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沪科版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基本要求1、了解科学家们坚强不息的探索给人类带来的累累硕果(现代的科学发展、应用)。

2、科学巨人给人们创建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3、了解科学巨人不仅给人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

他们坚强自信、刻苦认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合作交流的品德和精神。

二、教材分析在探索之路上,科学巨匠们披荆斩棘,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知识园地、科学探究方法以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第一段标“知识园地——累累硕果”展现物理学及其技术的应用“宇航员的太空漫步”圆了人类的飞天梦;“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以及补充电视、广播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古人“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幻想成为了现实。

探索浩淼的宇宙,人们使用了望远镜,而探索肉眼无法观测的微观世界,就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这个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们能够看清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情况。

“激光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代通信中,激光在光导纤维传播,将信息又快又稳妥地传向远方;医疗上可以用激光治疗近视、美容;现在又有了家庭使用的激光厨刀,轻而易举地切开大块食物,激光去皮技术已成功地运用在马铃薯的除皮流水线上。

“集成电路”的出现与微电子学的诞生同时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影响。

小小的芯片上可以集成1010个元器件,电路设计规模缩小到0.1um,即10-10m,因此既小又轻,蚂蚁都能搬动。

“超导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导体没有电阻,电流流经过就不发生热损耗,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流动。

这样,就能以极小的功率在线圈中通过巨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本节课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还知道那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建议向学生举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现代生活的联系的认知。

让学生知道,当人类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后,也可以产生非凡的神奇。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全国通用版)沪科版

(通用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全国通用版)沪科版

用版)沪科版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及其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二、过程与方法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的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行新课】丰硕的知识园地(1)活动1:阅读课本8页“知识园地——硕果累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a.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用版)沪科版b.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叙述一下在你心目中什么是物理学?请给物理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物理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阅读完讨论交流.(2)多媒体展示: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1.人类的飞翔之梦,登上月球、遨游太空.2.电子显微镜——人类的“火眼金睛”.3.激光技术在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4.集成电路、超导技术的发展.师很多的前辈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板书: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1)活动2:阅读课本9~10页“科学探究——其乐无穷”,讨论并完成下列探究过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的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的不一定慢,你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猜想与假设: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伽利略让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下落(两个球都是铅球,只是一个大,一个小).你打算怎样去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写出你的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做一做,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分析论证:由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交流与评估:你觉得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应该如何做?(2)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3)总结.用版)沪科版师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概括科学探究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学生: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板书: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师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多媒体播放“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视频.(4)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师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学生看教材10-11页图1-24~26,并阅读教材10~11页“科学精神——永远高扬”部分后讨论.师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例题1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对“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B.实验C.评估D.分析与论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科学探究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环节属于实验验证环节,所以选项A、C、D都不正确.答案:B.用版)沪科版例题2教育部日前发布有关禁烟通知,要求“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如“某人吸烟很厉害,但身体却很好”,其实要证明抽烟与健康之间有无关系,除了探寻背后的科学原理外,还可以用数据来说话,但这个数据不能限于个案,而应该来自充足的统计,对于说明抽烟与健康间的关系,下列统计数据没有价值的是()A.在人群中,抽烟的人所占的比例B.在抽烟的人群中,患某种相关疾病的比例C.在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某种相关疾病的比例D.在不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某种相关疾病的比例解析:明确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研究方法、方向、重点的关键.统计实验数据的目的是“要证明抽烟与健康之间有无关系”,关键要围绕“抽烟”和“健康”两者之间有无关系、有何关系去寻找答案,包括抽烟的人患哪些疾病,不抽烟的人是否也患有这些疾病,抽烟的人与不抽烟的人患某种病的比例多大等.而不是统计有多少人抽烟,多少人不抽烟.答案:A.【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品尝”了“知识园地里的累累硕果”,还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引导学生看图阅读,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科学成就来之不易,体会科技改变世界的魅力.2.在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中,同时应该渗透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归纳分析法等.用版)沪科版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3章,主要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

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阐述了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介绍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三定律的基本概念,掌握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2. 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跳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在跳远时,是如何通过施加力来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的?2. 知识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F的作用,使其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所以a=F/m。

例题2:一个人站在地面上,脚对地施加一个力,求地面对脚的反作用力。

解: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对脚的反作用力大小与脚对地的作用力相等,方向相反。

4.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F1,另一个力为F2,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1+F2=ma,所以a=(F1+F2)/m。

(2)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推力和一个摩擦力的作用,推力为F,摩擦力为f,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八年级)2doc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八年级)2doc

沪科版《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讲述:前辈们在探究神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1、人类的飞翔之梦,登上月球、遨游太空。

2、电子显微镜——人类的“火眼金睛”。

3、激光技术在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集中电路、超导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讲述: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不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分别认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顶端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木板平面上和玻璃平面上,认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学生阅读“两个铁球同进落地”,讲述:当在真空环境时,羽毛和铅弹也是同时落地。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部,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沪科版初二物理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案

沪科版初二物理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案
杨振宁要紧从事统计力学、量子场论、凝聚态物理、差不多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特别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为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闻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关建交、中关科学技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
师:铅弹和羽毛一起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实验:当玻璃管中有空气时,铅弹下落比羽毛快,当玻璃管被抽成真空时,铅弹和羽毛同时下落。
引导学生分析论证,得出结沦: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师:物理规律的获得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仅仅靠思辨,而应该依据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伙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的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
〔2〕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3〕伽利略找来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下落。〔两个球基本上铅球,只是一个大,一个小〕〔〕
〔4〕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个铅球同时落地〔〕
〔5〕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只是做一次没有特别好的说服力。〔〕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缘故,没有力,物体就可不能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缘故,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缘故。
演示实验: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看小车前进的距离。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感受科学的魅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通过评价学生的提问、实验、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滑板运动、赛车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实验、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章第3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家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

具体包括:1. 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2. 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2. 掌握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能运用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2. 教学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伽利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科学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课堂讲解:(1)介绍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强调他们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2)讲解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详细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课堂互动:(1)提问: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影响物理学发展的?(2)提问:经典力学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的?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举例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4. 随堂练习:(1)请简述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2)请简要描述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3)请写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并给出一个实例说明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2. 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3.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1.3【教学设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沪科版)

1.3【教学设计】《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沪科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物理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1)探究的主要环节。

(2)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自由落体演示器、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讲述:前辈们在探究神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1、人类的飞翔之梦,登上月球、遨游太空。

2、电子显微镜——人类的“火眼金睛”。

3、激光技术在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集中电路、超导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讲述: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且带领学生在比萨斜塔上亲自实验,后来不巧妙地设计了斜面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分别认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顶端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木板平面上和玻璃平面上,认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新课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进行新课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看图1-23-----图1-28
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1、人类的飞翔之梦,登上月球、遨游太空。

2、电子显微镜——人类的“火眼金睛”。

3、激光技术在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4、集中电路、超导技术的发展。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的过程中,不仅从逻辑上驳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