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合集下载

"十二五"时期唐山加快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唐山加快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键 时期 。 是深 化 改革 开放 、 加快 转变 经济 发 展方 式 的攻
坚时 期 。 十二 五” 间 . 山加 快 新 型城镇 化面 临着 难 “ 期 唐
得 的机 遇 和 挑 战 . 遇 干 载 难 逢 . 战 前 所 未 有 。河 北 机 挑
省委 七 届六 次全 会审 议通 过 的 《 中共河 北 省委 关于 制
谋 划 途 经 , 定 目标 , 筹 城 乡 发 展 确 统
唐 山要 站在 全面建 设 小康社 会 和科 学发 展战略 全局 的角度 , 统
筹城 乡发展 、 镇发 展 , 善处理 新 型城 镇化 与城 乡一体 化 、 乡等 城 妥 城
值化 的互惠 三赢 关 系 . 极稳 妥推 进新 型城 镇化 。新 型城 镇化 是城 积
定 国民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二个 五年 规 划 的建 议 》 指
出 .未来 五年 河北 的发 展面 临 国家 京津 冀地 区 区域 规
划 即将 出台 、河北 沿海 地 区发 展规 划即 将纳 入 国家 发
展战 略 、 国内 “ 东企 西移 ” 南资 北移 ” “ 呈加 速趋 势 、 国家
大 力发 展战略 性新 兴 产业 、国家积 极鼓 励和 引 导民 间
投 资等 重要 战略机 遇 省 委省 政府 和全 省 人民 对唐 山 寄 予厚 望 . “ 在 十二 五 ” 划 中提 出要 把 唐 山建 设 成 省 规 域 中心城 市 .并把 唐 山确 定为 全省 统筹 城 乡发 展唯 一 试点 城 市 。 十 二五 ” “ 期间 , 山新 型城 镇化 将处 于 中期 唐 加速发 展 阶段 . 不但 要应 对结 构调 整任 务 艰 巨 、 资源 环
环域 在 线
E ON C OMI TL K E B C OU OO TH OHA E I A S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冀政办函〔2011〕31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为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进程,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1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2010年总产量达到29759万吨,比2005年增加3773万吨。

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占全省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81%,比2005年提高19个百分点。

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6%,比2005年提高92个百分点。

2农村新民居建设扎实推进。

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重大部署,2009年首批启动了1000个示范村,已有近80%基本完成建设与改造任务。

2010年确定的2000个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80%的村已有明显形象进度。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我省推进新民居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转变发展方式需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很好的切入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结合点,对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扩大消费、拉动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健康的、推进是有序的,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今年4月份开始,中科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和唐山学院围绕如何推进唐山“十二五”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并于8月30日举办了“推进唐山&LS quo;十二五’转型发展理论研讨会”。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视角出发,围绕唐山市“十二五”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机遇与发展动力,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转型主线以及经济发展转型与文化视野转变等方面,认真探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深入透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矛盾问题,点明认识处理这些矛盾问题的方向路径,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9月22日,本版刊发了四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今天续发其他三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广大读者共享。

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环渤海新闻网专稿(高民杰)“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实际行动,是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牢牢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促进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一、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意义深远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使我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相对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外需增长空间受到压抑;发达国家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及“再工业化”。

传统发展模式正逐步被“内生化”“低碳化”“高端化”等新型发展模式所替代。

因此,唐山只有及时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节拍,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

唐山“十二五”时期转型发展,是培育竞争优势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批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发展成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02月22日08:30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在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河北省省长陈全国(2011年1月12日)各位代表:从今年开始,河北省将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2010年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如期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7万元提高到2.8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0.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0.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182.8亿元,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50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921.8亿元,分别增长2.5倍和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31.1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旅游业总收入突破91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服务业增加值685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发布时间:2010-11-30 人气:10472 来源:作者: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10~2020年。

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远景为2020年以后。

2、规划层次
(1)市域:面积13472平方公里。

(2)规划区:面积6918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中心区、开平区和丰南区的城区部分。

3、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曹妃甸工业区、唐海县、乐亭县、遵化市的一个镇(马兰峪镇)、迁西县的三个镇(洒河桥镇、三屯营镇、滦阳镇),以及滦南县的两个镇(柳赞镇、南堡镇),总面积为6918平方公里。

4、城市性质
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港口城市。

5、城市职能
中心城区:京津冀重要的产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中心;全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曹妃甸新城:京津冀沿海地区重要的产业服务中心;冀东区域高教科研及产业转化基地;国家级滨海生态创新发展中心。

6、市域人口规模(常住人口口径)
2015年,唐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常住总人口为900万人,常住城镇人口为56 0万人。

2020年,唐山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3%,常住总人口为990万人,常住城镇人口为72 0万人。

7、中心城区发展规模(常住人口口径)
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85万人左右,建设用地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2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唐山”十二五“两机三带活全局

唐山”十二五“两机三带活全局

唐山‚十二五‛:‚两极三带‛活全局一、强化‚两极‛,寻求发展突破‚‘十一五’期间,唐山开发建设是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为主。

‘十二五’期间,我们除了加快沿海地区发展,还把非沿海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山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纪泽民说,基于这一考虑,唐山市确定在‚十二五‛时期对区域发展做出新的战略布局。

在去年的唐山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唐山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

在日前结束的唐山市两会上,再次对这一事关唐山‚十二五‛发展大计的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这是为了更好促进全市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简单说就是防止出现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而非沿海地区发展步伐放缓的局面。

‛纪泽民认为,设臵‚两极‛,旨在让唐山发展更为均衡。

据介绍,‚两极‛包括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含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生态城)和市主城区增长极(含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带‛则指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和山前经济带。

据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袁志刚介绍,‚两极三带‛的提出,是唐山市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唐山市在发展经济中分类指导的原则。

记者了解到,按照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唐山市对所属县(市)区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实行了区别对待的原则。

两大增长极,有着不同的发展取向。

根据安排,沿海增长极重在增量上下功夫,内陆城区则着重在存量上做文章。

‚曹妃甸新区增长极要实现四大突破。

‛袁志刚说。

据介绍,四大突破主要指曹妃甸新区要在港口建设和运营、发挥港口的龙头作用上突破,在重大产业项目聚集上突破,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和区域之间循环上突破,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突破。

袁志刚认为,该增长极承担着要带动全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大幅提升经济的外向度和开放度,在增量上为全市调整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的任务。

关于制定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化 经 营 水 平 稳 步 提 高 , 全 市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率 达 到 6 %, 比 “ 五 ” 末 提 高 9 百 分 点 。工 业 4 十 个 结 构 调 整 步 伐 加 快 ,钢 铁 、 能 源 、 建 材 、 装 备 制 造 、 化 工 等 主 导 产 业 支 撑 作 用 明 显 增 强 , 高 新 技 术 和 现 代 物 流 、 旅 游 、 文 化 创 意 等 现 代 服 务业 加 速 发展 。三 是生 产 力布 局 进 一 步优 化 。 以曹 妃 甸 新 区 为 龙 头 的 唐 山湾 “四 点 一 带 ” 开 发 建 设 加 速 推 进 , “四 点 一 带 ” 区 域 经 济 总 量 、 财 政 收 入 和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分 别 占到 全 市 的 3 %、 2 %和 5 %。 特 别 是 曹 妃 甸 新 区 发 展 势 2 8 2 头 强 劲 , 累 计 完 成 投 资 2 0 多 亿 元 , 沿 海 经 济 5 0 隆 起 带 己 见 雏 形 。 四 是 重 大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不 断 完 善 。 全 市 公 路 通 车 里 程 新 增 1 9 公 里 , 达 到 60 13 万 公 里 。 高 速 公 路 通 车 里 程 新 增 2 9 里 , .8 1 公 达 到 5 7 里 。铁 路 营运 里 程 达 到 1 1 公 里 。 0 公 0 4 唐 山 三 女 河 机 场 建 成 通 航 。 唐 山港 货 物 吞 吐 量 突 破 2 吨 、 跃 居 全 国港 口第 1 位 。 五 是 城 乡 面 亿 0 貌 显 著 改 观 。城 镇 面 貌 三 年 大 变 样 目标 较 好 完 成 ,南湖 生 态城 、唐 山湾 生 态 城 、凤 凰新 城 、 空 港 城 和 环 城 水 系 “四 城 一 河 ”开 发 建 设 取 得 重 要 进 展 , 城 市 框 架 迅 速 拉 开 , 城 市 功 能 不 断 完 善 , 城 市 形 象 和 品 位 明 显 提 升 。 全 市 城 镇 化 率 由 4 . %提 高 到 5 . %, 城 镇 化 发 展 指 数 位 61 36 居 全 省 首 位 。 新 农 村 建 设 扎 实 推 进 ,新 民 居 建 设 逐 步 展 开 , 城 乡 一 体 化 水 平 大 幅 提 升 。 六 是 生 态 建 设 步 伐 加 快 。持 续 开 展 节 能 减 排 攻 坚 行 动 , “十 一 五 ” 节 能 减 排 目标 能 够 如 期 完 成 。 组 织 开 展 “ 化 唐 山 攻 坚 行 动 ” , 全 市 森 林 覆 绿 盖 率 由 2 0 年 的 2 .%提 高 到 2 . %。 预 计 2 1 05 19 87 00 年城 市 空气 质 量 二 级 及 优 于 二 级 天 数 达 到 3 0 3 天 、 比2 0 年 增 加 1 天 。 七 是 改 革 开 放 进 一 步 0 5 4 深 化 。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 财 税 体 制 改 革 、 投 融 资 体 制 改 革 等 各 项 改 革 深 入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一、编制过程为适应京津唐地区新的发展形势和唐山城市长远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建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府决定对《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年—2010年)》进行修编。

本次修编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共同进行编制。

规划编制期间,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建设部、河北省建设厅、唐山市有关专家对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调研等工作,走访唐山市各县(市)、区,广泛听取了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专业部门、各大企业、驻军各单位对本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2004年4月,建设部组织了总体规划纲要专家审查会,原则同意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005年8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果已经基本完成。

二、规划方案作简要介绍(一)城市规划区及有关称谓1、市域:唐山市行政辖区,面积13472平方公里。

2、本次规划确定城市市区和滨海新区(海港开发区和曹妃甸工业区)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958平方公里。

3、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区、丰润城区和古冶城区。

4、中心城区:包括路南区和路北区的城市建成区部分、丰南城区、开平城区。

即由京沈高速、津唐高速、唐港高速和西外环高速共同构成的“O”型环城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城市建成区。

(二)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3年~2020年。

其中:近期2003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到2020年,唐山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三番,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列,建成产业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经济强市。

城市性质:“河北省经济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新兴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日期:2011-01-10 16:22来源:未知/a/fazhanguihua/zongheguihua/2011/0110/3705.html/html/bmfw/fagaiwei/gzdt/2011/0112/15422.shtml“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强力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唐山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推动各项工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形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第18位、地级市第4位,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全省第1位;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加速推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已见雏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新机场建成通航,唐山港吞吐量跃居全国港口第10位;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三年大变样”目标圆满完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超过“十五”时期总和的两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今后五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

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快并孕育新突破,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环境。

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省对唐山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市加快将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过去五年,我们把中央精神与唐山实际紧密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面向未来,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宏观调控步入节奏变化更快时期,宏观调控导向对我市产业格局形成倒逼机制;周边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省内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对外开放水平偏低;城市聚集产业能力、城市功能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财政支出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和紧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4)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总体思路。

推动唐山“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把握和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握和处理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提速沿海经济发展;把握和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节能减排促转变、促调整,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产业格局;把握和处理好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把握和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把握和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通过扩大开放快速提升创新能力;把握和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安排;把握和处理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凝聚最强大力量;把握和处理好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形成鲜明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奋发向上、大有作为。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双提升,在区域竞争中赶超先进,在省内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升,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5%、23%和20%,达到或基本达到全省四分之一;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趋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确保达到36%,力争达到37%,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聚集产业、吸纳发展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4%。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一五”末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和1.4倍(预计数)提高到1.26倍和1.72倍,力争达到1.35倍和1.83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努力构筑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新格局(6)统筹沿海与内陆发展。

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点,围绕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挥沿海优势,把以曹妃甸新区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总量倍增作为全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平台,培育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率先在主导产业聚集上取得突破;以市主城区为枢纽,实施有利于资源科学配置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培育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在发展高端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制定鼓励和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加快县(市)区临港产业园的开发建设进度,引导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动内陆地区融入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形成以“两极”率先突破促“三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