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植物地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合集下载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doc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doc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doc外来入侵植物是指从其原产地引进至一个新生态系统中的非本地物种植物,它们在新环境中的生存、繁殖和扩散能力显著高于本地植物种类,形成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的威胁。

下面分别从危害和入侵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1. 生物多样性破坏。

外来入侵植物对原生植被的侵占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本土植物的数量减少、植物群落构成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失,最终对整个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外来入侵植物往往是具有较强适应环境能力的强势植物,会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迅速侵占原有土地和水源,导致生境的破坏和荒漠化的加速。

3. 农业损失节大。

一些外来入侵植物恰恰是农业害草,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它们还能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地、水分、养分、阳光等资源,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4. 经济损失节大。

外来入侵植物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如旅游业受损、水利设施损坏、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健康危害等等。

1. 强适应环境能力。

外来入侵植物在其原生境内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而在新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天敌和竞争植物等自然限制因素,这些植物会变得更加强势,从而迅速占据原植被的空间和资源。

2. 生理、生态优势。

外来入侵植物往往具有生理、生态上的优势,如短生命史、高速扩张、广泛适应性、一般具有更高的营养水平。

他们具有成团生长等特性,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占据原有植物的空间,形成密闭的植物群落,从而排挤原有植被和物种。

3. 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也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传播源之一,比如对船只的污染和贸易对外来种的扩散等,都可能带来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

总之,外来入侵植物是一种威胁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生物入侵现象,需要我们对其防范和保护生态环境,切实防止其对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

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

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生态威胁与对策引言入侵植物是指从其自然分布地区引入到非本地生态系统中,并以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在新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群。

这些入侵物种对原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

本文将对入侵植物的定义、特点、机制和对策进行解析。

一、入侵植物的定义入侵植物是指人类意外引入或非法引入非本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其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使其在新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些植物种群可以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二、入侵植物的特点入侵植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快速生长:入侵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繁殖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建立自己的种群并迅速占据生态位。

2. 强适应性:入侵植物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

3. 繁殖策略多样:入侵植物通过多种方式繁殖,如种子传播、根茎扩张和萌发等。

4. 性别系统多样:入侵植物中的一些物种具有多样的性别系统,包括雌雄异株和雌雄同株等。

5. 生物化学特性:入侵植物通常产生一些特定的生物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三、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包括生物学特性、生态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1. 生物学特性:入侵植物通过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如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建立种群。

2. 生态因素:入侵植物能够在新环境中占据生态位,与原生植物竞争资源并形成种间竞争关系。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国际贸易、旅游、园艺种植等,促进了入侵植物的引入并扩散,进一步加剧了入侵现象。

四、入侵植物的生态威胁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原生物种的灭绝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等。

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入侵植物能够改变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破坏原生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

2. 原生物种的灭绝:入侵植物通过竞争和传播病害等方式,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物种入侵是指物种从原来没有生存的地区进入,并开始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一部分。

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本地物种的替代、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地区经济的影响。

物种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进贸易:人类将外来物种带入本地,可能是由于商业、食物和观赏目的。

2、自然扩散:某些物种会自然扩散到未入侵过的地区。

3、人为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会造成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破坏,也会加快物种入侵的速度。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改变原有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加重或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防止物种入侵的主要措施有:
1、引进检疫。

在超越本地的引进植物和动物时,必须对外来物种进行严格的检疫,以防它们带来伤害。

2、建立禁止区。

建立永久禁止区,可以防止当地物种替代,从而使当地物种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3、保护环境。

人们应当建立和恢复自然保护区,以维护和保护本地的生态平衡。

4、减少污染。

减少对当地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是指不属于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由人类活动引入并在新环境中成功繁殖的生物。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多,给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对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进行浅析。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们可能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当地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外来植物入侵者会通过竞争光、水和养分等资源来抑制当地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入侵生物可能引入新的病原体,对当地生物造成疾病的传播,如鳞翅目昆虫传播的虫媒病毒。

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破坏性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甚至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永久性损失。

外来入侵生物对经济和社会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外来入侵生物会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它们可能以农作物为食,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一些外来入侵生物可以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给城市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外来入侵生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如传播疾病和引起过敏反应。

为了防止和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及时发现和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的信息,可以提前采取控制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

建立规范的入境检疫制度,加强对进出口物品的检疫工作。

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危害的认识,减少人类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

外来入侵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往往跨越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为了防止和控制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监测和预警,建立规范的入境检疫制度,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教育,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利益。

外来入侵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

外来入侵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

外来入侵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外来入侵生物是指非本地物种侵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生物种类。

这些入侵生物可以是动物、植物、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它们通过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或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到达新的地理区域。

外来入侵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有多种,下面将详细说明这些原因。

1. 生态系统破坏:外来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物种通常没有天敌,可以迅速繁殖并占领当地生态位,从而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或减少。

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可以通过抑制当地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改变土壤化学性质,破坏当地植被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变化会对土壤侵蚀、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 经济损失:外来入侵生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们可以破坏农作物、园艺植物和林木,导致农业和林业产量下降。

此外,它们还可能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外来入侵生物还可能对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因为它们可能破坏旅游景点的原生生物群落,减少吸引游客的吸引力。

3. 竞争和掠夺:外来入侵生物通常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掠夺性,可以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的竞争压力。

它们可能争夺食物、巢穴、栖息地或其他资源,从而迫使当地物种减少或迁徙。

例如,外来入侵鱼类可能会争夺当地鱼类的食物资源,导致当地鱼类数量下降。

这种竞争和掠夺行为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4. 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外来入侵生物的存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好处,包括水源保护、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食物供应等。

外来入侵生物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降低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能力。

5.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为外来入侵生物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气候变暖可能使原本无法适应当地气候的物种得以适应并繁殖。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外来入侵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

生态学中的生物入侵:探索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入侵机制与防治策略摘要生物入侵是全球生态系统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定义、影响、入侵机制以及防治策略。

通过分析生物入侵的生态学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期为生物入侵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人类社会经济造成损害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全球生态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生物入侵的影响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入侵会导致本地物种的衰退甚至灭绝,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入侵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捕食本地物种、传播疾病,从而改变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

2.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恢复力。

例如,入侵植物可能会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入侵动物可能会改变食物网结构。

3. 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生物入侵可能对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水葫芦的入侵会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红火蚁的入侵会危害农作物和人类健康。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1. 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入侵物种的繁殖能力、竞争能力、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入侵潜力。

2. 入侵地的环境条件:入侵地的气候、土壤、生物群落等环境条件决定了其对入侵物种的接纳程度。

3. 传播途径:入侵物种的传播途径包括自然传播(如风力、水流)和人为传播(如国际贸易、旅游)。

人为传播是导致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

生物入侵的防治策略生物入侵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措施。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一、背景介绍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活动而将原本不属于某个地区的物种引入到该地区,这些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危害1. 生态环境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原有物种减少或灭绝,影响生态平衡。

例如,外来植物会抢占当地植被资源,造成当地植被减少;外来动物会捕食当地动植物,甚至破坏栖息地。

2. 经济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例如,外来有害昆虫可能会攻击农作物,导致农业收成减少;外来水生动植物可能会影响渔业资源。

3. 社会危害外来物种入侵还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问题。

例如,某些有害昆虫可能会危害人类健康,某些外来动物可能会攻击人类。

三、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对可能存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2.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掌握其生态特征和适应能力等信息,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制定防治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外来物种入侵,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例如,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4. 严格检疫管理加强对进出口货物、旅客和邮件等的检疫管理,避免将携带有害生物的货物或者人员引入到本地区。

5.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四、结语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以防治。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制定防治策略、严格检疫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是指原本自然分布于其他地区的生物种群通过人为活动进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带来危害的种群。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竞争优势:外来入侵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往往能够迅速适应新环境并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美洲红松松毛虫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后,对当地松树种群的繁衍和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

2. 疾病传播:某些外来入侵生物可以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给当地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南美洲热带蚊子入侵北美地区后,传播了多种疟疾和登革热等疾病。

3. 环境破坏:外来入侵生物可能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水蓼入侵湿地地区后迅速繁殖,形成厚密的蓼草地,抑制其他湿地植物的生长,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 加强防控意识:加强对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相关部门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和理解。

提倡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2.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掌握入侵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应对措施。

3. 强化立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控制责任。

加强对入侵物种的进口、贸易和种植的监管,限制其传播和扩散。

4. 采取生物防控措施:根据入侵物种的特点和生态习性,采取相应的生物防控措施,如引入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控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繁殖能力。

5. 进行物种清除和生态恢复:对已经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采取物种清除措施,如人工捕捉、化学杀灭等。

进行生态修复和管理,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状态。

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立法和监管,采取生物防控和物种清除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和控制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1、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改变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

2、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6%;其中13种主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3.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健康和安全4.无序杂交种质丧失: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造成遗传污染。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内因)(1)适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

(2)繁殖能力强: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繁殖,可避免或少受火等因素的干扰,难以清除;B、靠种子进行系繁殖的,生产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动物、风等),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短,种群增长快,生殖时间短,克服寒冷的蛰伏期短。

(3)对资源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

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1)被入侵的环境:栖息地相似,环境中光、温度、水分、营养和金属元素等。

(2)需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蚂蚁等)、风等。

(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季节性干旱等气候变化,等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1)人为有意引入。

(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

(3)由旅客、轮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物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1、外来种在原起源地的分布范围。

• 2、个体生态学方面的特性。

• 3、生活史。

• 4、繁殖率。

• 5、开始引进的个体数量。

• 6、干扰对其的影响四、控制/防除外来种的方法1、物理法:即采用人工清除、机械清除、遮光等物理方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

2、化学法:采用化学药品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3、生物控制法:采用引入或种植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4、综合防除法:即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五、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半数以上是陆生植物,有一半是无意引入的。

中国现有外来植物有800多种,有40%以上来自美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

危害较大的有紫茎泽兰、薇甘菊、互花米草、水葫芦、凤眼莲等,多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六、广州常见外来入侵植物1.薇甘菊•科名:菊科•学名:Mikania micrantha •别名:小花假泽兰•原产地:中美洲•形态特征:叶对生,三角状卵形,基部心形•生活习性:多年生草质藤本,兼有性或无性繁殖,生长快•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攀援能力强,能短时间覆盖其它植物,致其死亡,严重威胁乡土植物及森林生态系统;还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它植物的生长。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果园、空旷地。

2.飞机草•科名:菊科•学名:Eupatorium odoratum •别名:香泽兰•原产地:中美洲•形态特征: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基出3脉•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种子多•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粮食作物及果树等,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它植物的生长,叶有毒。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

3.假臭草•科名:菊科•学名:Eupatorium catarium •别名:•原产地:南美洲•形态特征:叶对生,卵圆形至菱形,三脉,花蓝紫色。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极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土壤肥力,危害作物及果树生长,分泌有毒恶臭物质。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果园。

4、豚草•科名:菊科•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别名:艾叶破布草•原产地:北美洲•形态特征:下部叶对生,上部互生,2-3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多•广州常见地点:路边、荒地•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花粉危害人体。

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氮和磷,造成土壤干旱贫脊,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叶子中含有苦味物质和精油,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质量变坏,带有恶味。

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豚草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源。

[5.加拿大蓬•科名:菊科•学名:Erigeron canadensis •别名:小白酒草,小飞蓬•原产地:北美洲•形态特征:叶密集,披针形,边缘有疏锯齿。

•生活习性:一二年生草本,种子繁殖•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作物、果树、茶树的生长,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它植物的生长。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路旁、空旷地、果园等。

6.三叶鬼针草•科名:菊科•学名:Bidens pilosa •别名:鬼针草•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叶对生,三出复叶,花黄色•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常见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空旷地等。

7.藿香蓟•科名:菊科•学名:Ageratum conyzoides •别名:胜红蓟•原产地:中南美洲•形态特征:单叶对生,有全株有毛,花蓝色•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空旷地等。

8.意大利苍耳•科名:菊科•学名:Xanthium italicum •别名:•原产地:北美洲和欧洲南部•形态特征:叶有3条主脉,果刺上有刚毛•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幼苗有毒。

•广州常见地点:田间、路边、荒地、湿润草地、空旷地等。

9.钻形紫菀科名:菊科学名:Aster subulatus•原产地:北美洲形态特征: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红色。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随风散布。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及生态系统景观。

•广州常见地点:河岸、路边、洼地、湿润草地、空旷地等。

10.银胶菊科名:菊科学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别名:满天星•原产地:美国、墨西哥•形态特征:叶2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白色•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路边、荒地、果园、空旷地、海或河边等。

11.羽芒菊科名:菊科•学名:Tridax procumbens •别名:兔草•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单叶对生,边缘锯齿或浅裂,头状花序白色。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种子及地下芽繁殖•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降低生物多样性。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田边、荒地、果园下、空旷地、海边、沙地等。

12.野茼蒿•科名:菊科•学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别名:革命菜•原产地:热带非洲•形态特征:叶互生,边缘锯齿,头状花序粉红或橙红色。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果具冠毛,随风散布。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果园、蔬菜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林下、路旁、荒地、水沟边、空旷地等。

13.金腰箭•科名:菊科•学名:Synedrella nodiflora •别名:节节菊•原产地:热带非洲•形态特征:叶对生,头状花序小,花黄色。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林下、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等。

14.三裂叶蟛蜞菊•科名:菊科•学名:Wedelia trilobata •别名:南美蟛蜞菊•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叶对生,常3裂,花黄色。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生长快,种子及营养繁殖能力强。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园圃杂草,排挤本地植物,影响生态景观及环境。

•广州常见地点:成片生长于林下、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等。

15.孔雀草•科名:菊科•学名:Tagetes patula •别名:小万寿菊、杨梅菊、臭菊、红黄草•原产地:墨西哥•形态特征:羽状复叶对生,头状花序顶生。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植物多样性和森林恢复。

•广州常见地点:路旁、花坛、庭院、山坡荒地等。

16.互花米草•科名:禾本科•学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别名:•原产地:美国东海岸•形态特征:多年生高杆草本,根系发达,繁殖力强。

•生活习性:植株耐盐、耐淹•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堵塞航道、诱发赤潮、威胁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滩涂养殖。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海岸潮间带。

17.蒺藜草•科名:禾本科•学名:Cenchrus echinatus •别名:•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秆扁圆形,总状花序顶生。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随人及动物传播。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有害杂草,影响农作物及果树产量,刺苞可伤人。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低海拔耕地、路旁、荒地、山坡、空旷地、海滨沙地等。

18.两耳草•科名:禾本科•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别名:•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秆扁,总状花序2枚,呈叉状开张。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靠种子及匐匍茎繁殖。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有害杂草,影响农作物及果树产量。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低海拔潮湿地、路旁、荒地、林缘等。

19.地毯草•科名:禾本科•学名:Axonopus compressus •别名:大叶油草•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秆扁,总状花序2-5枚,呈指状排列。

•生活习性:多年生中生禾草,靠种子及匐匍茎繁殖。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排挤本土植物,危害较小。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开阔草地、路旁、荒地、林下等。

20.红毛草•科名:禾本科•学名:Rhynchelytrum repens 别名:•原产地:南非•形态特征:圆锥花序开展,粉红色。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繁殖及适应能力强。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影响生态环境。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河边、路旁、山坡草地等。

21.棕叶狗尾草•科名:禾本科•学名:Setaria palmifolia •别名:•原产地:非洲•形态特征:植株高大,叶片宽2-6cm,圆锥花序松散。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繁殖及适应能力强。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一般性杂草,影响乡土植物生长。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农田、路旁、果园、林缘等。

22.银合欢•科名:豆科•学名:Leucaena leucocephala •别名:白合欢•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二回偶数羽状复叶,花序球形,白色。

•生活习性:灌木或小乔木,种子及营养繁殖。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乡土植物生长。

•广州常见地点:生长于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

23.簕仔树•科名:豆科•学名:Mimosa sepiaria •别名:光荚含羞草•原产地:热带美洲•形态特征:枝生刺,二回羽状复叶,花序球形,白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