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

合集下载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姓名:王振元班级:09机械类(2)班学号:B09300218 当今时代,党的理论知识普及不够广泛,很多青年对党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再加上一些反动分子言论的蛊惑,以至于对党的政策和党的理论有误解。

我自己也是对党的很多理论不甚了解。

读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都编写的这本书以后,让我对党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让我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2008年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2009年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奇迹般的率先回升向好。

在联系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同样奇迹般地保持了世界罕见的持续高速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展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这实质上又一次向世人生动而深刻的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科学真理。

实践出真知,这些走过的历史,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正确性。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成不变的古董,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

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在于与时俱进。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决反对轻视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了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历这么多年马克思主义仍然没有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划清界限心得体会

划清界限心得体会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心得体会义井教育管理区李长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政建设,帮助党员干部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

《读本》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观点鲜明,论述准确,视野开阔,说理透彻,是一本思想政治理论的好教材。

一、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指导性。

要划清“四个重大界限”,首先要从理论上把这“四个重大界限”讲清楚。

本书围绕提出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和针对性解答,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理清思路,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增强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理论判断力。

如《读本》在阐述“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这个问题时,紧紧扣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一主题,分别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含义和区别”、“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决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三个方面一环扣住一环、一层进于一层地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有观点、有材料、有说理、有结论,把问题讲得很透彻、很深刻,引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比较容易从理论上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紧贴时代脉搏,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只有站在时代高度,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得出符合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的正确结论。

XX年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心得体会

XX年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心得体会

XX年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心得体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为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一、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所谓一元化,是就指导思想而言的;所谓多样性,是就现实社会中存在多种思想观念而言的。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潮。

既巩固思想基础,又丰富文化内涵。

巩固思想基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文化内涵,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

这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

没有基本思想共识,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文化多样性,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在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纠正关于一元化与多样性的两种错误认识。

有人认为,指导思想一元化必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

历史经验表明,杂乱无序的思想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因而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

正是有了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引导和规范,多样性社会思潮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得到质的提升。

因此,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仅不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且有利于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完善。

也有人认为,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必然妨碍指导思想一元化。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激发社会活力。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学习心得H10800104 窦佳雯公共管理一班摘要:《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让我进一步懂得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自觉划清“四个界限”,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动摇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关键字:划清“四个界限”;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一、只有划清“四个界限”,才能夯实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事业之基和前进动力。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停留于口号文件,不能满足于肤浅理解,不能囿于文牍书斋,必须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并自觉运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就是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做到立场坚定性和理论彻底性的统一,真正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

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挑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因为改革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而怀疑甚至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倾向。

这些错误倾向反映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态度上,对待中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论争上。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学习读本读后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一本励志书籍,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解,向读者传授了划清人生中四个重要界限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丰富、触动人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对于追求幸福、成功和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迷失方向,被琐碎的事务和无谓的争端所困扰。

然而,如何划清四个重要界限,成为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快乐生活的关键。

首先,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划清界限的空间,即合理规划个人时间和空间。

面对繁忙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常常无法支配自己的时间,忽略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

因此,合理规划时间和空间,创造自己的个人舒适圈,对于平衡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作者强调划清情感的界限。

情感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避免过度投入和依赖他人。

只有保持适度的情感关系,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并保护自己的内心安宁。

再次,作者强调了划清物质的界限。

在当今社会,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常常让人迷失方向。

我们应该明确界定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而失去心灵的满足。

只有在划清物质的界限后,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外的平衡,并追求真正的幸福。

最后,作者强调划清智力的界限。

在当代社会,信息的爆炸使得人们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应该懂得界定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避免贪多嚼不烂,导致精力分散和学习效果的降低。

只有明确智力的界限,我们才能够专注于重要的领域,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成果。

通过阅读《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我对人生的规划和自我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的观点启发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我相信,只有划清四个重要界限,我们才能够摆脱困境,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总之,读完《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启发,我认识到划清四个重要界限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心得体会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心得体会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心得体会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肩负的复杂繁重的历史使命对思想政治水平的新要求。

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想领域,界限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常常会明确感受到空间的界限、时间的界限,也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遇到模糊不清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界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建设、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平静之中还有不平静,渗透和反渗透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些现实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给人们思想带来消极影响,使人们对重大是非界限问题产生错误认识,动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无界限即无区别,无区别即无原则。

只有认清事物质的规定性,划清具体事物之间的具体界限,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帮助干部、群众认清重大是非界限,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出现并渗透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划清“四个界限”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划清“四个界限”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划清“四个界限”的思考作者:杨勇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年第10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为进一步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思想保障。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为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如何落实划清“四个界限”的学习中,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首先必须是在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认真落实好。

同时通过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加以巩固和补充。

通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把握,使“划清四个界限”真正进入到教材、进入到课堂和进入到学生的头脑,成为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和为人处事的一个标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思想。

在“划清四个界限”中,最根本和基本的是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只有通过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进行充分地把握才能为其它“三个界限”的划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树立起一个科学正确的方向。

所以,在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中,必须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对马克思主义所赋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同时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解决了以往革命未能解决的科学理论问题,为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

《和孩子划清界限》读后感篇一:和孩子划清界限和孩子划清界限对孩子,不是有?爱?就够了,还要学会如何去爱。

爱的方式不得当,爱的越深,往往也伤的越深。

当我们过分地呵护的时候,孩子失去了自立的机会;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担心时,孩子的心往往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的沉重。

所以,不但要爱孩子,还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原来,爱并不容易。

?假如我们仅仅爱‘听话’的孩子,那么这种感情跟爱一只宠物毫无二致。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我们的宠物。

所以,孩子不听话才是正常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常的,孩子常常对我们说?不?也是正常的。

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我们的复制品,不能成为我们理想的实现者。

我们若不许孩子说?不?,我们教养出来的将只是一个奴仆,没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奴仆。

所以,爱并不仅仅是喜欢,也不仅仅是付出。

爱还需要宽容,需要尊重;宽容孩子的过错,尊重孩子的人格。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不管孩子,而需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教育、引导。

?孩子不是一个完美的生命体。

?其实,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所以,我们不要用心中?模范儿童?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

我们心中的?模范?,往往是我们集中各个孩子的优点重构起来的形象。

正常的孩子不可能达到我们所谓的?模范?标准。

我们若因为达不到我们的标准,而任意地批评孩子,除了伤害孩子,给自己带来烦恼,我们达不到什么其他目的。

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进而理解他,帮助他。

孩子如此,我们的学生其实也一样,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好好地学习,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其实那种毅力,那份坚持,我们也很难达到。

所以,也要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份接纳,多一点鼓励。

?父母的潜意识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父母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扭曲孩子的现实感受,很多父母几乎是习惯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和感受,从而阻止孩子信任自己、表达自己。

我们无意识的举动可能深深地破坏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读后感——浅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09应用物理(一)班安超 I09690109 课堂编号:111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整体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在综合经济还是国际地位上都实现了质的突破,可以说,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之中,成为国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社会主义大国,其社会主义制度所凸显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为中国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曾经有几个,现在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又有几个?可能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依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仍旧认为资本主义是最好的制度,是最终极的社会制度,像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大国不认同社会主义的发展制度,认为它不堪一击,不能够促进一个国家长久的发展。

但是我想说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共还有五个:中国,越南,老挝,古巴和朝鲜。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曾经的苏联,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此俄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确立和成功的先例,各个国家竞相开始吸取苏联成功经验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期望通过社会主义发展自己的国家,使国家富强民主。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蒙古,南斯拉夫等等,当然其中也包括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某种趋势上看,社会主义好像已经成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又一新生制度体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龙头大哥,许多国家效仿苏联搞革命,创改革。

但是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受到的严重的质疑和打击,树倒猢狲散,各国随即放弃社会主义又回到资本主义,这一过程使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承受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挫伤。

但是,在这些社会主义归家中,有一个国家并没有放弃,它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至封建制度结束后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未间断,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最好的国家。

发展至今,可以这样说,中国正在扮演以前苏联龙头大哥的角色,其他四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以中国为典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存在也要感谢中国。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今天的龙头大哥中国不会像以前的苏联那样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中国经过各种尝试和失败而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得起事实的磨砺和打击,它将带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主义,在稳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发放各高校的理论思想学习读本,是进行社会主义知识普及的重要手段,也是很有效的途径。

在此读本中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优越性和系统的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很好的向读者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结合社会主义性质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高速发展的唯一国家体制,也将带领中国向最终的终极体制——共产主义迈进。

从人类的发展史中很容易可以看出,每一个社会体制都不是万能的,它的出现只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可以大力发展经济和工业,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总而言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社会体制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更好的发展。

但是,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体制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需求,反而阻碍了社会的前进,这时新的社会体制将会替代旧的社会体制,。

新的社会体制总是优越于旧的社会体制,它在将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国家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

从中国发展的历史中不难发现,中国从一开始的原始社会,继而的奴隶制社会,再到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

每一次社会体制的变化都伴随着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和人民战争,其中流血和牺牲也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党经过长期历史实践的最终选择,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坚持以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大力促进中国的综合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2008年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有的甚至至今动荡不安。

这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让《资本论》又一次在西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奇迹般地率先回升向好,总量达到3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稳居世界第三位。

这些实质上又一次向世人生动而又深刻地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即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解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乃至人类的解放所必经的重要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但是,社会主义还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也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总是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并不断提出如何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辩证、发展地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优越性是某一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是基于相互比较的认知结果。

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判断,是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互比较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特质,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律性概念。

分析社会主义优越性,要从社会主义的价值和本质出发,对社会主义这一客观存在进行历史的、具体的研究,以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规定,反映和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追求。

这就要从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即从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目标和导向上,认识和判断它的优越性。

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剥削、压迫和奴役,是人类的伟大追求。

社会主义是一种本质规定,在价值导向、根本任务、实践特色等方面具有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一种客观规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就要从社会主义的物质性、客观性上,即从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实践运动等层面,认识和判断它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历史规定,它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是具体地存在和前进的,不能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这就要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具体性、发展性上,在中国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和判断它的优越性。

实践是检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唯一标准,也是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途径。

在理论上理清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只是问题的开始,不是问题的答案。

只有把社会主义优越性作为一个实践问题,并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反映并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从理性认识转变为客观实在。

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大主要表现是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它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先进思想文化应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今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首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

其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也是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再次,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它蕴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

最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绝不抛弃以往时代的成就,而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造、推陈出新,熔铸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纽约客》杂志说道:“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的著作就值得阅读。

”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旗帜,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正确指导国家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是我国未来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