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合集下载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下)物理教案(全)
五、重力的作用点——重心2、练习:画各种情景下重力的示意图3、问题11.从稳度的角度来看,超载有什么危害?哪些方法可能提高物体的稳度?1、问题10.什么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有关?4、拓展:问题12.重心位置一定在物体上吗?如何寻找物体重心的位置?
六、小结:
重力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施力物体:地球大小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竖直静挂大小的计算公式:G=mg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作用点:重心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关心生活中有关弹力的现象;
b、通过实验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上,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能见到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二种不同的状况,指出这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引入要学习的内容。
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F来表示力。
注意:
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

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学案

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学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学习过程:一、惯性定义1.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_____________,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_______________。

2.完成如图1所示实验,用手指猛力弹击纸片,会看到什么现象?并且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叫做惯性?图13.为什么说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二、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1.走路的人,被脚下的障碍物绊倒时都是向前倾倒,这是因为:人的脚受力停止运动,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前倒.这是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请你思考探究,利用身边的器材,能演示哪些惯性现象?说出具体做法并与同学交流.2.阅读课本图7—8,图7—9,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讨论总结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思路。

三、惯性的利用与预防惯性现象无处不在,请你列举几个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预防惯性的实例;1.利用惯性:2.预防惯性:课堂巩固:一、惯性定义1.在平直公路上停止蹬车后,自行车仍然能向前运动,是因为,最后又慢慢停下来是因为.2.子弹脱离枪膛后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是因为()A.子弹受惯性推力B.子弹具有惯性C.子弹受重力作用D.子弹受惯性力的作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静止时不易被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在运动时惯性大B.物体在高速行驶时不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所以不受力时才有惯性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二、惯性现象的解释4.人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后,很容易摔倒,下面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①人的脚着地后受地面摩擦力作用而停下来②人的上半身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③人向车行驶方向摔倒④从行驶的车上跳下的人原来与车共同处于运动状态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①C. ③④①②D. ④①②③5.下列现象与惯性无关的是()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C.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D.踢出去的足球继续向前飞行三、惯性的利用6.发射卫星时要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发射运载火箭,这是利用.7.惯性有时要利用,有时要防止其危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1.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选取及刻度尺读数里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选取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平均速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准备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2.教师统计分类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作业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布置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总结课题 6.2力的合成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合力的理解。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
不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而力是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解释方法:
1、交待研究对象原状态 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 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状态
甲图:静止的小车和木块突然 受到拉力时,小车和木块的底 部一起向前运动,木块上到障碍物,小车和木块底部 突然停止,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仍然保持运动,所以小木 块会向前倾倒。
6.关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BD)
A.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B.合力可能小于某一个分力 C.合力不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 D.合力可能大于某一个分力
谢谢 大家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三节 力的平衡
情景引入
充气艇处于静止状态吗?这时它受到外力的作用吗?
观察:飞机受到外力的作用却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
1.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 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牛顿 (Newton,1642-1727)
说明:
a.该定律研究方法:实验加理论推导,不能做实验证明 b.理解:
静者恒静 不受力时
动者恒动
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最终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课堂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 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受到外力 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 矛盾吗?
不矛盾,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时,与不受力的效果是一样的。
合作探究
1. 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 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受力平 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 顿 第 一 定 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3. 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 语言予以表述。 4. 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 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 STS 教育。 重难点: 探究并学会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用具: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 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杯、惯性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 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1. 激发矛盾 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 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 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答,教师将学生的例举,罗列投影)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 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 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 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 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却曾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 多德,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师: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而且后来又经过了法国科 学家笛卡尔等的进一步论证。孰对孰错,还是请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探究论证吧? 2. 实验探究 (1) 提示学生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提出问题: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回答出表象,应经多轮交流,由学生自己回答出:小车进入 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 (2) 负面因素评估。 提出问题:实验时,毛巾、棉布与车轮作用会产生移动;毛巾一端线结较粗;小车 从斜面进入平面出现卡轮等。请观察桌上物件,看是否可以选用桌上的物件,尽可能 地减小出现的负面影响? (可以用宽幅透明胶布粘接斜面和平面的毛巾一端;斜面坡度不宜过大;斜面与平 面交接处断面不能过大) (3) 探究点拨。 师: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共同规律。 (4) 学生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实验情况。 (5) 学生汇报分析与论证的想法。 教师投影出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想法,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逐步由学生自己完善 自己的表述,保留公认的较成熟的表述。 3. 总结归纳 (1) 教师点明: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投影牛顿第一定律 与学生表述对照,征询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中“一切”“不受外力”和“总保持”的含义的 理解意见,将成熟的意见显示投影。 (2) 综合述评: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该定律的建立 具有两方面重大意义:一是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 建立过程说明,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六章力和机械怎样认识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并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通过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力的三要素。

(二)难点:1,力的概念;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设计】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力的初步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三要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例为基础,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实例,将"蚂蚁,运动员,起重机,水流,磁体"等用"一个物体"来概括,讲"物体,杠铃,重物,物体,磁体"等用"另一个物体"来概括,将"推,拉,提,压"等用"作用"来概括,从而建立力的初步概念;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溜冰鞋两双。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全册)-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章略第章运动的世界一、考点知识:1.能用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及参照物概念;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二、重点难点:.重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难点:速度计算题三、易错点:参照物的选取及刻度尺读数里准确值和估读值的判读四、本章注意事项:参照物的选取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平均速率的关系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一、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题、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

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

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

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
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
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