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pt1.1-2 原子结构与键合
固体材料的结构基础知识

结构材料的失效
材料的磨损:在机件表面互相接触并作相 对运动产生摩擦的过程中,会有微小颗粒 从表面不断分离出来形成尺寸和形状不同 的磨屑,使材料逐渐损失,导致机件尺寸 变化和质量的损失,这种表面损伤的现象 即为磨损。 磨损的分类:黏着磨损、磨料磨损、腐蚀 磨损及疲劳磨损。
27
结构材料的失效
材料的腐蚀:腐蚀就是物质表面因发生化 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分为 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4)离子键合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对称性、结构稳定、熔点较高、 硬度大、膨胀系数较小而脆性较大。
(5)离子晶体材料中没有自由电子,所以,通常是电或热的不良 导体是绝缘体,但是,在高温下可以是借助离子本身在晶体中 的运动而导电。
11
(2)共价健
12
共价健的意义及其特点: (1)通过共享电子对的结合使相邻原子键合起来的形式称为共价
间则为范德华键或氢键。
18
1.2.2 键合的本质及其性能 (1) 原子间斥力和引力
19
原子间距(r0) : 两原子在某距离下吸引力和排斥力相等,此时, 该两原子便被稳定在此相对位置上,这一距离r0 称为原子的平衡距离,简称原子间距。 结合能(E): 原子在平衡距离下的作用能称为原子的结合能。 结合能的大小相当于把两原子分开所需要作的功, E越大,原子的结合也就越稳定。 一般而言: 离子键、共价健的E值最大;金属键的次之;而范 德华的E最小。
15
(4)范德华键 意义及其特点:
范德华键力是一种因电偶极矩的感应作用而产生的 键合现象; 除高分子外,键的结合力不如化学键牢固,也无饱 和性和方向性。
16
(5)氢键 意义及其特点:
依靠原子或分子的偶极矩引力而形成,但是氢原子 起到了关键作用; 具有明显的饱和性和方向性,结合力大于范德华键, 主要存在于分子内或分子间,如高分子材料中存在 着大量的氢键。
第一章原子的结构与键合ppt课件

(1)共价键的定义 ➢ 有些同类原子,例如周期表IVA,VA,VIA族中大多数元
素或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互相接近时,原子之间不产生 电子的转移,此时借共用电子对所产生的力结合。
(2)共价键的特点 ➢ 共价键键合的基本特点是核外电子云达到最大的重叠,形
成“共用电子对”,有确定的方位,且配位数较小。
由于金属键即无饱和性又无方向 性,因而每个原子有可能同更多 的原子结合,并趋于形成低能量 的密堆结构,当金属受力变形而 改变原子之间的相互位置时不至 于破坏金属键,这就使金属具有 良好的延展性。
金属变形时,由金属键结 合的原子可变换相对位置
(3)金属键型晶体的特征 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自由电子定向运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在热场作 用下)导热。
金属键模型
电子气 金属离子
图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 2003 Brooks/Cole Publishing / Thomson Learning™
图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图 金属键、金属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变形
问题1:金属具有良好导电、导热性能的原因? (自由电子的存在)
问题2:金属具有良好延展性的原因?
Pauli不相容原理(Pauli principle) 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存在四个量子数 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Hund规则(Hund ’s rule) 在同一亚层中的各个能级中, 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 的能级,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IA
1 H IIA 2 Li Be
碱金属
碱土金属 过渡元素
主族金属
第一节 原子结构
1.1.1 物质的组成
一切物质都是由无数微粒按一定 的方式聚集而成的。这些微粒可能 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原子结构与键合

原子结构与键合一、决定材料性质最为本质的内在因素:组成材料各元素原子结构:原子原子间相互作用,相互结合:键合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排列:晶体结构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显微组织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结构直接影响原子间的结合方式。
三、键的形成:在凝聚状态下,原子间距离十分接近,便产生了原子间的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键。
键分为一次键和二次键:一次键——结合力较强,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二次键——结合力较弱,包括范德华键和氢键。
混合键——对于大多数晶体而言,它们的键并不单纯属于上述五种中的某一种,而具有某种综合性。
换言之,许多晶体存在混合键。
四、范德华力、氢键和共价键的对比五、石墨(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瓦尔斯力的混合键)1. C原子的三个价电子组成sp2杂化轨道,分别与最近邻的三个C原子形成三个共价键,在同一平面内互成120°,使碳原子形成六角平面网状结构。
2. 第四个价电子未参与杂化,自由的在整个层内活动,具有金属键的特点。
(石墨是一种良导体,可做电极等)3. 层与层之间以范德瓦尔斯力结合。
(结合力弱,所以石墨质地疏松,在层与层之间可插入其它物质,制成石墨插层化合物)。
六、晶体、准晶,非晶体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有序的,即原子按某种特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是无序的。
准晶体,亦称为“准晶”,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
准晶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但是准晶体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
七、弥散强化弥散强化——指一种通过在均匀材料中加入硬质颗粒的一种材料的强化手段。
是指用不溶于基体金属的超细第二相(强化相)强化的金属材料。
第二相一般为高熔点的氧化物或碳化物、氮化物,其强化作用可保持到较高温度,既可显著提高合金强度和硬度,又可使塑性和韧性下降不大,并且颗粒越细小,越呈弥散均匀分布,强化效果越好。
第二章晶体结构1.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Crystal)就是原子(或离子、分子、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原子结构与键合

束缚),并在整个晶体内运动,形成电子云。这种由
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之间构成键合称为金属
键。
特点: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 性质:良好导电、导热性能,延展性好
6
二、离子键
多数盐类、碱类和金属氧化物
实质: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带正电的正离子(Cation) 带负电的负离子(Anion) 静电引力离 子键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键合
四大量子数
主量子数n
-----决定电子能量,与核平均距离。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i -----给出电子在同一壳层内所处的能级。 磁量子数mi -----给出每个轨道角动量子数的能级数或轨道数。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i -----给出电子不同的自旋方向。
2
电子排布规则
不溶于任何溶剂,也不 能熔融,一旦受热固化便不 能改变形状—热固性 (Thermosetting)
21
四、高分子链的构型
链的构型系指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几何排列,稳定的,欲改变之
须通过化学键断裂才行
22
旋光异构体(Optical
isomerism) CH2 ─ CHR 由烯烴单体合成的高聚物 在其结构单元中有一不对称C原子,故存在两种 旋光异构单元 ,有三种排列方式:
17
3.元素有机高分子
主链中不含C原子,而由Si、
B 、P 、Al、 Ti 、As等元 素与O组成,其侧链则有机基团,故兼有无机高分子和有 机高分子的特性,既有很高耐热和耐寒性,又具有较高 弹性和可塑性,如硅橡胶等。
4.无机高分子
主链既不含C原子,也不含有机基团,而完全由其它元 素所组成,这类元素的成链能力较弱,故聚合物分子量 不高,并易水解。
原子结构与原子间结合键培训课件.pptx

例如2p亚层有3个轨道,若有2个电子进
入 2 p, 则 各 占 一 个 轨 道 且 自 旋 平 行 , 可 写
成
,而不是
或
。
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电子在核外的排布情况称为电子层结构。通常表 示电子层结构有两种方法。 (1)原子轨道式
这种表示方式是用一个小方格或小圆圈代表一 个原子轨道,在方格或圆圈下面注明该轨道的能级, 方格或圆圈内用箭头表示电子的自旋方向。如:
4个轨道
可容纳8个电子
9个轨道
可容纳18个电子
所以 n1 2(2l 1) 2 2(2n 1) n 2n2
l0
2
各层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 n2个,这原理又称为电子层最大容量原理。
(2)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才 依次进入能级较高的原子轨道,使整个原子体系处于 最低的能量状态。图2-3。
核素:原子核中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 一种碳原子的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 它的质量数是12,这种碳原子称碳-12核素, 写为12C核素;另一种碳原子的原子核里有6个 质子和7个中子,质量数为13,称碳-13核素, 可写为13C核素。
多核素元素与单核素元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 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多核素元素中的不同 核素互称为同位素。12C和13C是碳的同位素。
为了判断多电子原子中n和l同时变化时,轨道能 量的高低,除了从鲍林的近似能级图中查看外,我 国化学家徐光宪在总结了光谱实验数据后,归纳出 (n+0.7l)的规则,(n+0.7l)值愈大,能量就愈高。
例题2-3:
试比较6s、6p、4f和5d轨道的能量高低。
解:6s轨道:
1.1.2原子结构

如: 24Cr: 29Cu:
洪特规则:半充满、全充满、全空更稳定
3.简化电子排布式
如: Na:1s22s22p63s1
简化为
[Ne]3s1
表示钠的内层电子排布与稀有气体元 素Ne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试写出8号、14号、26号元素的简化排布式, 外围电子排布式
洪特规则特例:原子轨道在全空、半充满、全充满时 相对稳定
3.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泡利原理
↑↓
4s
↑↓ ↑↓ ↑↓
↑↓
3p
3s
↑↓ ↑↓ ↑↓
↑↓
2p
2s
↑↓
1s
↑↓ ↑ ↑ ↑ ↑
3d 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
课堂练习
用轨道表示式表示出下列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图:
N、P、Ca、Cr、Cu、Fe
小结:
4、光谱与光谱分析
(1)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放出不同的光, 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 总称原子光谱。
(2)光谱分析: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 定元素,称为光、氦、汞的吸收光谱
五、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 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Na 1s22s22p63s1
2.基态原子: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稳定)
3.激发态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 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不稳定)
如:Na 1s22s22p63p1
光(辐射) 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3)nd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 (4)n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原子结构和键合1-文档资料37页

金 属 键 ( Metallic bonding)
化 学 键 ( Chemicalbonding) 离 子 键 ( Ionicbonding)主 价 键 primaryinteratomicbonds
物 理 键 ( physicalbonding), 次 共 价 价 键 键 (( Seccoovnadlaernytb bo on nd di in ng g) ) , 亦 称 VanderWaalsbonding
因子当亚此n相层,同,常时一把,个n相li电越同子大,层,li可不电以同子分的的为状能几态量个称越亚为高层电。。
描述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和能量,可用四个量子 数(quantum numbers)表示
磁量子数Mi
规定电子运动状态在空间伸展的取向。 m的数值可取0,± 1 ,±2,……±l。
描述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和能量,可用四个量子 数(quantum numbers)表示
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电子运动状态 轨道运动状态 自旋运动状态
量子数 主量子数 n 角量子数 li 磁量子数 Mi
自旋量子数 si
意义
作用
“轨道”半径大 小
决定“电子层”
“轨道”形状 决定“电子亚层”
“轨道”的取向 决定“电子轨道”
元素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Free State& Combined Form)
7个横行(Horizontal rows)周期(period)按原子序数(Atomic Number)递增 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18个纵行(column)16族(Group),7个主族、7个副族、1个Ⅷ族、1个零族 (Inert Gases)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按电子壳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而下排列。
高一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1-1-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7.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可用通式表示为 H2+X2===2HX。从 F2 到 l2, 卤素单质与 H2 的反应:剧烈程度逐渐减弱;生成 HX 的稳定性逐 渐减弱。
(2)卤素单质间置换反应(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将氯水加入 NaBr 溶液中:Cl2+2NaBr===Br2+2NaCl; 将氯水加入 KI 溶液中:Cl2+2KI===I2+2KCl; 将溴水加入 KI 溶液中:Br2+2KI===I2+2KBr; 8.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递变关系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卤族元素
4.碱金属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递变关系 碱金属元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元素的 金属性逐渐增强。
5.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特点
氟
氯
溴
碘
元素符号 F
Cl
Br
I
原子结构 示意图
电子层数 2
3
4
5
原子结构特点如下: (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 (2)递变性:F→I,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 大。
(2)结构不同,化学性质有差异。 例如,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写出化学式): 锂只生成普通的氧化物 Li2O;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普通的氧 化物 Na2O 和过氧化物 Na2O2。 (3)结构有变化规律,化学性质有变化规律。 例如,钠和钾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钾强于钠,碱金属单质从
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增强。
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9.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时间 20 分钟,满分 30 分) 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云模型
后来,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 后来,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 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 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 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 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 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 ②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i: 给出电子 在同一量子壳层内所处的能级 (电子亚层 , 与电子运动的角 电子亚层), 电子亚层 动员有关,取值为0,1, 2,…,n-1。 , , 。 磁量子数m ③ 磁量子数 i:给出每个轨道角 动量量子数的能级数或轨道数。 动量量子数的能级数或轨道数 。 每个l 每个 i 下的磁量子数的总数为 2li+1。 。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 ④ 自旋角动量量子数 i : 反映电 子不同的自旋方向。 si 规定为 子不同的自旋方向 。 +1/2和 -1/2, 反映电子顺时针 和 , 和逆时针两种自旋方向。 和逆时针两种自旋方向。
1.1.2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803年 , J.Dalton创立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 年 创立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创立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 原子构成, 子 ——原子构成 , 而原子是坚实的 、 不可 原子构成 而原子是坚实的、 再分的实心球。 再分的实心球。 1879 年 , J.J Thomson 发 现 电 子 (electron),揭示了原子内部秘密,即电子, ,揭示了原子内部秘密,即电子, 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 原子是一个平 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 , 其中镶嵌着许多 带负电、 有一定质量的微粒电子, 并中和 带负电 、 有一定质量的微粒电子 , 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轨道数
1 1 3 1 3 5 1 3 5 7
3
M
4
N
核外电子的排布 (electron configuration) 规律
①
能量最低原理(Minimum Energy Principle):电子的排布总是 能量最低原理 : 尽可能使体系的能量最低。 尽可能使体系的能量最低。 1s-2s-2p-3s-3p-4s-3d-4p-5s-4d-5p-
2. 元素周期表 1869年 ,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对比当 年 时已知的60多种元素的性质时发现化学元素 时已知的 多种元素的性质时发现化学元素 之间的本质联系: 按原子量递增把化学元素 之间的本质联系 : 排成序列, 元素的性质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排成序列 , 元素的性质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 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最早表述。 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最早表述。
课时 教学课时 2课时
材料的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 材料的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 of Materials)
决定材料性能最根本的因素: 决定材料性能最根本的因素: 组成材料各元素的原子结构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运动规律 原子集合体的形貌特征 物质(Substance)是由原子(atom)组成 物质(Substance)是由原子(atom)组成 (Substance)是由原子(atom) 材料科学中, 材料科学中,最为关心的是原子结构中的电子结构 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原子间键合的本质 掌握原子的电子结构有助于对材料分类, 掌握原子的电子结构有助于对材料分类 , 从根本上了解材 料性能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枣糕模型 西瓜模型 枣糕模型) 枣糕模型
1911年, E.Rutherford和他的助手 年 和他的助手 做了著名α粒子散射实验 粒子散射实验, 做了著名 粒子散射实验 , 提出原 子结构有核模型, 子结构有核模型 , 即 原子是由居于 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 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 原子核的质量 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 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 , 电子在 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 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 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1913 年 , N.Bohr 提 出 了 Bohr atomic model,即电子在原子核外 , 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 的圆周运动。 的圆周运动。
2. 原子结构 近代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核 近代科学实验证明: 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 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的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 外电子构成 。 原子核内的中子呈电中性 , 质子带正电 。 一个质子 的的正电量正好与一个电子的负电量相等,即均为e= 的的正电量正好与一个电子的负电量相等,即均为 =1.602×10× 19 C。由于电子和质子的数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它们 。由于电子和质子的数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通过静电吸引,将带负电的电子被牢牢地束缚在原子核周围。 通过静电吸引,将带负电的电子被牢牢地束缚在原子核周围。
能级存在重叠现象,因此,其电子排布偏离上述规则, 能级存在重叠现象,因此,其电子排布偏离上述规则,呈现鲍林 能级图分布。 Fe原子的电子结构 原子的电子结构: 能级图分布。例如26Fe原子的电子结构:
按规则排布: 按规则排布:1s2 2s2 2p2 3s2 3p6 3d8 实际排布: 实际排布:1s2 2s2 2p2 3s2 3p6 3d6 4s23
②
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在一个原子中不 泡利不相容原理 : 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 即 n壳层最多只能容纳 壳层最多只能容纳 2n2个电子。 个电子。 洪德定则(Hund’ Rule):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能级中,电子的排布 洪德定则 :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能级中, 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能级,而且自旋方向相同。当电子排布为全充 满、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半充满或全空时,是比较稳定的,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质子( 质子(proton):正电荷 =1.6726×10-27 kg ) 正电荷m= × 中子(neutron):电中性m=1.6748×10-27 kg :电中性 = 中子 ×
原子核(nucleus): 原子核( ) 位于原子中心、 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 电
子 (electron) : 核外高速旋转 , 带负电 , 按能量高低排列 , 电子云 ) 核外高速旋转, 带负电, 按能量高低排列, (electron cloud) =9.11×10-31 kg,约为质子的 × ,约为质子的1/1836
原子结构、 教学内容 原子结构、原子间的键合 描述原子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的4个量子数 ; 描述原子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的 个量子数; 核 个量子数 外电子排布遵循的原则;元素性质、 教学重点 外电子排布遵循的原则;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子间结合健分类及其特点
1.1.3 原子的电子结构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作高速旋转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作高速旋转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可以根 据电子的能量高低, 据电子的能量高低,用统计方法判断其在核外空间某一区域内出现 的几率的大小。在量子力学中,可以用反映电子运动状态的方程, 的几率的大小。在量子力学中,可以用反映电子运动状态的方程, 薛定谔(E. Schrdinger)方程求解得到电子的状态和在某处的出 方程求解得到电子的状态和在某处的出 即薛定谔 方程 现几率,这个解即为波函数。波函数习惯上又称原子轨道, 波函数 现几率,这个解即为波函数。波函数习惯上又称原子轨道,它描述 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位置出现的几率, 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位置出现的几率 , 相当于给出了电子运动的 “轨道”。这一轨道是由四个量子数所确定。描述原子中一个电子 轨道” 这一轨道是由四个量子数所确定。 的空间位置和能量, 可用四个量子数 四个量子数( 表示。 的空间位置和能量 , 可用 四个量子数 quantum numbers) 表示 。 主量子数n:决定原子中电子能量以及与核的平均距离, ① 主量子数 :决定原子中电子能量以及与核的平均距离,即表示 电子所处的量子壳层,取正整数,量子壳层可用K、 、 、 、 电子所处的量子壳层 , 取正整数 , 量子壳层可用 、 L、M、N、 O、P、Q表示。 、 、 表示 表示。
Pauling近似能级图 近似能级图
1.1.4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1. 基本概念 元素(Element):具有相同核电荷的同一类原子总称 , 共 116种, : 具有相同核电荷的同一类原子总称, 元素 种 核电荷数是划分元素的依据 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 : 同位素 的原子 C12,C13,C14 6 6 6 元 素 有 两 种 存 在 状 态 : 游 离 态 和 化 合 态 (Free State& Combined Form) 元素周期律(the periodic of elements):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 : 随着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的递增而呈周期性排布, 核内质子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排布 随着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的递增而呈周期性排布,元素性质呈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1.1 原子结构(Atomic Structure) 原子结构(Atomic
1.1.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组成(Substance Construction)
物质由无数微粒(Particles)聚集而成 聚集而成 物质由无数微粒 分 子(Molecule):单独存在保存物质化学特性 : 体积小:d(H2O)=0.2 nm 体积小: = 分子量差异大: 分子量差异大:M(H2O)=2;M(protein)=106 = ; = 原 子(Atom):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但从量子力学中原子并不 :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是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是物质的最小微粒 。 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 并直接影响原子间 的结合方式。 的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