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1 电流做功一、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定义:电流做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的功。

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其中W表示电流做的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 电流做功的类型:电流做功可以分为有功和无功两种类型。

有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无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又恢复为电能,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公式,掌握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电灯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公式、实质和类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做功的定义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4. 电流做功的类型:有功和无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器时所做的功。

解答:已知电流I = 2A,电阻R = 10Ω,时间t = 5s。

根据公式W = UIt,代入数值得到W = 2A 10Ω 5s = 100J。

A. 电灯发光B. 电风扇转动C. 电阻器发热解答:A、B、C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能1.1 引言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机械能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机械能的兴趣。

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为什么物体的机械能会有变化?1.2 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公式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

举例说明动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速度的变化对动能的影响。

1.3 势能讲解势能的概念,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解释势能的变化情况,如物体高度的变化对重力势能的影响。

1.4 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机械能会守恒,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光现象2.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传播现象,如日食、镜子等。

2.2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包括折射定律和全反射。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2.3 光的干涉和衍射讲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解释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应用。

2.4 光谱和颜色讲解光谱的组成,包括可见光谱和紫外线光谱等。

解释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光的混合和光的分解。

第三章:电与磁3.1 静电现象讲解静电的产生,包括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

解释静电现象的应用,如静电除尘和静电喷涂。

3.2 电流和磁场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电流的磁场效应。

解释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3 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如发电机。

3.4 电磁波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等。

解释电磁波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和微波炉。

第四章:力学4.1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如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4.2 动量和能量讲解动量和能量的概念,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通过实验或例题展示动量和能量的应用,如碰撞和抛体运动。

4.3 刚体和流体讲解刚体和流体的性质,包括刚体的转动和流体的流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2.3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基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条件,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例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实例引入: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夏天喝冰镇饮料感觉凉爽,冬天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概念讲解:通过PPT讲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定义,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3. 原理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汽化与液化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4. 应用拓展:讲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冰箱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汽化与液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汽化与液化的条件。

难点:汽化与液化的原理,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汽化与液化的现象,通过PPT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但在讲解原理时,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汽化与液化的本质区别。

15.5家庭用电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5家庭用电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5 家庭用电教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家庭用电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相信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因此我设计了这节关于家庭用电的课程。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家庭用电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安全、合理使用电器的习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用电的基本知识,知道电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电流的形成、传导和家庭电路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家庭用电的基本知识和电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线、插座、电器(如电灯、电风扇等)、安全指示牌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安全手册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案例,讲述一个小朋友因为误触电源而受伤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对家庭用电安全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 电流的形成和传导: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示,向孩子们讲解电流的形成、传导过程,让他们了解电流的基本原理。

(2) 家庭电路:介绍家庭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电源、电线、插座、电器等,让孩子们对家庭电路有初步的认识。

(3) 电器的安全使用:讲解电器的安全使用方法,如开关的正确操作、避免潮湿环境使用、定期检查电线等,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 孩子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如电灯的开关控制。

(2) 孩子们在老师的监督下,尝试操作电器,如开关电灯、电风扇等,了解电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4. 讨论与交流:(1) 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在家庭用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电器故障、电线老化等,并提出解决方法。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1) 老师对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安全使用电器的重要性。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根据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和作用1.2 运动和静止1.3 牛顿运动定律2. 第二章机械能2.1 动能和势能2.2 机械能守恒定律2.3 能量转化和守恒3.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2 光的现象和性质3.3 眼睛和视觉4. 第四章温度和热量4.1 温度的概念和测量4.2 热量和热传递4.3 保温、隔热和热机5. 第五章电与磁5.1 电荷和静电现象5.2 电流和电路5.3 磁场和电磁感应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3.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 创设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和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第四章温度和热量(续)4.4 热量的测量4.4.1 热量计的概念和原理4.4.2 热量计的使用和维护4.5 热力学定律4.5.1 热力学第一定律4.5.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七、第五章电与磁(续)5.4 磁场的性质和测量5.4.1 磁场的概念和表示5.4.2 磁感应强度的测量5.5 电磁感应5.5.1 电磁感应现象5.5.2 发电机和变压器八、第六章现代通信技术6.1 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6.1.1 信号的传输和接收6.1.2 调制和解调6.2 无线通信技术6.2.1 无线电波的传播6.2.2 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九、第七章能源与环保7.1 能源的分类和利用7.1.1 化石能源7.1.2 renewable energy 7.2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7.2.1 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规划7.2.2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7.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3.1 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危害7.3.2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十、第八章物理学实验8.1 实验基本技能8.1.1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8.1.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8.2 经典物理实验8.2.1 重力实验8.2.2 摩擦力实验8.3 现代物理实验8.3.1 光的折射实验8.3.2 电磁感应实验8.4.1 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求8.4.2 实验报告的示例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作用补充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其大小用牛顿(N)表示。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一、教案内容:第1课时单位与测量【学习目标】1. 理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能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质量、时间的感觉。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讲解:讲解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4. 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与计算。

二、教案内容:第2课时运动与静止【学习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 掌握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能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难点: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相对位置变化的判断方法。

3. 讲解:讲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第3课时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案内容:第4课时重力与摩擦力【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3. 能运用重力与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

难点: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例子。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讲解: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

(共44套311页)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全套)名师教案汇总12.1 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春天冰融化,夏天水长流,秋天云高远,冬天雪封河。

以四幅美丽的图片引入本章的物态变化内容。

四季交替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气温的变化,而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也都与温度有关。

我们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大家所熟悉的温度开始。

(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二)讲授新课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从分子运动论观点看,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含有统计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2.温度计(1)【想想做做】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

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讲解惯性的概念,分析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1.3 力的合成和分解学习目标: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习如何计算合成和分解后的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种类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定义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的概念,介绍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种类的能量。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能量。

2.2 功的计算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的功。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

2.3 能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分析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情况。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压力和浮力3.1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压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压力的计算方法。

3.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学习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让学生应用浮力的计算方法。

3.3 气压和气压计学习目标: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计的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气压的定义和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1)、试验: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生结论〔……〕(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示),可否判断温度高低?学生讨论如何判断?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或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

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37℃读作;-45℃读作;0℃读作。

5、体温计:结构、量程、分度值、使用。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五、教学板书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温度定义:单位:温度计: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原理:结构:种类:使用:其他六、教学反思这课主要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以比较水的温度,引出了温度计和温度的概念。

二是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比较出各种温度计的相同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使用温度计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其中,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零下温度的读写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

开始让学生通过手去感知冷水和热水,让学生用手指去触摸、感觉不同温度的水温。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同样一杯水,有时我们感觉到的冷热却是不一样的。

手指的不同感觉,说明了什么呢?只靠身体的感受是无法定量的衡量冷热的。

教材设计本身目的是突出用身体感官去感受物体冷热是不可靠的,为本课学习温度计及温度计的使用做了铺垫。

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我重点强化了对温度计的读数、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数,我用图示的方法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让学生以0摄氏度为界限,在温度计示意图上读出正确的读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学生读数出现问题时及时加以纠正。

经过训练,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正确的读写。

在教学温度计的使用时时,我先让学生读出的温度计的读数,然后汇报读数。

然后让学生演示他是怎么读数的,学生演示后,我给学生边示范边演示,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再用PPT文件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记住只有平视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温度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最后在让学生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小组间相互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七、课后练习见《学练优》课后练习。

第1课时熔化与熔点【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教学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总结: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多媒体演示: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⑵冰山(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活动一[提出问题]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有/没有)(2)冰熔化时温度,烛蜡熔化时温度(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1、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1)烛蜡加热后,发现;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活动二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交流与合作](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课堂练习】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板书设计】熔化: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作熔点【课后练习】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2课时凝固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了解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4.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5.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凝固过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秒表【教学过程】(一)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活动三[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二)熔化、凝固的应用(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课堂练习】完成PPT上面的练习题【板书设计】1、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作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课后练习】见《学练优》课后练习第1课时汽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知道汽化吸热2、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3、能用汽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时的现象和特点。

2、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过观察习惯,促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1、水的沸腾实验,认识沸腾时的特点。

2、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器材: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学生实验: 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坐标纸。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出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提出问题:不将水倒出,不向杯内放任何物体,怎样可以让水从杯中快些消失生答:自由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可以把烧杯加热,让水快速消失我们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板书: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的定义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二)、演示实验——水的沸腾1、提出问题:水烧开了,就是水沸腾了,这也是一种汽化现象,那么这种汽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有:(1)水沸腾时温度可能还继续升高;(2)水沸腾时温度可能不变;……师: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而观察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二是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