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doc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doc外来入侵植物是指从其原产地引进至一个新生态系统中的非本地物种植物,它们在新环境中的生存、繁殖和扩散能力显著高于本地植物种类,形成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的威胁。
下面分别从危害和入侵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1. 生物多样性破坏。
外来入侵植物对原生植被的侵占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本土植物的数量减少、植物群落构成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失,最终对整个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外来入侵植物往往是具有较强适应环境能力的强势植物,会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迅速侵占原有土地和水源,导致生境的破坏和荒漠化的加速。
3. 农业损失节大。
一些外来入侵植物恰恰是农业害草,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它们还能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地、水分、养分、阳光等资源,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4. 经济损失节大。
外来入侵植物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如旅游业受损、水利设施损坏、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健康危害等等。
1. 强适应环境能力。
外来入侵植物在其原生境内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
而在新生态系统中,由于缺乏天敌和竞争植物等自然限制因素,这些植物会变得更加强势,从而迅速占据原植被的空间和资源。
2. 生理、生态优势。
外来入侵植物往往具有生理、生态上的优势,如短生命史、高速扩张、广泛适应性、一般具有更高的营养水平。
他们具有成团生长等特性,使得它们能够快速占据原有植物的空间,形成密闭的植物群落,从而排挤原有植被和物种。
3. 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也是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传播源之一,比如对船只的污染和贸易对外来种的扩散等,都可能带来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
总之,外来入侵植物是一种威胁人类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生物入侵现象,需要我们对其防范和保护生态环境,切实防止其对生态系统、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

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入侵植物的名词解释:生态威胁与对策引言入侵植物是指从其自然分布地区引入到非本地生态系统中,并以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在新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植物种群。
这些入侵物种对原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
本文将对入侵植物的定义、特点、机制和对策进行解析。
一、入侵植物的定义入侵植物是指人类意外引入或非法引入非本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其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使其在新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这些植物种群可以对原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二、入侵植物的特点入侵植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快速生长:入侵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和繁殖能力,使其能够快速建立自己的种群并迅速占据生态位。
2. 强适应性:入侵植物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
3. 繁殖策略多样:入侵植物通过多种方式繁殖,如种子传播、根茎扩张和萌发等。
4. 性别系统多样:入侵植物中的一些物种具有多样的性别系统,包括雌雄异株和雌雄同株等。
5. 生物化学特性:入侵植物通常产生一些特定的生物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三、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包括生物学特性、生态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1. 生物学特性:入侵植物通过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如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建立种群。
2. 生态因素:入侵植物能够在新环境中占据生态位,与原生植物竞争资源并形成种间竞争关系。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国际贸易、旅游、园艺种植等,促进了入侵植物的引入并扩散,进一步加剧了入侵现象。
四、入侵植物的生态威胁入侵植物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原生物种的灭绝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等。
1.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入侵植物能够改变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破坏原生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
2. 原生物种的灭绝:入侵植物通过竞争和传播病害等方式,导致原生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机制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称为入侵物种)从其原来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机制涉及到入侵物种的扩散、适应性、竞争、生殖和生态位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入侵的机制。
一、扩散机制生物入侵的首要步骤是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利用不同的机制和途径来扩展其分布范围。
其主要机制包括人类介导的传播、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
1. 人类介导的传播人类经济活动是促进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通过交通运输、贸易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方式,加速了物种间的扩散速度。
例如,人类通过船只、飞机等工具跨越国界,无意中将入侵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带入新地区。
2. 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利用自然力或其他物种的运输来扩散自己。
例如,某些种子能够附着在动物的毛发或羽毛上进行传播;某些昆虫可以随风飘散到远处。
3. 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通过主动移动来达到扩散的目的。
例如,一些入侵植物通过生长茎、根茎或分枝的方式,不断向周围环境扩展自己的范围。
二、适应性机制适应性是入侵物种成功侵入新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存活并繁衍后代。
1. 快速繁殖相较于当地物种,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
它们能够迅速占领资源,使自己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增加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2. 广泛的适应性入侵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忍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位。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找到适合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三、竞争机制生物入侵往往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将当地物种挤出生态位等方式,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压制或消除当地物种。
1. 资源竞争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水源等。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数量增加。
2. 功争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综述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摘要】: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维持下去。
本文从入侵植物的原生活地特征的研究,入侵途径和过程,相对于入侵地区原有物种的自身优势,以及其对入侵地区的危害还有如何防治、预防入侵植物等方面综述了入侵我国的入侵种的入侵机制的研究与进展并重点阐述入侵中的研究以及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入侵、土著种、入侵种、生态危害。
过去500年来尤其近200年来全球入侵物种的数目增加了几个数量级,如今全球几乎没有几个区域没有受到外来种(尤其是入侵种)的影响,生物入侵也改变了固有的生物区系并对某些物种的地理起源提出了挑战。
其已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我国学者丁建清等(1995)在国内首次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 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至2011 年底,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生物入侵由于其普遍性及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性而备受社会的关注,其构成了生物安全方面的主要内容。
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生物入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植物入侵,并形成了许多更新理论,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成果,为植物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土著种、外来种与入侵种人们在谈论生物入侵时, 对土著种、外来种、入侵种等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甚至常常将其混淆。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生物入侵,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几个主要名词的内涵加以说明。
土著种( native species ) 或本地种( indigenous sp e2cies) 是指分布在原生地( native range) 的物种,即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即在其自然占领的或无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引种也能占领的分布区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入侵的入侵途径、影响因素和外扩散机制

从以上5类入侵途径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是由于人 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因 而生物入侵完全可以看成是人 类所造成的全球变化之一。
2021/4/8
二、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因素
(一)影响外来物种入侵的外部因素
1.光照
植物的外来种受光照的影响。群落的林冠层透光率 的强弱,影响植物外来种的生存,林内的光线弱, 只有那些耐阴种可能入侵存活。
一般认为栖息地受到干扰有利于生物入侵的发生。人类 进入生态系统的频率与外来物种入侵的机会存在相关性。 人类的频繁活动常常会干扰生态系统,从而给外来物种 的入侵带来机会,今年来已有实验证据表明干扰越强烈, 入侵越易发生。
6.新栖息地群落生物多样性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对抵抗外来种的入侵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物种组成丰富的群落较物种组成简单的群落对生物 入侵的抵抗能力要强。如在云南和四川已造成严重危害 的外来物种紫茎泽兰,其入侵的就是大面积的退化草地。
2021/4/8
2.入侵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1)缺乏天敌的控制
外来种在新栖息地的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 是失去其天敌的控制。但最近的研究表明, 生物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缺乏天敌的 控制是某些外来种成功的主要原因,对另 一些外来种来说则不是,有时即使成功的 引入天敌,也无法控制外来种,如紫茎泽 兰。
5.动物的个体迁移、迁飞、成虫的飞翔
举例:原产于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的四纹豆象,通 过成202虫1/4/8飞翔进行近距离传播。还有美洲斑潜蝇…
(二)气流扩散
1.尘状扩散体
在依赖气流散布的生物中,有很多是通过产生微小 散布体来实现的。这些植物的种子的质量一般在 0.003~0.01mg之间。
2.囊状扩散体
2021/4/8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研究进展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机理研究进展杨如意;昝树婷;唐建军;陈欣【摘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植物,侵入我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外对其入侵机理已有许多研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进展,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点、入侵地环境的可入侵性、化感效应以及植物与土壤的反馈作用等4个方面综述了其成功入侵的机理,分析和评价了各种机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生物入侵是一个涉及多个营养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入侵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强大的入侵能力、高度的抗逆性、对本地植物和土传病原菌的化感抑制、入侵地环境的脆弱性以及菌根真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协助在入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天敌释放并未使其获得更大竞争优势.【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10页(P1185-1194)【关键词】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机理;化感作用;植物-土壤反馈作用【作者】杨如意;昝树婷;唐建军;陈欣【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24100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芜湖,24100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与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为菊科(Asteraceae)一枝黄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
现已成功侵入欧洲中西部、亚洲大部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入侵杂草[1-2]。
加拿大一枝黄花于1935年作为庭院花卉引入我国上海、南京等地,随后逸生至野外,成为恶性杂草,现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2-3]。
外来植物的特征、入侵过程及几种入侵机制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6、空位生态位假说 当生境中出现空生态位时,有利于入侵。相反入侵则会失败,因为生 境所有的生态位都被本地种占据了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7、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入侵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氮沉降、生境片段 化以及对扰动规律的改变都促进了入侵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8、人类活动 可以对环境造成突然的、剧烈的影响的一切干扰因素都在促进外来种 的入侵起主要的作用 火灾、洪水、农业生产、家畜的取食,或者湖泊、河流水体中营养或 者盐份发生改变都可以引起外来植物的入侵
入侵植物的特征
1、拥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 2、种子成熟时间短 3、对异质性环境有很强的形态可塑性 4、具有高的生长速率以及高资源利用效率
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1、引入(introduction) 物种传播到其原产地以外的区域并在此区域成功建群 2、定植 (colonization) 此外来物种成功繁殖,其种群在入侵地扩散并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 3、归化(naturalization) 入侵物种在入侵地形成永久的群落,其与入侵地的本地种共存,相互 依赖,相互协调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2、多样性阻抗假说 本地物种多样性贫乏的群落更容易受到外来种入侵 群落中本地种的丰度越高,留给外来种的可利用性的资源越少,因此 外来种入侵的可能性越小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3、进化增强竞争力假说 在入侵地,由于天敌的缺乏,自然选择会倾向于选择提高竞争能力而 减少防御牧食的基因型,而且外来植物会依据新环境的不同情况选择增加 营养生长还是繁殖来将竞争能力最大化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1、天敌逃逸假说 一个外来植物在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区域后,由于其脱离原产地协同进 化的自然天敌(如竞争者、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的控制作用,而本地竞 争种的专一性天敌几乎未发生转移,且本地广食性天敌对本地种的影响大 于对入侵种的影响,形成了竞争释放,从而导致外来种分布范围的扩大和 多度的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概述摘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不同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也将拥有自己的一套生理生化机制。
在众多的植物中,入侵植物之所以能够很好的适应它们的侵入地,抢占先前该地植物的生存空间,甚至是对本土植物造成伤害,最终破坏当地的生态结构,当然与它们各自独特的入侵机制有关。
随着时间的发展,生态系统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入侵植物为了成功入侵它们的入侵机制当然也变化着。
关键词:入侵植物环境1 生物入侵的概念与危害1.1 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外来物种被引入新的生境中,并对新生境、本地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具有入侵性的生物叫做入侵生物【1】。
1.2 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分4方面:破坏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本地种灭绝与消失;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威胁让人体健康【2】。
2 入侵植物的机制外来植物被引入、定居在新栖息地后,通过自身生物潜力的发挥建立种群,潜伏或扩散爆发,与新栖息地的环境和生物建立起复杂的关系,外来物种能否入侵成功,与其生物学特性、新居地的抗干扰能力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1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征成功的外来种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因子的,即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它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占据一定得生态位。
使得某种入侵植物能够成功成为入侵的原因有很多。
在进行干旱胁迫对假臭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假臭草在干旱胁迫下,体内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及分配、光合蒸腾、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表明其体内抗旱机制多种多样,能够适应多种生境,可能是其成势入侵植物的原因之一【3】。
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与入侵也有关系。
南美蟛蜞菊最初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引进的,在逃逸为野生后,以其旺盛的生长、繁殖能力和生存竞争使种群不断扩大、蔓延,成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
在此过程中,克隆繁殖起这重要作用【4】。
对于某些入侵植物来说,它们不是只是具有单一的繁殖方式,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它就具有种子和地下根状茎两种繁殖方式【5】,多种繁殖方式不仅加快了入侵植物的繁殖速度,也有利于他们度过不同的生长环境,最终达到繁殖的目的。
缨丹繁殖能力也很强,具有性及无性繁殖的能力,通过有性繁殖实现长距离传播、通过无性繁殖实现领域扩散,从而成功入侵【6】。
光照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影响入侵植物,剑叶金鸡菊的生物量分配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也表现出可塑性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7】。
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是以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某个地方也许在某一年突遇干旱或洪涝,对于一些植物来说他们可能会因此致死,而对于入侵植物来说,他们在水分的胁迫下当然是拥有自己的调控机制。
薇甘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虽然在土壤含水量1 0%~20%、空气相对湿度在20%一30%的水分胁迫下,薇甘菊幼苗的生长,净光合速率、量子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被抑制。
但水分迫3天后,胁迫的薇甘菊幼苗开始出现生长分化,30%的幼苗出现高生长现象,扩大了薇甘菊的适生范围【8】。
对于一些入侵植物而言,它们的种子产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调查上海地区的粗糙一枝黄花发现,平均每株有近1500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中又能长出14枚种子,因此,一株可以形成2万多粒种子【9】。
对于一些入侵植物它们的种子也具有高度可塑性,如郭水良等对金华地区北美车前连续5年的定点调查发现,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加,单株产种子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第5代株产量仅为定居时的1/1763。
种群密度的增加,意味着个体间竞争的加剧,个体用于营养生长的能量相应增加,从而使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10】。
一些形态学的特征也是植物入侵成功的原因。
水浮莲在自然条件下,水浮莲可以生长到lm。
叶基生,广肾形或阔卵形,一般宽5~15cm,长20~40cm,斜向上长出,成株时一般具有6~7片叶,叶片深绿有光泽,叶脉多而密集,纵向分布,叶柄中部膨大成葫芦状,中间由海绵组织填充,内部可贮存空气,使整个植株得以漂浮在水面,形成漂浮植毡层。
根为须根系,形状如柔软的羽毛,丛生于植株茎的基部,向下悬垂于水中,在较浅的水域,可以直接插入底泥中吸收营养,一般较新的根为蓝紫色,老根为紫黑色。
花为穗状花序,蓝紫色,有小花6~10朵,漏斗状,花瓣6,雌蕊1,雄蕊6,子房上位,茎中有鞘状苞叶【11】。
在生物学方面,对于入侵植物来说,不同的入侵植物在不同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生物学机制以使自己成功入侵。
就目前而言,对于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较多的就是侵植物的生态幅、繁殖能力、传播能力及传粉能力等。
正是由于入侵植物在这某一方面或是兼具多方面的特性,就使得了某一入侵植物在某地较好的生长繁殖,适应当地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入侵物种的入侵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2.2 入侵植物与土著植物的相互作用入侵植物定居新环境后,与土著生物间的关系很复杂,其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入侵植物和土著植物的种间抑制、土著生物群落对入侵植物的抵抗作用和入侵植物种间的协同作用.对于一些入侵植物来说,当几种入侵植物同时侵入某一环境时,他们会相互配合,协同入侵新环境。
还有一些入侵植物在入侵的过程中甚至与土著植物发生自燃杂交,改变了基因组成,增强了环境适应性,形成了新的物种,如大米草就是互花大米草与欧洲大米草的杂交后代【12】。
像这样入侵物种通过杂交和基因渗入的方式把基因入侵到土著植物的基因库中,造成了土著植物基因型的散失,并将有可能导致土著植物的灭绝,这种杂交很有可能使产生的后代比亲本具有更强的入侵性,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后果【6】。
正是由于这些作用的变化与发展才使得入侵植物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能够成功入侵。
入侵植物压制或排挤本地种以改变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结构,特别是外来杂革,在入侵地往往导致植物区系变得非常单一,对本地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对于植物的成功入侵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素。
某一种植物一旦离开原产地来到新的环境,其化感作用会使本地群落的土著植物难以应。
从而成为排挤和绞杀土著物种的有力武器。
至今已发现的植物化感物质有酚类,萜类,含氮化合物以及聚乙炔和香豆素等次生物质,其中酚类物质为重要的水溶性化感物质【13】。
春一年蓬不同提取方式下的浸提液对油菜、长梗白菜、番茄、黄瓜等4种作物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和幼根生长主要起抑制作用【14】。
土荆介一种原产于热带美洲的植物,后经人类活动裹挟带入我国,1864年首次发现于我国台湾台北的淡水,目前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多生长在路边、河岸、荒地和农田中,并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发育日,威胁着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13】。
茎泽兰对一些豆科、十字花科和禾本科草本植物以及入侵地的伴生植物都具有化感抑制效应。
说明紫茎泽兰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潜力。
这种化感潜力将严重影响周围植物对地上和地下资源的竞争能力,导致植物吸水、吸肥、争取阳光的能力降低,这也许是紫茎泽兰成功入侵和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15】。
紫茎泽兰会引起马属动物哮喘病,烂蹄病,牲畜误食引起腹泻、脱毛、母畜流产、痉挛,甚至窒息而死【16】。
在排除了其他生物对于入侵植物本身的影响下,入侵植物得以更好地扎根。
外来入侵物种与其他植物一样,能够通过根系分泌、雨水淋溶、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等方式释放化感物质进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化感物质,但是外来人侵植物化感作用的地理变化比较明显。
外来入侵物种释放的化感物质除了能够增加土壤中化感物质的含量还能够影响土壤的PH值,影响土壤中的有机碳及有机质,影响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外来入侵植物所释放的化感物质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理生态,如薇甘菊根提取的化感物质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17】。
外来入侵植物的化感物质还能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呼吸等生理过程,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生态活动改变周围环境的资源竞争,影响周围生物。
外来入侵植物不仅能引起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
这种改变可能反过来影响入侵植物,从而有利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的生长和竞争【18】。
有实验表明了外来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氮素同化能力;外来植物入侵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氮素的转化,进而加速了被入侵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因此,较强的氮素同化能力与加速土壤氮素的转化可能是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19】。
同样的,对于一些寄生性入侵植物,他们会促进或抑制寄主的生长。
田野菟丝子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20】。
田野菟丝子可以寄生薇甘菊,能够缠绕在薇甘菊的茎上夺取其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使薇甘菊叶片变黄甚至整株枯死【21】。
2.3 新栖息地环境变化新栖息地的环境变化柄息地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都能在土著生物群落中形成空的生态位,或降低土著生群落的抵抗力,有利于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
另外,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看,全球变化会使气候带范围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物种与资源的分布区域,结果促进入侵。
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延缓草原群落演替的过程,为外来种进入群落提供机会【22】。
种群遗传变异对于入侵植物而言是一种可行的入侵机制。
曾经就有调查表明了相同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不同的生境中,变异性也是各异的【23】。
对于一些入侵植物,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也会改变自身的形态,如喜旱莲子草雄蕊雌化现象【24】。
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原本相同的入侵物种也会由于争夺有利的生存环境而做出形态的变化,如外来入侵植物簕仔树,它们会有不同的叶绿素含量,不同的氨基酸含量,种子形态也发生了差异【25】。
更有入侵植物,由于新环境的到来,在根茎叶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如生态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营养器官适合生态入侵的结构基础主要是通过加强根系的水分吸收和输导功能、提高茎叶的水分贮藏功能、降低茎叶水势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加强叶片的同化作用来实现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迅速生长发育,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态入侵【26】。
趋利避害不仅仅在人类中适用,对于植入来说同样如此。
选择合适的生存环境,拥有便利的入侵途径对于生物入侵也很重要。
在重庆市万州区就有便利的条件利于植物入侵,这里拥有脆弱、简单和交通便利的环境,热带性植物区系环境【27】。
对于环境这样一个因素而言,植物生态适应的方向和途径与环境综合作用中的主导因子密切相关,小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在大尺度环境主导下对植物直接产生作用【28】。
对于一些寄生性的入侵植入而言,要想在某一地方成功入侵,那么在寄生植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中,寄生植物可与寄主发生区域性适应【29】。
通常说入侵植物去适应它要生存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方面入侵植物也能够起到一些生态调控作用。
如凤尾莲对赤潮的生态调控【30】。
入侵植物能够成功成为入侵植物是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入侵植物基本上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