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苗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玉忠
通腑阑尾方

通腑阑尾方一、通腑阑尾方和理气舒肠方是本人文玉忠骗局,2012年本人下重金聘请广州的一件网络营销公司营销推广本人的草药,也叫我弟弟杨彪帮忙合作开店推广,直肠炎贴吧笑笑呀02 就是我表弟推广账号,在网络上请了很多水军,做百度百科,百度问答,寻医问药等关于产品的词条,发论坛稿,请医托,由于本人利令智昏,一头是营销公司在帮助我赚钱,另外一头又背地里叫弟弟杨彪开设了苗医杂病馆旺旺ID yangbiaojk051,所以之前与广东合作终止,也让杨彪表弟刷了很多信誉。
希望在这里能向广大受害的患者赎罪,本人让水军对外宣传是是精选苗岭天然药材,其实都是普通中草药,一副成本10到20元,美其名一人一方,本人也让表弟杨彪污蔑同行,抹黑对方,诽谤对手,抵制特色苗医,雷山苗医,苗医1916,8时尚潮流888,贵州苗族特产总汇,周氏民族医诊所等医馆,并且告发他们是假货,开设了一件店铺千户苗医,旺旺ID yanglaotou79,霸占江文武的苗寨石清方名称,霸占杨国庆的蒲草清胆方名称,霸占杨昌润的清化软息方名称,霸占陈天伦肾囊消肿方名称,霸占陈天伦儿子陈镇钢输卵化瘀方名称,据为几有,获取流量。
现在一些患者频频到药监局告发我们网上售药,疗效不佳,本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表弟杨彪精神也几近崩溃,本人身为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实在在存在的执业医师现在已患直肠癌,真的是很讽刺,在这里向广大受害患者和潜在的受害患者赎罪,希望大家能原谅玉忠和表弟。
二、通腑阑尾方简介【方剂名称】通腑阑尾方【药材成分】枳实、厚朴、大黄、白花蛇舌草等苗岭天然野生药材配伍而成。
【性状规格】苗药饮片及药粉,140g/付。
【主治疾病】慢性阑尾炎【用法用量】一日一付,每日三次,每次一碗,(即早、中、晚各一碗,每碗约150~200ml),15付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忌酒;2、注意饮食卫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3、胃穿孔、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患者、孕妇及有过敏反应者慎用。
天下奇医上榜大医——杨昌龙(苗医)

天下奇医上榜大医——杨昌龙(苗医)杨昌龙(苗医)苗家七星罐疗法传人苗药山火灸疗法传人苗药酒敷疗法传人苗家七星灸疗法传人杨氏八卦针法传人甲诊甲疗指甲点香疗法传人中医特色诊疗专家大医简介杨昌龙老师(苗医),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人,自幼跟随长辈学习家传绝活“苗家七星罐疗法”以及“苗药山火灸疗法”、“甲诊甲疗指甲点香疗法”、“杨氏八卦针法”、“苗药酒敷疗法”、“无极腹部揉捏术”、“自体牵引复位术”等诸多苗家绝技。
特别是在急危重症领域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在疼痛症方面的治疗亦可称一绝。
为传承和发扬苗家医学,杨老师曾到瑞士和德国出访讲学,在国内外有众多弟子。
在谈及为患者治疗时杨老师讲到,不管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苗家七星罐疗法去调理,配合杨氏八卦针法和苗药山火灸疗法,患者的痛苦都得到有效的改善,头疼患者基本上配合指甲摁压几分钟就缓解痛苦,颈椎腰椎间盘突出都是采用手法自体牵引复位术几分钟缓解,再用苗药酒敷疗法加灯烤热以便快续把僵硬的肌肉软化,改善微循环和酸麻胀痛。
杨老师的医德及其独妙的理疗手法在患者心中逐渐树立起良好的口碑,这使得慕名前来学习杨老师技术和求诊的人也越来越多。
1、家传绝技--苗家七星罐疗法传统拔罐疗法是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在许多患者问到苗家七星罐疗法与传统罐疗法有什么区别时,杨老师讲到,把罐进行分类就是负压作用与非负压作用两大类,目前人们大多只认识负压作用的罐疗法(传统的拔罐、走罐、闪罐还有真空气罐、拔筒、角法),采用负压作用吸附在身体的部位。
而苗家七星罐疗法是没有任何负压作用的,它只用一个罐在酒精灯的外焰把罐口烤热、罐口的温度高达60℃到120℃。
然后在身体要调理的部位涂抹专业的防热油顺时针轻轻的滑动罐口或者是轻轻的扑罐(扑罐会产生无数的针感、这种针感叫无影无形针法)。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具有中医传统医疗技艺和知识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传承,拥有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和理论体系。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医文化的守护者和传递者,他们通过口头传承和实践指导,将中医的知识和技艺传承给后代,并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是经过专门培训和评定认定的,他们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中药的制取和配伍方法,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他们不仅精通中医经典著作,还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能够通过观察、询问、望、闻、切等中医四诊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医师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他们通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们也在社会中担负着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使命,促进中医传统医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应用。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存在和传承,对于中医文化的保
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传统医疗的选择和保健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03月11日 04:19:10作者阳光博爱2006年5月25日,我国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个,其中包含9个传统医药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联合申报的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教习活动,针灸项目评选出了两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王雪苔和贺普仁,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4位为传承人代表。
程莘农(1921~ ),中医、针灸专家,江苏省淮安市人。
师从民国温病大家陆幕韩,19岁时独立悬壶应诊。
1947年11月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1954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医学本科进修班学习,毕业后留该校任教。
1957年被调到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工作,1975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工作至今。
历任研究室主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等职,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90年代被指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程莘农指出针灸疗疾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并提出了“辨证宜精、治疗宜专”的独到见解,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进针法,取名为“三才进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三个层次操作。
程莘农主编和撰写的针灸专业著作,已经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其中主要有《中国针灸学概要》《中国针灸学》《针灸精义》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传统医药四项目入选发布时间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传统医药四项目入选发布时间:2011-06-21出处: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黄心已有522人浏览近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并予以公布。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的传统医药项目有4项,分别是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傣医药(睡药疗法)、维吾尔医药(维药传统炮制技艺、木尼孜其·木斯力汤药制作技艺、食物疗法、库西台法)。
此外,民间文学李时珍传说,传统体育项目华佗五禽戏也一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有传统医药项目7项,它们是中医诊法(葛氏捏筋拍打疗法、王氏脊椎疗法、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朱氏推拿疗法、张一帖内科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针灸(陆氏针灸疗法)、中医正骨疗法(武氏正骨疗法、张氏骨伤疗法、章氏骨伤疗法、林氏骨伤疗法)、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蒙医药(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血衰症疗法)、苗医药(癫痫症疗法、钻节风疗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从2009年开始,此次入围的355项(新增191项,扩展164项)是在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直单位申报的3136个项目进行认真的审议最终产生的。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最新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试行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试行本)2016年7月目录说明 (1)第一章资源建设 (5)1. 记录准备 (5)1.1 团队组建 (5)1.1.1 实施单位与团队构成 (5)1.1.2 职责 (6)1.2 知识准备 (7)1.3 设备准备 (8)1.3.1 摄像设备 (8)1.3.2 录音设备 (9)1.3.3 照相设备 (10)1.3.4 后期设备 (11)1.4 工作方案设计 (11)1.5 与传承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12)2. 文献收集 (14)2.1 文献收集内容 (14)2.1.1 纸质文献 (14)2.1.2 缩微制品、音像出版物与电子文献 (15)2.1.3 实物文献 (16)2.2 文献收集来源 (18)2.3 文献收集方式 (18)2.4 文献使用权限说明 (19)2.5 各类非遗项目特色文献示例 (20)2.6 编制《文献目录》 (21)3. 抢救性采集 (22)3.1 传承人口述 (24)3.1.1 问题设计 (24)3.1.2 访谈技巧 (24)3.1.3访谈流程 (27)3.1.4 采集要求 (27)3.2传承人项目实践 (31)3.2.1 内容与量化要求 (32)3.2.2 采集要求 (36)3.2.3 特殊情况 (38)3.3传承人传承教学 (38)3.3.1 内容与量化要求 (39)3.3.2 采集要求 (42)4. 整理编辑 (43)4.1 原始资料的保存与整理 (43)4.1.1收集文献分类整理 (43)4.1.2 采集文献分类整理 (43)4.2 口述文字稿编辑 (46)4.3 文献片制作 (48)4.3.1口述片制作 (49)4.3.2项目实践片制作 (49)4.3.3传承教学片制作 (50)4.4 综述片制作 (50)4.5工作卷宗 (51)4.6 文献的命名与保存 (52)4.6.1文献命名 (52)4.6.2元数据编目 (53)4.6.3复制保存 (55)第二章评估与验收 (57)1. 自评估 (57)1.1 自评估主体 (57)1.2 自评估内容 (58)1.3 自评估办法 (58)2. 提交 (60)3. 验收与结项 (61)3.1 验收办法 (61)3.1.1 验收人 (61)3.1.2 验收意见 (61)3.2 验收标准 (64)3.3验收结果反馈 (69)第三章记录对象与成果使用 (71)1. 记录对象(传承人)的选择 (71)2. 传承人权利保护 (71)3. 成果的后续使用 (74)3.1成果的直接使用 (74)3.2成果的开发及推广 (75)常见问题解答 (76)附录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规范 (80)附录Ⅱ:学术准备 (81)附录Ⅲ:传承人口述访谈问题(供参考) (85)附录Ⅳ:字幕标准 (89)附件1:工作团队信息表 (93)附件2:工作人员保密协议 (94)附件3:传承人信息表 (97)附件4:工作方案及预算表 (100)附件5:文献采集、收藏与使用协议 (103)附件6:文献收集与使用授权书 (106)附件7:文献目录 (108)附件8:拍摄日志 (114)附件9:场记单 (116)附件10:伦理声明 (118)附件11:著作权授权书 (123)附件12:采集及整理文献清单 (125)附件13:元数据表单 (126)附件14:自评估报告 (128)附件15:提交资料清单 (131)附件16:验收报告 (133)说明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
雷山县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

雷山县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魏俊莲;杨丽娟;胡奇志;胡成刚【摘要】目的:对雷山县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实地与问卷调查研究苗医药文化现今面临的问题,探讨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必要性以及相应措施.结果:由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得出:人们对苗医药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度所占比例为71.40%,对苗医药的发展所持态度积极乐观与在发展道路上遇到问题的各占50%,传承现状有高达64.3%的人不满意.结论:经过调查,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可以结合三方面调查结果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本次调查为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19【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传承【作者】魏俊莲;杨丽娟;胡奇志;胡成刚【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苗医药是贵州的特色民族医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1 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1 苗医药文化的发展近年来,贵州苗医药产业发展越来越迅猛,已成为贵州的特色招牌。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源远流长的苗医药及其文化,对现代苗医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
救死扶伤是行医用药的理念,有明显效果且有特色的医疗手段,对苗医药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而药方密不外传,医师之间相互保密、闭关自守的传统做法以及至今仍存在的‘巫医一家’[2]等现象,对苗医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
只有解决好影响苗医药文化的发展问题,才能使苗医药逐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传承中医医学之精华(重温苗蒸堂)

传承中医医学之精华,弘扬千年养生之文化
传承过去,演示未来,将苗族独特的熏蒸文化发扬光大!
传承神秘苗族三千多年古老的养生方式。
重温苗蒸堂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与古老的苗药熏蒸剂结合,开创了重温苗蒸堂这一传世品牌,与世共享!
“重温苗蒸堂”包含自然之美,与生命激情的幸福家园,融合了悠远的中医医药文化,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
走进她,仿佛漫步在雨后的芳草地,清晰的泥土气息,沁人心扉;仿佛置身于迷人的世外桃源,霎时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
“重温苗蒸堂”采天地之灵气,取万物之精华。
吸取了苗族医药文化的精髓,采用了苗岭第一山雷公山的天然中草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工程技术精心制作,加工成品。
“重温苗蒸堂”新颖别致的理疗形式和无任何毒素副作用的良好疗效,散发出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气息。
“重温苗蒸堂”如同一朵绽放的山茶花,生机盎然,在春日,带给你淡淡清香;重温苗蒸堂好比一泓柔柔的山泉,清澈见底,在夏日,送给你丝丝清凉;重温苗蒸堂也如一滴闪亮的露珠,晶莹剔透,在孟秋,献给你点点滋润;重温苗蒸堂更是一阵飘洒的雪花,洁白无暇,在寒冬,带给你片片希望。
无论春夏秋冬,“重温苗蒸堂”都会带给你最精致的享受和超然于俗的品质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走进贵州雷公山脚下的“代表性苗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玉忠”,说“苗医苗药”
文玉忠,男,苗族,1972年出生,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族中医师。
现任雷山县福源民族医院主诊医师;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医药学分会副秘书长;贵州雷山县苗医药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成员;贵州黔东南大健康产业发展协会成员。
文玉忠是黔东南文氏苗医第九代继承人,自幼跟随叔父学习祖传苗药知识,立志要成为苗医,继承祖传苗族医药,使人们免受疾病的折磨。
于1987年的春天,15岁的文便开始遍访民间苗医,先后拜师求艺十年有余。
在与苗医们的交流中,文医师总结诸家治疗疾病之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医术渐长,1995年取得中草医行医许可证,开始独立挂牌行医。
如今,以文玉忠医师为核心的雷山县福源民族医院,继承、结合先祖遗留医艺古籍,秘制了诸多有名苗族药方,治愈者不计其数,尤其在治疗直肠炎、结肠炎、阑尾炎,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肠结核、克罗恩病、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妇科、不孕不育及各种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疗效。
①1995年取得凯里市医疗机构《中草医行医许可证》。
②2001年雷山县卫生局特许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③2001年回雷山创立玉忠草药康复中心。
④2007年获得黔东南州特许颁发的《民族医医师证书》。
⑤2008年经考试、考核通过,获得黔东南州卫生局颁发的《民族医医师执业证书》。
⑥2009参加全国中医医师考试,获得全国《中医师资格证书》。
⑦2009于第三届侗药学术研究会发表论文《苗药内服与外用治疗急性阑尾炎26例临床疗效观察》。
⑧2010年编写雷山县苗学会《雷山县苗族医药》一书里“常用苗药”所有章节。
⑨2012年创立雷山县福源诊所。
⑩2012年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州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
⑾2016年被评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苗医药》代表性传承人。
⑿2017年创立雷山福源民族医院
⒀2017年雷山县非物质文化中心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主要传习所。
文玉忠出生于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
雷公山区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
其中有"千户苗寨"之称的西江(有1250多户,5600多人)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苗族医药在这里有着广泛生存和发展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文玉忠在发掘、整理、总结苗族医药的传承沿着苗族传统的方式传承着。
苗族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能取得新的进展。
雷公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苗族视为“母亲山”、“雷公脚下的山”,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绵亘两三百里,是苗岭山地的主峰。
它是许多古老生物的“避
难场所”,我国中亚热带的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贵州省历史上中药材主产区。
雷公山地区民间苗族医队伍中,苗医会长文玉忠经“口传”的教育方式使学习苗族医药的人需要用较短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使民间苗族医留在家里跟随学习医技和用药方法,接授家传行医。
雷公山地区的民间苗族医用药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所用的植物药多为就地采集,多用生鲜品,不经炮制;用药不开处方,凭经验用药;配药时不用计量器具,以用手抓拿来计药量;所用的药物主要剂型是煎剂(内服或外用),酒剂(内服或外用)以及新鲜植物捣烂后制成的敷剂;方剂有单味药的,多为3~20味药组成,剂型简单,容易制取。
这当中,配药时不用计量器具,凭经验用手抓拿来计药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一些“苗药验方”疗效重复性不好的原因之一。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重视下,雷公山地区的苗族医药乃至黔东南自治州的民族医药在发掘整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苗族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的认识,苗族医药知识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药用生物资源方面积累和创造的医学知识”,文玉忠加强对苗族医药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苗族医药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做好苗族医药的保护、管理工作,使苗族医药得以合理利用、传承。
进一步促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