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A卷)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A卷)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A卷)试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60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偃竹衍生梦魇笑靥B.筼筜陨落竹筠纷纭C.缣素渐染蒹葭笺注D.蜩腹啁啾调和倜傥【答案】C【考点】字音【解析】A项,靥yè,余读yǎn;B项,陨yǔn,余读yún;C项,全读jiān;D项,蜩tiáo,啁zhōu,调tiáo,倜tì。

2.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斫轮(zhuó)曝晒(bào)遂心(suì)毛遂自荐(suì)B.缣素(jiān)荟萃(cuì)蜩腹(tiáo)兔起鹘落(hú)C.畴昔(chóu)筼筜(yún)诸君(zhū)亲厚无间(jiàn)D.箨龙(tuò)偃竹(yǎn)笔砚(yàn)蹑手蹑脚(niè)【答案】A【考点】字音【解析】A项,“曝”应读“pù”。

3.对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然:这样。

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少:数量不多。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答案】C【考点】实词【解析】C项,少:稍微。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辩矣辩:有口才,善长言辞。

B.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错误。

C.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

D.扫取寒梢万尺长扫取:描画。

【答案】C【考点】实词【解析】C项“略”应为“大概,大致”。

5.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可厌之②士大夫传之B.①投诸地而骂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身C.①吾将以为袜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D.①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②深追先帝遗诏【答案】B【考点】虚词【解析】A项,①代词,四方之人;②代词,文与可的态度及话语。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优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⑤、思厥先祖父..之理..之数,存亡..⑥、则胜负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而皆背晋以归.梁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至于..以一少牢告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80,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伏里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身上的血。
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本文作为一篇政论文,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晋王败亡时,也只有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义正辞婉。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5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高中语文第5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5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纸上的竹吕峰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

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

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

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

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

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

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

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

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

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

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

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

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

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

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

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

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

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

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

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

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

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

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

但是,他已经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

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两者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五单元测评+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

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

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

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

“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明承元风,逐渐强化。

《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

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

《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

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浑,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

理学家丘溶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检测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题(26分)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3分)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吾辈无生理③将成家而致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饥饿之余,好弄笔墨⑧又可冀其成立邪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⑩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A.①②⑨B.③④⑩C.①⑤⑦D.④⑤⑧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韩愈,字退之,邓州河阳(今河南南阳)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C.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善画山水,尤善画竹。

D.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桐城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6. 新闻报道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具有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的特点。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5分)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6月14日,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24位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委员会揭晓了本年度“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测试题(人教版)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8小题,24分)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违(wéi)背省(xǐng)亲遐迩(ěr)老胥(xū)B.户牖(yǒu)俳(pái)优勖(xù)勉窦(dîu)穴C.矜(jīn)疑骈(pián)文俾(bǐ)使大辟(pì)D.日晷(guǐ)反间(jiàn)罹(lí)难绞缢(yì)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其又何尤(怨恨)②有郭四者,凡(总共)四杀人B.①是(这)疾易传染②请其矢(取出,带有表示恭敬的意味)C.①与饮食之气相薄(迫)②富者就(于是,就)其戚属D.①贫亦罄(尽)衣装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追究根源)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B.①主缚者亦然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①牖其前以通明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D.①余叩所以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天时顺正 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C.吾辈无生理矣 D.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5.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贫者则面语之C.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D.夜缒而出,见秦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皆利系者之多利:获利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剂:(财产的)等差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羁:捆绑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情:案情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B.①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②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 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 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二、阅读理解(共9小题,36分)(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9—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⑤、思厥先祖父..之数,存亡..之理..⑥、则胜负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③④B、①⑦C、②⑤D、①⑥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招致)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次)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不赂者以.赂者丧C、斯用兵之.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B、抑本其成败之迹.(事迹,事情的始末)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D、乃凯旋而纳.之(收藏)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C、而皆背晋以归.梁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哉!B、忧劳C、至于..以一少牢告庙..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则遣从事12、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梁,吾仇也B、请其矢,盛以锦囊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这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也相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也不同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C、汝之子始.十岁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穷.则独善其身1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是()A、废卷而哭失声..然..。

B、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C、余因而..袜材..实之D、吾将以为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邪?..不从汝而死也 B、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信也..而已D、未可以为18、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19、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日:一天)B、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死亡)C、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D、又可冀.其成立邪? (冀:希望)20、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遗留)B、而读书者与.之。

(许可答应)C、月落庭空影许.长(如此的这样的)D、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从前)2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②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B、①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①乃见其.所欲画者②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D、①足相蹑于.其门②袜材当萃于.子矣2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23、下列各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②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B、①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②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C、①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①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②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2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B、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D、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25、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B、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26、“然”的用法不同于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凡江中诸山,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B、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D、有志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焉2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2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B、吾佐董丞相于汴州C、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9、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

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

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灭亡肯定 B.倾覆本来 C.倾覆肯定 D.灭亡本来2.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事不目.见耳.闻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5.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赵尝五战于秦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13题。

㈠六国论(节选)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罪秦:有罪的秦国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竟然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②③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