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声现象2.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物态变化4. 第四章测量5. 第五章运动和力具体内容如下:1. 第一章声现象: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回声与超声波等。
2. 第二章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紫外线等。
3. 第三章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4. 第四章测量: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等。
5. 第五章运动和力: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物态变化的规律等。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折射、物态变化、测量方法、运动和力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波发生器、光具、温度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等,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3. 例题讲解:分析和解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光的折射角度等。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知识,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特点是什么?(2)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是什么?(3)物态变化的规律有哪些?2. 答案:(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课设计1—2 运动的描绘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参照物的观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广泛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成立辨证唯心主义世界观教课重难点1.要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能够不同的。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前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相同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认识体育,还可以深入认识自然。
(二)讲解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议论课本图 11.1—1 所示的运动以及相近似的运动。
让学生议论平时生活中相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议论,提出以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履行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指引学生从议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地点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能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子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议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子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课VCD 。
使学生回想近似的场景,而后发问:“为何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议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此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进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议论回答:①选用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仍是静止?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仍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观点:参照物:描绘物体是运动仍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功与能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其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功与能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简单机械原理。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功与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斜面、杠杆、砝码、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体育运动、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提问:力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a. 讲解力的概念,演示力的测量。
b.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 牛顿第一定律:a.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
b. 演示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a. 讲解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5. 简单机械:a.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6. 功与能:a. 讲解功与能的概念。
b. 通过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功与能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与测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牛顿第一定律4. 摩擦力、压力与压强、浮力5. 简单机械6. 功与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
b. 分析题: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
c. 论述题: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品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1.1 速度和速率1.2 力的作用1.3 重力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轮、砝码、斜面、计时器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关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体会速度、速率和力的概念。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例题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4.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速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介绍力的作用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三定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进行小车滑动的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六、板书设计1. 一级机械运动和力、牛顿运动定律2. 二级速度、速率力的作用、重力牛顿三定律3. 关键词:速度、速率、力、重力、牛顿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速度和速率。
分析生活中受到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运动状态。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力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全套精品导学案

知道参照物和机械运动的概念,深刻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学会判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和记录数据中的错误2.如下图(左)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
6、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a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计算分析:小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3、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4.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
(1)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第1s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求:①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②第3s内的速度为_______m/s.⑷我们的探究结论为⑸展示交流:让各个小组展示探究成果,评选出做得最好的小组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图3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①如图所示,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滑行得慢一些,便于测量时间),使小车从斜面顶部滑下.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在正式测量以前应该先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测得更准.(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 (填“大、小”_________ s,vAC= _________ m/s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1)两运动员中,_______的速度较大,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2)若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他的速度是_______m/s,合(1)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全长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计算回答:(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多少?(2)D92上海南的平均速度多大?9.(分层)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7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10.(分层)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机械能》的第一节《动能和势能》。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的因素;重力势能的概念、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弹簧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奥运会田径比赛视频,让学生关注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
2. 讲解:讲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运动员跑步时的动能和势能变化,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 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计算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到地面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答案:1.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与形变程度和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科学探究课程。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活泼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程的思路是以孩子们的日常经验为切入点,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2.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3. 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泡沫、尺子、玻璃杯、水、气球;学具:记录本、画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感受声音的产生。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2. 实验一:让同学们用手拍打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二:让同学们将泡沫放在扬声器上,播放音乐,观察泡沫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声音需要介质传播,而泡沫的跳动说明了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5. 实验四:让同学们将玻璃杯装满水,拨动杯口,观察杯内的水花,并记录下来。
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吗?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6. 实验五:让同学们吹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并记录下来。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吗?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和探究,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套)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掌握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并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中的以下主题:1. 科学与生活2.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物体与地球4. 飞行和航天5. 难以捉摸的光6. 复和总结教学步骤科学与生活1. 介绍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 进行几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腾点实验等。
物体的重量和质量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使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等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3. 练计算物体的重量和质量。
物体与地球1. 探讨万有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2. 介绍物体在地球表面上自由下落的运动规律。
3. 进行自由下落实验,并观察物体的落地时间和落地距离。
飞行和航天1. 讨论飞行的原理和航天的发展。
2. 研究不同类型的飞行器和航天器。
3. 设计并制作简易的飞行器模型,进行飞行实验。
难以捉摸的光1. 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现象。
2. 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观察光的行为。
3. 研究镜子的原理和应用。
复和总结1. 复前面学过的知识。
2. 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总结本单元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练题1. 解释物体的重量和质量之间的区别。
2. 如何测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3. 什么是自由下落?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有什么特点?4. 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
5. 什么是镜子的焦距?以上是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概况和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知识,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8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大漠里的故事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
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
(实物投影)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
(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
(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
(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小结与孝习过程评估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
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第一节走进神奇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第二节探索之路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4.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讲故事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考师: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
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1.象形文字。
(1)甲骨文“殸”的构成。
师: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
(2)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纳西族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
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
又如日出、日落。
2.古人设想的宇宙模样。
让学生看图,并阅读有关内容。
3.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雕刻玉版、石头阵先让学生看图、阅读文字,然后向学生介绍“英格兰的石头阵”。
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
它大约建立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
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
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
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
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
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
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
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
”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比萨城里的一个衰落的望族家庭。
l0岁随全家迁居佛尼伦萨,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热衷于宗教和哲学。
以致曾决心献身宗教。
为了恢复家业。
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
后来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虽然由于家境原因被迫退学,但他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