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下达标训练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作业手册(4)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章 作业手册(4)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作业(四)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时间 / 30分钟一、选择题1.图K4-1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点的示意图,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地的时间为( )图K4-1A.8时B.9时C.15时D.16时图K4-2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图K4-22.此时北京时间是( )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3.有关①②③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②点大于③点D.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①点大于②点世界时(格林尼治时间)是以观测地球运动为基础的时间系统。

科学家发现,由于地球运动的变化,世界时的1秒正在变长。

为保证钟表的时间与地球运动相协调,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为全球时钟增加1秒,即“闰秒”。

图K4-3为此次世界时“闰秒”调整示意图。

据此回答4~6题。

图K4-34.此次“闰秒”调整时正值北京时间( )A.2016年12月31日15时59分60秒B.2017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C.2016年12月31日15时43分60秒D.2017年1月1日7时43分60秒5.“闰秒”是由于地球( )A.公转速度加快B.自转速度加快C.公转速度减慢D.自转速度减慢6.“闰秒”调整后三日内( )A.北京6时后日出东北方向B.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增高C.正值我国冬至到小寒之间D.南极大陆极昼范围扩大在由智利瓦尔帕莱索驶往悉尼的轮船上,船员看见太阳从海面落下时,桅杆的影子朝向东北方,此时是北京时间14时20分。

据此完成7~8题。

7.该轮船所在的经度可能是( )A.95°EB.175°EC.5°WD.170°W8.此时,位于赤道上且在西半球又处于白天的范围,占赤道的( )A.1/6B.1/12C.1/24D.1/36图K4-4是北京市某中学老师10月29日在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南方拍摄的照片。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答案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自转方向(1)侧视图(如图A):自西向东。

(2)俯视图: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2.自转周期(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余各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①产生: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②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③意义:影响人类的起居作息。

(3)昼夜界线——晨昏线。

①自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如图乙中的AP ︵,图丙中的BP ︵。

②自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如图甲中的AB ︵,图乙中的BP ︵,图丙中的AP ︵。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①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而不同经度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②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2)区时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该时区的区时,如东八区以120°E 的地方时作为区时。

(3)日期分界线①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

其位置不固定,会随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

②人为日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大致以180°经线为“今日”和“昨日”的分界线,该线在地球上的位置固定不变。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如上图所示)(3)产生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微点1地球自转方向只有一个虽然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有差异,但这并不代表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的方向只有一个,即自西向东。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后限时集训(四)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247页)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纬线L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00千米/时,纬线L2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是1 320千米/时。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差异和原因为()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平坦,自转线速度大1.A 2.A[第1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v=111×15×cosΦ(Φ为所在纬度)千米/小时,该区域自转线速度为1 300~1 320千米/小时,而中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为837~1 447千米/小时,故图示区域位于中纬度。

又因为图中越往北自转线速度越小,按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的规律可知,越往北纬度越高,即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

第2题,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除了纬度之外,还有海拔,在同纬度条件下,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 北京时间2015年某月27日10时31分,我国在M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七号卫星送入太空,下图为该卫星发射当日所在半球光照图,据此完成3~5题。

【:21490018】3.遥感二十七号卫星发射升空的月份最有可能是()A.1月份B.6月份C.8月份D.10月份4.上图所示时间比遥感二十七号卫星发射升空时间()A.早1个小时B.早2小时31分C.晚2个小时D.晚5小时29分5.遥感二十七号卫星升空时,27日占全球的范围为()A.1/3 B.不到2/3C.超过2/3 D.3/43.C 4.B 5.B[第3题,由材料可判定图示半球为北半球,根据图示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为极昼现象,可以排除1月份和10月份;6月27日,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与图示情况不符。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1章 第4讲 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配套试题(含解析)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讲地球的自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是()。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更替答案 A2.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A.23小时56分B.24小时0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答案 D(2014·太原模拟)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回答3~4题。

3.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A.12月22日6时B.6月22日18时C.12月22日18时D.6月22日6时4.若DF为晨线,此时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在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A.20°W向东至160°E之间B.0°向东至160°E之间C.160°W向东至20°E之间D.0°向东至180°之间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若AB为昏线,则H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

再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可知为北半球夏至日。

第4题,若DF为晨线,则图中0°经线地方时为0时,其以东直至180°经线范围为23日;而东半球为20°W以东到160°E的范围,因此符合条件的选项为B。

答案 3.D 4.B(2014·泉州模拟)右图中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据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Q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C.为晨线D.为晨线6.此时北京时间为()。

A.6日12时B.7日12时C.6日24时D.5日12时解析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该图中心为南极点。

由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可知Q点及P点所在经线是日期分界线,而表示晨昏线,把地球平分为昼、夜两半球,P点所在经线平分其中一个半球,据此可知P点所在经线为0时经线,Q点所在经线是180°经线;Q点与P点经度相差120°,根据经度数增大方向可判断P点的经度为60°W。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98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练习4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520298

第4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2020·某某省某某模拟改编)摄影中的长时曝光技术,可以将移动物体的运动轨迹记录下来。

下图是一X使用长时曝光技术拍摄的星轨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C )A.照片上的星轨方向为自西向东B.所有恒星视运动均顺时针运行C.图幅内恒星视运动角速度相等D.弧形轨迹圆心所在方向为正东2.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 D )A.20时3分56秒B.20时56分4秒C.19时3分56秒D.19时56分4秒[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使天体在天空中产生视运动,因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故照片上的星轨是以地轴指向的南天极或北天极为圆心向地球自转相反方向做圆周运动的,其中北边天空逆时针运动,南边天空顺时针运动;图中非弧形轨迹为流星、飞机航行灯划过的轨迹。

地球自转一周,星轨也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约需24小时,故图幅内恒星视运动角速度相等,故选C。

第2题,观测者于某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某颗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位置和方向不变,一个恒星日是23时56分4秒,则第二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这颗恒星的时间是19时56分4秒。

(2021·某某省某某市模拟)敦煌(北纬39°40′—41°40′,东经92°13′—95°30′)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漏箭浮在水面上,上面有刻度,随着水位变化,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

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称为“漏刻改箭”。

下图为漏刻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 C )A.昼夜不断更替B.太阳高度变化C.昼夜长短变化D.存在黄赤交角4.如敦煌具注历日显示“昼60夜40”,则该日敦煌日落时的地方时为( B )A.18时B.19时12分C.19时28分D.21时5.下列地区最适合采用敦煌具注历日的是( B )A.某某B.C.某某D.某某[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可以指示时间的流逝”判断“漏刻改箭”主要与时间变化有关;昼夜不断更替虽能体现出时间流逝,但是每天24小时是固定的,根本没必要“改箭”,昼夜长短变化会导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出现差别,材料中“漏箭上刻度固定,不能伸缩,需要经常更换”可判断古人“漏刻改箭”是因为昼夜长短变化。

高考复习(3):课时作业:必修1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解析版)

高考复习(3):课时作业:必修1 第二章 行星地球 第4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解析版)

高考复习(3)课时作业必修1 第二章行星地球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1.若图中的中心天体P为北极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照片拍摄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B.该照片是地球公转的反映C.照片中的恒星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D.照片中的恒星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解析】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无法看到北极星,A错误;恒星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B错误;北极上空俯视地球是逆时针自转,故恒星视运动是逆时针,C错误、D正确。

答案D2.若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30°,估测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可能是A.30分钟 B.60分钟 C.120分钟 D.24小时【解析】因每颗恒星视运动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所以其角速度约为15°/h,若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30°,则需要花费2小时,故这张照片的曝光时间可能是2小时,即120分钟。

答案C 沿地表面向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河流左岸,右手方视为河流右岸。

读“某一平直河流剖面图”,完成各题。

3.若该河为平直河道,剖面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则该河位于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右岸受到侵蚀,北半球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所以该河位于北半球。

答案B4.若该河自西向东流动,河堤需要特别加固的是 A.北岸 B.南岸 C.东岸 D.西岸【解析】若该河自西向东流动,南岸为右岸,河流主要侵蚀南岸,所以河堤需要特别加固的是南岸。

答案B 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

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

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

5.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答案】B6.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

读图,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答案】D某岛国面积700多平方千米,由170多个岛屿组成,其首都是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尽管可能遭遇飓风,但美丽的珊瑚、大片的椰林和新年第一缕阳光,仍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迎接新年。

2022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习题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习题含答案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地球表面太阳高度相等的点的连线称为等太阳高度线,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等太阳高度线形成同心圆结构。

右图是某时刻地球表面的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甲、乙两点均位于20°N。

完成1~2题。

1.该日,等太阳高度线会()A.整体向东移动B.整体向西移动C.同心圆结构缩小D.同心圆结构扩大2.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地方时早于6时B.丙地正处于极夜状况C.丙、丁两地纬度差150° D.乙、丙、丁处于同一经线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11时,8名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峰(28°N,87°E),开展各项测量工作。

2020年5月27日13时22分,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各项测量工作完成。

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时()A.富士山上晨光初露B.安大略湖烈日当空C.几内亚湾夕阳西下D.莱茵河岸子夜繁星4.与山麓相比,珠峰峰顶()A.日出时刻较晚B.自转线速度略大C.日落时刻较早D.自转角速度略小人们在野外可以借助手表辨别方向(只适用于北半球):如下面左图所示时针对准太阳所在方向,其与12时的角平分线即为南北方向。

下面右图为我国部分城市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上述方法需要依据()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6.若手表显示的时间为北京时间,下列城市中使用该方法辨别方向误差最小的是()A.杭州B.西安C.成都D.哈尔滨北京时间2019年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27°N,102°E)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颗卫星与此前发射的20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运行,适时提供服务,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覆盖能力和服务性能。

据此完成7~8题。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每课必练题:第四课 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详解)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每课必练题:第四课 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详解)

第四课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选择题[2018·江苏盐城上学期期中]图K4-1中,左图为某游客坐在江西三清山海拔1800 多米的山头,通过延时技术拍摄的“巨蟒出山”美景图,右图为放大后的星迹图。

据图完成1~2题。

图K4-11.图中L1和L2分别为甲、乙两颗星星的延时视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星迹方向呈逆时针旋转B.甲星距地球近,乙星距地球远C.甲星是恒星,乙星是行星D.甲星和乙星围绕北极星公转2.若摄影者用同样的技术,同时到北冰洋沿岸拍摄,得到的星迹图与上图相比( )A.看到的星空相同B.星迹视运动的角速度变大C.看到的星迹更多D.星迹旋转中心位置更高[2018·湖北省荆州质检一]图K4-2是地球表面某区域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并回答3~4题。

图K4-23.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4.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图K4-3中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回答5~6题。

图K4-35.此时北京时间是( )A.7月8日15时B.7月8日14时C.7月8日20时D.7月7日14时6.有关①②③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三点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②点大于③点D.三点自转线速度相同,角速度①点大于②点7.Eric在离开夏威夷的飞机上看到如图K4-4所示的中文信息。

由此判断此航班飞行的主要方向为( )图K4-4A.朝东B.朝西C.朝南D.朝北8.图K4-5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点的示意图,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地的时间为( )图K4-5A.8时B.9时C.15时D.16时[2018·江苏南京、盐城调研一]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太阳方向,在当地时间12时前,按顺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如图K4-6甲),12时后,按逆时针,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方向为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2018·沈阳模拟)地球表面有甲、乙、丙、丁四点(如下图),据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点中线速度最慢的是()A.甲B.乙C.丙D.丁2.在乙点上空俯视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解析: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故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

第2题,图示乙点大致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故形成的俯视图应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中心,可看到北极上空,其自转方向围绕北极呈逆时针,故A图符合;B图为赤道上空的俯视图;C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D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

答案:1.A 2.A(2018·南京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4.与②地相比,⑤地自转的速度()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D.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解析:第3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结合图示信息,②地所在经度为135°E,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结合经纬网知①地位于⑤地的西北方向;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第4题,⑤地纬度比②地高,线速度小于②地,但二者角速度相等。

答案:3.D 4.C(2018·太原模拟)读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圈为极圈,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的日期可能是()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6.此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120°E,23°26′S) B.(120°E,23°26′N)C.(60°W,23°26′S) D.(60°W,23°26′N)解析:第5题,根据东经度递增为自转方向,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中心为南极点;根据“AC段为昏线”和自转方向,判断夜半球在右,120°E为子夜0时;“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推出南极圈出现极昼。

第6题,南极圈出现极昼,所以太阳直射23°26′S;120°E为子夜,故60°W为12时,即太阳直射60°W。

答案:5.D 6.C(2018·濮阳模拟)为避免人们交流中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了日期变更的方法。

下图是某校同学自制日期钟,其中短指针所对应的日界线不动,通过长指针表示全球日期分布。

读图回答7~8题。

7.当长指针指向Q时,伦敦时间为()A.3时B.9时C.15时D.21时8.经度相差90°的两地,在一个太阳日的周期内,两地属于同一日期的时间可长达() A.6小时B.18小时C.20小时D.24小时解析:第7题,图中长指针为自然日界线即0时经线,当长指针指向Q地时,Q地(135°E)地方时为0时,伦敦位于Q地以西,相差9个时区,因此伦敦时间为15时。

第8题,经度相差90°的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过了0时一地进入新一天,6小时后另一地也进入新一天,两地日期就相同了,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因此两地属于同一日期的时间长达18小时。

答案:7.C8.B(2018·塘沽模拟)下图中大圆为35°纬线圈,图中实线部分为昼弧,虚线部分为夜弧。

据此完成9~10题。

9.此时北京时间为()A.14时20分B.15时20分C.2时20分D.3时20分10.下列四幅图中,可能为该日日照图的是(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解析:第9题,图中实线部分为昼弧,虚线部分为夜弧,说明95°W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由此可以得出北京时间是14时20分。

第10题,根据20°W向西递增到170°W,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图中纬线为35°S,且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答案:9.A10.D晨昏线即晨昏圈,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上的大圆。

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二至日,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圆略小。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半球图的一部分,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

读图完成11~13题。

11.此时,北京时间最有可能是()A.2时B.12时C.14时D.20时12.图示晨昏线()A.呈西北—东南走向B.属于晨线C.实际位置要偏向东南D.在地面上不断移动,其周期为1个恒星日13.图示时期()A.乙地的白昼比甲地长B.甲海域沿岸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C.巴西高原正值雨季D.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北半球,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位于90°E,印度洋中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表明北半球正值夏季,北极圈内为极昼,则90°E为0时,故北京时间为2时。

第12题,图中晨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结合上题可判定其为昏线;由于大气散射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地球上昼半球略大于夜半球,晨昏线实际上要向夜半球一侧偏移,即图示晨昏线实际位置要向东南偏移;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球形成的,其移动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第13题,此时北半球为夏季,甲海域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因而森林火险等级高。

答案:11.A12.C13.B(2018·承德模拟)2016年3月23日当地时间20:30-21:30,全球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 000多座城市陆续熄灯1小时,参加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当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为()A.23日20:30 B.23日10:30C.24日20:30 D.24日10:3015.当图中“今天”为3月23日时()A.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B.大多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C.仅少数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D.所有城市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解析:第14题,据材料可知,23日当地时间20:30-21:30,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是中时区的区时,两地相差10个小时,且悉尼早于世界时10个小时,故当悉尼(151°E)开始活动时,世界时为23日10:30。

第15题,当图中“今天”为3月23日时,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今天”的时间范围为0时到6时,没有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

答案:14.B15.A16.一国际地理奥林匹克考察小组在厄瓜多尔的赤道地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当将水杯下的木塞拔下,水下漏时,下列哪种现象是可信的()A.在赤道以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顺时针转动B.在赤道以南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顺时针转动C.在赤道上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逆时针转动D.在赤道上时,观察花朵浮在水面做顺时针转动解析:选B。

当木塞被拔下,水下漏时,四周水体向中心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形成逆时针运动的水流,南半球向左偏形成顺时针运动的水流,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体不会发生偏转运动。

(2018·开封联考)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规律,该小组某学生于北京时间2016年9月23日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此时该地刚刚日落。

如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地可能位于()A.北京B.黑龙江C.新疆D.西藏18.该学生于9月25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此时北京时间为()A.21时0分0秒B.21时3分56秒C.20时56分4秒D.20时52分8秒解析:第17题,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时间21时时,该地地方时为18时,则其位于75°E,结合该地位于北纬40°,可知应在新疆。

第18题,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因而在25日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的时间为20时52分8秒。

答案:17.C18.D(2018·天津南开区一模)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

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

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据此并读图,回答19~20题。

19.天津校园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移动的方向应是()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20.若图示日晷仪由天津移至上海使用时,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应该()A.增大B.减小C.不变D.按日期作调整解析:第19题,夏至日太阳日出于东北方、正午在正南方、日落于西北方,影子与太阳方位相反,则影子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故D项正确。

第20题,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又因为晷针指向北极星、垂直于晷盘,故晷盘与地面的夹角等于正午太阳高度;天津纬度高于上海,则移到上海后,该夹角应该增大。

答案:19.D20.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