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纳米材料对贝类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押2096-4730穴2020雪05-0441-08·综述·纳米材料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金扬湖,周超(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舟山316022)摘要:在医学、材料学及能源学等领域高速发展过程中,广泛应用到纳米材料,其在生产合成及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环境中,凭借其独特理化性质可沿着水生生物食物链传递,通过不断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在个体或细胞上产生毒性效应。
本文通过对典型纳米材料水环境行为、食物链传递规律进行归总,并在此基础上对纳米材料单独作用或与其他污染物交互作用时对浮游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理进行阐述分析,对纳米材料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行汇总评估,以期为治理纳米材料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纳米材料;浮游生物;生物毒性;毒理机制中图分类号:Q955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on PlanktonJIN Yang-hu,ZHOU Chao(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Aquaculture,Zhoushan316022,China)Abstract:More and more nanoparticles are used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in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ergy science.During its production,synthesis and use,it will be inevitably migrated into the sea through various ways.Because its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it can be continuously enriched along the aquatic biological food chain and then will produce toxic effects on individual organisms or cells.And nanoparticles act alone or interact with other pollutants will lead to more serious toxic problems.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behaviors and food chain transfer laws of typical nanomaterials,and then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toxic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plankton on nanomaterials alone or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ollutants.The material water environment toxicology research will b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no-material pollution.Key words:nanoparticles;plankton;biotoxicity;mechanism of toxicity收稿日期:2020-01-14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8D060006);舟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C43269);省属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J00020);浙江海洋大学省一流学科水产学科开放课题(20190014);“海洋科学”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开放课题作者简介:金扬湖(1996-),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态毒理学.Email:188****************通信作者:周超(1986-).Email:***************442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穴自然科学版雪第39卷纳米材料(nanoparticles,简称NPs)指天然或者人工制造的、三维尺寸上至少有一维大小为纳米尺寸的材料,NPs具备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异效应[1]。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毒性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与毒性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及生物制造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可以改善生物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包括增强药物输送、改善成像、生物传感和组织工程等。
然而,随着纳米材料应用的增加,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和毒性问题也已引起广泛关注。
因此,了解纳米材料在生物组织中的行为和生物学后果是至关重要的。
1.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纳米材料与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
纳米材料的较小尺寸和高表面积使其比同种化学成分的大颗粒更容易与生物体内分子相互作用。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吸附、吞噬等方式进入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细胞膜和DNA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1.1 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传输和转运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
在生物体内,纳米材料可以被罗氏细胞摄取,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其他器官和组织。
在细胞内部,纳米材料可以自由扩散,也可以与其他细胞组分相结合,并在胞内和胞外形成不同的复合物。
1.2 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可以与蛋白质、羧酸、核酸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这些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在血浆蛋白的表面吸附,从而改变它们的构象和功能。
纳米材料也可以与细胞膜的脂质成分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与细胞内部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例如与DNA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等。
1.3 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涉及多个方面。
例如,纳米材料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改变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增加细胞死亡率;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能影响整个生物体的生物学特征,例如改变血液凝固和血压等生理参数。
2. 纳米材料的毒性如今,纳米材料的毒性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
纳米材料可以引起人体的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并影响人体的健康。
了解纳米材料的毒性对于其安全使用和应用至关重要。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和生态毒理效应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和生态毒理效应王江雪;李炜;刘颖;劳芳;陈春英;樊瑜波【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08(003)002【摘要】伴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纳米材料被开发和生产出来,逐步进入到周围环境及生命体中,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生态毒理学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纳米二氧化钛(TiO2)因具有良好的光催化特性、耐化学腐蚀性和热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废水处理、杀菌、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因此,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毒理学).论文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两方面出发,综述了纳米Ti02对生物体(皮肤、肺、肝、肾和脑)、细胞(细胞膜、细胞生长和凋亡)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了其毒性产生的可能机制.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对纳米TiO2的环境健康和生态毒性研究,以建立纳米TiO2的环境健康安全暴露评价体系,促进纳米技术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总页数】9页(P105-113)【作者】王江雪;李炜;刘颖;劳芳;陈春英;樊瑜波【作者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北京10008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0;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0;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0;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10008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83;X171.5;X18【相关文献】1.纳米材料对淡水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J], 蒋安祺;刘慧;王为木;蔡旺炜;赵志成2.人工纳米材料对斑马鱼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J], 张章;唐天乐;唐文浩3.人工纳米材料对贝类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J], 葛春梅;黄茜枝;林道辉;王有基;吕为群4.纳米材料的环境和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J], 章军;杨军;朱心强5.氯丙嗪生态毒理效应与人体健康影响研究与展望 [J], 李婷;周启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贝类免疫机制和抗菌作用的研究

研究贝类免疫机制和抗菌作用的研究贝类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较高的食品,然而,贝类也常常因为寄生虫或者细菌污染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对于贝类的免疫机制和抗菌作用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挖掘贝类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为开发新型天然抗菌剂提供理论指导。
1.贝类免疫系统的研究贝类通过免疫系统来抵御外部病原体的入侵。
研究中发现,贝类的免疫系统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包括透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细菌识别系统、信号转导通路与基因表达等。
其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抵御机制之一。
贝类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对于哺乳动物的免疫反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贝类的血液细胞类型很少,经过多项的研究表明,贝类通过一种类似于哺乳动物中浆细胞的细胞,即coelomocytes(腔胚细胞)来介导免疫反应,该细胞的功能类似于一种深受研究的人类免疫细胞——单核细胞。
此外,最近的研究显示,贝类通过Toll-like Receptor(TLR)等受体分子识别外源性细菌感染,启动免疫反应。
尽管贝类的Toll受体数量很少,但研究人员相信,这种受体可能是适应病原菌多样性的一种关键特征。
2.抗菌作用的研究贝类在抗菌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免疫系统上,同时也有许多抗菌活性物质的发现。
一些研究表明,贝类中有许多具有抗菌活性的肽类物质,包括抗菌肽、转化酶诱导肽等。
抗菌肽是一种小分子肽类物质,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
贝类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抗菌肽,常见的包括lumbricin、defensin、mytilin、mytilusin、madecassin和myticinB等。
其中,mytilin和myticin B常被用来研究贝类抗菌肽的免疫功能,因其体内定量非常高。
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将贝类提取物加入到细菌液中,可以观察到抑制效果,体现出其抗菌作用。
此外,贝类中也含有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类物质具有在抗微生物和补体激活方面重要的作用。
3.贝类抗菌作用的应用前景贝类作为海洋中的重要生物资源之一,其抗菌肽和其他抗菌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

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扇贝作为常见的贝类养殖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海水中的重金属对于扇贝种苗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潜在的毒性效应。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1. 海水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影响海洋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和城市排污、船舶废弃物以及自然因素等。
常见的海水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汞、镉、铜、锌等。
这些重金属在海水中长期积累,通过生物链逐渐富集在养殖物种中。
重金属对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生长抑制、生育力下降、免疫功能损害和生物累积等。
其中,铅和汞对于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较为明显。
这些重金属可以通过干扰鲍鱼的养殖环境以及直接进入鲍鱼体内,对其生理和生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2. 养殖扇贝种苗对海水重金属的敏感性养殖扇贝种苗对海水中重金属的敏感性与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关。
扇贝种苗在生长的早期阶段对重金属的敏感性较高,而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壳的形成,其对重金属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
此外,养殖扇贝种苗的抗氧化系统、解毒酶体系和免疫功能也会对重金属的毒性效应产生影响。
因此,在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研究中,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差异和生理机制的作用。
3. 海水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机制海水中重金属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在生理水平上,重金属可能通过抑制鲍鱼的生长、抑制鲍鱼体内酶活性、损害鲍鱼的呼吸、循环和排泄功能等方式对鲍鱼产生毒性作用。
在分子水平上,重金属可能会干扰鲍鱼体内氧化还原平衡、引发细胞膜损伤、损伤DNA和RNA、干扰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
这些作用机制相互交织,对养殖扇贝种苗的毒性效应产生综合影响。
4. 减轻海水重金属污染对养殖扇贝种苗的影响策略为了减轻海水重金属污染对养殖扇贝种苗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研究进展

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研究进展陈晓华;张偲;谭丽菊;王江涛【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7(041)006【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are being widely applied in all aspects of life. Nanomaterials are increasingly input into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due to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and use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whic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toxic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lated to the toxic effects of nanomaterials manufactured on microalgae, especially regarding single toxicity, combined toxic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oxication. Finally, we highlight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toxic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工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工纳米材料进入到水环境中,其毒性效应及对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人工纳米材料对微藻的单一毒性、复合毒性及致毒机理,并对未来人工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总页数】10页(P134-143)【作者】陈晓华;张偲;谭丽菊;王江涛【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人工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J], 张宁;金星龙;李晓;岳俊杰;魏东斌2.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Ⅷ.久效磷对二种海洋微藻的… [J], 唐学玺;李永祺3.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J],4.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Ⅵ.对硫磷对4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J], 唐学玺;徐家英;李永祺5.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Ⅰ.四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耐受力与其SOD活性的相关性 [J], 唐学玺;李永祺;李春雁;董宝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类生态环境污染效应研究

贝类生态环境污染效应研究贝类是海洋中常见的一类腹足动物,包括珍珠贝、蛤蜊、扇贝等多种不同种类。
然而,在当今社会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贝类生态环境污染效应。
本文将从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物对贝类的影响三个方面探讨贝类生态环境污染效应的相关问题。
一、污染源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海洋污染源主要由工业点源、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非点源三种构成,其中工业点源是主要污染源之一。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各种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如石油、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这些废弃物往往被排入海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贝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二、污染物工业污染物对贝类的影响主要指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其中的一部分难以降解而会长期停留在海洋环境中,危害贝类的生存。
石油是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石油泄漏后会形成大面积的油污,对贝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除此以外,重金属也是常见的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废水中的废弃物、工业排放和城市污水等多种渠道,其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对贝类的生长和繁殖影响最大。
三、污染物对贝类的影响废水排放进入贝类生存水域后,会造成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升高,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重金属是污染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类,常见于废水中的镉、铬、铅、汞等元素镉离子有着很高的生物吸附率,会较快地累积在贝类的体内,即使在外表没有明显损伤的情况下也会造成贝类内部的毒素累积。
铅离子和汞离子则会破坏贝类体内的细胞机能,产生高毒性物质,导致黏液异常,不断地影响贝类的生长和繁殖,最终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综上所述,贝类生态环境污染效应主要来自于水体中废水排放和工业废料等污染源,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污染物,最后对贝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贝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人类的保护。
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

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纳米科技是当今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应用领域广泛,如电子、制药、食品、化妆品等。
然而,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始终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
一、纳米材料的毒性纳米材料相比传统材料有着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其表面积大、活性高、穿透性强、易促成有毒物质的吸附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对其毒性的重视。
纳米颗粒对人体、动物和环境的毒性主要和粒径、形状、表面活性、化学成分、溶解度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目前已知的纳米材料毒性方面的研究:1、硅纳米管的毒性硅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热导性能,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
但是,在体内和体外的实验中发现,硅纳米管会引起免疫细胞和红细胞的损伤,同时也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一定的毒性。
2、金纳米粒子的毒性金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在应用中具有广泛用途。
研究发现,金纳米粒子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会对肝细胞、肺细胞和肾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同时还会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失调等。
3、氧化铁纳米粒子的毒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材料,广泛用于磁性材料、药物输送等方面。
但是,研究发现氧化铁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并能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二、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纳米技术的发展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纳米材料可能对陆地、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生态风险评价将是纳米材料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目前已知的纳米材料生态风险的研究:1、纳米银的生态风险纳米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消毒、制备抗菌材料等领域。
但是,纳米银对水生生物和植物造成的毒性和生态风险较大。
研究发现,纳米银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会削弱植物的生长能力。
2、氧化石墨烯的生态风险氧化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应用涵盖从材料领域到医学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纳米技术 已成为 2 1 世纪发展最迅猛的技术领域之一。纳米材料因其具备新异的物理 、 化学 特性 而广 泛应 用于各种领域 , 包括农业 , 电子工业 , 生物医学 , 制造业 , 医药 品和化 妆品等 , 因此 纳米颗粒不 可避 免会释放 到水 环境 中。贝类 由于其具 有分布 广, 处 于食物链 中的关键位置 , 滤食食性 , 对重金属及污染物有较强 的生物累积能力 , 且很多贝类具有养殖和商业 价值 , 因而纳米 颗粒对贝类的生态毒性效应 备受关注 。本 文通过对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 纳分 析, 重 点阐述了 3 方 面的内容 :1 ) 人工纳米材
关键词 : 人工纳米材料 ; 贝类 ; 毒性效应 ; 综述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5 8 9 7 ( 2 0 1 5 ) 4 — 1 . 1 6 中 图分 类 号 : X1 7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1 / _ e s e m- c  ̄ P r o g r e s s i n Ec o t o x i c Ef fe c t s o f Ma n u f a c t u r e d Na n o r mt e r i a l s o n ̄ l l i f s h
2 . T h e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O r g ni a c P o l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nd a C o n g o l , Z h  ̄ i ng a P r o v i n c e , Ha ng z h o u 3 1 0 0 5 8 , C h i n a 3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n v k o n me n m l S c i e n c e , Z h  ̄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y, t H ng a z h o u 3 1 0 0 5 8 , C h i n a
以上研究显示纳米颗粒在暴露初始阶段容易快速积累这对贝类容易造成纳米铁颗粒的吸收实验评估了纳米铁在血细胞中的急性毒性效应另外大纳米颗粒相对于小纳米颗粒毒性效应结果证明纳米铁和可溶性三氯化铁对循更容易积累在消化腺等部位这对贝类可能会造成环血细胞的溶酶体稳定性也造成类似的损害暴露长期的慢性毒性效应
2 0 1 5 年
Ge C h u n me i , H u a n g Xi z h i , L i n D a o h u i , Wa n g Y o u j i 。 ’, L u We i q u n ’
1 . Co l l e g e o f F i s h e r i e s a n d Li f e S c i e n c e , S h ng a h a i Oc e a n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ng a h a i 2 0 1 3 0 6 , C h na i
人 工 纳 米 材 料 对 贝类 生态 毒 理 效 应 的研 究进 展
葛春梅 ,黄 茜枝 ,林道辉 ,王有基 ’,吕为群
1 .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与生命 学院, 上海 2 0 1 3 0 6 2 . 浙江省有机污染过程 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杭州 3 1 0 0 5 8 3 . 浙江大学 环境 与资源 学院, 杭州 3 1 0 0 5 8
第 1 0卷
生 态 毒 理 学 报
As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Ec o t o x i c o l o g y
、 b1 . 1 0 . 2 0 1 5
No. 4,1 — 1 6
第 4期 , 1 . 1 6
1 0. 7 5 2 4 / AJ E. 1 6 7 3 — 5 8 9 7 . 2 01 4 0 8 0 5 0 0 1
Re c e i v e d 5 Au g u s t 2 0 1 4 a c c e p t e d 2 0 Oc t o b e r 2 0 1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b s t r a c t :Na no t e c h no l o g y h a s be c o me o ne o f t h e mo s t r a pi d l y d e v e l o p i n g t e c h no l o g i e s n i he t 2 1 s t c e n t u r y. Na no -
料 在 水 环 境 中 的行 为 ; 2 ) 贝 类 作 为水 生 污 染 监 测 指示 生 物 的重 要 意 义 ; 3 ) 人 工 纳 米 材 料 对 贝类 的毒 性效 应 , 主 要 包 括 贝 类 对 纳 米
颗粒摄取 、 积累和转移 , 并从组织细胞水平 , 分子和基 因水平 , 胚胎发育和个体生长水平等 阐述了纳米材料对贝类 的毒性效应。
葛春梅, 黄茜枝, 王有基, 等. 人工纳米 材料对 贝类生态 毒理效应 的研究进展 [ J ] _ 生态毒理学报, 2 0 1 5 , l O ( 4 ) : 1 - 1 6
G e C M, H u a n g X Z, Wa n g Y J , e t a 1 .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e e o t o x i c e f e c t s o f ma n u f a c t u r e d n a n o ma t e r i a l s o n s h e l l i f s h[ J ] . As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t o x i c o l o — g Y , 2 0 1 5 , 1 0 ( 4 ) : 1 - 1 6 ( n i C h ne i s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