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马缨丹(Lantana camara)入侵状况及入侵机理研究概况与展望

合集下载

入侵植物马缨丹研究进展

入侵植物马缨丹研究进展

入侵植物马缨丹研究进展李玉霞;尚春琼;朱珣之【摘要】马缨丹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已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严重威胁入侵地本地植物的生长.马缨丹因具有观赏价值而被我国大量引进,但由于疏于管理,发展成为入侵杂草,对我国农业、畜牧业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对马缨丹的入侵机制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本文从马缨丹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生态学效应、防治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进展,以期为马缨丹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马缨丹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源于其独特的生物学性征;对农林业造成的危害的原因主要为它的化感作用;马缨丹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马缨丹在防虫除虫、污染修复、药用价值等方面有所应用.此外,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后发现,今后应加强马缨丹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应用潜力、防治方法等的研究.【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年(卷),期】2019(028)002【总页数】8页(P103-110)【关键词】马缨丹;外来种;入侵机制;防治;利用【作者】李玉霞;尚春琼;朱珣之【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8;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8;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一种多年生常绿灌木,属马鞭草科Verbenaceae缨丹属Lantana,英文名common lantana。

因其树体微有异味和花色多变,故华北地区称为五色梅,福建地区称为五彩花,而广东、广西地区称为臭草、如意草(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2)。

马缨丹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广泛扩散至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各地(Ghisalberti,2000),是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Sharma et al.,2010)。

1645年,因马缨丹具有观赏价值,经荷兰引入我国台湾,后逸为野生,现主要分布于香港、台湾、福建、海南、广东、云南、四川、广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Ghisalberti,2000),已被我国环境保护部列入第二批外来物种名单(闫小玲等,2012),并被编入“极高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冯建孟等,2011)。

外来入侵生物—马缨丹

外来入侵生物—马缨丹

外来入侵生物—马缨丹
马缨丹,别名:五色梅、五彩花、臭草、如意草、七变花,拉丁学名:Lantana camara L.,马鞭草科植物,原产地:热带美洲。

为害特点:一般性杂草,有毒杂草。

侵犯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其全株和残体可产生强烈的化感物质,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

植株有毒,摄食叶片或果实可导致牛、马、绵羊及狗等动物及人类中毒。

根可治久热不退,风湿骨痛;茎叶煎水洗治皮炎等药用价值大。

形态特征:高1~2m,茎枝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钩状刺。

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揉烂后有强烈的气味。

花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壮。

花萼管状,膜质;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变为深红色。

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直立或蔓性灌木,常生于海拔80~1500米的海边海滩和空旷地区,可侵犯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

全年开花。

种子繁殖。

控制方法:化学防治常选用草坪宁,并根据不同的生育期适度使用。

机械方法就是雨后人工带根拔除。

在实际操作中,为增加效果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综合利用机械、栽培、化学和生物方法等技术措施。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对豌豆Pisumsativum L.的化感作用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对豌豆Pisumsativum L.的化感作用

胞 膜 的 完 整 性 .在 其 化 感 作 用 下 , 豌 豆 幼 苗 产 生 较 多 的丙 二 醛 ( MD A) ,同 时 提 高 了过 氧 化 氢 酶 ( C AT ) 和 过 氧 化 物
酶( P 0 D) 的 活 性 .显 然 , 马缨丹对豌豆产生 强烈的化感作用.
关 键 词 :马缨 丹 L a n t a n a c a l n a l ' a L . ; 豌豆 P i s u m s a t i v u m L . ; 化感作用 ; 种子活力 ; 微 核 ;丙 二 醛 ( MDA) ; 抗 氧 化 酶 中图分类号 i S 6 4 3 . 3 文 献 标 志码 :A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 1 受体 和供 体 植物
受体 植物 白豌 豆产 自云南建 水县 .供 体 植物 马缨 丹采 自红河 学 院荒 地 ,用无 病 虫 害老 熟 叶片 提取 水 溶 性 化感 物 质 : 6 0 0 g叶片加 适量 蒸馏 水匀 浆 , 取 出后 加 蒸馏 水 在 摇 床 中振 荡 提 取 2 4 h ,过 滤 ,定 容 至 2 L, 得 体 积分 数为 3 0 ( w/ w) 原 液.原 液用 蒸馏 水稀 释成 5 , 1 0 , 1 5 %, 2 0 V 0 工 作液 ( 简 称“ 提 取液 ” ) .
2 O 1 3年 5月
Ma y . 2 01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5 4 7 1 ( 2 0 1 3 ) O 5 —0 0 6 3一 O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 缨丹 L a n t a n a c a ma r a L . 对 豌 豆 Pi s u m s a t i v u m L .的 化 感 作 用 ①

马缨丹入侵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马缨丹入侵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马缨丹入侵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康小武;代婷婷【摘要】通过野外样方试验,研究了马缨丹入侵对根际、非根际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马缨丹的入侵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碳源利用率和多样性指数,并且其对根际土壤的促进作用高于非根际土壤.【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20【总页数】4页(P84-86,89)【关键词】生物入侵;马缨丹;根际土壤;土壤理化性质【作者】康小武;代婷婷【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51马缨丹(Lantana camara)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缨丹属(Lantana)多年生常绿灌木,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100种有害外来入侵物种之一[1]。

马缨丹作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植株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侵占森林、果园、牧场和农耕地,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并因其植株有毒而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和农牧业生产[2-3]。

1645年马缨丹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引入我国,现已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大量蔓延扩散,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5]。

有研究表明,一年蓬(Erigeron annual Fleabane)、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等植物入侵后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5-6];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等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入侵地土壤的全磷养分和速效养分[7-8]。

福州海岛两种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福州海岛两种林下马缨丹入侵群落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其生物学特征、化感作用、生物防
治、物种适生区等方面
[14-15]
,对马缨丹入侵群落物
种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马缨丹在福州海
岛上入侵较为广泛,可入侵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
sa) 林、桉树( Eucalyptus) 林群落,并在其灌木层形成
优势种。 本研究以福州海岛受马缨丹入侵的台湾相
岛等 [16] ,其中,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
大岛,琅岐岛是福建省第五大岛。 福州海岛上的植
行数据分析。
2.2 数据处理
物种重要值计算公式如下 [5] :
重要值 = ( 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相对多度) / 3。
生态位特征分析方法:采用 Levins [17] 指数( B L )
计算马缨丹样方内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并利用 Pi⁃
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是马鞭草科马缨丹属
多年生常绿灌木,主要生长在高温潮湿且阳光充足
的区域,具有强大的入侵性和生态适应性
[12]
。 马缨
丹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现在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地
[13]
,被列入
《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当前对马缨丹
emia indica, Celtis biondii under A. confusa forest, and Litsea rotundifolia, Paederia cruddasiana, Sageretia thea, Zan⁃
thoxylum nitidum under Eucalyptus forest. The overall association of L. camara invasion community under A. confusa forest

入侵植物马缨丹精油的提取工艺

入侵植物马缨丹精油的提取工艺

入侵植物马缨丹精油的提取工艺作者:詹嘉红,马瑞君,刘志聪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4期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研究马缨丹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

以精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提取时间、加水量、氯化钠浓度为研究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影响马缨丹精油提取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时间,其次是加水量,氯化钠浓度影响最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 h,每200 g鲜叶加水量1400mL,氯化钠浓度25g/L。

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0.083%。

关键词:马缨丹;精油;正交试验;提取工艺中图分类号:TQ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945-03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Essential Oil from Lantana camara L.ZHANJia-hong,MARui-jun,LIUZhi-cong(DepartmentofBiology,HanshanNormalCollege,Chaozhou521041,Guangdong,China)Abstract: EssentialoilwasextractedfromLantanacamaraL.bythemethodofsteamdistillation.TheoptimumextractionprocessforessentialoilwasinvestigatedbyL9(34)orthogonaltest.Theresultsshowedthatthe major affectingfactorwasextractiontime(P﹤0.01),followedbywateraddition,whiletheeffectofNaClconcentrationwasminimum.Theoptimizedextractionprocesswasasfollows,extractiontime, 3 h;wateraddition,1400mL;NaClconcentration,25g/L.Themethodwasstableandpracticable,theextractionrateofessentialoilwas0.083%.Keywords:LantanacamaraL.;essentialoil;orthogonaltest;extractiontechnology外来杂草马缨丹(LantanacamaraL.),又名五色梅、七变花,为马鞭草科马缨丹属常绿小灌木,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现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均有广泛分布,由于马缨丹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它也被视为世界上10种最有害的杂草之一[1]。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_陈圣宾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_陈圣宾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陈圣宾,李振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厦门 361005)【摘要】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

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并给出解释模式。

由于本土动植物对某些外来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比较敏感,外来植物可以利用它的“化学武器”与本土植物竞争,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源菌的感染,从而在与本土物种的相互干扰中占据优势,实现成功入侵。

进一步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化感作用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的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并对今后这方面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化学武器假说;外来植物入侵;化感作用;入侵机制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73(2005)01-069-06 Discussion on allelopathy mechanism of exotic plant invasionCHEN Sheng-bin, LI Zhen-ji (Ecology Institut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the frequency of exotic plants invasions has reached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for exotic plant invasion. There are several hypotheses to explain the plant invasi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explaintation of exotic plant invasion from the allelopathic perspective was further addressed. Compared to exotic plants, native speci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emical compounds released by exotic plants, exotic plants may use “chemical weapon” to interfere with native plants, avoid predation by herbivores and prevent infection from pathogenic microbe so that they hold advantage relative to native species, extend distribution area, and finally achieve successful invasion. Furthermore, the theoretic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from the chemical mechanism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oposed.Key words: Chemical Weapon Hypothesis; Exotic Plant Invasion; Allelopathy; Mechanisms for Plant Invasion.1 引言外来入侵植物不仅对本土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16, 35],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2]。

入侵植物马缨丹对4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

入侵植物马缨丹对4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

入侵植物马缨丹对4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卢向荣;谭忠奇;林益明;柴纬明;周海超【摘要】Lantana camara , Verbenaceae family, is one of the invasive alien plants. Previous study about the allelopathy of L. camara mainly focused on exudates from stem and leaf,however,few study analysed the allelopathy of root exudates. At present,with the increasing of L. camara invasion expands scales,the plant has been expanded into farmland gradually. The aims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allelopathy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water extracts from L. camara leaf and root on the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Vigna radiata ,Brassica campestris , Triticum aestivum and Oryza sativa. Different parts and concentrations of water extracts from L. camara had different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four receiver plants. Except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2 mg/mL) had slight facilitation effects,other higher concentrations (20,50,100,200mg/mL)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effects and the inhibition increased with concentrations. The sensitivity of water extracts from L. camara was different among four tested species,B. campestris was sensitive to allelopathy of L. camara,while O. sativa was not. This study gav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rops aroud L. camara,and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control of current invasions and prevention of future invasions.%马缨丹(Lantana camara)是马鞭草科中一种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植物,为了明确马缨丹对入侵地农作物的化感作用,研究了不同浓度马缨丹叶片及根系水浸液对绿豆(Vigna radiata)、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水稻(Oryza sativ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缨丹不同部位及不同浓度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化感效应不同,马缨丹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低质量浓度(2 mg/mL)轻微促进、中高质量浓度(20,50,100和200 mg/mL)较强烈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效应不断增强.不同作物对马缨丹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油菜对马缨丹的化感作用反应最为敏感,水稻最不敏感.本研究为提高农作物在受马缨丹入侵田地的生长竞争力提供实验依据.【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52)001【总页数】6页(P133-138)【关键词】马缨丹;化感作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作者】卢向荣;谭忠奇;林益明;柴纬明;周海超【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福建厦门 361004;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马缨丹(Lantana camara)又名五色梅、七变花,为马鞭草科马缨丹属常绿小灌木,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马缨丹于1645年作为一种观赏花卉由荷兰引入台湾,后逸为野生[1],现广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香港和澳门等.由于马缨丹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它已被列为世界10种最有害的杂草之一[2].在入侵地,马缨丹大面积侵占牧场、森林、果园、路旁弃荒地和农耕地,排挤替代本地物种,破坏当地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因其植株有毒而严重威胁到农牧业生产和人畜健康[3].化感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根系分泌、茎叶淋溶、植株挥发以及凋落物分解等释放出各种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土著植物的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新生境中顺利地实现定殖和扩散[4-6],已经成为研究入侵机制的重点和热点[7-12].马缨丹的水浸液、挥发油及酚类化合物已被证明对一串红、萝卜、黄瓜以及水葫芦等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3,13-14].前人关于马缨丹化感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茎叶淋溶物上,但关于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研究尚未报道.目前,马缨丹入侵面积不断扩大,已逐步侵入农田.本文以马缨丹叶片及根系为供体材料,选择常见的农作物绿豆(Vigna radiata)、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水稻(Oryza sativa)为受试植物,研究马缨丹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初步探讨其化感作用机理,为进一步阐明外来植物入侵的化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利用马缨丹这种野生植物资源提供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马缨丹叶片及根系采自厦门大学校园后山,采集后蒸馏水洗净,40℃烘干,粉碎,与蒸馏水质量比为1∶5于室温下浸泡48h获得质量浓度为200mg/mL的水浸液,再稀释成质量浓度为100,50,20和2mg/mL的水浸液备用.受体农作物种子为“中绿1号”绿豆、“华油杂62”油菜、“绵麦48”小麦及“冈优188”水稻,均购于江西上饶市农贸市场.1.2 化感作用测定采用种子萌发法[15].供试种子先用10%(质量分数)NaClO溶液消毒2次,蒸馏水洗净.取培养皿垫上滤纸,100℃灭菌2h,冷却后备用.将消毒过的种子按种粒大小每皿放置10~20粒不等,分别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马缨丹叶片及根系浸提液,并以蒸馏水为对照.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5℃,相对湿度80%,12h光照).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种类作物而异.实验过程中,加适量水保持滤纸湿润.每天记录种子萌发状况至种子不再萌发时(绿豆、油菜、小麦及水稻分别为4,6,5及7d),测量根长、苗高和鲜质量.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重复3个培养皿.从每个培养皿中随机挑选10株幼苗进行测量,取平均值为幼苗根长和苗高,其中有须根的植物测量最长根.发芽势为在发芽试验规定期限的最初1/3时间内,种子发芽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萌发率为供试种子的发芽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由此,进一步获得萌发抑制率、幼根及苗高生长抑制率和综合效应(SE)[16]:萌发抑制率=[(对照萌发率-处理萌发率)/对照萌发率]×100%,幼根生长抑制率=[(对照幼根长度-处理幼根长度)/对照幼根长度]×100%,苗高生长抑制率=[(对照苗高长度-处理苗高长度)/对照苗高长度]×100%,综合效应(SE)=(萌发抑制率+幼根生长抑制率+苗高生长抑制率)/3.另外,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的计算方法为RI=T/C-1(T<C)或RI=1-C/T(T≥C),其中,C为对照组,T 为处理组.RI表示化感作用效应大小:RI>0为促进效应,RI<0为抑制效应,其绝对值的大小反映化感作用的强度[17].1.3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采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分析均采用软件SPSS13.0,图利用SigmaPlot10.0绘制.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部位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2.1.1 叶片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表明:叶片水浸液质量浓度为2~50mg/mL时,处理之间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100~200mg/mL时,绿豆、油菜的萌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该浓度范围对油菜的化感作用最强,RI值均达到-1.00.不同浓度叶片水浸液对水稻种子无抑制作用,RI≥0.00,表现为促进或无影响(图1(a)和(b)).叶片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发芽势的影响比萌发率明显,发芽势受水浸液抑制作用随其浓度升高而升高.在质量浓度2~20mg/mL之间,2种农作物的种子发芽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较高质量浓度(≥50mg/mL)处理下,油菜、绿豆、小麦的化感作用依次由强到弱,RI<-0.50,发芽势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图1(c)和(d)).图1 马缨丹叶片水浸液对4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water extracts from leaf of L.camaraon the seed germination in four receiver plants2.1.2 根系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在根系水浸液质量浓度2~200mg/mL范围,绿豆、小麦、水稻的萌发率与对照组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化感效应较弱(|RI|<0.35),其中绿豆和小麦表现低促现象(图2(a)和(b)).根系水浸液质量浓度为2~50mg/mL时,油菜、小麦、水稻的发芽势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感效应极小,绿豆在水浸液质量浓度超过20 mg/mL时,发芽势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RI<-0.48.水浸液质量浓度在100~200mg/mL,绿豆、小麦、水稻的发芽势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油菜在100mg/mL时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2(c)和(d)).由图1和图2可知,马缨丹叶片、根系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存在差异,在同一浓度下抑制效应总体呈现如下规律:叶片>根系,发芽势>萌发率.2.2 不同部位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图3为马缨丹叶片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2mg/mL叶片水浸液对绿豆和小麦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对油菜、水稻具有低促作用.20mg/mL叶片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绿豆、油菜幼苗长度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质量浓度50~200mg/mL,绿豆、油菜和小麦幼苗长度均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RI值在-1.00~-0.43;水稻在叶片水浸液为质量浓度200mg/mL时,长度才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一浓度水浸液下,油菜对马缨丹叶片水浸液反应最为敏感,水稻最不敏感.图4为根系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对绿豆、小麦幼苗生长水浸液具有“低促高抑”效应,而对油菜和水稻只是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20 mg/mL时,绿豆和油菜的幼苗长度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质量浓度≥50mg/mL时,小麦与水稻的幼苗长度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3 不同部位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的综合效应从表1,2数据可知,在实验所设浓度梯度下,马缨丹叶片和根系水浸液对绿豆、油菜、小麦和水稻的抑制作用为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在低质量浓度(2mg/mL)时,叶片水浸液对油菜和水稻具有促进作用,根系水浸液对绿豆和小麦具有促进作用.在水浸液质量浓度20~200mg/mL,4种农作物的综合效应值中油菜最大,水稻最小,这说明不同植物对马缨丹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油菜对马缨丹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水稻最不敏感.在高质量浓度(200mg/mL)时同一作物间综合效应表现为叶片水浸液大于根系水浸液,水稻除外.图2 马缨丹根系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water extracts from root of L.camaraon the seed germination in four receiver plants表1 马缨丹叶片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的综合效应Tab.1 Water extracts from leaf of L.camaraon the synthetical effects of four receiver plants注:“-”表示促进作用,0,2,20,50,100,200为叶片水浸液质量浓度(mg/mL).?表2 马缨丹根系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的综合效应Tab.2 Water extracts fromroot of L.camaraon the synthetical effects of four receiver plants注:“-”表示促进作用,0,2,20,50,100,200为根系水浸液质量浓度(mg/mL).?3 讨论1)本研究表明马缨丹叶片及根系水浸液对绿豆、油菜、小麦、水稻具有化感作用.马缨丹水浸液对4种农作物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在中高质量浓度(20,50,100和200mg/mL)中具有较强烈的抑制效应,并且随着水浸液浓度的上升其化感效应不断增强,这与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结果类似[10,18-21].在萌发指标中,受体作物种子的发芽势在同浓度下受影响程度大于萌发率,表明发芽势可能是衡量化感作用更敏感的指标.马缨丹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直接影响幼苗生长,4种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变化趋势类似于种子发芽势.这说明马缨丹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这种化感潜力将严重影响植物对地上及地下资源的竞争能力,导致植物吸水,吸肥,争取阳光的能力降低,干扰植物幼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也许是马缨丹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2)马缨丹水浸液对农作物表现低促现象,这说明在低浓度下水浸液可能主要起营养作用,化感作用很微弱,并且抑制效应可能被抵消.随着浓度升高,化感物质逐渐增多,化感效应越明显,逐渐起主导作用.这与许多研究结果类似[20,22-23].可见,化感物质起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尤其是在自然条件下,外来植物向土壤中释放的化感物质浓度只有达到了一定作用阈值,才会对周围的伴生植物产生抑制效果[24].3)不同农作物对马缨丹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油菜对马缨丹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这与朱宇林等[25]、范雪涛等[23]、高兴祥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水稻最不敏感.不同作物对马缨丹的化感作用敏感程度不同,其确切原因还不清楚.4)马缨丹叶片、根系的化感效应对4种农作物各不相同,影响呈现如下规律:叶片>根系.叶片作为马缨丹植株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含有较多的化感物质,因此叶片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有研究表明,茎秆、根系主要承担机械支持和物质输导的功能,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相对较低,化感效应偏弱[27].本实验所用的水浸液仅仅是马缨丹根系和叶片的粗提物,马缨丹化感物质的具体成分、合成与释放途径、浓度有效作用阈值及综合利用等还缺乏相应的研究报道,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科学实验,以更好地揭示马缨丹的化感作用对植物的作用机理及其利用价值.【相关文献】[1]王朋,梁文举,孔垂华,等.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707-711.[2]Ghisalberti E ntana camara L.(Verbenaceae)[J].Fitoterapia,2000,71:467-486.[3]全国明,章家恩,徐华勤,等.入侵植物马缨丹不同部位的化感作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02-106.[4]Callaway R M,Aschehoug E T.Invasive plants versus their new and old neighbors:amechanism for exotic invasion[J].Science,2000,290:521-523.[5]Bais H P,Vepachedu R,Gilroy S,et al.Allelopathy and exotic plant invasion:from molecules and genes to species interactions[J].Science,2003,301:1377-1380. [6]吴锦容,彭少麟.化感——外来入侵植物的 Novel Weapons[J].生态学报,2005,25(11):3093-3097.[7]朱慧,马瑞君,陈树思,等.高寒草场主要牧草对黄帚橐吾水浸液化感胁迫的生理响应[J].草业学报,2007,16(5):102-106.[8]丁璞,赵秀琴.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1,18(6):735-738.[9]孔垂华,徐效华,梁文举.水稻化感品种根分泌物中非酚酸类化感物质的鉴定与抑草活性[J].生态学报,2004,24(7):131-1322.[10]刘爱荣,张远兵,张雪梅,等.空心莲子草水浸液对黑麦草和高羊茅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7,16(5):96-101.[11]郭晓霞,邬彩霞,沈益新.毛苕子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J].草业学报,2007,16(2):90-93.[12]田梅,侯扶江.3种植物枯落物水提液对达乌里胡枝子幼苗生长的作用[J].草业科学,2009,26(1):45-49.[13]刘少群,贾正晖.马缨丹叶片水提物与挥发油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02,22(2):185-188.[14]易振,张茂新,凌冰,等.马缨丹及其酚类化合物对水葫芦生长的抑制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637-1640.[15]曾任森.化感作用研究中的生物测定方法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1):123-126.[16]李美,高兴祥,高宗军,等.艾蒿对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J].草业学报,2010,19(6):114-119.[17]Williamson G B,Richardson D.Bioassays for allelopathy:measuring treatment response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s[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1988,14(1):181-188.[18]梅玲笑,陈欣,唐建军.外来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植物的化感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379-2382.[19]黄红娟,张朝贤,孟庆会,等.外来入侵杂草假高粱的化感潜力[J].生态学杂志,2008,27(7):1234-1237.[20]何衍彪,张茂新,何庭玉,等.飞机草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60-63.[21]张开梅,石雷,姜闯道,等.紫茎泽兰对金毛狗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化感作用[J].草业学报,2008,17(2):19-25.[22]万欢欢,刘万学,万方浩.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4种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1):130-134.[23]范雪涛,马丹炜,于树华,等.辣子草对3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J].环境与科学技术学报,2007,30(10):7-8.[24]Weidenhamer J D.New approaches for the analyse of allelochemicals in soil [J].Allelopathy Journal,2007,19(1):135-142.[25]朱宇林,谭萍,陆绍锋,等.桉树叶水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1):134-137.[26]高兴祥,李美,高宗军,等.外来物种小飞蓬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5):46-51.[27]黄高宝,柴强,黄鹏.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再认识[J].草业学报,2005,14(2):16-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棱 , 有 纵槽 和倒 钩 壮 短 刺. 具 茎枝 呈 正 四方 型 , 毛 , 常具 有 向下 弯 的皮 刺 . 叶对 生 , 被 通 单 叶片 卵 形 , 少 有 卵状 椭 圆形 . 面披 糙 毛 , 两 先端 渐 尖 , 部 心形 或 圆形 , 下 延 , 基 稍 边缘 具 钝 锯齿 n . 状花 序 呈伞 房 状 , 。 头 顶
维普资讯
第 2 1卷 第 1期
20 0 8年 3月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 然科学版) 自
Jun l f H ia om l nvri ( aua S in e o ra an nN r a U ies y N trl c c ) o t e
维普资讯
8 8
海 南师 范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20 0 8焦
生或 腋生 , 多数小 花 , 萼管状 , 具 花 花冠 高脚掌状 , 色或橙 黄色 , 黄 开花后 不 久转变 深红 色 , 内具短 绒毛 , 蕊 4 雄
枚, 内藏 ; 房 2室. 果 肉质 , 形 , 形 或椭 圆形 , 时绿 色成 熟 后紫 黑 色. 子 核 球 卵 幼
有用 植 被 引 进 的 , 5 占 8% . 称 为 世 界 十 大 恶 性 杂 草 的 马缨 丹 ( a tn o aaL ) 就 是 作 为 观 赏植 物 被 L na acl r .。 n
人 为引 进后 逸 为 野生 。 而 泛滥 成 灾 的外 来 杂草 . 进
1 马 缨 丹 形 态 特 征 描 述
Vo121 . No 1 .
M a .2 08 r 0
入侵植 物 马缨丹 (a tn a r) 侵状况 及 L na acmaa入 入侵 机理研 究概 况 与展望
林 英 ,戴 志聪 ,司春 灿 ,杜 道 林
( 海南 师 范大 学 生 物 系 , 南 海 I 7 18 海 = 15 ) /5
马缨 丹 ( . o aa , 鞭 草 科 ( eb n ca ) 马 缨 丹 属 ( a t a , 绿 灌 木 , L cl r ) 马 n V re ae e , L na ) 常 n 因树 体 微 有 异 味 和花 色
彩 多 变 , 又 叫五色 梅 ( 北 )五 彩 花 ( 故 华 , 福建 ) 臭 草 、 意草 ( 东 、 西 、 、 如 广 广 福建 )引 直 立灌 木 或 藤 状灌 木 , . 茎
所 谓 生 物入 侵 , 指 当非 土 著种 进 入 一 个过 去 不 曾分 布 的地 区 , 能 存 活 、 殖 , 成 野 化 种 群 。 种 是 并 繁 形 其
群 的进 一 步 扩散 已经 或 将要 造 成 明显 的 环境 和经 济后 果 , 一过 程 称 为 生 物 入 侵 …. 这 当今 世 界 , 随着 国际 贸 易 和旅 游业 的 快速 发展 , 物入 侵 不 断 加 剧 . 物入 侵 不 仅会 给人 类 造 成 难 以估 量 的经 济 损 失 , 生 生 同时 也 会 破坏 本地 的生 态 系统 平衡 , 当地 的 生态 系统 及 生 物 多样 性 构成 极 大 的威 胁 , 影 响 仅次 于生 境 的丧 失 给 其 而 位居 第 2位 _. 而生 物入 侵也 已被列 为 当今 世 界 最 为棘 手 的 3大环 境 难 题 ( 物入 侵 、 2因 生 全球 气 候 变 化 和生 境 破坏 ) 一 , 断 引起 世界 各 国 的广 泛关 注. 中植 物 入 侵 又是 研 究 生 物入 侵 问 题 的 主要 对象 ] 之 不 其 .
在全 世 界 3 0万 种 维管 植 物 中有近 1 %可 能是 入 侵种 . 些 入 侵 种 的入 侵 途 径 是 多种 多 样 的 , 的是 有 0 这 有 意 引入 , 的是 偶 然 引入 , 大 多 数 与人 类 活 动 有关 , 如 在 我 国 的 1 8种 外 来 杂 草 中 , 6 有 但 例 0 有 3种 就 是 作 为
摘 要 : 着 国际 贸 易和旅 游 业 的快 速 发展 。 随 生物 入 侵 不 断加 剧. 入侵 途 径 多种 多样 . 的是 有
有 意 引入 , 的是 偶 然 引入 , 大 多数 与 人 类 活动 有 关 . 产 美洲 热 带地 区的 马 缨 丹 ( a t ac - 有 但 原 L na a n
力强 , 易形 成优 势种 群 、 多种 生物 型 ) 生境 的 可入侵 性 ( 、 气候 特征 、 生态位 的存 在 、 空 天敌 的缺 乏 )
以及 人 类 活动 和 干扰 的 影 响等 3方 面分析 了其入 侵 成 功 的 原 因 ,还 对 马 缨 丹入 侵机 理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提 出 了展 望 .
关 键词 : 侵植 物 ;马缨 丹 ( a tn o aaL ) 入 侵 状 况 ;生物 学特 征 ;入侵 机 理 入 L na aCz r .; n 中图分 类 号 : 5 . S7 99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8 4 (0 8 O — 0 7 0 17 — 7 72 0 )10 2 0 —1 0
基 金 项 目: 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0 6 0 4 ; 育 部 新世 纪优 秀人 才支 持 计 划 、 育 部科 学技 术研 究 重点 项 目(0 17 ; 国 3 2 0 2 )教 教 2 4 5 )
海 南 省 5 5人 才 计 划 支持 项 目 1 通讯 作 者
m  ̄ ., 是 作 为观 赏植 物 人 为 引进 后 逸 为野 生 , 而泛 滥成 灾 的外 来 杂草 . 较 系统 介绍 了马 oaL )就 r 进 在
缨 丹 的形 态特征 、 全球 入 侵 状 况及 危 害 的基 础 上 , 一 步从 其 入 侵 力 ( 应 力 、 殖 力极 强 , 争 进 适 繁 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