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提能专训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化(含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版课件专题整合(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艺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后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 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 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 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写入党章
初 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
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重点阐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层含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 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 的优秀文化之中。
时期
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
20 世 纪 80 年代以前
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 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侧重发 展军事科
(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何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言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
主要是关于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的形态。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是三大改造理论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问题。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讲稿2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何以需要?(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何以可能?(一)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推动。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价值契合点上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正式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在毛泽东看来:“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它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地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现代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2.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 据,农村包围城市 )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1)两弹一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
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 解析 ]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1958年《人民日报》
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搜集民歌,共
搜集到5 300多首,故C;材料没有谈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材料 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推荐】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解析版)

专题十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1.(2014届山东省淄博市教学质量抽测)“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
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革命说法正确的是()A.推翻满人政权,建立汉人专制政权B.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C.强调排满革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D.主张反清复明,恢复汉人一统江山【解析】据材料‚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推知反满,从‚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
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知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A项建立专制政权同孙主张不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是反满而非反对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满并非复明,而是要建立五族共和,而非汉人一统江山,故D项错误。
【答案】C2. (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期末统一考试)‚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
【答案】C3. (2014届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试)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配套K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3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专题十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考纲原文呈现]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情揭秘]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线索1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共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线索2 新中国教科文(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科技成就突出,部分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时期以来的载人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发展。
(2)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以来,“双百”方针重新恢复,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文革”时期,教育遭到极大破坏,新时期以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
考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明了考什么、怎么考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
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要素是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要素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涵义:(1)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不是偶然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到洪秀全,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运用各种思想武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打开了中国救亡和发展的希望之门。
(2)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自己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世界观,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要联系实际,而且是因为中国社会状况包括阶级矛盾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不同之处,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去研究解决.所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面貌为之一新。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点它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邓小平理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并科学揭示了这个对象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3、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观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已被或正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能专训(十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化(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14·海淀区适应练)围绕着怎样“破坏一个旧世界”、怎样“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进行的有益探索包括( )①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④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
《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前途问题,与“破坏一个旧世界”(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①符合题意;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②符合题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③符合题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属于“左”倾错误,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2.(2014·河北邯郸高一调研)1928年毛泽东说:“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这反映了当时毛泽东(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无产阶级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D.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导力量答案:A解析:依据时间信息等可知,此时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排除B项;C、D两项都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3.(2014·四川重点中学高一检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三项政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适合地方管理的政策,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C项符合题意。
4.(2014·武昌区调研)1984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这反映了当时( )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重大转移B.改革的方向已渐趋明朗C.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传统观念开始被撼动4.(2014·杭州市高三一模)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C.《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D.《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其代表作品分别是《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C项正确。
5.(2014·济南市高考训练)“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
这两次思想解放( )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左”倾错误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解放了思想,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计划和市场姓“社”姓“资”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B项正确。
A项只符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C项与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均不符合,排除;D项只符合邓小平南方谈话,排除。
6.(2014·北京顺义高一检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中国的增长率为4.4%。
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①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撤销了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①③正确;“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故②正确;21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故排除④即可。
7.(2014·福建宁德高一检测)“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
8.(2014·郑州市质检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要将原先的旧的教育形式改变为新的人民教育。
由“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得出答案为C项。
9.(2014·广州市综合测试二)“‘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
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
”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恢复高考制度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
解题的关键信息“七七是……年头”“十年”“对知识的渴求”“伟大的转折”等。
由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我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其与题干信息吻合,故答案为C项。
A项发生于1937年,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B 项时间为1970年;D项时间为1978年,与“十年”“知识”等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10.(2014·海淀区适应练)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大学招牌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领域的“大跃进”。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鲁迅、郭沫若等与工业化建设无关,A项错误;“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显然与材料无关,B项可以排除;“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显然与“大跃进”运动浮夸、冒进的特点相符合,C项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D项与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的时间限制不符。
11.(2014·河北保定高三一模)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答案:A解析:B、C两项均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D项出现于改革开放后,故选A项。
“双百”方针促进了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建设。
12.(2014·陕西咸阳高三一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 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项正确。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
13.(2014·河北省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在此毛泽东认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 )A.实行君主立宪B.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C.走十月革命道路D.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意在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
1919年的世界大潮指的是社会主义,“新思潮”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成为大潮,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不属于毛泽东的主张,D项与题目时间不符,均排除。
14.(2014·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34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
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
”这是在强调( )A.实行民主决策B.重视调查研究C.必须谦虚谨慎D.坚持实事求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材料说明毛泽东在写《论十大关系》时找了许多人进行询问和征求意见,这是重视调查研究的体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15.(2014·东北三校联合模拟)戈尔巴乔夫曾说:“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
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
”以下观点不能印证这种“全新理解”的是( )A.提出了“三个有利于”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斗争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