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

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

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外来入侵植物是指迁移至某一地区的非本地植物,其在目标地区快速繁殖并产生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我国目前存在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和生态影响,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些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生态环境和当地植物种群状况。

同时,我们搜集了大量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成果。

此外,我们还专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取他们对外来入侵植物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存在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水蓼、杂草、美国落叶松等。

这些外来种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有的已经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水蓼是我国常见的水生外来入侵植物。

其繁殖力强,容易在水体中快速扩散。

水蓼能够抑制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杂草则是陆生外来入侵植物的代表,其繁殖速度极快,容易占据当地植物的生存空间,导致当地农作物产量下降。

而美国落叶松则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外来入侵树种,其侵占了本土树种的生长空间,破坏了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防范措施针对外来入侵植物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防范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外来入侵植物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防止外来入侵植物的扩散。

2.加强科学研究:增加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科研投入,深入探索其生态影响机制和生物防治方法,为有效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外来入侵植物的引进和管理,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问题的认识,增加其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合理种植和个人防范。

五、结论外来入侵植物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 facing的一项重要挑战。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1.引言外来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被引入了其原生地外的地区,并且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的现象。

这种入侵现象不仅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威胁,还对农业、林业、渔业和公共卫生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经济和环境损失。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的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提供科学依据和措施,有效防范和应对这一问题。

2.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分类及特征根据调查研究,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可以分为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两大类。

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入侵植物物种,如紫茉莉、水蓑衣、澳洲落叶松等,以及一些入侵动物物种,如杜父鱼、黑松鸡等。

这些物种具有快速繁殖和适应能力强,能够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占据并扩张生存空间。

同时,它们还常常通过损害本土物种的竞争能力或病毒传播等方式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影响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和经济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们对本土物种的生态位造成了威胁,存在竞争和摧毁的可能。

其次,入侵物种带来的病毒、寄生虫等疾病会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

此外,外来生物入侵还会对农林牧渔等经济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以农业为例,入侵植物物种会抢夺本土作物的生长空间,降低本土农作物产量。

4.防控与应对策略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外来生物入侵,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边境检疫,阻隔入侵物种的传入。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早发现和评估潜在入侵物种的风险。

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入侵物种的认知水平,并开展相关的生态修复和控制工作。

5.结论外来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生态系统和经济产业带来了巨大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其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的应对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生物入侵调查报告(一)

生物入侵调查报告(一)

生物入侵调查报告(一)生物入侵调查报告1. 概述•目的:调查生物入侵现象以及其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

•背景: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非本地物种)经人为活动引入并在新环境中迅速扩散的过程。

•重要性: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对农业、林业和水生态系统等经济产业也造成重大损失。

2. 调查方法文献研究•收集和研究关于生物入侵的相关文献,包括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和政府公报等。

田野调查•定期走访调查特定区域,观察和记录可能存在的外来物种和其影响。

•使用专业设备和标准方法进行样本采集和数据记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揭示生物入侵的现状和趋势。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调查结果。

3. 调查结果生物入侵现状•列出已确定的外来物种和其分布情况。

•描述这些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生态系统影响•总结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强调生物入侵导致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经济影响•详细说明外来物种对农业、林业、水产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的影响。

•指出相关经济损失和潜在风险。

4. 建议和预防措施监测与预警•加强生物入侵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新的生物入侵物种。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生物入侵的防治管理。

•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认识,倡导环境保护观念。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生物入侵信息交流和合作。

•学习他国的防控经验,制定共同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合作计划。

5. 结论•强调生物入侵是一项严峻的环境和经济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

•提出进一步研究和调查的方向,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物入侵现象。

以上是本次生物入侵调查的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 生态学,青岛266003)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 283<2006 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

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外来入侵物种 <alien invasive species )是指在被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未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种群结构,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较高的生存空间占据持久力的物种,它们在引入地区可能导致经济的、环境的危害,或对人类健康有害 <Wagge and Reaser,2001 ;高贤明和庄平,2004)。

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因素 <Species SurvivalCommission,2000 )。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愈加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 种,外来昆虫 32 种,外来微生物 23 种<柏成寿,2004)。

1 外来入侵物种概述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自 20 实际 801 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

2003 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 59 万批,解惑有害生物 48139 批1900 多种。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报告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

外来入侵物种指的是原本非本地生物被引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是针对外来入侵物种情况的报告。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具有快速繁殖和适应力强的特点,以及对当地物种的竞争、掠食和捕食,会导致当地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例如,在我国的淡水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如水葫芦、异种鱼类等,对当地鱼类和植物的生存与繁殖造成了巨大威胁。

其次,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值得关注。

生态系统功能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外来入侵物种破坏了当地的生境结构和生态位,导致物种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改变。

这可能会破坏食物链、能量流动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比如,外来植物入侵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影响了土壤的营养循环和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外来入侵物种还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许多外来入侵物种对农作物、林业和渔业等经济领域造成了重大损失。

它们带来的病虫害、生态环境破坏以及限制当地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等,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利益。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其扩散。

其次,需要建立起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以便更有效地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总的来说,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的研究、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外来物种入侵调研情况汇报

外来物种入侵调研情况汇报

外来物种入侵调研情况汇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结果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
入侵主要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其中以外来植物和外来昆虫的入侵情况最为严重。

这些外来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城市及农田等地方,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
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压制和排挤,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二是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利用,甚至引发生态灾害;三是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农作物、林木和畜禽养殖等经济活动造成损失,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最后,我们调研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措施。

调研结果显示,外来物种入侵的
防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外来物种入侵的迹象,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二是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治理力度;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加强防控工作,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构建美丽的家园。

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10-1 张秋霞100914042暑假时看电视,由山东卫视打造的《调查》栏目中正在播放名为《调查:外来物种入侵食人鲳咬伤市民》(/2012/07/25/3797000.shtml)的新闻调查,立即引起了我的关注。

于是开始对家里的人进行询问,再借助于网络等工具查询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代表性物种以及身边的常见物种。

以至于对于一个学习生物的学生来说,听到外来物种入侵不至于说不出一句话来。

【百度名片】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世界上最有害的十大外来入侵物种集锦一、泛滥成灾的亚洲鲤鱼亚洲鲤鱼,又称为银鲤,可以长成重量超过100磅的大鱼,但这是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的。

最初,引进它是为了清理美国南部鲶鱼池的海藻。

由于数量增多,一些鲤鱼溜进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在这里,它们迅速泛滥成灾。

在暑假看《新闻联播》时也注意到,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经常上演一幕幕“人鱼大战”,过多的亚洲鲤鱼抢夺了河流中其他生物的营养以及氧气等资源,于是造成了物种趋于单一的境况。

在中国,鲤鱼能够做成极其美味的佳肴,但由于过度捕捞,而几乎绝迹。

所以在美国中部,有许多渔民开始捕捞银鲤,经过加工处理后卖往中国。

这场水产业的灾难最终通过商业捕捞转化为经济利益。

二、食肉的蛇头鱼因为这种鱼的头部外形和蛇非常类似,因此西方人称之为“蛇头鱼”。

一旦蛇头鱼在池塘或湖泊出现,它们将吞噬掉任何它们可以找到的东西。

外来入侵物种的八百字研学性学习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的八百字研学性学习报告

外来入侵物种的八百字研学性学习报告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这种情况不太乐观。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登陆”成功,就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所以需要格外重视。

要根据外来入侵生物的强大生命力特性,研究其利用价值,“驯化”外来物种,这将有助于控制其蔓延和发展,并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我国已经认识到生物入侵的严重形势,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同时当前还应该加强的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引进外来物种的安全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分析外来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建立对生态系统、环境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识别、防治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培训。

在防止外来生物入侵方面要单独立法,从源头做起,从初期做起,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同时,要对人们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使其有守法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信息网络、参加国际研讨会进行讨论和交流,看各国外来生物入侵趋势,对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较大的动物、植物、昆虫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生物入侵的预防必须要有前瞻性,应该建立监测、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来构成依整套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体系,一旦预测到什么物种近几年来可能会入侵某地区,就要及早了解,早采取措施,防止传入,并做好一旦进入我国,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

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外来入侵物种<alien invasive species)是指在被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能够未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种群结构,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及较高的生存空间占据持久力的物种,它们在引入地区可能导致经济的、环境的危害,或对人类健康有害<Wagge and Reaser,2001;高贤明和庄平,2004)。

在全球范围内,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因素<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2000)。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愈加严重,外来入侵物种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

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

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

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

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

这些因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给我国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200亿元,目前已升至2000亿元。

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其中,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宋晓丰和叶桂峰,2008;李伟丰,2007)。

2.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共有283种,其中微生物19种,占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总种数的 6.7%;水生植物18种,占总种数的6.4%;陆生植物170种,占总种数的60.0%;水生无脊椎动物25种,占总种数的8.8%;陆生无脊椎动物,占总种数的11.7%;两栖爬行类3种,占总种数的1.1%;鱼类10种,占总种数的3.5%;哺乳类5种,占总种数的1.8%。

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

这些因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给我国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200亿元,目前已升至2000亿元。

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其中,每年对美洲斑潜蝇一项的防治费用,我国就需4.5亿元<宋晓丰和叶桂峰,2008;李伟丰,2007)。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造成一些本土物种的遗传漂变,对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危害。

根据2003年,我国公布环保总局和科学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称>>1主要入侵植物:1,紫茎泽兰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

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

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

(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2,空心莲子草学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 1.5-2.5m。

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

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原产地:南美洲。

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

(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

(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

(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

(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

(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

(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3,凤眼莲学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Solms鉴别特征: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茎具长匍匐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宽卵形,宽卵形至肾状圆形,光亮,具弧形脉。

叶柄中部多少膨大,内有多数气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较大,中部具有黄斑.蒴果卵形.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无性为主,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方式,植株数量可在5天内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产生300粒种子,种子沉积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于水库,湖泊,池塘,沟渠,流速缓慢的河道,沼泽地和稻田中.原产地:巴西东北部。

现分布于全世界温暖地区.中国分布现状: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

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

覆盖水面,影响生活用水。

滋生蚊蝇.控制方法:(1>人工打捞。

(2>专食性天敌昆虫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

(3>除草剂在短时间内有效. 2主要入侵动物:1,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Drury>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原产地:北美洲.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

秋冬季人工挖蛹。

喷施溴氰菊醋,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2,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g fulica鉴别特征:贝壳长卵圆形,深黄色或黄色,具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

脐孔被轴唇封闭,壳口长扇形。

壳内浅蓝色螺层数为 6.5-8。

软体部分深褐色或牙黄色,贝壳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色,黏液无色.生物学特性:喜栖息于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6-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食性杂而量大,幼螺多为腐食性.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寿命长,可达5-7年.抗逆性强,遇到不良环境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除原产地外,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扩散速度很快.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除人为主动引入外,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包装箱等传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传播.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这种螺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控制方法: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