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因子分析

数、 球高 、 球径 、 球形指数 、 中心柱长 、 中心柱长/ 球高 、 紧实度 、 生育 期和叶球质量 等 1 0个性 状进行遗传 相关分
析, 结果表 明: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具有较 高的遗传 多态性 , 变异系数 ( v 范围为 6 9 % ( 高)~2 .4 其 c ) .7 球 5 4 %
( 球径 ) 遗传力为 2 .2 球高)~ 77 % ( ; 2 5 %( 9 .9 生育期 ) 除球高外 , ; 其他 9个性状之 间存 在较为 紧密 的相关关
系。因子分析表明 : 1 0个农艺性状集约于 3个主因子上 , 。 F 为丰产 因子 , 中心柱长因子 ,, F为 F 为球高 因子 , 这
江西 农业大 学学报
2 1 ,3 2 :2 8— 2 3 0 13 ( ) 0 4 0 5
ht / xe a . a .d .n t / u boj u eu c p: x
E — mal nd b 7 5@ sn . o i: x 7 7 i a c m
Aca Ag iu u a ie s ai J n x e ss t rc h r e Unv r i t i g in i t s a
rne o 2 5 % ( edhih)t 9 .9 ( r t p r d .E cp edh i t teo e t i a a gdf m 2 .2 r h a e t o 7 7 % go h ei ) xet a e h , h t r r t h d g w o h g h 9 as
( ee bea dFo e Istt, i gi cd m f giu ua Si cs N n hn 3 2 0 C ia V gt l n l r ntu J nx A ae yo A r l rl c n e , a ca g 0 0 , hn ) a w i e a ct e 3
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及进展片

八 展望
经过50多年的 不断探索,甘蓝雄 性不育的应用研究 已取得显著效益, 新品种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穷,但是其 基础研究还有待进 一步完善。
为了今后更充分地将甘蓝雄性不育应用于优 势育种、基因改良等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其基 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甘蓝雄性不育机理尚处于研究中,例如不 育性与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 至于激素诱发雄性不育发生的机制也有待进一 步深入研究。
由隐性雄性不育 基因控制的材料其 侧交后代最多达到 的可育株,如用该 材料配制杂交种, 需拔除 的可育株, 费工费时,实际应 用困难。
而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把雄性不育基因转 入甘蓝获得雄性不育植株方面,由于基因 的作用点是基因组 ,所表现的雄性不育为 核基因所控制,具有核基因的主要特点, 不育性在后代中表现分离,则将对这种新 种质的直接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加以改善。
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利用
一、背景介绍 二、甘蓝雄性不育的分类 三、甘蓝雄性不育系的来源 四、甘蓝雄性不育的基础研究 五、甘蓝雄性不育的选育 六、甘蓝雄性不育的育种应用 七、今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展望
一 背景介绍
甘蓝属十字花科
(Cruciferae)芸薹属 (Brassica )的一二 年生蔬菜,是栽培历 史最长、面积最大的 蔬菜之一。 甘蓝类蔬菜风味品质独 特,含丰富的维生素、 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 成分,其维生素C的含 量更为蔬菜之首。
当前虽然在胞质 雄性不育、细胞核 雄性不育以及通过 分子生物学技术培 育雄性不育系等方 面的研究取得了一 定的成功,但仍存 在不少的问题需要 做进一步的研究。
1.胞质雄性不育 虽然能获得百分之 百的不育株,但由 于它自身存在的一 系列的缺点对它的 应用构成了严重的 障碍,今后仍需改 进和寻找更好的胞 质不育源,并在研 究中进一步扩大对 回交父本的筛选。
优质高产抗病甘蓝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

优质高产抗病甘蓝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蔬菜之一,具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中。
然而,甘蓝的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下降,成为制约甘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选育出抗病、高产、品质优良的甘蓝新品种,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在甘蓝种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创新研究,以支持甘蓝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优质高产抗病甘蓝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提高甘蓝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提升甘蓝产业的发展水平。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甘蓝种质资源的调查和鉴定。
通过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现有的甘蓝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筛选,以寻找适合高产、抗病的优质育种材料。
2. 甘蓝新品种选育。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育种的方法,对甘蓝种质资源进行交配和选择,选育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具有高产、抗病能力和优良品质的新品种。
3. 甘蓝抗病性研究。
通过病菌分离、鉴定和抗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不同甘蓝品种对病害的抗性,以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优质品种。
4. 甘蓝产量、品质评价。
通过田间实验和市场调研,对选育出的甘蓝新品种进行产量、品质评价,确定其种植适宜地区和市场营销策略。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对于促进优质高产抗病甘蓝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我国甘蓝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能够培育出具有高产、抗病性和优良品质的新品种,为甘蓝产业提供更多元化、高品质的种质资源。
同时,研究结果将为甘蓝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预计成果:1. 甘蓝种质资源鉴定和筛选结果,提供适合甘蓝优质育种材料;2. 选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具有高产、抗病能力和优良品质的新品种,并进行了产量和品质和抗病性评价;3. 研究甘蓝的抗病性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甘蓝产业的发展。
我国南方地区结球甘蓝的生产及育种现状

中国蔬菜CHI NA VEGET ABLES 1999(6):34~36 收稿日期:1999-06-09;修回日期:1999-09-263引自农业部农业司1995年编印的《中国蔬菜专业资料(第三号)》调查报告我国南方地区结球甘蓝的生产及育种现状丁万霞 李建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南京210014)摘 要 简述了我国南方地区结球甘蓝的生产形势和育种工作现状,并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就确立新的育种目标、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作了阐述。
关键词 结球甘蓝 南方地区 育种目标 结球甘蓝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容易栽培,稳产,耐运输,若采用分批分期栽培,结合贮藏,很容易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所以我国结球甘蓝栽培面积发展较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
1 结球甘蓝生产现状1.1 播种面积我国结球甘蓝面积已达25.3万hm 23(不包括台湾省),占全国蔬菜面积的25%~30%〔1〕,其中南方地区结球甘蓝(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6.4万hm 2,占全国甘蓝面积的64.3%。
南方地区结球甘蓝播种面积最大的是四川省7.6万hm 2,其次是江苏省3.3万hm 2,湖南省占第3位1.4万hm 2,云南省居第4位1.1万hm 2,其后是浙江与广西省(区)各0.8万hm 2余。
1.2 栽培品种我国对结球甘蓝的育种研究很重视,早在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育成了我国第1个结球甘蓝一代杂种———京丰1号,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直至目前仍是南方地区中晚熟春甘蓝及中熟秋甘蓝的主栽品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耐热夏甘蓝新品种夏光已成为南方地区的夏甘蓝主栽品种。
1987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露地越冬栽培且不易先期抽薹的早熟春甘蓝新品种春丰〔2〕,已成为南方地区早熟春甘蓝主栽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早熟春甘蓝中甘11号〔3〕、8398〔4〕等新品种已成为北方早熟春甘蓝主栽品种,且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也有栽培。
甘蓝杂交种两种制种途径育种技术及其特点

甘蓝杂交种两种制种途径育种技术及其特点一、甘蓝自交不亲和系育种技术体系程序步骤1.广泛搜集、鉴定、筛选出优异的基因资源作为育种原始材料。
2.优良自交不亲和系选育雌雄器官正常但开花期自交不结实或结实极少的系统。
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的标准:1)自交不亲和系稳定:开花期自交亲和指数稳定少于1(结实数/授粉花数<1)。
2)蕾期自交结实好:蕾期自交亲和指数大于5。
3)经济性状整齐优良。
4)自交退化慢,退化程度少。
3 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
4 配合力测定(双列杂交选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高的亲本)。
5 品种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
6 自交不亲和系原种繁殖(隔离条件下人工蕾期自交授粉繁殖)。
7 杂交种制种(父母本1:1,隔离1000米)。
二、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1.广泛搜集、鉴定筛选优异的基因资源作为育种原始材料。
2.自交系的选育、连续自交鉴定(1). 自交亲和。
(2). 开花期花粉量大,结实好(每角5粒以上)。
(3). 经济性状整齐优良。
(4). 自交退化慢,退化程度少。
(5). 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
3.选择优良的不育源。
标准:a. 不育性稳定;b. 植物学性状正常;c. 雄蕊退化,但其他花器官包括蜜腺正常;d. 能吸引蜜蜂,结实正常。
4. 改良的ogura萝卜胞质不育系选育5. 显性雄性不育DGMS79-399-3不育源不育系选育6. 配合力测定7. 品种比较、区域试验8. 雄性不育系繁殖:纯合不育系×A(亲和系)(蜜蜂)9. 杂交种制种(父母本1:3隔离1500~2000米)三、两种育种技术体系比较1.两种育种技术体系的优缺点:自交不亲和系优点:1)甘蓝广泛存在自交不亲和性基因(50多个S复等位基因);2)互为父母本,父母本种子均为杂交种,不需拔父本;3)育种年限相对短一些,只需连续自交,不要回交。
缺点:1)杂交种杂交率难达到100%;2)自交不亲和系繁殖靠人工蕾期自交成本高;3)长期自交可能引起退化。
甘蓝种子资源描述统计

甘蓝种子资源描述统计(实用版)目录1.引言2.甘蓝种子资源的种类和分布3.甘蓝种子资源的特性和利用价值4.甘蓝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5.结论正文1.引言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种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甘蓝种类繁多,包括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多个变种。
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甘蓝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种子资源。
本文旨在对甘蓝种子资源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为今后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2.甘蓝种子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甘蓝种子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白菜种:主要包括大白菜、小白菜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
(2)甘蓝种:主要包括紫甘蓝、绿甘蓝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区。
(3)花椰菜种:主要包括普通花椰菜、西兰花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
(4)其他变种:如球茎甘蓝、红甘蓝等,分布较为零散。
3.甘蓝种子资源的特性和利用价值甘蓝种子资源具有以下特性和利用价值:(1)遗传多样性:甘蓝种子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抗病性:部分甘蓝种子资源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对于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营养价值:甘蓝种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4)经济价值:甘蓝种子资源广泛应用于蔬菜、饲料、油料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4.甘蓝种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为有效保护和利用甘蓝种子资源,应采取以下策略:(1)资源调查:加强对甘蓝种子资源的调查和收集,摸清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遗传资源保存:建立甘蓝种子资源库,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保存,确保资源安全。
(3)育种研究:利用甘蓝种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开展育种研究,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的新品种。
(4)推广应用:加大对甘蓝种子资源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在蔬菜生产、饲料加工、油料等领域的应用水平。
我国结球甘蓝育种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俗称甘蓝,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的一个变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在16世纪传入我国。
由于结球甘蓝的适应性及抗逆性强,稳产,耐贮运,若采用分期栽培结合贮藏加工,容易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所以,我国的结球甘蓝栽培发展很快,已遍及全国各地。
结球甘蓝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在蔬菜的周年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对结球甘蓝的育种研究很重视,在50年代就开展了结球甘蓝的杂优利用研究。
江苏省农科院、旅大市农科所、西安市农科所等单位先后报道结球甘蓝品种间杂种一代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上海市农科院在60年代初于黑叶小平头上获得了103和105两个自交不亲和系材料。
1973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结球甘蓝F1品种--京丰一号,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进行杂种利用的同时,各科研单位对结球甘蓝的经济性状及其遗传力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制种技术的研究。
70年代末,我国甘蓝的杂优利用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北京、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以及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蔬菜科研及教学单位先后选育出100多个类型的自交不亲和系材料,育成了一大批优良的F1品种,如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育成的京丰一号、报春、园春、庆丰、双金、秋丰等早、中、晚熟配套的甘蓝杂种一代,上海农科院园艺所育成的抗病、耐热的夏光甘蓝,陕西省农科院蔬菜所育成的秦菜1号、秦菜2号甘蓝。
这些F1品种整齐度好,较普通地方品种增产20%~30%,所以逐渐取代了生产上使用的地方品种。
据1985年底不完全统计,我国甘蓝的杂种一代品种覆盖面积已达到栽培面积的85%。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抗病育种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1983年,甘蓝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被列入"六五"国家攻关项目。
甘蓝主要品种鉴定与遗传纯度快速检测的开题报告

甘蓝主要品种鉴定与遗传纯度快速检测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甘蓝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蔬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营养丰富、适宜栽培、易于存储等特点。
甘蓝的品种较多,多用于食用、医药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甘蓝的观赏价值也很高,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为了确保甘蓝品种的质量和遗传纯度,需要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纯度检测。
品种鉴定可以确定甘蓝的品种、特征和性状,保证品种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遗传纯度检测可以保证种子和幼苗的纯度,防止杂交和突变等因素对甘蓝产生影响,同时提高甘蓝的生产效益。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的甘蓝品种鉴定和遗传纯度检测方法,以提高甘蓝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3. 研究内容和方法(1)甘蓝品种鉴定: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对不同品种的甘蓝进行鉴定。
其中,形态学特征包括植株形态、叶片形态、花序形态等,生理生化特征包括光周期反应、耐寒耐旱性等,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基因型、遗传标记等。
结合这些特征,对不同品种的甘蓝进行品种鉴定。
(2)甘蓝遗传纯度检测:采用种子测定、同工酶电泳、PCR等方法进行甘蓝遗传纯度检测。
其中,种子测定方法可以统计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纹路等;同工酶电泳方法可以测定甘蓝的酶活性和酶带条带数,判断甘蓝种子的同工酶基因型;PCR方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遗传纯度检测,可以检测甘蓝各个位点的分子标记,对亲本和后代进行遗传分析。
4. 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开发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甘蓝品种鉴定和遗传纯度检测方法,对保证甘蓝的品种真实性、遗传纯度,提高甘蓝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M 1 V兼抗黑腐病、 M 1 i C V材料: 0 一5 2 82- , 0一1 86, 2 805 803 2-2 - , 0 2 222 , 4 1 , 2, 0 0 3 3 1 4 6 5
等。
冬性强耐未熟抽墓材料:2一 - , 1, - 等 4 5 3 831 4-1 2 6 7 耐寒材料:831 4-1 , 2 4-1 等 61, -2 0-1, 一1 7 2 7
* 此外,还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近年由德国引进经改良的萝 卜 胞质甘蓝不育材系、陕西农科院蔬菜所
由甘蓝型油菜转育的胞质不育系。
由表 2 我们可以看出, 有两种来源的雄性不育材料利用前景看好, 一是改良 卜 萝 胞质甘 蓝不育材料 C s3 M R ,其不育性稳定,植株生长发育及开花结实都很正常, 从初步试配的杂交组合看,具有较好的 配合力, 02年秋季, 20 我们课题组已 鉴定出 几个用胞质不育系配制出的优良 杂交组合,其中一个早熟
表 3 几个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主要表现
不育系名称
0 -2 6 1 1 MS
0 -4 5 S 1 2M 7 - 16 S 9 5M 222 S 30M 0 - 1M S 2 2
表 1 8-01 1 020 年甘蓝品种审 ( 定情况表 9 认)
审定年份
18 - 19 90 9 0
1 9 -2 0 9 1 0 1
审定品种数
5 2
一代杂种数
3 6 4 9 8 5
常规品种数
1 6
一代杂种%
6. 92 9 . 61
5l2 1 8来自总计13 08占 2
到目 前为止, 我国及世界各国 生产上使用的甘蓝一代杂种仍几乎都是利用自 交不亲系配制的,
秋甘蓝杂交组合, 抗病性及耐热性好, 圆球型, 叶球紧实, 品质优良 植定后6-6 收获, 0 5 单球重 12g .k, 8
全国 速整迪些鱼些塾旦业述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亩产可达40 公斤。目 对这类胞质不育系止在用3 多个自 00 前, 0 交系进行转育。 第二类是甘蓝显性核基 因 雄性不育系, 它为我国 特有并己 01 在20 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经过多 年转育,已育成5 个可实用的显 性雄性不育系 ( 3,为甘蓝一代杂种制种开 表 ) 辟了 一条新途径,目 前利用这些不育系作母本,已 配制 出中甘 1、中 1、中 1、中甘 1、中 1 个甘蓝新品种, 6 甘 7 甘 8 9 甘2 等5 其中前4 完成全国区 个已 试并通 过审定,中2 正在申 1 报新品种保护。
头甘蓝
中发现
黑芥胞质甘蓝
不 育 系
CM S 8 9 N7 0 1
18 年 90
由 荷 兰
中国农科院蔬菜 花卉所、 江苏农科
院花卉所
10 0
正常、不黄化
不 正 常花
朵只能半 开
正常
引进 18 年 90
前 后 由
萝 卜 胞质甘蓝
中国农科院花卉 所、 北京农科院西 南农业大学、 江苏 农科院、 上海农科
院等
10 0
10 0
生长势弱心叶低
温下黄化
不 正常 密
腺退化、 种 英畸形
不强
不育系C S, MR
美国引
进
改 良萝 卜 质 胞 甘蓝 不育 系
CMs 2 R
19 年 94
中国农业科学院 蔬菜所 上海市农 科院蔬菜所、 陕西 农科院蔬菜所天
津蔬菜所
10 0
生长势较弱心叶
低温下不黄化
部分 不 正
不强
后 由美
全m 垂 aI%A -f述 一一一一 p ii *
为克服自 交不亲系途径存在的杂交率很难达到 10 亲本长期自 0 %, 交易发生退化, 亲本繁殖时需要人工 蕾期授粉成本高等缺陷,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利用雄性不育的 途径。 对甘蓝雄性不育的研究开始 我国 于7 年代后期,目 0 前先后发现或引进的 甘蓝雄性不育主要有6 种来源 ( ) 表2
耐高温材料:2 -3 6 天早熟椰菜等。 1 , 0 2 甘蓝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我国对甘蓝杂种优势的 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5 年代后期,当时的旅大市农科所,西安市农科所等单 0 位利用部分地方品 种作亲本配制了一些杂交组合, 试验结果证明 其一代杂种在产量、 抗逆性等方面具有 杂种优势。6 0年代初,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分别在晨光大平头、黑叶小平 头等甘蓝品 种中 进行自 交不亲和选育, 并初步获得 1 和 1 两份有希望的自 0 3 0 5 交不亲和材料。 这些研究 工 作虽在6 年代后期因故中断, 0 但为后来的研究工 作打下了基础。 7 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 0 及北京、陕西、 江苏、上海等省 ( 区) 市、 农科院, 东北农业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在极困难的情况下, 系统地开展了 甘蓝自 交不亲和选育和杂种 优势利用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1 3 我国 9 年, 第一个甘蓝杂交种 “ 7 京丰一号” 选育成功。 遗传学通 ( 讯 1 3 o, 9 N 3 农业科技通讯 1 3 o) 之后, 7 9 N 6 7 , 北京、 上海、天津、重庆、陕西、 黑龙江、 江苏、吉 林、 辽宁、山东、山 西、内蒙、 浙江、 湖北、贵州、 湖南等省 ( 区) 0余个蔬菜科研教学单位先后选 市、 2 育出一批适于 不同地区, 不同 季节种植的甘蓝一代杂种,到8 年代中,杂种一代种植面积己占我国甘 0 蓝总栽培面积9%以上,1 0 01 国家及各省 ( 区) 5 9 -20 年, 8 市、 审定的1 个甘蓝品种中, 5 0 3 有8 个为 一代杂种, 占审定品种的8. ( 1, 2 % 表 ) 特别是 1 1 来审定的5 个品 5 9 年以 9 1 种中, 9 有4 个为一代杂种, 占9.%。 61
蓝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甘蓝遗传育种的主要进展
1 甘蓝种质资源研究: . 主要包括甘蓝地方品种的收集、 整理、 保存, 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 优异育种材料的鉴定筛选三个
方面。
甘蓝虽然不起源于我国, 但传入我国已 0 多年的历史, 有30 在我国各地长 期栽培过程中, 形成了一 些特色鲜明、 性状优异的 地方品种。 早在上世纪5- 0 0 6 年代, 我国各地就进行过地方品种的收集整理, 14 9 年, 6 全国主要农业科研。 教学单位保存的甘蓝品种资源达 44 3 份。在此基础上,各地对这些种质 资源有选择地进行了 鉴定,筛选出4 个优良 6 甘蓝品 种在各地区推广种植并编入 《 蔬菜优良品 中国 种》 一书。 0 8 年代开始,中国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组织全国3 个省 ( 0 市、区) 蔬菜科研教学单位, 对品 种资 源再次进行收集、 整理、 保存, 00 到20 年底,已 收集整理入库保存的 甘蓝品种资源 21 在这 2 份。 些上 作过程中, 发现一批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 有的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不少用作选育杂种一代亲本 的原始材料, 其中表现比 较突出 用作亲本原始材料较多的 地方品种有:黑叶小平头, 金早生、黑平头、 鸡心甘蓝、牛心甘蓝、大平头、二乌叶、楠木叶、二虎头等。 甘蓝起源于地中 海沿岸, 在欧美各国栽培历史悠久, 种质资源丰富, 此, 因 由国外引 进国 外优良 甘 蓝种质资源十分重要,上世纪4 年代到6 年代, 0 0 有关科研单位就由 国外引 进不少甘蓝品种进行试验, 当时国 外甘蓝品种中 仍有相当部分为常规固定品种, 引入我国后经鉴定表现优良 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 国 种有: 外品 北京早熟( i i Er Sa 中 由Vn n ay i 选出) k g l t n r 金亩( l eae丹京早熟(oehg M r t Go n ) d e r Cpnae ak n e ) 狄特马尔斯长( i ak) 黄苗等。 0 Dt r a ms . 7 年代开始, 国外育成的 甘蓝新品种绝大部分为一代杂种, 而当
国引进
常, 种英畸
形
改良萝 卜 胞质
19 年 98 引进
中国农科 院蔬菜
10 0
10 0
} 正常、不黄化
} 正常
正常
甘蓝育系C , 由 美 国 MR
显性 核 基 因甘 17 年 99
-39廿 9 蓝 中发
现
所上海农院园艺
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万。 。
1 常、 化 正 不黄
} 常 正
正常
蓝不育系Ms
在 在 7 蔬菜花卉所 9
表2 几种甘蓝雄性不育 材料的来源及主要优缺点
雄性不育材料 } 来源 } 国内研究单位
不育株
军%
不育株 的不育
度%
植株生长状况及
低温下叶色
开花结实
性状
配合 力
隐性核基因甘
蓝 不 育 系
8 1 ms 3 21
18 年 93
中国农业科学院
蔬菜花卉所
10 0
正常、不黄化
正常
正常
由小平
时我国甘蓝杂种一代育种技术也已获得突破, 并正在逐渐推广应用, 引进的国外品种大部分作为选育杂
全 蔬菜 鱼 主竺 鱼一— 国 迪0 兰 生 — 一 —
种一代亲本的原始材料。目 前, 在我国甘蓝杂交育种中,已 有许多国 外引进品种用作原始材料, 其中, 应用较多的品种有: 北京早熟、 金亩、 丹京早熟、 黄苗、早秋, 0 6 天椰菜、 富士早生等。 近十余年来, 国家对甘蓝的育种目 标要求越来越高, 原有的育种材料在品质、 抗病、 抗逆方面都已不能满足要求, 因 此, 各育种单位都在进一步收集国外遗传资源。以 我们甘蓝课题组为例,1 1 20 9 - 00年中, 9 就已 通过 各种途径由国内 外收集并进行过鉴定的甘蓝遗传资源41 8 份次, 其中 有引自 美、日、 荷、俄、 德、 英、 法等2 余个国 0 家的 遗传资源32 通过初步鉴定,已 3 份, 鉴定出 1 份农艺性状优良 8 5 的材料。 使育种材 料遗传背景进一步丰富,为培育更优良 的新品 种奠定了良 基础。 好的 在加强国内 外甘蓝种质资料收集, 鉴定的同时, 各育种单位还都十分重视优异育种材料的筛选、 创 新工作。 0 8 年代中期开始, 列入 “ 国家攻关” "6” 、 83 计划的甘蓝育种课题中, 都把筛选优异育种材料 作为课题的重要研究内 通过多年的努力, 获得一批抗病、 容, 已 抗逆性突出的育种材料并在育种中 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