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资料: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侵入种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植物部分图1. 紫茎泽兰(解放草、破坏草)(Eupatoriumadenophorum )。
原产中美州,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台湾,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图2.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景林 图3.空心莲子草(水花生、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原产南美洲,现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图4. 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 为一种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在我国见于东北、华北、华东和湖北图5.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原产欧美洲 地中海地区,现广布世界各地,是我国限制检疫对象,我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各省(区)都曾有过报道图6.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引入我国,分布于我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图7. 飞机草(香泽兰) (Eupatorium odoratum)原产中美洲1934年在云南发现,现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危害多种植物和牧场。
图8. 凤眼莲(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巴西,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河道、破坏水生态系统等。
图9. 假高梁(石茅、阿拉伯高粱)(Sorghum halepense)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分布与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30多种家作物的杂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动物部分图10. 蔗扁蛾(香蕉蛾) (Opogona sacchari)原产非洲,1987年随巴西木进入广州,现传入我国10余个省、直辖市、威胁农作物、果树、名贵花卉等。
【精品推荐】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名单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名单
小编希望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名单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我国是外来入侵物种的重灾区,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下面带您了解一下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第一批名单。
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第一批外来生物入侵的名单,共有16个品种,它们分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石茅、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部分入侵物种的简介
1.紫茎泽兰原产地中美洲,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
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米。
2.薇甘菊原产地中美洲,1884年首次在香港登陆,1984年在深圳发现。
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3.空心莲子草原产地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
全球性入侵物种。
4.豚草分布于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恶性杂草,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案例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案例一、背景介绍外来入侵植物是指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我国,在没有任何自然天敌的情况下,过度繁殖,侵占本地物种生态位,危害生态系统稳定的植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工作逐渐引起关注。
本案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案例。
二、案例描述1. 南京机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项目南京机场作为国内重要的国际机场之一,面临着外来入侵植物的威胁。
为此,南京机场与当地环保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
首先,对机场周边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全面调查,确定了主要危害种类。
其次,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外来生物防治手段,如引进食草动物如兔子、鸡等,以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南京机场外来入侵植物得到了有效控制。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高发区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项目。
项目包括:建立外来入侵植物监测站,实时监测植物生长情况;引进微生物制剂,抑制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案例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防控工作需要多部门合作,共同应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威胁。
其次,防控手段需要多样化,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防控手段。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
最后,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确保防控成果的长期稳定。
四、结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控成果的长期稳定。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附件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目录1.长芒苋 (4)2.垂序商陆 (5)3.光荚含羞草 (7)4.五爪金龙 (8)5.喀西茄 (10)6.黄花刺茄 (11)7.刺果瓜 (13)8.藿香蓟 (14)9.大狼杷草 (16)10.野燕麦 (17)11.水盾草 (19)12.食蚊鱼 (20)13.美洲大蠊 (21)14.德国小蠊 (23)15.无花果蜡蚧 (25)16.枣实蝇 (27)17.椰子木蛾 (29)18.松树蜂 (30)1.长芒苋长芒苋群丛(左上),幼株(右上),雄花序(左下),雌花序(右下)学名: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英文名:Palmer’s Amaranth,Palmer Amaranth,Carelessweed别名:绿苋,野苋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株高0.8~2m。
茎直立,粗壮,有纵棱,无毛或上部散生短柔毛,有分枝。
叶无毛;叶片卵形至菱状卵形,茎上部叶片则常为披针形,长(3~)5~8cm,宽(1.5~)2~5cm,先端钝、急尖或微凹,常具小突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生茎及分枝顶端,顶端常下垂,长7~30cm,宽1~1.2cm,生于叶腋者较为短,呈短圆柱状至头状;苞片钻状披针形,长4~6cm,先端芒刺状。
雄花花被片5,极不等长,长圆形,先端急尖,最外面花被片长约5mm,其余花被片长3.5~4mm;雄蕊5枚,短于内轮花被片。
雌花花被片5,极不等长,最外面一片倒披针形,长3~4mm,先端急尖,其余花被片匙形,长2~2.5mm,先端截形至微凹,上部边缘啮蚀状;花柱2或3。
果近球形,长1.5~2mm,包藏于宿存花被片内,果皮膜质,上部微皱,周裂。
种子近圆形,长1~1.2mm,深红褐色,有光泽。
花果期6~11月。
地理分布:原产美国西南部,现广布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名录

中国的外来入侵植物/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原产地不在我国,由于人们引种或无意中带入。
并在我国大量繁殖,对本地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的植物。
/ \/ \以前因为交通的相对不发达,外来物种主要是通过植物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自然力量传入。
后来,随着交通发达了,不同地域的交往变得越来越方便。
有一些植物作为牧草、饲料、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绿化植物等有意引进,例如:大米草、空心莲子草。
还有,在贸易、运输等过程中一些有害植物也乘虚而入,例如:假高梁。
目前,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银胶菊等。
这些外来植物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
其中包括的植物有: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假高粱。
以下是根据“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和“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名录整理而成。
因博客文章系统的容量有限,故分两个表发布。
\* 注有“ * ”者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公布,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没有的。
** 注有“** ”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没\有的。
*** 注有“ *** ”者来自其他文献。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注有“ * ”者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公布,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没有的。
** 注有“** ”者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信息系统网”没有的。
*** 注有“ *** ”者为来自其他资料。
11。
入侵植物

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
•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①直接导致当地生物物种数量减少;
②间接导致依赖于当地生物物种生存的其他生物 物种的数量减少;③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④当 地环境对火灾、病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 ⑤当地土壤保持和土壤营养改善能力降低;⑥当 地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⑦当地生物多 样性保护能力降低。
• 原产于北美,生长迅速,竞争性强,能在一地很快形 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豚 草开花时会产生大量的呈黄色雾状的花粉。人一旦吸入, 会出现咳嗽、流涕、全身发痒、头痛、胸闷、呼吸困难 等症状,严重的还会诱发肺气肿和哮喘。
• 互 花 米 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
•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 本,生于潮间带。植株 耐盐耐淹,抗风浪。种 子可随风浪传播。根系 分布在60厘米深的滩 涂中,单株一年内可繁 殖几十甚至上百株。
• 原产美国东南部海岸, 现已在美国西部和欧洲 海岸归化。
• 假 高 粱 (Sorghum halepense) , 俗 名 : 石 茅、阿拉伯高粱
• (4)生物防治
• 生物防治是指从外来入侵生物的原产 地引进食性专一的天敌,将有害生物的 种群密度控制在生态和经济危害水平之 下。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防治成本 相对低廉的优点,但产生明显控制效果 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
• (5)综合治理
• 将生物、化学、人工、生态环境管理等 单项技术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弥 补各自不足,达到综合控制入侵生物的 目的,这就是综合治理技术。综合治理 并不是各种技术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 的有机结合,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 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 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但在防除外来生物时, 化学农药往往也杀灭了许多种本地生物, 1975~1985年,加拿大为消灭杉树上的云杉 色卷蛾而喷洒名为Mataci的杀虫剂。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期,渔业和环境专家们推断, Restigouche河中的大西洋鲑鱼数量减少,是 因为杀虫剂中含中有一种名为Nonylphenol的 惰性溶剂。因此对一些特殊环境,如水库、湖 泊,化学农药应该限制使用。
外来物种入侵

2.
3.
第三章 凤眼莲
一、凤眼莲简介
学 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
英文名: Water Hyacinth
中文异名:凤眼蓝、水葫芦 分类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 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 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
薇甘菊
一、薇甘菊简介 学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 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三、危害情况
虽说水葫芦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但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 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 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滇池、太湖、黄浦江及武汉东湖等著名水体, 均出现过水葫芦泛滥成灾的情况,耗费巨资也无法根治。水葫芦给滇池造成损失 的案例是入侵物种危害的经典案例之一。20世纪80年代,昆明建成了大观河 — 滇池—西山的理想水上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从市内乘船游览滇池、西山。但90年 代初,大观河和滇池里的水葫芦疯长成灾,覆盖了整个河面和部分滇池的水面, 致使这条旅游路线被迫取消,在大观河两岸兴建的配套旅游设施只好废弃或改做 其他用途,大观河也改建成地下河。这些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由水葫芦造成的 生态损失却很难估量。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 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凤眼莲主要在中国南方分布; 由于北方河流有冻结期,凤眼莲无法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 和它的自然选择进化,其危害区有向北拓展的趋势。入侵最严重的地区,最早被 报道的有滇池,其它还有太湖流域等。2009年6月央视报道了水浮莲对福建闽江 流域水口电站和沙溪口水电站的巨大压力,在库区已经形成数万亩的水浮莲聚集 带,壮观之极,犹如茫茫草原,人工打捞需要2个月以上,对发电航运和生态环 保构成极大压力。水浮莲的疯长和水电发展饱和、大坝过多、水体流动缓慢、水 体富营养化、COD含量严重超标有关。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植物入侵是全球环境领域的一大挑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也面临着外来入侵植物的严重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在中国境内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目前,中国已经有大约500种外来植物在本土生长并且蔓延。
这些外来入侵植物来自不同地区,如亚洲、欧洲和美洲等。
一些外来入侵植物已经广泛分布,并且快速扩张,对当地的原生物种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水葫芦、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入侵了许多湖泊和河流,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而秋茄、三角杏等陆生植物则入侵了农田和林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有效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中国外来植物入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
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及时发现和控制入侵物种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2. 研究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外来植物入侵研究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有一些研究在进行,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对于入侵机制、入侵规律、入侵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此外,有关外来植物入侵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 缺乏全面的管理措施:当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的管理措施还不够全面和有效。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术机构开展了一些防治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的片面性和不协调性。
另外,外来植物种群的控制和治理工作中也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外来植物入侵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是避免和防止植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关键领域的监测,采用新技术手段,建立预警网络等,可以提高对外来植物入侵的掌握和应对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羽芒菊 科名:菊科 学名:Tridax procumbens 别名:兔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征:单叶对生,边缘锯齿或浅裂, 头状花序白色。 •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种子及地下芽 繁殖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降 低生物多样性。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田边、荒地、果 园下、空旷地、海边、沙地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
• (1)人为有意引入。 • (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 • (3)由旅客、轮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 物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 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 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一)外来种定居方面的特性
• 1、外来种在原起源地的分布范围。
六、广州常见外来入侵植物
• 飞机草
• • • • • • • 科名:菊科 学名:Eupatorium odoratum 别名:香泽兰 原产地:中美洲 形态特征: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基出3脉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种子多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粮食作物及果树等, 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其它植物的生长,叶 有毒。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
• • • • • • 科名:菊科 学名:Wedelia trilobata 别名:南美蟛蜞菊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征:叶对生,常3裂,花黄色。 生活习性:多年生草本,生长快,种子 及营养繁殖能力强。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园圃杂草,排挤本 地植物,影响生态景观及环境。 • 广州常见地点:成片生长于林下、路旁、 荒地、山坡、空旷地等。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 2、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其中13种主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00 多亿元。 • 3、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健康和安全
• 4、无序杂交种质丧失: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 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造成遗传污染。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
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内因)
• • • • • •
野茼蒿 科名:菊科 学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别名:革命菜 原产地:热带非洲 形态特征:叶互生,边缘锯齿,头状花 序粉红或橙红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果 具冠毛,随风散布。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果园、蔬菜产 量。 • 广州常见地点:林下、路旁、荒地、水 沟边、空旷地等。
• 外来种的入侵通常需要经过传入、入侵、定居和繁殖传播 等几个阶段,只有当外来种能够繁殖传播时,才能造成危 害。因此,在外来种能够繁殖传播之前进行控制处理最有 效(代价小,成果大)。 • 外来种入侵定居之后有一个长的滞后期,且需要一个关键 的最小面积,所以对外来种的控制,应在滞后期和其达到 最小面积之前进行。 • 熟悉外来种的特性,了解其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进 行生物控制时著种,native species): 自然起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地区的物种。 • 外来种(extotic species):非自然起源于某一 特定地域或地区的物种。 • 隐秘种(cryptogenic species):难以界定的乡 土种或外来种的种类。
确定乡土种和外来种的标准
• • • • • •
加拿大蓬 科名:菊科 学名:Erigeron canadensis 别名:小白酒草,小飞蓬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征:叶密集,披针形,边缘有疏 锯齿。 • 生活习性:一二年生草本,种子繁殖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危害作物、果树、 茶树的生长,分泌化感物质,抑制邻近 其它植物的生长。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 路旁、空 旷地、果园等。
(四)控制/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 1、物理法: 即采用人工清除、机械清除、遮光等物理 方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
• 2、化学法:采用化学药品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 法。
• 3、生物控制法:采用引入或种植其他生物(包括植物、 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 植物的方法。 • 4、综合防除法:即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综合 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二)阻止外来种新的入侵和扩展
• 要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引入有入侵性的植物,对已定 居的入侵植物要阻止其进入新的地区。具体有: • 1、各海关和边防检查站加强检疫工作。 • 2、对入侵性大的植物的特性及易遭入侵的生态系 统的脆弱性加以研究,研究出有效的检测、管理和 控制方法。
(二)阻止外来种新的入侵和扩展
意大利苍耳 科名:菊科 学名:Xanthium italicum 别名: 原产地:北美洲和欧洲南部 形态特征:叶有3条主脉,果刺上有刚 毛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幼 苗有毒。 • 广州常见地点:田间、路边、荒地、湿
• • • • • •
钻形紫菀 科名:菊科 学名:Aster subulatus 别名: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征: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头 状花序红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随 风散布。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及生 态系统景观。 • 广州常见地点:河岸、路边、洼地、湿 润草地、空旷地等。
• 假臭草
• • • • • 科名:菊科 学名:Eupatorium catarium 别名: 原产地:南美洲 形态特征:叶对生,卵圆形至菱形,三脉, 花蓝紫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极高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土壤肥力,危害 作物及果树生长,分泌有毒恶臭物质。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荒地、果园。
• (1)适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 • (2)繁殖能力强: • 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繁殖,可避免或少受 火等因素的干扰,难以清除; • B、靠种子进行系繁殖的,生产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 (动物、风等),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 短,种群增长快,生殖时间短,克服寒冷的蛰伏期短 。 • (3)对资源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
• • • • • •
银胶菊 科名:菊科 学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别名:满天星 原产地:美国、墨西哥 形态特征:叶2回羽状深裂,头状花序 白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 作物产量。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路边、荒地、 果园、空旷地、海或河边等。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简曙光 博士/研究员(教授)
2013年5月17日
报告提纲
• 一、乡土种、外来种及入侵种 •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 四、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及控制
• 五、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 六、广州常见外来入侵植物
一、乡土种、外来种及入侵种
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
• (1)被入侵的环境:栖息地相似,环境中光、 温度、水分 、营养和金属元素等。
• (2)需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 蚂蚁等)、风等。
• (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非健康的生态系 统)。 • (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 季节性干旱等气候变化,等等。
• • • • • • • •
三叶鬼针草 科名:菊科 学名:Bidens pilosa 别名:鬼针草 原产地:热带美洲 形态特征:叶对生,三出复叶,花黄色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常见杂草,影响作 物产量。 • 广州常见地点:路边、荒地、山坡及田 间、空旷地等。
• • • • • •
• • • • • •
豚草 科名:菊科 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别名:艾叶破布草 原产地:北美洲 形态特征:下部叶对生,上部互生,2-3 回羽状分裂,裂片条形。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多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花 粉危害人体。 • 广州常见地点:路边、荒地
• • • • • •
金腰箭 科名:菊科 学名:Synedrella nodiflora 别名:节节菊 原产地:热带非洲 形态特征:叶对生,头状花序小,花黄 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影响作物产量。 • 广州常见地点:林下、路旁、荒地、山 坡、空旷地等。
• 三裂叶蟛蜞菊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给当地物种、生态环境、生 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或不利影响 的外来物种。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及其入侵机制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 1、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通 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 改变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导 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破坏或污染生态环 境。
藿香蓟 科名:菊科 学名:Ageratum conyzoides 别名:胜红蓟 原产地:中南美洲 形态特征:单叶对生,有全株有毛,花 蓝色 • 生活习性:一年生草本,种子繁殖率高 •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恶性杂草,影响作 物产量。 • 广州常见地点:林缘、路边、荒地、山 坡及田间、空旷地等。
• • • • • •
• 1、化石证据
• 2、历史证据 • 3、栖息地
• 4、地理分布
• 5、移植频度 • 6、遗传多样性
• 7、生殖方式
• 8、引种方式 • 9、同寡食性昆虫的关系
(Webb, 1985; Prestent, 1986)
(二)外来种与入侵种
外来种:没有给当地物种、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 林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如有些外来种还会带来 一些益处或有利影响(如生态、经济效益等)的外来物 种。如甘蔗、红 薯、土豆、玉米、高粱、辣椒、洋葱等。
• 3、建立全国性的联络网,报道有关外来种的入侵情况, 促进外来种的监测与管理。 • 4、加强公众(尤其是出国的旅客)宣传教育,让民众了 解外来种的危害及特性,并自觉地参与对外来种的管理或 控制。 • 提供可取代外来种的乡土种,鼓励人们在绿化造林、园艺 栽培是使用乡土种,严禁使用入侵性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