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多数人口涌向大城市,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和经济发展缓慢。
然而,在中国的广袤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镇。
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系统、全面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和精髓,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品质,推动村镇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规划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的目标是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这包括对历史遗迹、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进行合理保护,防止因城市化进程而导致的破坏和改变。
同时,规划还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其次,的内容包括保护区域界定、特色资源保护、历史建筑修缮、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
保护区域界定是研究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界定出历史文化村镇的边界和范围,确定需要保护的重点区域。
特色资源保护是保护规划的重点,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特色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和开发这些资源,提升村镇的文化价值。
历史建筑修缮是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并延续其历史价值。
文化活动组织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吸引游客,推动村镇经济发展。
最后,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等。
实地考察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状,为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
专家咨询是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请专家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评估和指导,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
社会参与是保护规划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村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成为保护规划的主人和受益者。
浅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浅析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村落是中国古老文明留下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和建筑风貌,是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村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侵蚀,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挖掘其潜在价值,促进乡村振兴,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展开探讨,并就相关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传统村落文化的价值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文化通过乡土风情、民俗传统、乡村建筑等方面展现了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内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村落的原始面貌,保护传统建筑和文物,挖掘和传承村落文化,开发乡村旅游等。
保护村落的原始面貌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保护原始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环境可以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村落文化的魅力。
保护传统建筑和文物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关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修缮,使其保存完好。
挖掘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要求,应当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力求找出其独特价值,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开发乡村旅游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引导游客深入了解传统村落文化,增加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城乡规划等多个方面。
地域性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初探

地域性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初探摘要:中国泱泱大国,五千余年历史中,五十六个民族都承载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
但这对于国内的领域的研究还远远未成体系。
本文笔者简要论述了关于村镇历史文化景观的相关理论概念和研究基础,以及笔者所认为的该研究课题所具有的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基于村镇文化,从村镇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组成与研究类型,以及村镇文化景观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我国各类型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再现方法的总结。
关键词:文化、景观、再现、地域、1.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的背景意义孝通先生说,文化是“from the soil”,即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
从本质上来说,以地域为基础的遗产描绘的就是人类在大地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而我们栖居的土地也正是我们民族的景观艺术发生和归属的地方”。
大部分的文化遗产被散布在广大的乡村,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像文物一样的保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剧烈的人为破坏(为主)和渐进的自然损毁。
笔者认为,基于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再现,应该像城市文化景观一样的保护,并且迫在眉睫。
基于当前的状况,研究的意义在于: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建设性破坏,在基于文化景观以及民俗保护的前提下,创造宜居的村镇环境。
以风景园林的角度,做好对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以及地域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此同时使部分传统村镇旅游开发的合理开展。
2.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方法2.1 .文献研读法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研读,整理,并对国内外传统村镇景观资源的保护的文献进行研究,并对通过实地调研所研究的具体区域进行详细记录。
2.2实地调查法对所研究的具体地区的传统村镇进行大量的现场勘察,,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走访,询问,拍照,测绘等具体方法,详自地记录,已达到能够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各方面信息,并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加以分析利用。
2.3实例分析法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之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域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认识在具体地域下,该地区文化与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井陉县历史文化村镇和优秀乡土建筑保护探析

井陉县历史文化村镇和优秀乡土建筑保护探析摘要:通过对井陉县318个村庄及1590个院落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分析,将井陉县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分类、分级,并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分级保护措施;通过对井陉县优秀乡土演化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井陉县优秀乡土建筑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优秀乡土建筑,保护1引言井陉县历史悠久,地理景观独特,文物古迹遍布全境。
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从而造就了井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村镇和优秀乡土建筑众多。
2007年,井陉县对辖区内318个村庄进行了普查。
历时半年,课题组动用教师、学生50余人,总计行程3000多公里,徒步调查建筑3000多个,走访村民2000余人次,拍摄照片1.5万张,对河北省井陉县历史文化村镇和优秀乡土建筑的现状、特点全面掌握。
通过历史文化村镇普查,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村镇和优秀乡土建筑进行全面掌握,对于保护、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而丰富我国乡土建筑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井陉县历史文化村镇分级与保护2.1历史文化村镇分级2.1.1历史文化村镇分类通过对所有村庄进行分析(见表1),井陉县历史文化村庄可从选址、村镇职能、及屋顶形式三方面分类。
按村镇选址划分主要有两种。
其一,山地型。
布局依山就势,建筑形态各异,高差较大,街巷蜿蜒曲折,外轮廓线分明。
其二,丘陵型。
布局与环境融合,建筑造型轻巧,起伏高差较小。
按城镇职能划分主要有两种:其一,农业经济型。
城镇依托周边的农田耕地进行组织生产生活活动,井陉县农业发展以林果业为主,主要种植核桃、花椒等,如大梁江、小龙窝村。
其二,特殊产业型。
有些历史村镇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和自然资源,在手工业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特殊产业型村镇,主要以钙镁矿开采加工为主,如南峪镇地都村。
按建筑屋顶形式划分主要有两种:其一,坡屋顶。
村镇内庙、阁、民居等采用坡屋顶形式,屋顶坡度由木制举架结构形成,多为灰色筒瓦盖顶。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强制保护。
这在市场机制作用力日益强大的今天是远远不够的。
(三)必须抓紧抢救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镇(名村)的风貌。
名镇(名村)的风貌作为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自1980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进行,城乡建设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我国现在每年的住宅和建设量在20亿平方米左右,仅上海市的年建设量相当于欧盟所有国家的年建设量。
这种史无前例的大面积的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决定了我们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优秀的文化、历史建筑正处在非常危急的阶段,如果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不能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那我们将会永远地失去这批宝贵的、不断增值的、实实在在的、可供人们世代享用的无价之宝。
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进行"旧城改造"和"空心村治理"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古镇(古村)历史风貌的宝贵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从保持历史村镇特色风貌出发去规划建设,导致不少地方从规划方案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也不顾历史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当地文化传统,简单生硬地建广场、筑高楼、修宽马路、拓绿地,严重破坏了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
一些江南水乡古镇还有填河修路,填湖建房的现象,失去了水乡古镇的宝贵特色。
一些中西部依山傍水的历史古镇(古村)大量的开山取石、改造山河,使风貌荡然无存。
我们在此时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保护活动,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化高潮的正反两方面教训,吸取国内外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防止"建设性"破坏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继续蔓延。
(四)"旅游开发性破坏"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筑遗产逐渐丧失其历史原真性。
旅游的浪潮是我国另一个不可扼制的大趋势,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旅游人数,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案例研究——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案例研究——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摘要:本文以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为例,对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行分析,并从建筑、景观、旅游资源等方面对吐峪沟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筑鄯善县是位于天山南麓中段,吐鲁番盆地东北边缘。
它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而著称于世。
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更是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与地位。
在“十一五”期间,吐峪沟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本文选择吐峪沟村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为类似地区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概况吐峪沟村位于新疆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腹地,是新疆地区最具特色的村落之一。
在《吐鲁番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中,将吐峪沟村定义为“保存完整的古村落”。
它是吐鲁番市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吐鲁番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吐峪沟村最早为古代高昌国故都,西汉时期就已存在。
元、明、清时期,其发展成为鄯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演变为以屯兵驻守为特色的军事聚落。
现村内仍有大量烽火台、建筑遗址、清代遗存及古墓等古迹遗存。
吐峪沟村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全村以维吾尔族为主,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遗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等。
是中国唯一一个保存有完整古村落格局和多民族建筑体系的村落,也是中国古代屯兵戍边防御体系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村庄之一。
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必要性吐峪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典型的古村落,其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民居、寺庙、道观、清真寺等。
吐峪沟古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吐鲁番地区最早出现的村落之一,在当地被称为“麻扎村”。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保护规划和整治。
随着吐鲁番地区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及鄯善县旅游业的兴起等因素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之吐峪沟村具有重要文化旅游地位,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村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
传统的历史建筑和风貌正受到新建筑、城市扩张、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侵蚀,许多村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村镇的历史文化,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保护规划,并结合技术手段来实施保护。
本文将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保护规划在村镇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以实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目标。
保护规划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与修复原则: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和文物遗产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以包括保护村镇整体风貌、保护历史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2. 规划和设计: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合理布局村镇的各个功能区,以提升村镇的整体品质。
3. 环境保护: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环境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村镇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防止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遥感技术等,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调查和评估,获取精确的数据。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等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文化村镇的原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
三、保护规划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在实际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用保护规划技术:1. 调研与评估:首先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全面的调研与评估,包括历史建筑、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为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保护规划: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历史村镇方面的空间保护的探索和实践

异的,各自有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提出“集体能力”的概念,一定要认识到村庄本身的集体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朗德的上寨,是一个苗寨,村里的旅游收入怎么分配?它们自己有一套分配的方式,这些机制都是村寨自己协商形成的,所以它的经济能力也非常重要。
还有喀什的一些村庄,农危房改造,大多数是村民互助来建房,为什么?因为钱不够请施工队,于是大家就互相帮工。
其实村庄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机制,但是这个能力持续被破坏。
一是经济方式导致的破坏,整个现代化的生产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家庭式的,那么很多的人会走出家庭、走出村庄。
此外,不仅是经济的原因,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很多年轻人希望到外面去看看世界,这个不是经济发展就能把年轻人留下的。
这实际也导致了整个乡村结构的变化,使原来的集体面貌发生变化。
还有一个要关注的是行政变化,自治的同时加强管理。
我们取消了农业税、取消了社区集资,用转移支付的办法开展卫生、水利等公共事务。
现在村干部也是直接由政府发放津贴,也要考虑绩效的问题。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一些冲击。
比如说一个完整的有田有地构成了一个生产系统,不用花费、不用农药亩产就可以达到1100斤,但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把地和田给重新处理了,打破了他们原有的保持有机的生产链。
再比如说这个村把养猪给取消了,每家每户不能养猪,因为不够卫生,但猪是整个家庭式生产方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猪粪就无法保持有机,所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对生产环节也造成了冲击。
还有现在正在做的减量化,有些是有很多的建设指标,但是很多村里面减掉的是厂房。
比如一个村庄,沿着公路开厂房,每年的租金是五百万,有了这五百万,整个村子过得还比较好,但如果减掉这五百万,只给一次性的补偿,这样整个村庄的经济能力就下降了。
这实际上是在破坏村庄的集体财产,所以今后要慎重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考虑到有这种破坏,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还要不要修复?如何修复?关键是什么?降低行政成本,这是我们几千年来都在追求的,因为大国有大国的特点,层级比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Study on Types of Historic Township Protection摘 要:数据时代催生方法变革,公众关注的“历史文化村镇”问题值得专业人士加以重视。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而保护规划模式单一,故类型研究是数据化研究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差异化研究的需要。
通过对75个村镇保护规划文本和第一批10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归纳,从基础数据、形态特点、景观特色、保护方法4个方面对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单因素细化分类,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数据库建立和保护方法量化研究提供分析因子框架。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类型;景观特色;保护方法;数据化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6-0015-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5-11-24; 修回日期:2016-03-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508197)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4BAL06B02)共同资助Abstract: Data era has led to the reform of the method, and the problems about "the historical towns and villages" which the publicconcern about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China's historical townships are numerous, and the model of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was single.And the study of types is the basis of the data research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townships. In order to provide aquantitative research framework for the database establishment and the protection method, after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the papersof 75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105 villages which are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landscape tourism township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ingle factor classification is elaborated from the four aspects whichinclude of the basic data,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e protection method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township protection; type; landscape feature; protection method; datamation黄 翼 / HUANG Yi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类型研究的社会背景1.1 数据时代催生方法变革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革命,为各个传统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1]。
建筑与规划行业传统的设计和研究模式同样受到冲击和激励,原有的感性认知、小数据调查模式,将与大数据的研究方法产生碰撞、互为补充。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数量巨大、工作繁杂,各地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引入大数据的方法进行资料记录、归纳、整理、存档,有利于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1.2 公众关注的 “历史文化村镇”问题值得专业人士加以重视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乡村”政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政策纲领,“生产镇”的15个关键词,出现篇数以降序排列如表1所示(搜索时间为2015年12月16日)。
说明村镇规模、经济、保护、旅游、管理、民族等宏观发展问题比狭义的规划建设问题拥有更高的关注度,而在具体规划问题中,基础设施和景观比形态、民居、民俗等问题拥有更高的关注度。
公众热烈讨论的话题往往是现实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建筑与规划专业人士关注和思考。
1.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需要差异化研究建筑和规划专家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研究逐年增多。
在知网搜索相关期刊论文,输入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
以篇名方式检索,得到131篇论文,年度数量统计折线图见图3。
以主题方式检索,得到346篇论文,年度数量统计折线图见图4(搜索时间为2015年9月28日)。
图3和图4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重视。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且乌镇被定为该会议永久会址,也使得以乌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村镇数据化发展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随着国家建设管理机构对农村建设问题的重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
于百度风云榜键入关键词“历史文化古镇”进行搜索,得出2011年初至2015年10月的搜索趋势曲线(图1)。
可以看出从2012年初开始,大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迅速攀升,到2012年中出现高峰,至今趋于稳定。
2012年6月、11月和2014年3月出现新闻头条,相应时段均出现区间峰值。
从搜索地域分布(图2)来看,搜索热度高的地区为京广上和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
在百度贴吧搜索有关“村1516从2004年开始论文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于2010—2012年间出现历史高峰期。
将篇名方式搜索得到的数据与关键词相关性强,经查重后,剩余的126篇论文为近似全样本。
由论文研究主题分类数量统计数据可知,关于保护策略的论文数量为74篇,比保护方法的论文数量约多2倍,而关于总体保护规划策略的论文占总数的41%。
关于保护方法研究的论文以近年来发表的居多,说明保护方法理论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2010年以前,国内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为对历史文化村镇史籍史料遗迹等的实地踏勘记录,例如阮仪三对山东招远市高家庄子古村落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调研[2]。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方法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关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价值评价和预警方法,例如赵勇于2004和2008年分别提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编制原则和保护预警方法[3-6]。
2004年颁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申报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以来,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理论研究大幅增加。
肖大威从历史文化村镇基础数据指标体系、风貌保护导控体系、主观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保护规划理论原则,并从公共政策、经济政策、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7]。
邵甬分析了价值特征和综合评价体系[8],周铁军建立了外部空间预警系统和居民参与机制[9],武艳文构建了动态监测系统[10]。
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类型多从总体规划策略、街巷空间形态、建筑遗产保护、景观系统的纵向空间角度分类展开,保护方法和评价体系都是固定格式的,缺乏从历史文化村镇本身的不同情况来分类研究,难以体现历史文化村镇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各发展阶段的需求和重点不同的差异性。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类型研究的意义2.1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数量众多,而保护规划模式单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物局从2003—2014年已批准6批共528个,其中名镇252个,名村276个。
2012年至今,已有3批2 5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国家旅游局于2010年始评选出全国特色景观名镇村553个。
2014年,国家民委组织命名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40个。
还有更多历史文化风貌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村镇,需要统筹规划指导。
而保护规划工作往往基于单一的工作模式,缺乏针对村镇不同特点的差异化研究,这也就是大多数村镇保护方式趋同的原因。
现有保护规范中历史城市保护的内容包括调查分析确定城市特色、确定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确定保护范围和重点、保护规划的实施措施四部分[11]。
通过各规划设计单位收集到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75个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实例,对其保护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
规划都是按照编制要求内容开展,大部分保护规划在价值特征调查方面较详细,有古建筑详细信息记录,还有问卷调查资料。
其中保护范围划定、各系统保护规划和古建筑保护措施是主要内容,但对于体现差异化的保护发展策略和保护管理措施两方面篇幅相对较少。
2.2 数据化研究趋势需要类型研究提供分析因子框架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数据的快速更替提供了物质条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顺应时代的要求,同样具有数据化、实时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历史文化村镇基础数据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收集,形成网络化的数据库,可根据数据更新进行实时化的保护监表1百度贴吧搜索有关“村镇”的15个关键词得到的篇数(以降序排列)12图1 “历史文化古镇”关键词搜索趋势图(引自)图2 “历史文化古镇”关键词搜索地域分布图(引自)控,进而实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方法和措施的动态化。
这些都需要将历史文化村镇的基础资料、建筑质量、保护现状等各项因子进行细化分类,在各个因子的评价等级数据化之后才能实现,故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研究是数据化的基础。
现有关于历史文化村镇的分类研究较少,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开。
王景慧从保护管理的角度,以决定保护管理的方法为目的,将历史文化村镇分为完整古镇型、历史街区型、传统古村型、民族村落型、家族聚落型5类[12];罗瑜斌、肖大威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进行分类[13];祁艳从空间形态角度将历史文化村镇分为平地型、山地型、水乡型、背山临水型4类[14];严少飞根据地形地貌、经济特点、文化特色、保护类型、保护现状、空间类型、产业结构和村镇规模等特点进行分类[15]。
以上类型研究出现了分类因子重叠的现象,无法从单个的因素上衡量,也就不能对因子评价进行量化。
而从单个角度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类型分析,才能对因子进行量化分类,根据类型区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