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沉淀池计算书1
幅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F 实际为 1256.64
ρ
0
98.0
V m3 2800
H m 6.90
即2083m3/h
F 实际面积
q1' s·m
2375.8
3.35
m3/(m2·h)
F m2 2375.8
h2" m 2
t h 2.000 Q m3/h 2083
F m2 2375.8 Nw mg/L 2800.0
h2' m 1.75 t' h 2.0 Cu mg/L 8000
h2" m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富余高度 m 0.300
h2 m 3.87
h2 m 3.87
h3 m 0.30
h4 m 1.00
H m 5.17
即2083m3/h 即0.579m3/s
Q m3/h 2083
C1 mg/L 170.0
C2 mg/L 30.0
T h 8.0
γ 1.00
V'
h5 2 (r1 r1r2 r22 )(m3 ) 3
h5 m 1.0 r1 m 8.0 r2 m 3.000 V m3 102
h5-污泥斗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2-污泥斗下部半径 六、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体积 h V2 4 (r12 r1 R R 2 )(m 3 ) 3 h4-圆锥体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池子半径 七、沉淀池高度 H h1 h2 h3 h4 h5 h1-超高 h3-缓冲层高度
Q m3/h
q' m3/m2·h
F m2
池体直径D 池体直径D m 实际取
二、校核堰口负荷
Q q 3.6D 四、校核固体负荷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首先,确定沉淀池的尺寸。
沉淀池的尺寸需要根据进水水量和所需沉
淀时间来确定。
沉淀时间一般根据所需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果和水质要求
来确定,常用的沉淀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根据沉淀时间和进水水量可以
计算沉淀池的有效容积。
有效容积等于沉淀时间乘以进水流量,即
V=Q×T,其中V为沉淀池的容积,Q为进水流量,T为沉淀时间。
其次,确定流量。
流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进水水质和所需水质的差异程度,流量的设计一般为1-2倍于进水流量。
由于辐流式沉淀池是通过向上
加速流动水来形成涡流,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淀,流速需要适当增加。
然后,确定污泥设施。
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泥,污泥设施需
要合理配置,包括污泥收集和排出方式。
常用的污泥设施包括污泥池和污
泥排放系统,具体的设计需要考虑污泥量和处理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设计细节,如沉淀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式和尺寸,进出水管道的布置和设计,以及沉淀池内的流动规律等。
进
出水口要合理布置,以保证水流顺畅,避免死角和渦流的产生。
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计算和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可以根据沉淀池
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对沉淀池的尺寸和设施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水质变化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来进行运行
和维护。
综上所述,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包括沉淀池的尺寸、流量和
污泥设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可以提高沉淀池的效果,达到
水处理的要求。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4)出水处设挡渣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 排渣管直径大于0.2m,出水周边采用锯齿三角堰,汇入集 水渠,渠内水流速为0.2~0.4m/s。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管内流速大 于0.4m/s,排泥静水压力1.2~2.0m,排泥时间大于10min。
生化曝气池出水流量为2700吨/小时,水 量变化系数为1.3;设计一个辐流式二次 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任务。二次沉淀池 的水力表面负荷为1.0-1.5m3/m2.h,出水 堰负荷为不大于1.7L/s.m;沉淀池个数为 2个,沉淀时间为3小时;污泥回流比为 50%。
沉淀池分为: 进水区
沉淀区
污泥区
出水区
缓冲层
辐流式沉淀池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 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 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 。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
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 械刮泥。池底坡度一般为0.05,坡向中 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特点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是圆形,周边为流入去,而流出区既可设在池中心, 也可以设在池周边。由于结构上的改进,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克服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缺点。向心辐流式沉 淀池有5个功能区,即配水槽、导流絮凝区、沉淀区、 出水区和污泥区。配水槽设于周边,槽底均匀开设布 水孔及短管。
v2 =0.563/0.45×1.5×6=0.139 (≯0.3~0.4m/s) (3)稳流筒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 池径不宜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 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 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 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 停留时间2.5~3h ;(7) 表面负荷:0.6~1.5m 3/ (m 2• h )。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⑴:(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Qnq式中:Q —设计最大流量 m 3/h ;n —池数(个),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 • h) , 0.6~ 1.5 m 3/(m 2• h) (3) 沉淀区有效水深h 2 qt式中:h 2 —沉淀区有效水深,m ;[1](2)池子直径 D37.62m4 1111.1t —沉淀时间,1.5~4.0h;取3.0h(4) 校核径深比D , 在 6-712内,符合要求h 2 4.8(5)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6) 沉淀区的所需容积 SNT 1000n式中:n —沉淀池座数。
(7) 污泥斗的容积匚二污泥斗上部半径60 h 5 —污泥斗的高度(m ,1) tan60 1.73 r 2—污泥斗下部的半径(8)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h 4—圆锥体高度 R —池子半径(9) 污泥总容积V V 1 V 2 12.68 282 333.58m(11)沉淀池总高度H h 1 h 2 h 3 h 4 h 5式中:3333.3 3m 3 4999.95m 3S —每人每日污泥量, L/(人・ d ) — 般为 0.3~0.8 N —设计当量人口数,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12仃(22 2 1 12) 12.68m 3V 2 -y (R 2 Rn 「) 0.8(18.52 18.5 2 22) 320.9m 3 Vnh1—沉淀池超高,m;h3—缓冲高度,m;h5 —沉淀池泥斗高度,m,为1.7m。
沉淀池设计计算

沉淀池设计计算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脱落的生物膜)。
本设计二沉池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
4.4.1设计要求(1)沉淀池个数或分格数不应少于两个,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2)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0m;当直径大于20mm时,应采用机械排泥;(3)沉淀池有效水深不大于4m,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比值不小于6;(4)池子超高至少应采用0.3m;(5)为了使布水均匀,进水管四周设穿孔挡板,穿孔率为10%—20%。
出水堰应用锯齿三角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
(6)池底坡度不小于0.05;(7)用机械刮泥机时,生活污水沉淀池的缓冲层上缘高出刮板0.3m,工业废水沉淀池的缓冲层高度可参照选用,或根据产泥情况适当改变其高度。
(8)当采用机械排泥时,刮泥机由绗架及传动装置组成。
当池径小于20m时用中心传动,当池径大于20m时用周边传动,转速为1.0—1.5m/min(周边线速),将污泥推入污泥斗,然后用静水压力或污泥泵排除;作为二沉池时,沉淀的活性污泥含水率高达99%以上,不可能被刮板刮除,可选用静水压力排泥。
(9)进水管有压力时应设置配水井,进水管应由井壁接入不宜由井底接入,且应将进水管的进口弯头朝向井底。
4.4.2设计参数(1)表面负荷取0.8—2m 3/m 2.h ,沉淀效率40%—60%;(2)池子直径一般大于10m ,有效水深大于3m ;(3)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4)进水处设闸门调解流量,进水中心管流速大于0.4m/s ,进水采用中心管淹没或潜孔进水,过孔流速为0.1—0.4m/s ,潜孔外侧设穿孔挡板或稳流罩,保证水流平稳;出水处应设置浮渣挡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 ,排渣管直径大于0.2m ,出水周边采用双边90°三角堰,汇入集水槽,槽内流速为0.2—0.6m/s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 ,管内流速大于0.4m/s ,排泥静水压力1.2—2.0m ,排泥时间大于10min 。
辅流式沉淀池计算

h4
h5
m
m
1.0
1.00
设计水量Q设 一、沉淀池部分水面面积
FQ q'
Q-日平均水量(m3/h)
q'-表面负荷(m3/m2·h)
周边进水的沉淀池计算公式如下
200000m3/d
共4格
单格Q=50000m3/d
Q
q'
F 池体直径D 池体直径D
m3/h m3/m2·h m2
m
实际取
二、校核堰口负荷
Q
C1
C2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γ
m3/h mg/L mg/L
h
2083 170.0 30.0
8.0
1.00
采用公式(2)
五、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V'
h5 3
(r12
r1r2
r22 )(m3 )
h5-污泥斗高度
r1-污泥斗上部半径
r2-污泥斗下部半径
六、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体积
V2
h4 3
(r12
r1R
Nw-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kg/m3)
R-污泥回流比
Cu-底流浓度(kg/m3)
七、池边水深
h2'
h2 h2' h2" 0.3
m 1.75
八、沉淀区总高度
H h1 h2 h3 h4
h1-池子超高
h1
h3-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h4-池泥斗高度
m 0.30
1.0 2083.3 51.50 55.0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取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作为计算断面
设计水量Q设
辐流式沉淀池计算书-中进周出

m/h
7
1.6
m
2
8
沉淀部分有效 V'=Q/n* t(m3) 容积V' C1
83.33
m3
10
进水污泥浓度
500
mg/L
11
出水污泥浓度
C2
20
mg/L
12
污泥密度
1.00
t/m3
13
污泥含水率
98.00
14
V=Q(C1 1天的污泥容 24.0000 积 C2)*24* 100/R/(1 污泥排放周期 7.2305
m3/m2.h
5册 P293 5册 P293
2
停留时间
t
2F=Q/(nq' )(m2) D=SQR T(4F/3.1 4)(m)
1.00
4
水面面积F
52
m2
5
池直径D
8.1
m
8
6
校核最大水量 q=4Q/(3. 时q' 14nD2) 沉淀部分有效 水深H2 h2'=q't (m)
1.08
三
集水槽计算
1
安全系数
k=
1.5
2
集水槽内流量
q1=Q1 b=0.9× (k× q1)0.4=
0.012
m3/s
3
集水槽宽度
0.135
m
0.25
4
h终 集水槽终点水 =0.75b= 深为 h起 集水槽起点水 =1.25b= 深为 h=h起 +0.1=
0.188
m
5
0.313
m
6
槽深均取
0.413
m
h4
0.35
辐流沉淀池计算

辐流沉淀池计算书
一、基础数据:
平均流量=4000m3/d
流量系数= 1.74
设计流量=6960m3/d=290m3/h
表面负荷=1
沉淀池数量=2座
二、计算:
单池表面积=145m2
池子直径=13.591m
取14m
取有效水深= 1.55m
单池容积=224.75m3
校核表面负荷=22.618m3/(m2*h)40.28l/s
单池出水量=145m3/h
沉淀时间= 1.5h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2d
污泥量定额=25(g/人·d)
污泥含水率=0.98
污泥量0.3-0.8= 1.25(L/人·d)
设计人口数量=23000(人)
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57.5m3
每格池污泥部分所需容积=28.75m3
倾角=60
底坡=0.05
污泥斗高度= 2.598m
污泥斗上部半径= 2.5m
污泥斗下部半径=1m
圆锥体= 2.855m3
污泥斗容积=26.513m3
超高=0.3m
缓冲层高度=0.4m
沉淀池高度= 4.798m
三、出水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流量=0.024m3/s
集水槽宽度=0.203m
取集水槽宽度=0.25m
槽内流速=0.4m/s
槽内终点水深=0.24m
h k= 1.000m
槽内起点水深= 2.887m
集水槽高度= 2.987m
取3m
四、出水三角堰计算:
堰长=42.39m(单侧)出水堰负荷= 3.421l/m*s
堰口个数=51.465个
取52个
净高=0.2m
上口宽=0.1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流沉淀池计算书
一、基础数据:
平均流量=80000m3/d
流量系数= 1.1
设计流量=88000m3/d=3666.667m3/h
表面负荷=1
沉淀池数量=4座
二、计算:
单池表面积=916.667m2
池子直径=34.172m
取35m
取有效水深= 1.05m
单池容积=962.5m3
校核表面负荷=22.878m3/(m2*h)254.63l/s
单池出水量=916.667m3/h
沉淀时间=1h
两次清除污泥间隔时间=1d
污泥量定额=15(g/人·d)
污泥含水率=0.98
污泥量0.3-0.8=0.75(L/人·d)
设计人口数量=4(人)
污泥部分所需的总容积=0.003m3
每格池污泥部分所需容积=0.001m3
倾角=60
底坡=0.05
污泥斗高度=0m
污泥斗上部半径=2m
污泥斗下部半径=2m
圆锥体=243.919m3
污泥斗容积=0m3
超高=0.35m
缓冲层高度=0.4m
沉淀池高度= 1.75m
三、出水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计算
集水槽流量=0.306m3/s
集水槽宽度=0.560m
取集水槽宽度=0.6m
槽内流速=0.4m/s
槽内终点水深= 1.27m
h k= 1.000m
槽内起点水深= 1.787m
集水槽高度= 1.887m
取 1.9m
四、出水三角堰计算:
堰长=106.132m(单侧)出水堰负荷=8.637l/m*s
堰口个数=325.354个
取326个
净高=0.2m
上口宽=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