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希望你喜爱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重、难点:1、本节的重点在于:(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2本节的难点在于:成功演示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有人说:物理学是平凡的、普遍的,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又是有趣而又震撼人心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体验其中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板书』: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二、新课教学1、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动画演示.多媒体展示:A、日出奇观1988年6月,我国山东省的“蓬莱仙境”,曾经出现过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随后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双日重叠,蔚为壮观.演示实验:让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射到空气跟水的分界面上,你将看到有一部分光返回空气,另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发生了偏折B、闪电雷电是什么?早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捕捉到了雷电,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起电得到的电是相同的.演示实验:在尖端放电演示器上通电后尖端之间就会放电,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犹如电闪雷鸣。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展示:以下几种情况,你认为可能发生么?猜猜看.a、可以用“冷水”将“热水”烧开么?(热学)(备用可选实验:模拟喷泉、纸锅烧水)b、隔着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被缩小了.(光学)(备用可选实验:旋转光碟)c、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落下.(力学)(备用可选实验:马德堡半球、大气托水)师:做完以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你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否还注意到其他新奇而有趣的物理现象呢?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可简单解释.如:雨后彩虹、冰棒冒“汽”、水面浮币、水中折筷等)师: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师:其实,刚才书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五大分支: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板书』: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粤教沪版)第五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执教教学目标 1. 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准备实验器材等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的雏形。
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焦距、二倍焦距之内外的成像规律。
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教具演示学生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 有关凸透镜的一些名词:光心、焦点、主光轴、焦距2. 请学生看图解说介绍我们实验中将用到的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实验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不会随凸透镜移动而改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凸透镜。
1. 光心: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2. 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3. 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4.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提出问题(1) 凸透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叫它(2) 那么通过它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3) 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是放大的(猜猜看,试试看)指导学生看学案上的箭头。
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移动凸透镜,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相同,像的情况怎么样让学生提出问题〖〗一定有学生答:放大镜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情境中。
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引导他们提出来)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像的大小不同,像的正倒也不同指导性的活动,使学生可能会考虑到成像与焦距有关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学生有一段时间去找原因2. 猜想猜猜看:这些结果与因素有关3. 制定实验计划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指出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可不受光具座限制,可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学导案沪科版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3.8 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 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1. 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 1 与活动 2 的实验。 演示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 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 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 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 100 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 2005 年为“世界物理年”。
往 验 和的
热 目 的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设计 》

3.5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图3—5—l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试一试】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法辨别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凹、凸。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具演示学生天平(带砝码),木块2个,铁块2个,量筒,水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教学过程设计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1 5 10 0.5木块2 10 20 0.5石块1 10 4 2.5石块2 20 8 2.5(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求:ρ解: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练习ρ的写法练习单位的化法计算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XX粤沪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XX粤沪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5.1物体的质量教学点滴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砝码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质量1.质量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二)质量的单位: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3.千克原器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潖江中学物理科教学计划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教学过程设计二、新课教学:(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
如: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mm;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张;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mm。
1.活动B:(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对照仪器阅读自学。
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
估测训练。
心中“尺”:普通纸的厚度约几十微米;指甲宽约1cm;拳头宽约1dm;教室高约3m。
2.身上的“表”脉搏数等小结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练习设计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
2.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课后作业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的办法。
教学心得提醒学生用测得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一张是两页,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有许多学生忽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教学过程设计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
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
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声音的产生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
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把声音显示出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声音的传播条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有多快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s。
)V固>V液>V气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巩固练习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五、反思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
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
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二、用波形比较频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XX0HZ。
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三、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如何调节弦的长短?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并完成填空。
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四、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响度因素;会用声音的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
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乐音,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并能用这三要素来区别声音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乐音的三要素.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复习提问:什么是音调?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引入新课:我们还可以用响度和音色来区分声音的不同二、新课教学声音的强弱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响度的含义、意义。
我们通常说声音的强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语言来说,就是响度不同。
活动1: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发声的录音机喇叭上撒些小纸屑,观察喇叭在不同响度时,小纸屑的振动情况。
教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用手轻按自己喉部的两侧,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
让学生比较两种情况下手的感觉。
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教师注意引导纠正。
教师讲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义。
可结合课文P35图2-27的用波形比较振幅来帮助同学们认识振幅,比较振幅。
通过上面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结论。
并完成P35的文中填空。
即: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启发: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有关,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吗?例如:弹拨琴弦时,琴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教师:结合实例及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体会,归纳出声音的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6,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及零分贝的规定。
思考:“响鼓还要重锤敲”是什么道理?声音的品质活动3: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让学生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
教师提问: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让学生回答。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7,学习音色的概念,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