长的。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不 断提高
社会集体希望自己不断发展,并能满足
其成员不断增长的需要。
3.社会需要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
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人的需要 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 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会制约性。
需要的社会性与实践性。也就是说,只有通 过劳动,通过实践,需要才能发展,才能实 现。
二、社会需要的理论
社会学概论(完整)ppt

第二节
一、社会需要的类型
社会需要理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综合性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是指自然的人, 而是指社会的人。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 本性。 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的享受的需要, 2008-3-4 7 社会学概论 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发展需要。
二、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2008-3-4 社会学概论 3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以及与 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也表现在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性具有社 会制约性。 社会需要的提高是人的体内平衡与体外平衡的协调、个人与社会需要的协调、 物质与精神生活协调的发展过程。 就集体而言,则是集体与个人成员的需要的协调、领导与群众的需要的协调、 历史与现实协调的发展过程。 需要只要协调才能提高,也只要协调才能得到预想的均衡的满足。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理论社会学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社会学概论 4
社会学概论_课件

社会价值观变迁:指社会道 德、社会观念、社会信仰等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发生变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社会发展的概念: 指社会结构、社会 关系、社会制度、 社会文化等方面的 变化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目标: 实现社会公平、公 正、和谐、稳定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促 进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文化创新、制 度改革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互动类型:包括面对面互动、网络互动、 群体互动等
面对面互动:指人们面对面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交谈、握手、拥抱等
网络互动: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 互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网络论坛 等
群体互动:指人们通过群体活动进行交 流和互动如聚会、会议、比赛等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类型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动形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过程
文化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等途径传递和继承文化 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等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文化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承与社会化的影响:对个体行为、社会结构、文化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社会变迁与发展
第七章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类型:包括社会 结构变迁、社会关系变迁、 社会价值观变迁等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社 会关系、社会价值观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结构变迁:指社会阶层、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关系变迁:指社会交往、 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等发生 变化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社 会现象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 证社会理论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 查收集数据
社会学(全套263页PPT课件)

一、调查研究(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 问的方法)
﹡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封面信(简洁中肯短小精悍) ⑴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 ⑵要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 ⑶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⑷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
果保密的措施
●(问卷设计时)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⑴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⑵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⑶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⑷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⑸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⑹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⑺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词源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 (1798 一 1857年) 首先提出的。(社 会学之父)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战国 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
章太炎 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 太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二、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 一 ) 各种不同的意见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孔德)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6.其他的意见还有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③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以被访者方便为主 要原则。
④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
⑤开始访谈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全部资料 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员在这 方面的表现。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五、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1)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如文化社会 学,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
﹡问卷设计 (一)问卷的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封面信(简洁中肯短小精悍) ⑴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 ⑵要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 ⑶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⑷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
果保密的措施
●(问卷设计时)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⑴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⑵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⑶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⑷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⑸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⑹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⑺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词源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 (1798 一 1857年) 首先提出的。(社 会学之父)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战国 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
章太炎 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 太的《社会学》一书开始的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二、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 一 ) 各种不同的意见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孔德) 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6.其他的意见还有不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③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应以被访者方便为主 要原则。
④访谈时,开场白一定要说好。
⑤开始访谈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全部资料 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员在这 方面的表现。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五、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1)关于意识形式的社会学,如文化社会 学,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科学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