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_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新思考难点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座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小房子。
(展示图片)小房子面前不断掠过的是象征时代变迁的交通工具。
骑马的人,马车、汽车、有轨电车。
伫立在山岗上的小房子目睹了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
那么工业化是如何推动的,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新发明推动工业时代进程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师:投影展示材料英国非常早的成了民族国家,封建制的很多经济和政治特点也消失了。
资本主义组织迅速蔓延,受到的阻力微乎其微。
在英国的排他态度既不重要也不持久;经济发展也异乎寻常的快;很明显,这些变化多数是进步的。
因此,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毫无疑义的。
——里格利(英)《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展示问题:探究1.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毫无疑义的”?(结合三幅图片,留出2分钟讨论)师生总结如下:1.制度保障: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社会环境自由稳定。
2.资金充足:资本的原始积累。
3.3.劳动力丰富:大量自由劳动力。
4.市场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师:正如许倬(zhuó)云《现代文明的成坏》“这些经济条件,使得近代文明中科学和工业这两根支柱,能够稳固地维持数百年”。
下面我们来看科学和工业结合下,产生了哪些伟大的发明?生回答:新技术革新首先在新兴行业纺织行业,珍妮纺纱机提高了效率,蒸汽机,蒸汽汽船,蒸汽机车等。
师:展示手工工场和工厂图片杰里.本特利说“工厂使集中成为必然,规模空前的工人在一起从事专业化的工作”。
可以看出工厂作为新的组织形式,具备哪些优点?生:(学生总结出比手工工场更集中、规模更大、更专业,效益也更高)。
师:瓦特用了30年时间改良了蒸汽机,有学者指出“蒸汽机带动静止的机器或活动的车辆,是人类开拓能源的重要转折点”蒸汽机将动力、原料、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赋予了它一个形象是什么?生:“工业城市之母”。
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突出成就。
教师利用时间轴标注出重大的成就。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从18世纪30年代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棉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突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并且介绍它的影响:1、产生巨大动力,解决之前动力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2、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展示汽船、火车的图片)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至19世纪中期,机器制造业实现机械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
【过渡】:至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在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的技术革新热潮,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开展的条件有哪些呢?出示教材文字,教师引导分析。
条件:1、德、法、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稳定。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经济进一步发展。
3、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成就?学生看教材整理。
教师利用时间轴展示其中的主要成就。
1、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汽车、飞机;3、石油开采业;4、化学工业;5、传统工业部门的新发展:以钢铁部门为例,有埃菲尔铁塔。
【小组讨论】利用两个表格,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各自特点。
【设计意图】: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放到一起,可以更好的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各自特点,从中感受工业革命的魅力。
并提高学生对比分析,读取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
同时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加以解析,从而更好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
主要落实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过渡】一次次的技术革新,究竟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惊喜与冲击?三、工业革命的影响【展示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案)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试教的班级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部分原因,可以说出一些影响,程度稍差的学生也可以说出工业革命的几个成果,因此,本课内容是要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进行再次讲解以及深度挖掘。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将两次工业革命整合在一起,在旧版本的教材中,如人教版和岳麓版都是两个课时的安排,因此内容量偏大,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深度讲解重点知识、解决难点问题是一个挑战。
【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本。
2.尊重历史、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知识,工业革命的时间、空间范围,主要的发明成果。
(落实时空观念素养)2.探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
(落实历史解释素养)3.了解相关的名词、概念,什么是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垄断组织等等。
(落实历史解释素养)4.学习如何分析材料,从中得出有效信息。
(落实历史解释素养)5.辩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思索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落实唯物史观素养)6.提升使命感,增强自信度,新的时代开启了,基于对工业革命的思索,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如何应对,中国已经准备好了。
(落实家国情怀素养)【设计思路】1.根据2017版《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教材内容偏多,所以将教材进行了整合、取舍,整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一、发明成为时尚:学习基础知识,原因、发明成果及特点。
二、改变成为必然:挖掘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三、思考远未停止:思索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思考新的工业革命要注意的地方。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教学设计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学的基本理念有三条:一是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三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从实施教学活动中,我对这三条的理解是可以通过构建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能够有机地融合立德树人和价值导向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理论基础)、时空观念(学科本质)、史料实证(必要途径)、历史理解(能力体现)、家国情怀(价值导向)五个方面。
所以在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向,体现历史学科本质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立意。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首先,教学内容从本课看,正文主要包括按照时序概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脉络,主要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和影响,非正文部分呈现主要有四部分:图文史料(图片、史料阅读、历史纵横)、论点(学习聚焦)、学习问题(思考点)、课后延伸(探究与拓展)。
从本单元看,本课是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一课,工业革命后的影响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日益成为对立阶级,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正好下接后一课,建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本教材看,上接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对世界一体化进程和资本主义思想政治制度确立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三单元主线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在全球统治地位的确立,本课既是近代史的一个结点,也是现代史的新的起点。
所以从教学内容分析看本课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如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思考点及插图,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观点和主要阶段。
2. 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工业革命的利弊得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影响。
2. 难点:工业革命对举世化的推动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经过。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得失。
3. 课前安置学生预习课实情关章节,为教室讨论做准备。
4.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背景中。
2. 讲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技术发展,分析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3. 介绍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详细讲解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工厂制度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等,通过实物展示或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 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从生产力、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室发言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工业革命的经验,推动我国摩登化建设。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对生产力、经济、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2. 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阶段和重要发明,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世界。
影响世界工业革命教案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了解工业革命的成就,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作用。
3.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4.搜集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体会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涵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和首发于英国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关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问题教学法五、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给学生展示两幅中英对比图片,详细介绍历史背景,从鸦片战争的史料中引入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2、讲授新课:请同学们阅读书本57页的内容,思考书本右侧的“学习聚焦”,为什么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英国具备哪些工业革命的条件?生回答(略)师解释: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工厂的重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英国在当时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政治: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国内政局稳定。
②原料:本土农场品和海外殖民地的廉价原材。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④资本: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⑤技术: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生产工具日趋专业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⑥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求,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好,同学们,我们刚才分析了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背景,那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家阅读一下58页的书本内容,请大家列举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当中一系列的重要发明与成就。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的《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目内容。
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学习“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和“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五个因素来阐发概括。
第二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等。
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讲述的是工业革命对经济、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既有利端,也有弊端。
教学目标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影响,引导学生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通过文本解读,了解工业革命的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3.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工业革命发展产生了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从国家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材料: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恩格斯《反杜林论》前一个“革命”是什么?后一个“革命”又是什么?两个革命的性质一样吗?(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中的第一个“革命”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利用第二个“革命”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的性质,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也可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含义,简单地讲是由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引起的由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由工厂取代作坊和手工工场的过程。
高中历史_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成就);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理解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合作探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工业革命中科学家们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通过对世界市场形成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利也有弊。
三、重点难点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
难点: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博会图片(师:)莅临盛会的女王激动而不能自已,自豪感泛滥,她的感受也是当时整个英国的感受。
那为什么世间最璀璨的荣光会撒向英国,为什么第一届世博会由英国举办?(生答:工业革命)(师:)工业革命又是如何改变英国和世界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工业革命。
(二)新授过程条件(学生阅读第一目正文第一段及其补充文字后,师问)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哪些条件呢?)1、前提: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板书)2、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迫使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板书)随着英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利润颇丰,特别是市场对羊毛的需求量增大。
所以当时农村的公地、荒地都被新贵族圈占起来用于养羊。
少数但更激烈的情况是,领主打破租约,强行收回佃农的份地,转而租给出价高的农场主。
农民就没有了土地,只好背井离乡,涌入城市,随时准备接受资本家的雇佣。
这就为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3、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累(师问)请同学们回忆前两节课学过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知识,想一想,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哪几个来源?(提示)圈地运动和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等。
4、技术知识: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牛顿力学为也机械发明准备了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教材中“背景-进程-影响”的结构层层递进的模式推进,旨在把握时空及历史特征的同时锤炼思维。
这节课在两个班讲解之后,问题就逐步凸显了出来:1)这一节课尽管进行了整合,但依然遵循了教材的基本架构,课程内容比较散,主题教学的思想并未贯彻,依靠“主题”去提炼和整合教材仍有待进一步学习新课标的相关要求,结合具体的实例,再逐步探索和尝试。
但眼下常规工作的负担已经较为沉重,所以这项工作可能得放置到寒假稍有空闲时候;2)教学设计以及修改的过程中,
眼前的教学条件下想要迅速寻找充分的史料,尤其一手史料进行甄别探究较为困难。
我们最能常见的就是较为权威的结论性较强的学者研究和大学本科教材,如帕尔默的《世界现代史》、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
2.本节课的课程结构确实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比较妥当的。
比如工业革命的成果部分通过预习表格进行整合、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图片以小见大,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历史对生活的影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文字、图表等各种史料,抛出问题,将课程层层推进。
丰富的图片
也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具体性。
3.新教材试教课程存在的诸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本人在历史学及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学习,增强自身的学科素养;其次,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仍有待进一步学习,尤其是学习过程中深感复杂的“唯物史观”尤其需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再度学习和探究,尽可能扫除理解上的误区;第三,教学过程中史料的选取和和运用更多偏向于结论性较强的史料,容易忽视一些具体生动、能反映一些历史细节的史料,从不同视角审视史料并获得历史解释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最后学习把握“历史”本身所
倡导的核心素养,并尝试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