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角度看中世纪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中外文明简史期末论文论文题目: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系别:教育学院年级: 2009级专业(班):小学教育1班学号: 200911014037 学生姓名:甘国红任课教师:刘廷忠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摘要:自从人类产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社会制度、文化样式等的千差万别,世界上形成了多种文明,并且每种文明的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但是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也有共同的部分,具有统一性。
它们是一个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过程,正是这一内在矛盾推动者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文明、多样性、统一性要比较中外文明,首先我们要知道文明是什么。
目前对于文明的解释不下数百种,国外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把文明视为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对文明做一个概括性的解释。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从农业革命以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与秩序相联系的一定生活方式及其内容的反映。
它包括一定人类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器物文化、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群体的交流方式。
[1]人类自形成以来就不断的进化,同时也产生了文明。
随着人类的形成和进化,人类文明也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由于人类所处地域的地理环境、气候、社会制度、文化样式的不同,所以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文明。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列举了21 种文明类型,从现存的西欧文明、远东文明、基督教文明上溯到古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本文将对四大文明古国文明和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简单的叙述,并从中外文明的比较中来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从前面对文明的定义来看,我们知道文明所包含的内容很多。
例如政治制度文明,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些方面来对中外文明进行叙述。
一、政治制度文明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艺术设计07-2班李慧15075759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罗马式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1) 建筑结构:罗马式建筑风格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券拱结构,构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顶和肋状拱顶.(2) 外部造型:教堂墙壁厚实坚固,只开很小的窗,而且离地面很高,门与窗采用半圆的券拱结构.高耸的塔楼(塔是罗马式建筑的标志)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两厅交叉处一般还有高大的穹隆顶.(3) 内部装饰: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内容)作装饰.罗马式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肃穆感和压迫感.教堂内部光线幽暗,门廊和柱头装饰雕刻的宗教内容更加强了阴郁和神秘的气氛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 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 明”的事件。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等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影 响?(1分) 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2分)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小明今年暑假到北京旅游,他在某一景点看到了下列一段文 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他最可能参观的景点是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 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 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 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 较高?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 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 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 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 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 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关键词:
从骑士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文主义

从骑士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文主义《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乔弗里·乔叟被誉为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先驱人物之一。
故事集中包含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旅行者,在旅途中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从骑士这个角色来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确实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骑士代表了中世纪封建贵族阶层的精神风貌,他的形象具有某种理想化的意味。
骑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战士,还是一位有修养、有信仰、有正义感的君子。
他行为端正,威严庄重,对人友善体贴,是一位真正的绅士。
在故事集中,骑士也是最早出场的人物,他具有开头的位置,象征着道德的正统和封建制度的权威。
而他的故事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骑士的故事讲述了他对一个被谴责以及被恶龙追杀的女人表示怜悯,并为了拯救她而去面对巨大的危险。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爱、勇气、仁慈与正义的价值观念。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骑士的故事并不是唯一体现人文主义的内容。
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也都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的各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小儿科医生的故事讨论了医学伦理问题;修道院长的故事揭示了教会的黑暗面;酒伕的故事讽刺了出租车行业的丑恶行径。
这些故事中,人文主义通过讽刺、讲真理和流露人生哲学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人文主义的普遍价值观。
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还有许多描写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细节,尤其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人类经验的充分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部作品都充满了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行为的思考,这一点也与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相吻合。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生动塑造人物并展现人性的手段,同时通过这些故事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传达给读者。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自由、平等和理性,这些价值观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感受到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深度。
这种以人为本的关怀和思考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所在。
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城市之比较

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城市之比较李少杰【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的中国城市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有着很大的独特性,其城市经历了坎坷起伏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则更加稳定,规模也更大,保持着稳定向上的发展态势.为了找到产生这种差异性的因为,本文从两者的政治、交通与商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在这些方面状况的截然不同,最终导致了两地城市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1)004【总页数】4页(P485-488)【关键词】中世纪;欧洲;中国;城市状况【作者】李少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13;K928.5多年以来,欧洲的中世纪一直被众多的学者看为“黑暗时代”而被否定,认为它一无是处。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至少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摇篮这一思想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
这样,对中世纪欧州城市的再认识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对于同时期本国古代城市的研究也蓬勃展开。
但对城市的研究毕竟是一个刚刚才发展起来的论题,它还有许多未涉及的领域 [1]。
在探索中,大家把思考的角度多集中在单独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与同时期中国古代的城市,对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却是微乎其微。
本文正是在这个被人们有所忽视的比较研究领域里所作的有益尝试。
本文选取的比较研究对象是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同时期的中国城市。
在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了解两者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本文把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中间的这段历史称之为中世纪。
在这近1 000年的历史中,由于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统治,致使封建割据所带来的频繁战争严重地影响了欧州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研究者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面临着接踵而至的战争使它最终走向灭亡。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艺术创作的演变与发展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艺术创作的演变与发展艺术创作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类活动,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艺术逐渐演变与发展。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的演变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艺术创作的起源,其特点是原始、朴素和宗教色彩浓厚。
在古代,艺术主要用于宗教礼仪、装饰和纪念活动。
壁画、雕塑和陶器等艺术形式在埃及、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古代艺术注重表现虚幻、神秘和神圣的元素,强调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中世纪艺术是古代艺术的延续,受到基督教思想和禁欲主义的影响。
宗教题材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题,尤其是基督受难和圣经故事。
教堂和大教堂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场所,壁画、彩色玻璃和雕塑等形式得到广泛应用。
中世纪艺术注重表现宗教教义和道德观念,追求精神上的启迪和拯救。
文艺复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艺术的突破和变革。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使艺术更加注重人的自由、个性和自觉。
艺术家们开始研究人体结构、透视和光影效果,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成为西方艺术的经典之作。
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是20世纪艺术的重要阶段,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
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我审美。
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潮流和风格,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
毕加索、马蒂斯和康定斯基等艺术家的作品在现代主义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开创了新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式。
当代艺术是目前艺术创作的主流,它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
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媒介和形式,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
艺术家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议题,通过艺术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第13课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第13课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及产生的原因。
探究发现一、虔诚的抄本问题情境:阅读教材113页的“相关链接”并观察图像,问题引领探究与发现:《林道福音书》《凯尔斯书》提出问题1.欧洲中世纪精美的手抄本记录了什么信息?2.为什么“封面装饰”使用贵重材料?3.手抄本的“内页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阅读教材,了解手抄本的制作观察与思考,分小组发表见解,其他小组做意见的补指导图像观察、判断欧洲中世纪手抄本产生的历史原因和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归纳:从精美的手抄本使用的装饰材质与图案,分析并理解中世纪艺术家对宗教虔诚的创作动机。
二、宗教的殿堂,城市的荣光问题情境: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修建大教堂蔚然成风,了解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式和建筑特点,探讨光线下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的象征意义。
圣塞尔南教堂法国图卢兹圣塞尔南教堂内景圣塞尔南教堂平面图充。
图像观察,思考宗教思想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
述探究发现所得。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手抄本的材质与装饰图案,引导探究创作动机与宗教的关系。
确定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提出问题1.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花窗有何作用?与建筑结构有何关系? 学生观察并思考,运用课堂知识,不参照中世纪美术特征的题方向,引领课堂探究,培养文化理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点与社会宗教信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花窗2.欧洲中世纪教堂的有哪几种主要形式?3.观察分析教堂的建筑材料、高度、扶壁等有何特点。
4.罗马式教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5.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6.光线对于中世纪大教堂有何意义?7.两种类型的教堂建筑体现了欧洲中世纪怎样的社会思想?归纳: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式和建筑特点。
三、象征的形象问题情境赏析与比较《勒特根哀悼基督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两件作品。
提出问题:1.谈一谈这两件作品在形式表现上有何不同。
2.谈一谈中世纪雕塑艺术为何注重象征而不注重写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一样的角度看中世纪
——读《中世纪的秋天》有感
这本书完整的书题是《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作者是欧洲著名文化史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
赫伊津哈在荷兰文版的序言中阐述了撰写本书的宗旨:“本书试图审视14世纪和15世纪,不是把这个时期当作宣告文艺复兴来临的时期,而是把它当作中世纪的末期,当作中世纪思想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当作一株硕果满枝、充分成熟、发育完全的果树。
包裹着活生生思想的旧形式引人入胜、枝繁叶茂,而思想宝藏逐渐干涸、走向僵化——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
此书国内有两个汉译本,是分别根据两个英译版翻译过来的,第一个英文版名为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1997年汉译本《中世纪的衰落》问世;第二个英文版是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2008年汉译本问世,也就是我现在介绍的《中世纪的秋天》。
我没有看英文译本,没有机会将两个版本做一比较,但Autumn一词的使用显然比之前用的Waning好。
Waning的意思是月入下弦、海将退潮、烛将成灰、人将就木;而Autumn的意思是硕果满枝、丰收将藏,虽渐入迟暮,却并未老态龙钟,更非行将就木。
这一关键词的改动可以使书题和内容更接近作者的初衷,更接近原著的思想、意图。
《中世纪的秋天》共十四章,分别是“生活的激情”、“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骑士的英雄梦”、“爱情的形式”、“死亡的幻象”、“宗教生活描写”、“虔诚的人格”、“宗教激情与宗教幻想”、“象征手法的式微”、“想象力的衰竭”、“实践中的思想形式”、“生活中的艺术”、“美术与文学”、“新形式的来临”。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活中的艺术”这一章节,作者对于艺术与文学作品在中世纪所呈现的巨大差异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历史记述展示痛苦可以详尽无遗,文学作品展示痛苦可以大肆渲染,而美术作品不能够公开叹息,时代的痛苦在这里就灰飞烟灭了。
的确,一旦形诸文字,总是容易出现哀婉叹息、悲伤不满的调子,一旦诉诸美术,苦难即转入宁静。
所以艺术展示的形象往往比较欢快,而历史和文学展示的形象则比较晦暗。
然而关于中世纪,文字作品几乎全部存世,其主打基调往往是血腥、残忍、贪婪、吝啬、淫乱、焦躁、渴望复仇等等;而艺术作品却多半已经湮没,留下来的极少,然而就是在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愉快、高雅、纯洁和朴实的生活(作者在书中例举了画家爱克的《阿诺菲尼夫妇肖像》)。
这就不禁使我想到,我们对于中世纪的印象在过往的著述中有没有痛苦扩大化的嫌疑。
由于本人阅历贫乏,才疏学浅,加上英译汉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的语言晦涩难懂的问题,有些内容其实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尤其是其中“象征手法的式微”一章,涉及到很多哲学观点和思维方式,之前完全没有涉猎,有待进一步钻研,还请大家见谅,我就粗泛地介绍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一点看法。
大多数情况下,吸引人们注意的往往是新事物的源头,我们审视过去时代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看它给后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例如对于中世纪的研究,也许是文艺复兴的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很容易忽略中世纪这一时代的历史地位,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如饥似渴地在中世纪里寻求近代文化的萌芽,他们热情高涨,有时使人觉得中世纪的思想史仿佛仅仅是文艺复兴来临的前夜。
而《中世纪的秋天》这本书,是将中世纪作为纯中世纪来写,就把它看作是中世纪晚期,中世纪思想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而不仅仅只是向近代文明过渡的历史阶段,这一切入点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历史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