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1 电流做功一、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定义:电流做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的功。

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其中W表示电流做的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 电流做功的类型:电流做功可以分为有功和无功两种类型。

有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无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又恢复为电能,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公式,掌握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电灯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公式、实质和类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做功的定义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4. 电流做功的类型:有功和无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器时所做的功。

解答:已知电流I = 2A,电阻R = 10Ω,时间t = 5s。

根据公式W = UIt,代入数值得到W = 2A 10Ω 5s = 100J。

A. 电灯发光B. 电风扇转动C. 电阻器发热解答:A、B、C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条件,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例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例引入: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感觉凉爽,冬天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概念讲解:通过PPT讲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定义,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3. 原理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汽化与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4. 应用拓展:讲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汽化与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现象,通过PPT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但在讲解原理时,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本质区别。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与液化现象,如煮水、冰箱中的冷凝水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的汽化过程,以及液化的方法。
3.分析汽化与液化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汽化与液化的规律,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验操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汽化与液化的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汽化的概念,了解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的汽化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掌握液化的概念,了解液化的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汽化、液化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的关系,沸腾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汽化与液化的过程。
3.合作学习,共同进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汽化与液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生活实例,学以致用: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针对课堂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汽化与液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在课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二节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1. 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线性电路,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照明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让学生亲身感受欧姆定律的存在。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5. 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定义: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3.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线性电路,且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阻器在电压为6V时通过的电流为2A,求该电阻器的电阻。

答案:R = U/I = 6V / 2A = 3Ω2. 题目:一个电路中的电流为4A,电压为12V,求该电路中的电阻。

答案:R = U/I = 12V / 4A = 3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14.2让电灯发光(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4.2让电灯发光(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4.2 让电灯发光一、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

2. 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

3.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

4. 电灯发光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

2. 培养学生绘制电路图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电灯发光的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绘制方法,电灯发光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两种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灯、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

2. 知识讲解:(1) 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电路元件的作用。

(2) 讲解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3) 讲解电路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3. 例题讲解:以电灯发光为例,讲解电灯发光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电灯发光的电路图,并解释电路图中的各个元件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通路:电流畅通的状态断路:电流被切断的状态电灯发光的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电灯发光的电路图,并解释电路图中的各个元件的作用。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电路的两种状态。

答案:电路的两种状态分别是通路和断路。

通路指的是电流畅通的状态,断路指的是电流被切断的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两种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路图的绘制方法,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电路的复杂状态,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

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
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a、通过对冰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熟悉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b、体验水的三种状态,会描述水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c、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熟悉水的熔点与沸点。

d、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常见晶体的熔点与沸点。

e、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熔化、汽化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一、奇妙的水
1.世界上70%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

大部分的水储存在海
洋里和南北极的冰山上。

2.水是循环着的:高山上的水低处的水
海洋天空高山
3.水存在的形式:水蒸气、液态水、冰、雪、雾、云、
雨、霜、露、冰雹。

二、水之旅
1.水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冰、雪、霜、冰雹
液态:水、雾、云、雨、露
气态:水蒸气
2.三种状态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物体存在的其他状态:等离子体、超固态、中子态。

三、科学探究:冰的熔点与水的沸点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1)晶体内部的原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

非晶体内部原子
的排列无规则。

2)熔化(melting):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
熔化。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熔化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一个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都
需要一定的时间。

2.汽化过程。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分
类:和。

3)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4)沸腾:在液体和内部都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5)实验探究:
a)装置名称:水浴加热法
b)注意事项:冰要压为碎冰;用酒精灯的外焰;温
度计要插入碎冰的内部,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温度
计读数时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泡在被测物质中读数;视线
与温度计内液面齐平;为了防止水沸腾过于厉害,在烧杯
中可以适当加入碎瓷片;为了便于读数,要缓缓加热;每
半分钟或者1分钟记录一次。

c)实验记录及曲线
冰的熔化记录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t/(min)
温度
-15 -10 -5 0 0 0 0 5 10 T(℃)
冰的熔化曲线
水沸腾记录表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t/min
温度T/℃25 45 65 85 100 100 100 100 100
d)冰d、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四、常见晶体的熔点
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各种金属、水晶、砖石、海波、冰
2)非晶体:玻璃、沥青、石蜡、塑料、松香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温度不断升高。

3)非晶体熔化时由硬逐渐变软,最后变成液体;警惕没有
变软的过程,而是在固定的温度下熔化为液体。

3.物质的熔点、沸点及应用:
不同物质的熔点一般不同,人们根据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选用不同熔点的材料。

1)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

2)电路焊接材料用锡制成,因为锡的熔点低,很容易熔化。

3)两种以上的晶体混合形成新的固体,新的固体的熔点比熔
点最低的那种组成晶体的熔点还要低。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水的沸点不变
B.0℃的水变成0℃的冰要吸收热量
C.松香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时的温度不变
D.冰在熔化时吸热
2.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3.要使水的沸点高于100℃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强火力
B.延长加热时间
C.加密闭的盖子
D.移往高处加热
4.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
A.水银有毒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5.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云是有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C.冰的熔点是0℃。

D.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6.关于水池中的水结冰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池底的水先结冰
B. 水池中部的水先结冰
C. 表面的水先结冰
D. 全池的水同时结冰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
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
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下面四个
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象的是()
8.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高达2000以上,那么下列材料中可作为灯丝
的是()
A.
铜 B. 铁 C. 铝
D. 钨
二、填空题
9.汞、橡胶、金刚石这些物质中,常温下呈液态的是,适宜用做冲
击钻钻头的是。

10.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没
有一定的熔点。

11.一般情况下,冰的熔点是℃。

冰是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
要热量,温度却保持不变。

12.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它有两种方式分别
是和。

三、分析与思考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随着加热过程,每隔
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 9
9温度/℃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100
⑴根据记录在图5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⑵由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
14、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1)实验时所选用的温度计应该是____________温度计。

(填“酒精”或“水银”)
(2)实验时,先后四次观察到烧杯中水出现的现象如图14所示,把四个现象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图15所示是根据实验记录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由此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_℃。

15、简述云、雨、雪的形成。

16、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碗放在锅内的水中蒸食物,要求是碗不能与锅底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时,碗里的水会()A,稍后沸腾B,同时沸腾C,温度总是低于锅内水的温度,因而不会沸腾D,温度能够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