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对中国经济的分析
许小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是谜

许小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是谜2015年08月21日 16:11来源:凤凰财知道作者:许小年1125人参与76评论编者按:近日,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的安排下,凤凰财知道与中欧商学院许小年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对话。
“财知道对话思想界”每周推出一位思想大伽独家对话,本文为第二期。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2008年金融危机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财知道:现在流行这么一个判断,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把西方经济学给颠覆了,亚当·斯密那一套自由市场理论失灵了,您怎么看这个观点?许小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这到底是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我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根本就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偏离了货币金融学上讲的泰勒规则。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在2000年初就开始出现问题,美联储的基准利率长期低于我们所讲的均衡利率,造成了市场上流动性泛滥。
流动性泛滥的结果就是资产泡沫,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出现金融危机。
这个我认为在国际的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是有一定共识的。
只不过在两个魔鬼之间,人们更愿意去抓华尔街这个魔鬼,而不愿意抓美联储这个魔鬼。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通民众有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金融危机期间他们的财产突然蒸发掉了,甚至蒸发掉一半以上。
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人们很自然地想到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保障他们的安全。
在这种社会心理流行的情况下,你很难让他去批判美联储,他认为美联储是他的保障,是他的救星,所以他更愿意把板子打到华尔街头上去,“占领华尔街”。
在我看来,其实应该占领美联储,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先出错。
我最近做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证上的分析,证明首先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出问题,然后才产生了资产泡沫,华尔街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这个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联储。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许小年谈经济转型: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经济转型,需要面对现实,回归常识
演讲时间:2015年9月22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正和岛论坛的演讲稿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面对现实,回归常识”,主要是我对宏观经济的一些判断和感觉,以及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
为什么叫做面对现实,现实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各位都已经感觉到,每天都是在市场在打拼,每天都要思考自己企业的经营问题,现实是比较严峻的,中国的经历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这个新的常态,各方面有不同的理解,我个人看法是在新的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时期。
这个中低速到底是多少?到底是7还是6,或者是5,这个我不好说。
因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和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的观察有比较大的出入。
如果硬让我说出一个数字,我真的说不出来。
国际上一些媒体对于中国宏观数据和微观上的差距的问题,也都发表了一些文章,表示出他们的困惑。
所以这个宏观的数字,我想我就不要讲了。
许小年:中国经济可能三次探底

动 力 ,而 欧 洲 经 济 长 期 衰 退 使 我 们 对 其 不 能 寄 予
希 望。 美 国经济 虽然 在复 苏 , 但 更 多 的 是 制 造 业 复
项 目大 多是 地 铁 、 城轨之类 , 资 本 市 场 也 在 开 闸 放水。 冷静观察一番 , 还 是 觉 得 政 府 应 对 经 济 探
自 2 0 01年 以 来 , 外 需 是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驱
半年 。
接 着是 政 府 以“ 二 次 宽松 ” 应对 , 也 就 是 业 内
盛传 的 “ 4万 亿 2 . 0版 ” , 会 有 什 么后果 ? 从 去 年 下
半年 开 始 , 国家 发 改 委又 开 始 批 项 目 , 这 次 批 的
本 上仍 是 旧的。
从 去 年 下 半 年 开 始 ,国 家 发 改委 又 开 始 批 项 4 万 亿 元 刺 激 计 划 。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问 题 本 来 就 目, 这 次 批 的 项 目大 多 是 地 铁 、 城轨之类, 资 本 市
场 也在开 闸放水 。 冷 静观察 一 番 , 还 是 觉 得 政 府 应
在短 期 内存在 愈演 愈烈 的趋 向。
底” , 会 在 什 么 时候 , 我 还 不确 切 , 也 许 今 年 下 半
年 就 可 以看 到 。
中 国 经 济 的 结 构 性 问 题 , 是 长 期 过 度 投 资 造 成 的产 能 过剩 。 放 眼 一望 , 很 多行 业都 产 能 过 剩 ,
上
l
于 民” 的方 向发 展 。 中 国经 济 改 革 的前 1 5年 , 政
府 收 入 占 GDP的 比 重 不 断 下 降 : 后 1 5年 则 是 政 府 收 入 占 GDP 的 比 重 越 来 越 高 。 在 收 入 分 配 不 断 向政 府 和 企 业 倾 斜 的 情 况 下 , 怎 么 靠 消 费 来 维 持 增 长 ? 居 民 消 费 占 GDP的 比 重 从 4 5% 一 路 下 滑到 3 5 %, 消 费拉 动 内需又 怎能靠 得住? 因此 , 中 国经 济 增 长 模 式 要 深 刻 反 省 , 转 型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

许小年谈中国经济要为老百姓服务【篇一: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篇二: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许小年:中国经济未来的出路政府“4万亿”计划是十足的饮鸩止渴收入分配恶化,消费不可能成为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需要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充其量是鸦片动辄国有化是强盗逻辑,保护产权不能半遮半掩羞羞答答国企垄断资源只能暴富一批人,恶化收入分配好企业不会被冬天冻死,企业家应少关注宏观政策最近一段时间,从宏观数字上和企业层面的感觉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在2009年的强劲反弹后,经济这么快就失去了增长的动力?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怎样去应对?这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一、告别旧模式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经济的下行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常规的经济景气循环三年繁荣,三年平平,然后一、两年的衰退,再进入下一个繁荣期。
现在的中国经济可不是这样简单的周期波动,不要以为熬个一年半载的就可以自动恢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爆发,就像病菌不断繁衍,超过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的临界点,人就病倒了。
看上去经济增长的骤然减速是外因造成的,实际上外需的萎缩只是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系统性的和体制性的,宏观政策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刺激需求,经济都不可能复苏,只有当重启改革时,我们才能看到希望,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转变增长模式,才能改正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它的潜力已被耗尽,强弩之末,不透鲁缟,这就是我们面前的尴尬现状。
为什么说是强弩之末?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时间,我今天只讲两个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有两大基础,第一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第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低成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许小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供给

来源:天和网许小年: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供给2013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于当地时间23日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开幕,许小年在“2020年中国-愿望与现实的碰撞”分论坛发表演讲。
许小年认为,我们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太深了,一说老说需求方,其实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不在需求方,关键是在供给,回顾一下中国的改革,我们高速不是因为改革使供给方的效率。
许小年还表示,政府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咱们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也发生过,但这几年日子好过了,所以,政府自己改自己非常困难。
改革如果离开了民众的参与,将一事无成。
如果真想改革要开放媒体。
以下为文字实录:许小年:收入倍增计划实现起来我觉得是比较有困难的,困难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提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我们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太深了,一说老说需求方,其实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键不在需求方,关键是在供给,回顾一下中国的改革,我们高速不是因为改革使供给方的效率…大家现在一说城镇化比较困难就是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怎么提高。
第二个因素就是收入分配,刚才马行长已经讲了,收入分配过去的几年间是有利于政府,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方面要做出比较大的调整是非常困难的。
你动政府的收入吗?你怎么动?你动央企的收入吗?你怎么动?但是如果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下降,居民的收入就上不来,拿什么拉动消费?现在的改革是说的多做的少,甚至基本不做,这种要谈到什么时候。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主要的改革任务?太多了,比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部门是背道而驰的,要是不改革,有关部门要继续把它缩小,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应该是真正做到,财政和税收改革政府占国民收入的比过去15年间越来越高,从百分之十几一直上升到去年的30%,如果我们把预算外收入…官方文件从来都说是改革,但是我们实际看的政府在做的事儿是不改革。
马行长刚才讲的所有的企业应该有公平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现在,当然,这不是马行长说的,我说的,现在明显的不公平,现在明显对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不公平,有些市场只能过气来做,为什么?有什么道理吗?这也是改革的一方面,非常重要的,现在要司法改革,你的司法要独立,要保护产权,否则的话私人企业家天天想着是到海外移民,转移资产出去,谁投资去做经济?改革各方面的任务,十年不改革的结果积压到今天已经是历史欠账太多了,再不做,同志们,时间来不及了!金融改革刚才讲的利率市场化也是一项改革的措施,金融行业的改革首先要改革准入,金融准入,金融市场的准入现在是受到政府非常…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什么呢?因为适合中小企业,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它的市场进入政府管理的太紧了,急需把它放开,这是一套。
许小年谈经济与社会转型

许小年谈经济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如通货膨胀、房价过高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体制上的改革,也需要观念的改变。
所以,我们需要改革的信念,开放的心态,需要一场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4月25日下午15:00,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做客新浪《微访谈》,与网友谈经济与社会转型。
提问: 许教授您好,请问如何解释近几年的物价上涨和通胀问题,普通民众如何应对?许小年:物价上涨来源于极度松宽的货币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商业银行在2009年增发贷款十万亿,2010年又新增贷款8万亿,这是货币供应失控的根本原因。
货币超发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普通民众很难应对,除了呼吁政府紧缩银根,就只能购买实物资产,但现在房屋限购,只剩下黄金,于是金价暴涨。
提问: 教授好请问您怎么看待最近的加息和提准政策?怎么看待房地产企业的转型问题?许小年:最近的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步伐过慢,幅度也不够大,不足以改变市场的通胀预期。
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的紧缩银根的措施。
提问:许博士好,公民如何才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国有企业的利润好像惠及不到普通公民这,国进民退的势头何时可以止步?陈志武教授说的国民权益基金的方式您觉得可行吗?许小年:不仅普通公民不能受惠于国企的利润,连国家财政也只收取了国企利润的一小部分。
陈教授所建议的国民权益基金,是个很好的办法。
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不需要这么多的国企,应该打破行政垄断,让民间资本自由进入,以使更多的人享受资产增值的收益。
在目前的格局下,国民要有对国企经营和分红的发言权。
提问:到底是要经济转型还是要政治转型啊?哪一个更重要?虽然我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个阶段哪个更重要?谢谢!许小年: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都很重要,谈不上谁决定谁,两类转型是个互动过程。
但从当前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更为紧迫,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推不动。
10162127_许小年:经济增长“新常态”

02 Gold Master2015 中国房地产金融70F i n a n c e & P r o p e r t y金融地产经济发展潮涨潮落是正常现象,7%左右的GDP增长率并不可怕。
丛霄 发自上海许小年:经济增长“新常态”The NewNormal Economic Growth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日渐明朗,关于未来经济走势的探讨不绝于耳。
经济学家许小年近日表示,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刚刚开始,这样下行的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
“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增长的速度就不断地下滑,对此政府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我是非常支持这个提法的。
过去30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常态了,未来将进入一个中速或者中速偏高的增长。
”许小年认为,经济发展潮涨潮落是正常现象,7%左右的GDP增长率并不可怕。
相反,经济增速放缓,能够给国内经济领域的结构调整带来机会。
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下,一味靠银行增发货币和政府增加投资的方式进行内需拉动,无法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反而会使结构问题进一步恶化。
回顾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和政策之间的关系,经济刺激政策往往在起始阶段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长期看来这些政策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
无论是2009年的“4万亿1.0”还是2012年的“4万亿2.0”,这些政策都呈现出刺激效果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在许小年看来,中国经济的高杠杆问题,现在才刚刚显露出来。
经济的短期增长明显放缓,原因之一就是高度负债。
政府和企业大量借债,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而投资的结果是产能的增加超过消费能力,造成各行各业的大量过剩产能。
在过剩产能压力之下,企业不敢再投资了,投资增速下降,经济增长也随之下降。
另一方面,通过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内也面临着重重困难。
许小年介绍,消费的增长需要收入作为支撑,但依照国内目前的收入状况,刺激消费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
从过去十多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的相对收入一直在下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地缩小。
许小年

许小年: 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许小年: 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许小年: 尊敬的各位来宾,早上好。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关于中国经济和市场的一些看法。
在我开始讲之前,我希望跟媒体界的朋友打一个招呼,报道是可以的,但是希望准确报道。
许小年: 很抱歉,我今天讲的和我们上海证券的主题有一些出入,我讲的可能不太合适宜。
我把中国经济目前的情况称为是“倒冬暖”,我们现在都喜欢说“倒春寒”,我感觉是“倒冬暖”,目前短暂的复苏只不过是春天刚刚开始的回暖,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
许小年: 我讲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判断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首先要把这次经济危机来龙去脉搞清楚,只有分析了这次的经济危机的成因,我们才能够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我们都喜欢听结论,不喜欢分析的过程,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不搞清楚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我们就看不清楚中国经济乃至于世界经济未来复苏的方式。
所以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解释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许小年: 第二部分是因为经济的“倒冬暖”为什么一季度的数据只是在“冬天”过程的一个回暖。
第三部分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全球性,所以它的复苏也应该是全球性的。
中国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率先反弹。
正好相反,我感到率先反弹的有可能是美国经济。
原因在于,西方经济自2007年中,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而我们这里的调整,只进行了一小部分,由于政府的政策,被延缓甚至被阻止。
所以调整进行的越缓慢,复苏到来就会越迟。
西方我们看到,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是现在还没有见底。
最后是结论。
许小年: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次金融危机,这次全球的衰退和战后的历次危机也罢、衰退也罢,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1980年代,我们曾经在拉美看到过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在1990年代我们在东亚看到过亚洲金融危机,所以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陌生的,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衰退,在战后的历史上我们也多次见过,但这一次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次的不一样,不仅在于它的深度和范围,而且在于它的性质,在于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之后,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小年对中国经济的分析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宽幅震荡。
下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应如何把握?2008年7月5-6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在北京举行,众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将解析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走向。
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精彩报道: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记得今年两会期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控制通胀已到关键时刻》,报纸对这篇文章也比较喜欢,赶在两会之前把它刊出去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引起重视。
现在恐怕社会上对通胀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异议了,通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头号的问题,不光是今年也可能是明年在短时间内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问题。
通胀也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依靠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繁荣之后现在碰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迫使我们思考经济转型。
过去我们讲经济转型讲了很多年,也是没有什么效果。
现在在通胀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转型,这个转型是非常痛苦的。
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模式不光是一个政策问题,不光是一个政府导向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有深厚的制度基础,要转型的话必须要改变它的制度基础、必须要进行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这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通胀会继续,通过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会继续我们会沿着过去的轨迹一直往下走到走不下去为止。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三部分:第一、对于通胀性质的判断。
第二、对于通胀的展望。
第三、政策应对。
刚才我们已经讲了通胀会是2008年经济的第一难题,目前我们对经济的通胀采取了鸵鸟政策。
刚开始我们结构型通胀否认价格的全面上涨,我们说通货膨胀时间长了以至于我们忘掉了通货膨胀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通货膨胀,什么叫通货,通货是什么?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什么意思呢?货币发的太多。
所以通货膨胀的提法本身就告诉我们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发的太多它带来了价格的全面上涨。
所以你说结构型通胀这本身是自相矛盾,这是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的说法。
在大家的批评之下我们终于看到政策制定者不再提结构型通胀,这是一大进步。
在结构型通胀之后又有一个新的说法叫做输入型通胀,它是否认紧缩的必要性。
它说现在我们的通胀是有成本推动的、是有外界输入的。
言外之意这些外界的因素超出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所以我们无能为力,为政策上的不作为寻找理论依据否认紧缩的必要性,这都是非常有害的说法,耽误国家的经济大事。
为什么我们认为输入型通胀的说法是错误的呢?从表面看通胀是输入的。
但是从外界进来的通胀压力都和中国有关。
所以你把它说成单纯的输入型通胀这是一个单纯的事物性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者我都不愿意称他们为学者,有很多文人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编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到最后耽误的是国家的事情、耽误的是经济全局的事情。
因为越是不作为、越是不采取措施,将来控制通胀的成本会越大,我们会看到越南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非常关注。
从表面上看我们目前的通胀确是是有成本推动、有输入型的一些特点。
如果我们看这两条线,蓝色是国际油价,红色是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我们看到这两条线高度相关,蓝色的上涨在宏观,红线的上涨在后面。
国际油价的推动使得中国的生产价格指数随着国际油价上上下下的波动,这是我们两大价格指数中在生产方最重要的,就是生产价格指数。
我们看一下CPI方面消费物价指数,在消费物价指数方面我们看到它最重要的推动力,实际上并不是南方的雪灾,也不是震灾、水灾,而是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这条蓝色是芝加哥的粮食价格指数,这条红线是中国的食品CPI。
我们用数据说话,你看这两条线你就知道中国的食品CPI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
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的PPI是由国际油价推动的,我们的粮食CPI是由国际粮价推动的。
粮食的CPI是国内的消费物价指数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现在食品开支占我们城镇家庭开支大概不到40%,而占农村家庭开支仍然是接近50%。
所以粮食CPI 左右着中国CPI的走向,而粮食CPI又和国际粮价密切相关。
从这两张图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现在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国际上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造成的,因此它带有输入型的表面的特点。
但是下一步我们接下去问为什么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在最近几年暴涨呢?为什么?我们发现在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的暴涨的背后都和中国有关,现在我们先来看原油,美国的投行高盛对今年原油的预测是150美元,对明年的预测是200美元。
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去年当高盛报出了105美元原油的价格预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很少有人相信。
大家都在批评高盛你是做多仓的你当然要报高原油价格,它今年预测150美元很快将成为现实,最新的数字已经是143美元了。
他的预测明年是200美元,现在大家不敢不信,已经吃过亏了。
去年它报105美元的时候大家不相信,还有人跟他对着干,做空原油人损失累累,高盛在这个过程当中名利双收。
他的伦敦的石油分析小组现在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原油预测机构,原油研究小组去年的奖金是以亿美元计的,它为高盛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为什么他敢一再看多原油呢?他在原油75美元的时候一路看多一直看到现在,仍然认为明年原油价格还会继续上升,原因在哪里呢?最近原油的价格上涨我们做过一个统计的分析,发现大概有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原油的供需全球范围内供需失衡、供不应求。
第二,美联储松宽的货币政策。
第三,大家都在指责的投机因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世界上出现任何经济问题我们都会把投机分子拉出来鞭打一顿,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找到的目标。
首先我们看需求,在需求中全球原油的新增需求已金砖四国为代表,而中国占原油需大头。
中国对全球新增原油需求中来自中国的进口占了一半以上。
新兴市场国家在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他们的原油需求激增,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大概是1996年前后,我们原油基本上自给自足,从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开始大量的进口原油,国内的原油已经不够使用。
进口的增长率到2007年为止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20%的原油进口的增长可以设想一下,原油并不是像我们的制造业一样,你投资能力就可以增加。
原油需要勘探,勘探了以后需要开发油田,一口井打下去能不能出油还不知道。
原油的供应跟不上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造成了供需关系的紧张。
现在原油的剩余产能在欧佩克国家已经所剩无几,为了满足新增的原油需求这些产油国必须发现新的大油田,已有油田的产能已经发挥到了极限。
所以最近沙特阿拉伯召开了一个全球石油大会,他是真心实意的召开石油大会。
在原油价格暴涨之后,世界各国都在互相指责,欧佩克国家原油输出国指责美国的货币政策、指责国际上的石油投机;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大家互相指责。
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实际的情况是大家都有道理,大家都没有道理。
在需求方面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全球的需求增长已经超过了现有的产能所能支持的范围。
因此造成基本面上石油价格上涨的因素,我们看一看这张图就知道,这条红线是国际原油价格,蓝色的柱状是中国的原油进口。
大概从1995年到1996年前后,我们从原油的净出口国便成了净进口国,蓝色的住装表示的是进口的数量,到去年我们进口1.6亿吨原油,占全球原油消费的50%,也就是说现在国内一半以上的原油消耗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随着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这条红线不断的上升。
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原油价格还在20到30美元,随着中国进口的增加这条红线很快上到了100美元以上。
今年一到五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增速又是20%以上,如果你是原油期货交易上你做多还是做空呢?我相信很少有人做空,大家都看这张图做多。
原油价格上涨的第二个因素是弱势美元,弱势美元又是因为美国的货币供应的增加,美元的供应增加、美元和其他的商品都一样当供应增加的时候价格要下降。
所以美元供给的增加导致了美元的弱势,美元汇率的下跌。
美元的弱势使得欧佩克国家遭受了损失,使得因为原油都是用美元标价的,而中东产油国他们本国的货币又跟美元挂钩。
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中东的产油国,当你的石油财富卖到世界上长由于美元的贬值而遭受损失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你会提高原油价格,用原油价格的增加来弥补由于美元币值的降低所带来的损失。
所以最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元跌多少油价就涨多少。
中东产油国可以通过提高油价来弥补美元贬值给他造成的损失,而我们是原油净进口国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越来越高的原油的美元价格。
蓝线是国际原油价格,红线是美元的汇率指数我们看这条线结论就非常清楚,美元越弱原油价格就越高。
所以这是原油价格暴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弱势美元,而弱势美元又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大家接着问为什么美国人乱发货币呢?因为次贷危机,因为次贷危机造成了美国货币体系的振荡,因为次贷危机把美国经济带到了衰退的边缘,为了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不得不减息刺激消费、投资投资来挽回颓势的美国经济。
所以有人说美国人有意把美元搞成这样这是新的阴谋论,我们的回答是这不是阴谋,这是“阳谋”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几个人躲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灯光摇曳策划出一个阴谋,把世界上新兴市场国家搞垮,像一些流行书籍所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阳谋”,这是每天在报纸上讨论的“阳某”。
第三个是投机因素,我们在国内做投资的都知道,你要想炒作、要想投机,你一定要有题材。
所以原油炒作投机的题材是什么呢?就是全球的供需失衡,炒作的题材就是弱势美元。
投机者是非常理性的,他不会去空虚来凤的炒作,所以归根结蒂我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它的根子在哪里呢?它的根子在于全球货币失衡以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粮价的故事类似于油价,首先是需求,需求又跟金砖四国有关。
虽然金砖四国经济的起飞,这些国家老百姓的收入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当收入提高之后他的热量摄入就增加了,发达国家人均的热量摄入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
而且热量的摄入是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的,他的食品也发生了变化由碳水化合物转向动物蛋白。
喂鸡、喂猪、养牛它所需要的粮食比直接吃粮食还要多,因此造成世界市场上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第二个因素也是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元的发行太多,太多的钱而相对较少的投资机会,于是这些资金流动性就进入了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去炒作粮食。
所以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关和石油不同的是,推动粮价上升的第三个因素是发达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特别是现在市场上非常流行的生物燃料。
从玉米中提取乙醇,再把乙醇兑到汽油中燃烧来减少对汽油的依赖。
美国政府对农民种植玉米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为了鼓励农民多生产玉米,再用这些玉米提取乙醇,美国财政部补贴农民。
补贴农民的结果一方面刺激了玉米的生产,另外一方面多种玉米就要少种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其中有一项跟中国密切相关的就是大豆,结果造成大豆价格的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