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 机械效率2 教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5机械效率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0.5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学情分析从实验能力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掌握测力计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实验表格的绘制等基本技能,通过前面滑轮组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滑轮组的组装及钩码上升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本节实验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教习方法方面分析:学生已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为通过活动一获得的数据分析出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炼,以及活动二验证实验方案的创造提供了教法和学法上的支撑。

从学力方面分析:初二下学期的学生无论从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还是在物理思维发展,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都已初步成型,为本节课的课前自学和课堂上两个实验方案的推出提供了学力上的支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结合实例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体验、数据分析,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科学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兴趣;(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2课时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器材:滑轮(三个,有一个较重)、钩码(200g 两个)、细绳、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机械效率(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功?做功的条件是什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有关测量和计算。

二、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一1.用弹簧秤缓慢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 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 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 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 ;若 实验数值G =2N ,h =0.5m ,F = N ,s =1m,则:(1)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 动=Fs =____N ×_____m =_________J ,(2)提高重物对物体所做的功W 重=Gh =_______N ×________m =___________J由实验可以看到:W 动__________W 重, 提问:W 动 W 重相等吗?这是为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概念:(1).总功:使用机械做功时,动力的功。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5机械效率学案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5机械效率学案 (新版)沪科版

10.5 机械效率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预习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3)理解机械效率的可变性。

2、预习范围教材第10章第五节内容二、预习要点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效率。

3.同一个机械,提升的重物不同机械效率不同,重物_____,机械效率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1.从井中提水时,常常会发生吊水桶落入井里的事情.用物理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用吊水桶向上提水,人对桶和水做的功都是有用功B.用吊水桶向上提水,人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C.吊水桶掉在井里,打捞水桶时桶里会带些水,这时人对水做的功是额外功D.吊水桶掉在井里,打捞水桶时,人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2.甲、乙两种机械的效率分别是70%和5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使用甲机械省力B.使用甲机械做功快C.在相同的时间内,使用甲机械完成的功多D.乙机械的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大3.2015年2月11日,重庆云阳龙岗景区悬挑玻璃廊桥最后一块玻璃顶推成功,它被誉为世界第一悬挑玻璃景观廊桥,在施工过程中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一个重为400N 的物体,匀速提升0.2m所用时间为1s,人拉绳的力F为150N,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2m/sB.人拉绳做功的功率为30 W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8.9%D.动滑轮的总重为200N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什么是机械效率1).看图片思考:用弹簧测力计将砝码匀速提升同一高度,比较三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

W丙>W乙>W甲,尽管使用机械能带来省力或改变作用力方向等的便利,但是总是由于机械自重或摩擦等的影响,需要做。

2)、提出问题: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时,手拉绳做功了吗?动滑轮对木料做功了吗?手拉绳子做的功和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大小相同吗?通过以上分析,使用机械做功时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功,给这三个功起什么名字好呢?思考回答:⑴是有用功.是额外功以及总功.⑵一水桶掉到井里,我们将桶捞起,所做的功那部分是有用功?那部分是额外功?实际捞桶时做的是什么功?总结:使用机械的三个功有用功:②总 功: ③额外功:W 总= W 有用 + W 额外η=总有用W W ⅹ100% 注意:η没有单位,η 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机械效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5机械效率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10.5 机械效率一、教学内容1. 机械效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即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减小额外功或增加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

3.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机械效率与有用功、总功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机械效率与有用功、总功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滑轮组、钩码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有用功、总功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机械效率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机械效率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机械效率的概念2.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4. 实验探究流程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已知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高度为h,重物的重力为G,滑轮组所做总功为W总,有用功为W有。

答案: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 = W有 / W总。

2.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这三个力分别为F1、F2、F3。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 《机械效率》教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 《机械效率》教案

10-5 《机械效率》教案年级学科备课时间课题第五节、机械效率课时安排主备教师参与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能在实际问题中区分它们。

⑵认识机械效率的概念,能利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实验,体验使用机械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

⑵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生合作实验过程中,培养集体思考的团队精神。

形成互相尊重、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额外功判断、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资源准备铁架台、细绳、滑轮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初案)备课建议及教学思考课题引入:师:你知道生活中“率”一词吗?你能说出多少?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你知道吗?说说看。

我们今天再学习一个与“率”有关的概念——机械效率(板书课题)提问:1、功包括的两个因素是什么?2、利用机械有哪些好处?利用机械做功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和人对机械做的功一样吗?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时,手拉绳做功了吗?动滑轮对木料做功了吗?手拉绳子做的功和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大小相同吗?2、学生猜想我们有没有办法知道“这两个功”是否相等?3、设计实验:①实验需要测哪些物理量?②测量这四个量,需要那些测量工具呢?③做这个实验除了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以外,还需要准备哪些仪器呢?④根据实验,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

将设计好的表格投影在屏幕上,提问:这张表格设计合理吗?实验时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⑤强调:为了保证拉力F的大小始终不变,拉绳子时要注意:应竖直匀速向上拉动。

4、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要求不同的组挂的钩码个数不同。

5、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①让各组代表填写数据,投影出示。

②分析归纳: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6、讨论:手拉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

10.5机械效率(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0.5机械效率(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0.5 机械效率(二)导学案—— 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10.5节——机械效率(二)。

本节主要介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和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讲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效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讲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以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讲解机械效率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已知有用功为200J,总功为400J。

(2)讨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给出具体实例。

2. 作业答案:(1)机械效率 = 有用功 / 总功 = 200J / 400J = 0.5,机械效率为50%。

(2)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摩擦、减小机械自重、提高动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这一章节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掌握了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此外,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对能量守恒、功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为学习机械效率奠定了基础。
3.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械设备,如自行车、电梯等,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中的机械效率问题,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3.针对不同机械系统,让学生比较其效率,分析影响效率的因素。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以下知识点:
1.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机械效率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以及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解答。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机械效率的认识。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械系统,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机械与人 第5节 机械效率学案2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机械与人 第5节 机械效率学案2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机械与人第5节机械效率学案2 (新版)沪科版10、5机械的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

3、知道任何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增强节能意识,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规律。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会求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率难点;提高机械率的方法三、学习活动(一)“三功”问题:体验与思考:1、完成课本p201图10-33实验后,并填表:实验序号拉力F (N)移动距离s(cm)做功W(J)ab2、哪个实验做的功稍大一些?有没有可能a做的功大于b做的功?3、分析两次做的功为什么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4、看课本P201,说出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总功(W总):额外功(W额):有用功(W有):练习1:当你用水桶从井中把水打上来,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桶掉进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一些水,则这时候你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练习2:某同学在用自己组装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对做的功是有用功,是额外功,对做的功是总功、(二)机械效率1、定义:2、计算公式:说明:(可由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言汇总得出)(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2)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3)机械效率是机器性能好坏的标志之一,机械效率越高,机械性能越好、3、推导公式:W总= W有=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小组讨论发言)(1)有用功一定时如:(2)额外功一定时如:5、自学例题,组内互相讲解。

(三)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某同学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时:(1)所用的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组、细绳外,还需要和(2)实验原理是(3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应使钩码做运动、(4)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并真写完整实验序号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弹簧测力计示数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1、50、10、80、3230、11、40、3(5)机械效率总是一定的吗?(6)实验中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7)请你就如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提出自己的建议、填一填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是,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5机械效率教学设计10.5机械效率时间主备人使用人课题第五节机械效率课型规律概念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通过实验与商量,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搜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科学态度;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教学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教学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确实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教师:讲授法、例举法;学生:实验探究、问题商量法。

师设置情景和问题,生自主探究,商量交流,解决问题,猎取知识。

组织好学生自主探究和商量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做中学,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少做额外功,多做有用功,提高课堂效率,构建理想课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采取情景与问题导入。

〔2min〕1、媒体展示:提升物体2、问题:将物体匀速提上去的各种方法方法中,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从而引出机械的三种功?〔二〕学习目标:〔3min〕〔1〕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3〕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了解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4〕会利用公式η=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5〕了解提升物体时,有用功与总功的计算方法,会计算机械效率。

〔6〕会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会运用操纵变量法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2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有用功
W有/J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 /m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η
1
2
0.1
0.2
0.9
0.3
0.27
74.1%
2
4
0.1
0.4
1.6
4.在生活中如何提高机械 效率?
达标检测
导做:1.如图1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为6 N。
(1)实验时要沿着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中可知拉力大小为
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15 cm,则钩码上升高度为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图2
图1
(2)取下2个钩码再做实验,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导学:阅读教 材P204,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导思: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组、细绳外,还需要和;
2.实验过程中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拉力F/N
测力计上升距离s/m
总功
W总/J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0.3
0.48
83.3%
3
4
0.1
1.1
0.5
0.55
(1)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 次实验,可得结沦: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2)第3次中所做的有用功是J,机械效率是 。
(3)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动滑轮重增大,对动滑轮 所做的额外功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3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有关;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同一物体时,动滑轮越重则滑轮组的机 械效率。
10.5机械效率2教案
课题名称
10.5机械效率2
三维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归纳规律。
2.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并能认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目标
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难点目标
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导入示标
有两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搬运相同的货物,一个用了半个小时,一个用了一个小时。同学们会 请谁来帮你搬运货物呢?
有用功
W有/J
机械效率η
导做:3.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如:拉力要沿着方向,并且要运 动。
学做思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导学导思:1.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质量大小不同)时机械效率是否相同?哪一次更高?
2.用不同的滑轮组(动滑轮个数不同)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机械效率是否相同?哪一次更高?
3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综合上述结论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增加重、减小重。或增大有用功、减小额外功。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