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

合集下载

广州起义名词解释

广州起义名词解释

广州起义名词解释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至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和学生等群众在广州发动的一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时期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的目的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政权。

起义期间,广州工人、农民和学生等群众积极响应,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州起义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转变了斗争策略,采取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道路,最终在中国革命中取得了胜利。

广州起义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的开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27年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纪念张太雷牺牲90周年

1927年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纪念张太雷牺牲90周年
栏目主持:徐立刚
史海探迹
Explore in the Sea of History
2018.3 档建与案设
1927 年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
——纪念张太雷牺牲 90 周年
冯昕 (张太雷纪念馆,江苏常州,213003)
1927 年 12 月 11 日凌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 义打响。次日,时任广州起义总指挥、中共广东省 委书记的张太雷,在指挥战斗中光荣牺牲。本文总结 了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以纪念在广州起义中牺牲 的张太雷等烈士。
界限。二是关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估量,认为是“不 断高涨”期,存在着“直接革命的形势”,否定当时革命
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谋团的指导下全部转变为 处于“低潮”期。三是关于当时的总策略,提出盲动主
工农革命军”,同时“各地且仍应积极准备,有机会便起 义总方针。即在实际上,组织暴动带有强迫命令性质,
来”。10 月底,张太雷领导的中共广东省委重新提出举 并要求以城市暴动做农民暴动的“中心和指导”,实行
广州起义的鲜明特点
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是中共领导的南昌起 义、秋收起义后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充分显示了中国共 产党人前赴后继、敢于斗争的胆略和气魄,用实际行动 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其斗争之英勇、声势 之浩大、规模之壮观,堪称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壮举。 笔者以为: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三大起义中,广州起 义较前面举行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至少有三个鲜明 特点。
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最近工作纲领》指出:“应 当注意农工群众自动的革命运动之发展与扩大,要坚 决勇敢地竖起工农革命的大旗,集合一切武装势力以 与土劣、地主及一切反革命决死奋斗,建立工农政权。” 同期,广州工人代表会正式通告易帜,宣告国民党青天 白日旗是白色恐怖的旗帜。临起义前的 12 月 10 日晚, 张太雷在部署教导团、警卫团发动起义的会后,还派人 将预先准备的工农红旗及红领带等物,随新任团长李 云鹏带到教导团。12 月 11 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至 天亮前,起义军占领广州珠江北岸的大部分市区,一面 铁锤、镰刀的工农红旗,在市公安局大楼顶上升起。可 见,广州起义公开打出的是“工农红旗”。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它发生在1927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内部斗争失去了信任,标志着两党矛盾加深,也预示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对于这次起义,我有一些感想。

首先,广州起义充分展现了共产党领导者的勇气和智慧。

面对国民党内的暴力压制和迫害,共产党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起义。

他们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在广州发动了一场反对国民党的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表明了共产党在艰难时刻依然能够挺身而出,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革命事业而奋斗。

其次,广州起义也揭示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广州起义的失败意味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对于共产党的迫害更加加剧。

这一事件使得中国革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为中国共产党在未来的斗争中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广州起义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的革命道路绝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经历重重困难和挫折,但共产党人会继续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奋斗。

最后,广州起义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起义失败了,但它激发了更多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参与。

广州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启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革命力量更加团结和壮大。

从广州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一条具有更大影响力的道路,最终带领中国实现了解放和独立。

总而言之,广州起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无畏精神和革命意志,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坎坷和困难。

广州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摘要:一、广州起义背景介绍1.起义的历史背景2.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二、广州起义的过程1.起义的起因和导火线2.起义的具体经过3.起义的结果和影响三、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1.对我国民主革命的推动2.对民族精神的提升3.对后世革命者的启示和激励四、广州起义的启示1.坚定革命信念2.勇于担当,敢于行动3.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正文:广州起义,又称“三·二九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发生在1911 年3 月29 日,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动民主革命而进行的一次英勇尝试。

起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疾苦,列强环伺。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批有远见卓识的民主志士,如孙中山等,发起了反清复明的民主革命。

广州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有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

他们以同盟会为组织基础,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筹备起义。

起义的起因是清政府对铁路路权的出卖,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

导火线则是同盟会在广州的炸弹袭击事件,使得起义的气氛愈发紧张。

起义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1911 年3 月29 日,同盟会会员及民众在广州市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中,有许多手持武器的起义军,他们趁机占领了广州城的重要据点,如总督府、军械局等。

经过激战,起义军一度占领了广州城,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加上寡不敌众,起义军最后不得不撤出广州。

尽管广州起义最终没有成功,但它在我国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广州起义激发了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革命意识。

其次,广州起义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广州起义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以坚定的信念、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后世革命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

广州起义感想
(实用版)
目录
1.广州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2.广州起义的过程
3.广州起义的结果和影响
4.对广州起义的感想
正文
广州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运动,它发生在 1895 年,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

这次起义的背景和原因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导致国家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广州起义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策划阶段,孙中山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组织力量,为起义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是起义阶段,1895 年 10 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但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军未能如期到达,导致起义失败。

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孙中山等人总结经验教训,决定继续斗争,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努力。

广州起义的结果和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起义本身失败了,但它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对广州起义的感想是复杂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广州起义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反抗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广州起义的失败,说明当时的中国社会矛盾还没有达到爆发的程度,中国的民主革命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更深入的思想准备。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简介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挽救革命, 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和屠杀,1927 年11月26日,中共广东委员会根据党的“八 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广州 发动起义,并成立了起义的总指挥部——革 命军事委员会,由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 担任总指挥。
▪。
▪ 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周 文雍、恽代英、陈郁等同志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包括崔庸健在内的 150多名朝鲜同志和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人员也参加了起义)。起义军英 勇攻打敌人的重要机关,迅速占领珠江北岸大部分城区。在原市公安局 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由苏兆征、张太雷、恽代英、叶 挺、杨殷、彭湃、周文雍、陈郁等任政府委员,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 言》,宣告一切政权归属于工农红兵,并成立了工农红兵的总指挥部, 由叶挺担任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副总指挥。广州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 府,纷纷参加战斗。1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以优势 兵力反扑。午后,张太雷不幸牺牲,使广州起义失去指挥重心,形势急 剧恶化。为保存革命力量,起义军撤离广州,主力部队改为工农红军第 四师,奔向海陆丰,另一部分撤退向粤北,与朱德总部会合;未撤离的 起义军仍坚守在广州与敌人浴血奋战,大部分壮烈牺牲。13日下午,国 民党反动派重占广州,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观音山(越秀山)上, 珠江河畔,尸骸遍地,血流成河。起义不幸失败。起义中有5700多名共 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其中有苏联、朝鲜等国际战友。
Hale Waihona Puke ▪ 广州起义虽然前后只有三天,但它的意义是 深远的,广州起义是创建人民政权的一次伟 大的尝试,它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连接在 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和创造 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观看广州起义视频心得体会

观看广州起义视频心得体会

观看广州起义视频心得体会我最近观看了一部介绍广州起义的视频纪录片,让我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抗争的意义和价值。

广州起义是一次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这起起义始于1927年12月11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最终酝酿成功,成功地推翻了当时的军阀政府,彰显出了广大群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此次起义也意味着中共开始走上军事斗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观看这部视频,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战士的艰辛和牺牲,也看到了他们背后凝聚的无尽力量。

那个时代是黑暗而悲惨的,每一位革命战士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风险,面对死亡也从不屈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对于革命事业的献身和奉献,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甚至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这份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要珍惜身边的人和当下的生活,用心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挫折和困难。

同时,我也深入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封建思想、落后经济和政治矛盾的复杂性。

广州起义所爆发的背景是民众对于贪污腐败政府的不满和愤怒,这种不满来源于社会的不公和落后。

革命战士们的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于社会和人民的思考和希望,也在不停地探索革命的道路和建设的方向。

这一精神对于我们现在依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反思我们的角色和任务,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民族的兴旺和人类的进步而努力。

通过观看这一视频,我不仅收获了思想的启示和心灵的触动,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史和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

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奋斗,才谱写了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镜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发扬抗争不屈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奋斗。

广州起义博物馆讲解词

广州起义博物馆讲解词

广州起义讲解词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对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的又英勇反击。

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

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第一部分风云突变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开启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

随后,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广东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5年6月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掀起了广州工人运动的高潮。

这是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用过的枪支和竹帽。

农民运动方面,1925年5月,在广州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民协会—广东省农民协会,这是协会的会旗和机关刊物《犁头》。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活动日益加剧。

以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等人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公开向共产党发难。

接着蒋介石相继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抛出“整理党务案”,进一步排斥、打击共产党。

国民党内的反共的声音是越来越高,但是为了统一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于1926年7月开始北伐。

这是国民革命军在东较场(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对面的英雄广场)举行誓师大会的情景。

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进行反共“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4月15日,国民党广东当局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广东实施反共“清党”,在广州被捕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2100多人。

鉴于急剧变化的形势,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将区委机关暂时迁往香港,在广州另成立中共广州市委,继续领导广州人民进行斗争。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

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一人漏网”,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至此,由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7年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作者:冯昕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03期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打响。

次日,时任广州起义总指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太雷,在指挥战斗中光荣牺牲。

本文总结了广州起义的特点和教训,以纪念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张太雷等烈士。

广州起义的鲜明特点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是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敢于斗争的胆略和气魄,用实际行动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其斗争之英勇、声势之浩大、规模之壮观,堪称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壮举。

笔者以为: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三大起义中,广州起义较前面举行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至少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广州起义首次正式高举起锤子(斧头)镰刀的工农红旗,标志着中共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继蒋介石后公开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致使国民革命失败。

中国共产党由此步入最艰难的发展时期。

中共中央旋即决定,实行组织民众武装起义的新政策,着手制订了湘、鄂、粤、赣四省秋收起义计划。

同月20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发出《中共通告农字第九号》,指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党的责任就是积聚一切革命势力开展土地革命。

是月24日,临委会会议决定,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义在南昌举行起义,即当时起义旗帜沿用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9月23日,张太雷在汕头向周恩来以及南昌起义前委成员传达八七紧急会议精神和临委会决定时,明确:将南昌起义后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改为苏维埃;抛弃中国国民党的旗帜,改竖斧头镰刀的工农红旗;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放弃潮汕,部队转移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武装结合,建立革命根据地等。

10月15日,张太雷主持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的《最近工作纲领》指出:“应当注意农工群众自动的革命运动之发展与扩大,要坚决勇敢地竖起工农革命的大旗,集合一切武装势力以与土劣、地主及一切反革命决死奋斗,建立工农政权。

”同期,广州工人代表会正式通告易帜,宣告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是白色恐怖的旗帜。

临起义前的12月10日晚,张太雷在部署教导团、警卫团发动起义的会后,还派人将预先准备的工农红旗及红领带等物,随新任团长李云鹏带到教导团。

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

至天亮前,起义军占领广州珠江北岸的大部分市区,一面铁锤、镰刀的工农红旗,在市公安局大楼顶上升起。

可见,广州起义公开打出的是“工农红旗”。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领导在中共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用国民党左派为号召,举的是国民党青天白日旗。

9月9日,秋收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端开始发动,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湘赣边界起义,正式打出了共产党的红旗,而不是锤子(斧头)镰刀的工农红旗。

同月15日,湖南省委决定,停止执行长沙武装起义的计划。

是月1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案》,明确宣布抛弃国民党旗帜。

由此可见,广州起义在三大起义中唯一使用工农红旗,由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序幕。

第二,广州起义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中国苏维埃运动正式启动。

1927年8月10日,为加强广东、广西和闽南等地的政治和军事工作,临委会开会讨论南方局组成问题。

会议决定:在周恩来等到广东前,由张太雷、杨殷、黄平三人组成临时南方局,其职权为准备与指挥上述区域之暴动及一切军事、政治事宜。

由此,张太雷领导的中共临时南方局和广东省委,便开始了以建立城市苏维埃政权为目标的各地暴动,尤其是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1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发表《为反对两广军阀战争告兵士》,号召兵士们起来“打倒国民党军阀政府”,“创立工农兵苏维埃的政权!”12月11日6时,张太雷在广州苏维埃政府和工农兵执委代表参加的第一次联席会议上,正式宣布:“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了!”然后,通过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宣言》和《广州苏维埃政府告民众书》等。

宣言庄严宣告:“在12月10日夜至11日,广州无产阶级已经夺取了政权。

一切政权都拿在工农兵的手里。

”同时,宣布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名单,还发布了广州苏维埃第一次会议的决议。

12月13日,起义军被迫撤出广州,由广州起义胜利后成立的广州苏维埃政府,被称为“中国的巴黎公社”,其生命的终结也定格于这一天。

第三,广州起义首次让中共转入创建红军的新时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失败后,张太雷写给中央的《“八一事件”之经过、失败原因及其出路》报告称:“军队必须在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谋团的指导下全部转变为工农革命军”,同时“各地且仍应积极准备,有机会便起来”。

10月底,张太雷领导的中共广东省委重新提出举行广州起义的建议,11月17日得到中共中央批准。

11月26日,在广州召开的具体讨论广州起义计划的省委常委会议上,张太雷针对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企图与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谈判,严正指出:“张发奎同桂系军阀是一丘之貉,决不能对他抱任何幻想或与他妥协,我党只有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发动工农兵群众武装夺取政权,才有出路”。

12月11日凌晨的广州起义誓师大会上,张太雷慷慨激昂地说:“在国民党反动残暴统治下,革命士兵除与工人、农民一道,高举革命红旗,拿起武器,和国民党反动派拼个死活外,第二条出路是没有的。

”广州起义的失败教训首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正确分清形势。

1927年的八七会议,制定了中共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仅此而言,其历史功绩和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和陈独秀右倾错误影响,加之共产国际指导错误,党内产生以急躁情绪为特征的“左”倾现象,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防“左”,反而容许和助长了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倾向。

这一“左”的倾向,在后来上海召开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进一步发展,进而形成了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和组织上的惩办主义。

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与速度,认为是所谓的“无间断的革命”,进而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二是关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估量,认为是“不断高涨”期,存在着“直接革命的形势”,否定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期。

三是关于当时的总策略,提出盲动主义总方针。

即在实际上,组织暴动带有强迫命令性质,并要求以城市暴动做农民暴动的“中心和指导”,实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城市中心论”(即苏联革命)模式。

党的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正确方向,但采取什么模式或走什么样的道路,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错误的形势分析和教条式的决策,让“左”倾盲动和城市暴动成为首选的革命道路。

这种不实事求是、不正确估量分析形势的后果,注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走上艰难曲折、荆棘丛生的险途,注定了要用生命和鲜血的教训来换取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所以,自“南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后,从武汉退出的共产党员和一部分进步武装,便跟着南昌起义的足迹纷纷南下,向珠江流域撤退,准备以广州作为根据地,重整旗鼓,待机再起”。

[4]关于这一点,当年张太雷的踪迹也可以验证:1927年8月中旬抵达香港,张太雷向中共广东省委传达八七会议精神,详细讨论广东全省的暴动计划;10月19日,张太雷离香港赴汕头,处理南昌起义失败后的善后工作;同月22日,张太雷赶回上海,向中央请示广州暴动的问题;11月17日,中央决定借粤桂军阀战争的有利时机,发动广州起义,夺取广东全省政权;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

可见,张太雷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正是在这种“左”倾路线影响下,其大方向的失误导致起义的失败,具有很大程度的必然性。

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上只唯实。

张太雷1927年8月22日赴广州时,广东省委“正值连破机关6、7所,捕去负责同志40至50人,故开会等异常困难,只能与负责同志详谈广州工作,略知一二”,而且“党无发展,同志多走散绝无统计,无一点训练工作”。

广东省委机关尚且如此,各地方的党组织大多处于瘫痪状态。

即使至起义前的12月5日,党组织的恢复与壮大仍不能令人满意。

“普宁,惟县委负责同志懦弱,不敢领导农民群众彻底的进行土地革命”,而“西江党的工作很糟”。

[5]总之,“农村中简直没有共产党的支部,农民运动之中也没有政治意识发达的领袖”。

[6]全省“在农民运动方面,除海陆丰而外,广州周围地区农民运动的基础并不好”。

[7]在工人运动方面,由于汪精卫之流解散了省港罢工的工人组织,大部分工人被迫回了香港。

在广州的工会组织中,“我们能领导的只有印刷工会、汽车司机和手车夫工会,人数不多”。

[8]在士兵运动方面,“军队里面工作以前没有做,现已预备去敌军中去工作”。

[9]至起义前“对广州市以外的军队或者完全没有工作,或者工作非常薄弱”,而“对海军完全没有工作”。

[10]综上所述,由于党组织被敌破坏后工作力度不够,广州起义时农运衰落、工运薄弱、兵运工作不到位。

这就是当时的实际状况,也是导致广州起义失败的基础性因素。

面对如此现状,张太雷始终没有跳出“城市中心论”和“进攻路线”的框框,且指挥犹豫不决。

一方面,张太雷对起义军占领城市、夺取城市政权的把握产生疑虑。

黄平回忆:在“暴动前二十天左右,有一次太雷在私人谈话中问我是否可以暴动。

我没有问他的理由是什么,就说当然要暴动。

这种没有商量的口吻使太雷不再说话了”。

[11]张太雷曾考虑过起义失败问题,甚至在1927年12月5日《广东的政治报告》中,还提到失败可获得多少武装,在广州附近进行农村革命等。

这是非常正确的思想准备,正所谓“时时存必成之心,时时作可败之计”。

然而,张太雷没有考虑或深度思考失败后如何撤退并转入农村的具体问题,即没有准备失败后的应对具体措施。

另一方面,在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及其代表“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指导下,张太雷对起义后长期占领城市、建立城市政权可能性有疑虑,但其“恐怕被认为临阵动摇而没有坚持他的意见”。

[12]于是乎,张太雷抱定一死的决心来领导广州起义。

张太雷还心存侥幸地认为:“我们的力量并不大,但是我们相信发动后一定能得广大群众的拥护,这种平民的革命行动,一定能影响敌人的军队使之瓦解,假使我们坚持两星期,一定能得到国际具体的帮助”。

[13]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估计我们动作起来之后,帝国主义虽然在沙面驻有军队、白鹅潭里泊着军舰,也未必敢轻举妄动”。

[14]所以,虽然有敌强我弱的态势,虽然有各级党组织不健全以及农运、工运、兵运不正常的严峻现实,张太雷仍徘徊、挣扎在“城市中心论”的怪圈中,最后选择了“进攻路线”,举行了广州起义。

张太雷作为广州起义最高决策者,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优柔寡断的作风,构成了最高指挥者信心不足的心理阴影,给广州起义失败埋下主观的直接隐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