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1电流做功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6.1 电流做功一、教学内容1. 电流做功的定义:电流做功是指电流通过导体时,对导体做的功。

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其中W表示电流做的功,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t表示时间。

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4. 电流做功的类型:电流做功可以分为有功和无功两种类型。

有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

无功是指电流做功的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又恢复为电能,如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和公式,掌握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做功的实质和类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流做功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电灯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做功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电流做功的定义、公式、实质和类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做功的定义2. 电流做功的公式:W = UIt3. 电流做功的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4. 电流做功的类型:有功和无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电阻器时所做的功。

解答:已知电流I = 2A,电阻R = 10Ω,时间t = 5s。

根据公式W = UIt,代入数值得到W = 2A 10Ω 5s = 100J。

A. 电灯发光B. 电风扇转动C. 电阻器发热解答:A、B、C都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1《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案第十五章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沪科版)教案第十五章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

第一节电阻和变阻器教学反思设计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电阻及其单位、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

电阻与电流、电压一样,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

电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应用,定值电阻和变阻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

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中通过一个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两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而学习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并激发学生探究电阻的兴趣。

知道了电阻及其单位,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阻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基础。

关于滑动变阻器,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结构图,边观察、边阅读,并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搞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画其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调节,为下一节探究欧姆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探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和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体验科学发现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2.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和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电源、开关、导线、铜线、铁线、镍铬合金丝、滑动变阻器、灯泡和电流表等。

授课时数2课时第1课时电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线多是用铜做的,特别重要的电器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讨论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讨论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进行力的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3 摩擦力学习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解释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摩擦力实验,测量物体的摩擦力,练习摩擦力的计算。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概念,解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能量守恒的原理。

2.2 功的概念学习目标:学习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功与力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内容:解释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功的实验,测量力、位移和功的关系,练习功的计算。

2.3 机械能学习目标:了解机械能的概念,学习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机械能转化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接收。

教学内容: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和接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观察声源的振动,讨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

3.2 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学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特性,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案依据沪教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以教授基础的物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

具体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基础物理知识的教学,以及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力的作用、能量转换、光的传播、电磁现象等。

(2)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仪器和实验设备,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并能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4)通过物理学习,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探究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3)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共同进步,互相帮助。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优秀5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

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

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

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 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 理学中,光谱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 “蓝移”是面 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 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 色又代表“绿灯可走” ,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 合作。 徽 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 设 光明的未来。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 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 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 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3
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 确分度值的含义; 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 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 法可以减小误差。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 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 测量的规范要求。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 橡皮尺等。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 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 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
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 主要方法。
1.2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点滴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 有关单位的换算。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 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 们身边。 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 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
“世界物理年” :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 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 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
气时代(4)电子计算机、互联、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 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一一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 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 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 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 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 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 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 好物理学。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 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 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 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
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 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
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 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
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一一人类进入蒸气时代, 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 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 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 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 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 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 重 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 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 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 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 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 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 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 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 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
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 法。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 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 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