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叶定位解剖

合集下载

最新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治疗PPT课件

最新脑血管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治疗PPT课件
• 2.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 (1)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 (2)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3)对侧上下肢触 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二、脑桥:
• 1.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 2.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
又称福维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1)病灶侧眼 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两眼向病 灶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3) 对侧中枢性面瘫(锥体束损害)。
• 心源性栓塞性TIA伴发房颤和冠心病患者应选择口 服抗凝药,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比值(INR)22.5
• 频繁TIA,脑血栓急性期考虑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 素5-7d,中间2次化验凝血,
•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常规用3-5d低分子肝素皮 下注射。
第二节 脑血栓
• 脑血栓形成时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 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官 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闹局部血 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 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底面及枕叶,中央支供应丘脑、内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和底丘脑等。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 一、定义:
• 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 失或视网膜功能异常,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 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最常见表现是眩晕、平 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还有几种特殊临 床表现(1)跌倒发作;(2)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3)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

颅脑断层解剖图,这些才是经典!经典颅脑断层解剖图,你值得拥有!来源:影像园1、头皮(S)皮肤(C)结缔组织(A)帽状腱膜(L)疏松组织(P)颅骨外骨膜2、颅盖(I)内板(O)外板(D)板障3、矢状缝4、硬脑膜5、上矢状窦6、大脑纵裂7、中央沟8、中央前回9、中央后回1、头皮2、颅盖3、额鳞4、顶骨5、冠状缝6、矢状缝7、大脑镰8、上矢状窦9、中央沟10、中央前回11、中央后回12、中央前沟 13、中央后沟1、大脑纵裂2、大脑镰3、上矢状窦4、中央沟5、中央旁小叶6、中央前沟7、额上沟8、中央前回9、额上回10、中央后沟11、顶内沟 12、中央后回 13、顶上小叶 14、额鳞 15、顶骨16、冠状缝17、头皮1、中央沟2、中央前沟3、中央后沟4、额上沟5、额上回6、额中回7、顶内沟8、顶上小叶9、顶下小叶 10、大脑纵裂11、大脑镰12、上矢状窦 13、额鳞 14、顶骨 15、冠状缝1、头皮2、颞肌3、额鳞4、顶骨5、枕鳞6、大脑纵裂7、大脑镰8、上矢状窦9、半球髓质 10、中央沟11、额叶 12、顶叶 13、中央后回14、缘上回15、枕叶16、楔前叶17、中央前回18、扣带回19、顶枕沟 20、中央前沟 21、中央后沟1、头皮2、颅盖3、大脑纵裂4、胼胝体干5、胼胝体压部6、上矢状窦7、大脑镰8、下矢状窦9、尾状核体10、侧脑室 11、中央沟12、中央前回 13、中央后回 14、外侧沟 15、缘上回 16、角回 17、顶枕沟18、楔叶l、胼胝体膝2、大脑纵裂 3、额钳 4、胼胝体压部5、枕钳 6、大脑镰 7、上矢状窦 8、直窦 9、穹窿 10、侧脑室中央部 11、侧脑室前角 12、侧脑室后角 13、侧脑室脉络丛 14、室间孔 15、尾状核头 16、背侧丘脑 17、尾状核尾 18、毯 19、视辐射 20、内囊 21、屏状核 22、岛叶 23、中央沟 24、岛盖 25、额下回三角部和眶部 26、外侧沟 27、缘上回 28、角回 29、顶枕沟 30、枕叶 31、距状沟 32、扣带回 33、额内侧回 34、额上回 35、额上沟 36、额中回 37、额下沟 38、扣带回峡 39、丘纹上静脉 40、额骨 41、顶骨 42、颞肌肌 43、枕骨1、胼胝体膝2、额钳3、胼胝体沟4、扣带沟5、扣带回6、额内侧回7、额上回8、额中回9、额下回 10、透明隔 11、穹窿柱 12、侧脑室前角13、尾状核头14、室间孔15、第三脑室16、背侧丘脑17、前背侧核 18、内侧背核 19、外侧背核 20、豆状核 21、内囊 22、内囊前肢 23、内囊膝 24、内囊后肢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 29、外侧沟 30、额、顶叶岛盖 31、颞横回 32、胼胝体压部 33、枕叶 34、颞叶 35、侧脑室后角 36、毯 37、视辐射 38、禽距 39、距状沟 40、扣带回峡 41、舌回 42、侧脑室脉络丛 43、穹窿脚 44、尾状核尾 45、小脑蚓 46、直窦 47、上矢状窦1、胼胝体膝2、透明隔3、弯窿柱4、侧脑室前角5、尾状核头6、室间孔7、第三脑室8、背侧丘脑9、后丘脑 10、豆状核 11、苍白球 12、壳 13、内囊 14、内囊前肢 15、内囊后肢 16、内囊膝 17、内囊豆状核后部 18、外囊 19、最外囊 20、屏状核 21、岛叶 22、海马旁回 23、僵三角 24、僵连合 25、松果体 26、大脑大静脉池 27、枕叶 28、侧脑室三角区 29、脉络丛 30、海马、海马伞 31、毯、视辐射 32、侧副隆起 33、小脑蚓 34、直窦 35、上矢状窦 36、大脑纵裂37、大脑镰 38、大脑内静脉 39、额上回 40、额中回 41、额下回 42、颞叶岛盖1、胼胝体膝2、扣带回3、额上回4、额中回5、额下回眶部6、大脑纵裂7、前连合8、终板旁回9、穹窿柱 10、侧脑室前角 11、尾状核头 1、第三脑室 13、中脑水管 14、顶盖前区 15、上丘 16、内侧膝状体 17、外侧膝状体 18、下丘脑 19、乳头丘脑束 20、内囊膝21、内囊后肢 22、豆状核 23、壳 24、苍白球 25、外囊 26、屏状核 27、最外囊 28、岛叶皮质 29、外侧沟 30、蝶嵴 31、颞叶 32、枕叶 33、小脑蚓 34、小舌 35、中央小叶 36、山顶 37、小脑幕 38、四叠体池39、海马沟、海马 40、侧脑室下角 41、毯和视辐射 42、尾状核尾 43、海马旁回 44、海马伞 45、侧副隆起 46、侧副沟 47、枕极 48、直窦49、窦汇 50、枕内隆突1、前连合2、穹窿柱3、第三脑室、下丘脑4、乳头丘脑束5、视束6、尾状核头7、内囊前肢8、豆状核壳、9、外囊 10、屏状核11、前穿质 12、最外囊 13、岛叶皮质 14、大脑纵裂 15、额叶 16、外侧沟和蝶嵴 17、终板旁回 18、胼胝体下区 19、扣带回 20、额上回21、额中回 22、额下回 23、海马旁回 24、海马 25、海马伞26、尾状核尾 27、侧副隆起 28、皮质脊髓束 29、黑质 30、红核 31、内侧丘系 32、中脑水管 33、管周灰质34、颞叶 35、枕极 36、小脑蚓 37、小脑半球 38、四叠体池 39、环池 40、窦汇 41、枕内隆突 42、小脑幕1、第三脑室2、视束3、灰结节4、乳头体5、大脑纵裂6、大脑前动脉7、颞叶8、侧脑室下角9、杏仁体 10、钩 11、外侧沟 12、蝶嵴 13、大脑中动脉 14、小舌 15、中央小叶 16、山顶 17、山坡18、蚓叶 19、齿状核 20、小脑幕 21、脚间窝 22、大脑脚 23、海马旁回24、额叶 25、直回26、眶回 27、眶沟 28、侧副沟29、枕颞沟 30、枕颞内侧回 31、枕颞外侧回 32、颞上回 33、颞中回34、额下回 35、小脑半球 36、横窦 37、窦汇 38、终板前池39、视交叉池 40、颈动脉池 41、外侧窝池 42、脚间池 43、环池 44、中脑水管 45、管周灰质 46、小脑上脚 47、小脑上脚交叉 48、黑质 49、脚底 50、滑车神经核 51、下丘 52、内侧纵束1、视交叉、视束2、视隐窝3、漏斗4、动眼神经5、颈内动脉6、大脑前动脉7、大脑中动脉8、基底动脉9、大脑后动脉 10、终板前池11、外侧窝池12、桥池13、小脑脑桥角池14、直回15、嗅束沟 16、嗅三角17、眶回 18、眶上壁 19、颞叶20、钩 21、侧脑室下角 22、杏仁体23、海马足 24、海马旁回 25、小脑幕 26、脑桥 27、脑桥基底部28、脑桥被盖部 29、第四脑室 30、正中沟 31、大脑纵裂32、外侧沟33、小脑半球 34、小脑镰 35、颞肌 36、小脑上脚 37、小脑蚓38、齿状核 39、横窦 40、乙状窦1、鞍结节2、前床突3、鞍背4、后床突5、腺垂体6、神经垂体7、视神经8、动眼神经9、颈内动脉10、海绵窦11、海绵窦间后窦12、基底动脉13、桥池14、小脑脑桥角池15、小脑幕16、眶上缘17、滑车凹和棘18、额骨 19、眉间、额窦 20、直回 21、嗅束沟 22、上斜肌23、上睑提肌 24、上直肌 25、泪腺 26、眶脂体 27、眶上裂28、蝶骨大翼 29、颞叶 30、钩31、颞骨岩部 32、颞肌 33、脑桥基底部34、脑桥被盖部 35、三叉神经 36、小脑中脚 37、齿状核 38、蚓锥体39、蚓垂 40、小脑镰 41、乙状窦 42、侧脑室下角 43、杏仁体 44、第四脑室 45、小脑半球1、眉间2、额窦3、筛小房4、蝶窦5、筛骨眶板6、额骨颧突7、蝶骨大翼8、视神经9、眼动脉 10、眼球 11、巩膜12、上睑 13、眶脂体 14、内直肌15、外直肌 16、眼球鞘 17、泪腺18、蝶窦顶 19、斜坡20、海绵窦21、颞叶22、岩部尖23、三叉神经腔24、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25、面神经 26、动眼、滑车神经 27、眼神经 28、展神经29、三叉神经30、前庭蜗神经31、内耳道32、小脑半球33、鼓室上隐窝34、乳突窦小房 35、脑桥基底部 36、基底动脉 37、桥池 38、小脑脑桥池39、脑桥被盖 40、第四脑室 41、颞肌 42、小脑蚓 43、小脑谷44、枕内嵴45、绒球46、小脑扁桃体47、二腹小叶48、下半月小叶 49、乙状窦 50、骨半规管 51、蜗螺旋管1、鼻骨2、鼻中隔3、筛小房4、筛骨眶板5、颧骨6、蝶骨大翼7、眼球8、巩膜9、巩膜筛板10、上睑 11、内直肌 12、外直肌13、眶脂体 14、眶下裂 15、蝶窦16、上颌神经 17、颞肌 18、颜肌19、颞筋膜 20、枕骨基底部 21、颈静脉结节 22、颈静脉窝 23、颈内动脉24、下颌神经25、蜗螺旋管26、听小骨27、外耳道28、乳突小房29、延髓 30、小脑半球 31、延髓前池32、基底动脉 33、脑神经 34、小脑延髓池35、第四脑室36、小脑扁桃体37、小脑谷38、乙状窦39、颞下颌关节40、枕内隆凸 41、鼓膜 42、枕动脉43、头后大直肌44、头上斜肌45、头夹肌46、颈内动脉47、锥体束48、下橄榄核49、下橄榄核门 50、橄榄小脑纤维 51、三叉神经脊束 52、小脑下脚53、孤束、孤束核 54、舌下神经核 55、前庭神经核 56、舌下神经 57、迷走神经1、角膜2、巩膜3、晶状体4、外毗5、眶脂体6、翼腭窝7、上颌神经8、鼻骨9、鼻中隔 10、筛窦11、鼻泪管 12、蝶窦 13、翼突14、蝶骨大翼 15、翼管 16、卵圆孔17、棘孔 18、颞肌 19、枕骨基底部20、颈静脉窝 21、颈动脉管 22、外耳道 23、颞下颌关节 24、下颌头25、延髓 26、小脑扁桃体 27、二腹小叶 28、乙状窦 29、颈静脉结节30、外耳廓 31、头后大直肌 32、头后小直肌 33、头半棘肌1、鼻骨2、鼻泪管3、鼻中隔4、上鼻甲5、上颌窦6、下直肌7、下斜肌8、颧弓9、翼突 10、翼腭窝11、腭降动脉 12、颞肌 13、翼外肌14、翼内肌 15、上颌动脉 16、上颌神经 17、翼静脉丛 18、鼻咽19、咽鼓管软骨 20、腭帆张肌 21、腭帆提肌 22、前纵韧带 23、头前直肌24、头长肌25、颈内动脉26、颈内静脉27、鼓部、茎突28、下颌头29、腮腺30、颞浅动脉31、下颌后静脉32、枕骨大孔33、延髓 34、枕大池35、椎动脉 36、小脑扁桃体1、鼻中隔2、中鼻甲3、上颌窦4、鼻后孔5、咽鼓管圆枕6、咽鼓管软骨7、腭帆张肌8、腭帆提肌9、咽隐窝10、咽扁桃体 11、颞肌 12、翼外肌13、翼突外板 14、下颌颈 15、翼内肌 16、乳突 17、腮腺 18、咬肌 19、颈内静脉 20、茎突21、颈内动脉 22、颈外动脉23、上颌动脉 24、枕骨髁 25、寰枕关节26、髁管 27、延髓 28、椎动脉29、枕动脉 30、头前直肌 31、头长肌 32、头后大直肌 33、头半棘肌 34、头夹肌1、鼻中隔2、下鼻甲3、上颌窦4、鼻咽5、咽鼓管腭襞6、咽隐窝7、咽扁桃体8、下颌支9、颞肌10、翼外肌 11、翼内肌 12、腭帆张肌13、翼突 14、腮腺 15、咬肌 16、头前直肌 17、胸锁乳突肌 18、二腹肌后腹19、茎突20、咽外侧间隙21、颈内动脉22、颞浅动脉23、下颌后静脉 24、上颌动脉 25、寰椎侧块26、寰椎前弓 27、寰椎横突 28、椎动脉 29、枢椎椎弓 30、齿突31、寰枢正中关节 32、寰椎横韧带 33、翼状韧带 34、寰枢外侧关节 35、脊髓颈段。

脑叶分类[行业特制]

脑叶分类[行业特制]

一类荟萃
14
四、颞叶(temporal Lobe)
▪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主要功能区包括: 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感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嗅觉中枢:沟回、海马回前部。 颞叶前部:记忆、联想、比较。 海马:精神活动。
一类荟萃
15
四、颞叶(temporal Lobe)
一类荟萃
9
二、额叶(Frontal Lobe)
▪ 受损临床特点 6、强握及摸索反射:额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处损 害。 7、额叶性共济失调:额-桥-小脑束损害,病灶对 侧下肢运动笨拙,步态蹒跚。 8、Foster-Kennedy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病 变侧肿瘤直接压迫视神经萎缩,病变对侧颅高压 视乳头水肿。 9、其他:木僵症、贪食、性功能亢进、高热、多 汗——额叶运动前区部与丘脑下部的联系纤维损 害。
7、视野改变: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
一类荟萃
16
枕叶(occipital lobe)
▪ 位于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在顶枕沟至枕前切 迹连线的后方,其后端为枕极。内侧面由距状裂 分成楔回、舌回。距状裂周围的皮质为视觉中枢, 亦称纹状区。
▪ 功能主要与视觉相关。
一类荟萃
17
枕叶(occipital lobe)
一类荟萃
6
二、额叶(Frontal Lobe)
▪ 功能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与随意运动和高级精神活动有关。
主要功能区包括:
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锥体束的主要发源地。 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 运动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额叶联合区:额叶前部,与认知、情感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排尿排便中枢:旁中央小叶。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 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弯曲 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压部。嘴 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侧半 球投射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前上方:顶叶 后下方:枕叶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视 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
颅脑基本解剖
外侧裂: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叶 和颞叶分开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颅脑基本解剖
大脑外侧裂池:为大脑外侧裂处的蛛网膜下 腔,内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颅脑基本解剖
颅脑基本解剖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额叶解剖

额叶解剖

额叶解剖Frontal lobe•最大的脑叶•占半球表面积1/3•外形如鸟喙状•从中央沟向前至额极•下界是大脑外侧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构成旁中央小叶前部•额上沟•额下沟•以此两沟分界额上回分出额中回额下回为眶回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叶前部(4、6区)•运动中枢(第I躯体运动区)管理人体骨骼肌随意运动。

特点:1、左侧运动中枢与身体右半侧相联系,反之,右侧与左半身相联系。

因为主要发自运动中枢皮质的锥体束纤维在脑干交叉至对侧但躯干、咽喉肌和面肌上不受双侧运动中枢支配。

2、人体各部在运动中枢投影宛如一倒置人像,姑中央前回上不和旁中央小叶前部受损出现下肢瘫,而下部受损出现上肢瘫或面、舌瘫。

•运动中枢受损:1、破坏症状为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病灶不大,则多位单瘫病灶较大,出现以单瘫为主的偏瘫2、刺激症状为病灶对侧局限性癫痫面部痉挛发作上肢痉挛发作下肢痉挛发作对侧半身痉挛发作或局限性癫痫发展为大发作额中回后部(8区)•在优势半球——书写中枢与中央前回支配手的区域相邻损伤——失写症•左右半球额中回后部——注视中枢一侧注视中枢支配两侧眼球同时向对侧注视及头颈向对侧转动破坏——双眼向患侧注视刺激——向对侧注视额下回后部•优势半球——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与支配唇、舌、喉肌运动的中央前回下部相邻破坏——运动性失语语言表达障碍,虽能发音,但说话不利落,只能说简单的字句,甚至根本不能说话,但能理解别人的话意前额叶皮质(9、10、12、46、11、47区)•与人的思维、记忆、精神活动有关•两侧广泛损伤——思维障碍,健忘,情感淡漠或欣快,缺乏自知力。

•强握反射和摸索动作额叶病变的临床表现•运动体征:单瘫、偏瘫。

少数病例一侧运动去病变拖过大脑镰压迫,或经大脑镰下方侵及对侧运动区,出现双侧病变的体征。

•摸索反射:患者上肢在空中不自觉摸索。

在侧卧是,上侧的肢体最易出现。

用叩诊锤接触一下手掌,常诱发此现象。

这是运动前区皮质病变的表现,•强握反射:由于病变对随意运动失去控制能力。

脑MRI常用解剖

脑MRI常用解剖
颞下回 舌回 楔叶
尾状核头 内囊
壳核 苍白球
扣带回 透明隔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丘脑间粘连
背侧丘脑 松果体
额上沟
额下沟 侧脑室 穹窿柱 外侧沟 第三脑室 颞上沟
颞下沟 海马伞 扣带回峡 枕颞外侧沟 距状沟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3
额上回 胼胝体下区 尾状核头 豆状核 额中回 侧脑室额角 额下回
岛叶
第三脑室 颞上回 后连合 颞中回 基底静脉 海马伞 扣带回峡 颞下回
额中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上矢状窦
顶上小叶 顶内沟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4
大脑纵裂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上矢状窦
额上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下小叶 顶内沟顶上小叶来自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5
大脑镰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顶下小叶 顶上小叶
枕叶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底丘脑 侧脑室 四叠体上丘
额上沟
额下沟
内囊 前连合 外侧沟 颞上沟 海马旁回 颞下沟 枕颞外侧沟 枕颞内侧沟 舌回 距状沟 楔叶
脑部主要结构横断位 14
红核 黑质
第三脑室 额叶直回 额叶眶回
终板 颞上回
灰结节 乳头体 大脑脚
颞中回
颞下回
海马旁回
小脑上蚓部 直窦 枕叶
上矢状窦 侧脑室颞角
大部分传入和传出的投射纤维呈辐射状投射的 大脑皮层,此部分纤维称为放射冠。
基底节区横断位图示
基底节区MRI
基底节区冠状位图示
基底节区冠状位MRI
半卵圆中心MRI
2、间脑
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邻内囊,内 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间脑与大脑的分界 为室间孔和视交叉上缘的连线,此线也是其前 界;间脑与中脑的分界是后连合至乳头体后缘 的连线,此线为其下界,包括后连合、乳头体。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大脑解剖PPT课件

大脑解剖PPT课件
大脑解剖
1
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 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 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 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 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之间仍具有 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两半球之 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如果将胼胝 体切断,大脑两半球被分割开来,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应 的合作,在行为上会失去统合作用。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间的隆凸部分称 脑回。大脑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lateral fissure)。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央处,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 脑沟,称为中央沟(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为四个叶 (lobe)。在中央沟之前与侧裂之上的部位,成为额叶(frontal lobe),为四个脑叶中之最大者,约占大脑半球的三分之一;侧裂以 下的部位,称为颞叶(temporal lobe);中央沟之后与侧裂之上的部 分,称为顶叶(parietal lobe);顶叶与颞叶之后,在小脑之上大脑 后端的部分,称为枕叶(occipital lobe)。以上各脑叶,均向半球的 内侧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脑叶区域内,各有许多小的脑沟,其中蕴 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了大脑皮质的分区专司功 能。
2
3
对大脑半球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叶定位解剖
金牛区人民医院CT室
李总
1、蝶窦 2、延髓 3、小脑 绿色部 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4、第四脑室 5、小脑中角 6、乙状窦 7、颞骨及 乳突气房 8、桥小脑角 9、脑桥 10、垂体窝
11、小脑蚓部 12、基底动脉 13、桥 前池 14、鞍背 15、侧脑室颞角
16、环池 17、角间池 18、大脑角 19、侧裂池
20、小脑上池 21、侧脑室前角 21a、第三脑室 黄色部分为枕叶
22、尾状核头部 23、岛叶 24、外囊 25、豆状核 26、丘脑
27、纵裂 28、内囊前肢 29、内囊膝部 30、内囊后肢 31、 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 32、侧脑室枕角 褐色部分为顶叶
33、侧脑室体部 34、放射冠
35、半卵圆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褐色部分为顶叶(P L) 额骨(FB) 顶骨(PB) 枕骨(OB
中央后回 (Post-central gyrus) 浅 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色 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skC影像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Frontal Lobe),褐 色部分为顶叶(Parietal Lob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