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 (共64张PPT)

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jiù); 2.数(shuò )通使相窥( kuī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háng)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mò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7.置煴( yūn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dī )
知识回顾: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1、出使原因? 2、扣留原因?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
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6、归汉经过?
羁留历程
3、谁劝降? 4、不投降,怎样对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因为
第
被任用 武,字子卿。少以
渐渐升迁
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时
汉连伐胡,数通使相
并:都 为:做
屡次
十余人 窥观。匈奴留汉使郭
《史记》:本纪 • 纪传体
《汉书》: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列传 表 志
时代背景 汉朝和匈奴:汉代自高祖刘邦后,几十年里始
终面例匈奴的威胁,但国家需要积累实力,一直隐 忍不发。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在文帝和景帝 时期实现了“文景之治”。武帝时期对匈奴发起反击 。帝国财政面临巨大压力。经过三次战斗汉取得了 决定性的胜利。匈奴实力减弱,愿意讲和,但矛盾 依旧根深蒂固。双方表面修好,又都在窥探对方虚 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 (共84张PPT)

班 固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 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 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 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 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 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 狱。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史书: 辞赋: 诗: 《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作品----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重要语句翻译 3、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 人俱。
采分点:假吏、募、斥候、俱、省略句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 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 同(前往)。 【省略句】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都做了 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栘中厩监。当时汉朝廷接连 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 汉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人。匈奴使者前来, 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作为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初立 为单于,害怕受到汉朝袭击,于是说:“汉天子,是 我的长辈啊。”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 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 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 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 苏 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 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 了匈奴那里后,备办了一些财物赠给单于。单于更加 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作业含解析4

12 苏武传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乃.幽武,置大窖中羝乳乃.得归B.虚心欲相.待欲令两国相.攻C。
前以.降及物故何面目以.归汉D.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生,何面目以归汉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与旃毛并咽之B。
数通使相窥观C.去草实而食之D.因泣下霑衿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A.单于壮.其节蹈其背以出.血B。
杖.汉节牧羊朝.夕遣人侯问武C.羝乳.乃得归孺卿从祠.河东后土D。
武能网.纺缴何久自苦.如此4.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见犯乃死,重负国B。
非汉所望也C。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D。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为班超所著。
B.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所以有“天汉元年”之称.C。
连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等.D. 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
二、课时达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8题。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表格教案

1、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导入课堂】
复习上堂课内容
【课文详讲】7-10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批注练习纸上。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苏武传》学生版原文及翻译

12.《苏武传》(学生版)1.jiù)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乃曰:也。
【特殊句式: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特殊句式: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特殊句式: 】。
式: 】。
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特殊句式: 】(yānzhī)3.(yānzhī)活用:】】。
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谋单于,何以【特殊句式:】4.武谓惠等:命,虽生,何面目以【特殊句式:】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5.】【词类活用: 】律曰:”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词类活用:】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特殊句式: 】何 以汝为见?【特殊句式:】 】我不降明,【特殊句式:】6. 】 】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máo)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特殊句式: 】】】7. 】 】人之 】棫阳宫, 陵?【特殊句式: 】且陛下春秋高, 】常, 】【特殊句式: 】 】 】殊句式: 】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8.活用: 】 】” 】 】 】去。
9. 】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特殊句式:10.课文知识点归纳梳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2 苏武传 Word版含答案

12 苏武传本课话题——气节、骨气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龙:酒中的骨气古龙是当代武侠小说家,他和金庸是多年的好友。
一次,古龙要出新书,金庸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出版商,三人约在一个酒馆商谈此事。
不料,会谈从开始就不顺利。
为了缓和气氛,古龙提议大家喝一杯,金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笑着说:“我酒量不大,但今天高兴,就舍命陪君子了!”出版商没举杯,反而十分不屑地说:“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吧?”这时,金庸唯恐血气方刚的古龙会激动,刚想说些调解的话,不料,古龙却微笑着缓缓说道:“杯子太小,真不尽兴,换盆吧!”接着,他找来三个盆,把其中一个倒满酒,高高举起说:“来,咱们一起干了!”说完,古龙仰头就喝了起来。
出版商顿时傻了眼,连忙站起来拉住他说:“我服气了,请不要再喝了!”随后,出版商说话也不傲气了,开始认真商谈出书的事情。
古龙“大侠”以似乎最能体现男人“硬气”“骨气”的酒为载体,有礼有力地反击了对手的傲慢,这才是真正的骨气。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
——房玄龄3.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苏轼4.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1)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第12课《苏武传》练习及答案

第12课 苏武传——留胡节不辱,正气动天地一、基础巩固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赠送B .武帝嘉.其义嘉:赞许 C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 D .扶辇下除.除:去掉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空自苦亡人之地B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C .单于召会武官属D .信义安所见乎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B .单于愈益欲降.之C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D .单于壮.其节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D .皆为陛下所成就..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宜皆降之.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B.⎩⎪⎨⎪⎧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何以汝为.见C.⎩⎪⎨⎪⎧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②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D.⎩⎪⎨⎪⎧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6.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信义安所见乎B .何久自苦如此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 .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精段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苏武得知虞常事发,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国家的 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想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 当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 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D.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 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在北海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匈奴派汉降将李陵去劝 降苏武,尽管李陵说得有情有理,但仍没改变苏武的意志, 倒是李陵自己对苏武既赞叹,又羞愧难当。
解析:C 项,在情感上,李陵是赞同甚至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 只是自己已经投降匈奴,铸成大错,无法改变。 答案:C
三、阅读课文 9~10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对这两.武父子亡 功德 . 8.信义安所见 乎 . 9.因泣下霑衿 ,与武决 去 .. .
同“ 无 ”,译为“ 没有 ” 同“ 现 ”,译为“ 显现 ” 霑,同“ 沾 ”,译为“ 沾湿 ”; 衿,同“ 襟 ”,译为“ 衣襟 ”; 决,同“ 诀 ”,译为“ 辞别 ”
10.前以 降及物故 .
同“ 已 ”,译为“ 已经 ”
窥观 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 . 副词,互相 ②阴相 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副词,相互 知 7.相③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 副词,相互 代词,偏指一方,你 坐 ④副有罪,当相 . ⑤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 代词,偏指一方,你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①会 副词,适逢 8.会 动词,召集 武官属 ②单于召会 . 副词,会同 论虞常 ③会 . 通使相窥观 ①数 . 虽多,甚未足畏 9.数②众数 . 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
使„„肥沃
使„„投降
使„„争斗 使„„投降
使„„投降
使„„受苦 以„„为壮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 ②非汉所望也(“„„也”表判断)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有被动意味) ③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
解析:B 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应该是为后文故事 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答案:B
二、阅读课文 6~8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3.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武忠诚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①单于愈益欲降之 人之地 ④常愿肝脑涂地 ②杖汉节牧羊 )
③终不得归汉, 空自苦亡
⑤臣事君, 犹子事父也 ⑥陵与卫律之
第 12 课
苏武传
气
节
1.气节无形又有形,摸不着却看得见,江姐身上散发着夺目的 光芒,甘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泄露党的机密,身躯里有钢铁般的血脉在 涌动, 有着钢铁脊梁的铁人也不能与她相提并论, 连她的对手都认输, 惊讶世上竟有这样的人。 气节并非与生俱来,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和家庭的熏陶。古今中 外的贤人志士就像一盏盏明灯,他们是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教你在 花红柳绿的世界上要像松树一样风吹雨淋仰首挺胸地生活。
(三)宾语前置句 ①何以汝为见(现代汉语语序:何以见汝为)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现代汉语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③何以复加(现代汉语语序:以何复加) ④信义安所见乎(现代汉语语序:信义见安所) (四)状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现代汉语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五)定语后置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现代汉语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拂去岁月的灰尘,打开历史的篇章。因高风亮节而流芳 千古、 光耀宇宙的人物可谓灿若繁星。 古代有宁折不弯的文天祥、 精忠报国的岳飞、誓死抗倭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近 代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特务的闻一多、 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人 救济粮的朱自清、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现代如坚持真理的 张志新„„然而,因失节变节而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的人类渣 滓也不乏其例:割地求和的西太后、窃国大盗袁世凯„„可见, 气节是做人立世的根本, 有了它, 就是民族的脊梁、 世人的楷模、 祖国的栋梁、人类的希望;丧失它,就会沦为立不直、行不端、 站不稳、拜倒在诱惑面前的软体动物。
A.“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最后苏武得 以回归汉朝,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苏武这个人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事 隔许多年,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对他很重视,从正面表现出了苏武 的人格魅力。 B.苏武经过了长期的、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之后,不仅完成了出使 的任务,还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 易见。
死,重负国 ①见犯乃 . 得归 3.乃②羝乳乃 . ③恐汉袭之,乃曰 .
副词,才 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
父任,兄弟并为郎 . ①少以 介词,因为 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 . 介词,凭借„„身份 汉者 状语武 . ③恐前语发,以 介词,把 4.以 复加 ④即谋单于,何以 . 介词,用 连词, 表示修饰关系, 而 归汉 ⑤何面目以 . ⑥蹈其背以出血 连词,表示目的,来 .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⑦武以 . 介词,在„„的时候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 主背亲 . 2.与旃 毛并咽之 . 3.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 4.空自苦亡 人之地 . 5.法令亡 常 . 6.大臣亡 罪夷灭者数十家 . 同“ 叛 ”,译为“ 背叛 ” 同“ 毡 ”, 译为“ 毛织的毡毯 ” 同“ 弆 ”,译为“ 收藏 ” 同“ 无 ”,译为“ 没有 ” 同“ 无 ”,译为“ 没有 ” 同“ 无 ”,译为“ 没有 ”
副词,屡次 名词,数目,数量 数词,几个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天雨 雪 . ②羝乳 乃得归 . ③杖 汉节牧羊 . ④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⑤惠等哭,舆 归营 . 2.名词作状语 ①陵与卫律之罪上 通于天 . ②得夜 见汉使 .
下 生子 执,拄
祀 抬,扛
向上 在夜间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空以身膏 草野 . (二)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欲因此时降 武 . ②反欲斗 两主 . ③单于愈益欲降 之 . ④王必欲降 武 . (三)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何久自苦 如此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单于壮 其节 .
3.气节是坚韧的犁铧,能在历史的长卷上耕出不可磨灭的 印痕;气节是石破天惊的黄钟大吕,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万钧 雷霆。气节是狼牙山五壮士义薄云天的献身精神,气节是津门四 青年抵抗侮辱、维护国格的热血壮举,气节是孙天帅 “决不跪 下”的铿锵誓言!
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 咸阳)人。 《后汉书· 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 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 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 ,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 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 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 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 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三、一词多义
派遣,打发 使送武等 ①方欲发 . 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起事 . ,以状语武 1.发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揭露,暴露 头发 ④及还,须发 尽白 . 抵押 .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 . 2.当 判处 应当 相坐 ③副有罪,当 .
[课文主旨]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 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高度赞扬 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脉络梳理]
一、阅读课文 1~5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苏武维护国家尊严和坚贞不屈的一 项是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负国 ③引佩刀自刺 背亲 ⑥若知我不降明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④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 )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①因 . 介词,趁机 此时降武 . ②会论虞常,欲因 介词,趁机 5.因 我降,与君为兄弟 ③君因 . 介词,通过 谓武曰 ④为武置酒设乐。因 . 介词,趁机
骄,非汉所望也 . ①单于益 副词,越发,更加 6.益 副词,逐渐,渐渐 愈 ②武益 . 副词,越发,更加 欲降之 ③单于愈益 .
C.苏武“强壮出”,归汉时已是“须发尽白”,最好的时光都在 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如此执著的苏 武更令人敬佩! D. 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 说他“以强壮出, 及还, 须发尽白”, 来时募百余人,而“随武还者九人”。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贞、 顽强,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 古义: 相抵押。 2.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 古义: 拿着。 3.皆为陛下所成就 ..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4.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 古义: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今义:料理、筹划。 今义:副词,表程度。
5.欲因此 时降武 .. 古义: 趁这。 6.且陛下春秋 高 .. 古义: 年纪。 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7.武等实在 ..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今义:连词,所以。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 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 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 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罪上通于天 A.①④⑤ C.②④⑤ B.②③⑥ D.①③⑥
解析:①表现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③是李陵对苏武说的话;⑥ 用二人的不忠,衬托苏武的高大忠义。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