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案
小学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导语:在小学科学《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这个教学单元中,我们将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材料的来源和用途,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启发学生对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思考。
一、学习目标1. 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和特点。
2. 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的来源和应用。
3. 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4. 理解材料选择和使用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实例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和特点。
2. 鼓励学生观察和比较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 启发学生对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活动所需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实物样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书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解释它们的定义和区别,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2. 探究活动(25分钟)划分学生为小组,为每个小组分配一种材料(如木材、纸张、金属、塑料等)。
要求学生观察材料的外观、触感和重量,并尝试找出相同材料的其他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在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
3. 示例和应用(25分钟)通过展示具体的实例和应用,加深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理解。
这些实例可以包括:a. 天然材料:木材作为建筑和家具的主要材料,棉花作为纺织品的原材料,石油作为燃料和塑料的来源等。
b. 人造材料:钢铁作为建筑和交通工具的主要材料,塑料作为包装材料和日用品的材料,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等。
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2

4.1.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课标对应】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要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透明程度能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6.1人工世界和自然世界不一样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材分析】《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一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天然材料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材料,而人造材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材料。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常见的材料有所了解。
但在分类和对材料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法,认识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方法,培养对材料的感知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难点:让学生能够分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触摸体验法:让学生触摸不同材料的物品,感受它们的质感,从而加深对材料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材料的分类和鉴别。
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和应用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木头、棉花、塑料、玻璃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属于什么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2.学习天然材料(1)展示天然材料实物,如木头、棉花、羊毛等,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它们的质感。
(2)引导学生分析天然材料的特点,如木头是植物的果实,棉花是植物的纤维,羊毛是动物的绒毛等。
小学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引言:科学是一门全面的学科,涉及各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教案《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展开讨论。
通过对教案内容的解析和分析,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能够举例说明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3.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它们有什么特点,并能辨别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物品的来源。
例如,一个木头玩具进入教室,我们可以问学生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些材料从哪里来?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使用图示、实物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概念。
重点强调天然材料是由自然界的材料制成,例如,木头、石头、土壤等;人造材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技术制造的,例如,塑料、玻璃纤维、人工合成纤维等。
3.示例展示(3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分类。
例如,展示木头、石头、塑料袋、纸张、金属等,让学生将它们分类,并去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同时,可以让学生触摸、闻到和听到这些材料,加深他们对材料特性的认识。
4.小组活动(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种天然材料和一种人造材料,进行观察和比较。
他们应该记录下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并通过图片、文字、海报或其他形式向全班展示。
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组织他们的内容,提醒他们描述清晰和有条理。
5.总结和评价(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确认他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学设计

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4.1【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1-【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书籍、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苏教版(2017)

《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通过小组活动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知道材料根据来源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理解其概念。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对生活的中一些常见的材料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打火机,燃烧匙,滴管。
【教学过程】一、利用房子的VR模型导入,激趣引新老师想建造一座新房子,设计师给出了房屋设计模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房屋模型,说一说建造他们各个部分都需要什么材料?二、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与联系1.你能否把建造房屋的这些材料分类?如果按材料的来源来分呢?2.学生自主学习视频资源,总结概念,像石油、木头、棉花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像塑料、纸这样经过加工处理的是人造材料。
3.出示一些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说一说其中有何联系。
4.利用vbook平台“视频资源库”的功能,把制造塑料、纸、玻璃、铁锅的过程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自主探究。
提供八种材料进行连线,更加清晰概念:天然材料经过加工处理成为人造材料。
三、探究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1.房屋建造进入软装阶段,你想选用哪种材料制成地毯?2.这里有棉花和腈纶棉,怎么比较它们?小组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组内同学进行分工。
组长进行汇报。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烧一烧进行探究活动。
3.先让学生看一看和摸一摸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区分。
4.再用浸一浸的方法研究棉花与腈纶棉吸水本领。
也可以把同样大小的棉花与腈纶棉的一端放在盛有烧杯的水里,然后用镊子拿起来观察另一端是否有水流出,水量的多少是否不同。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课稿

南京市某校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2.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基本知识,提高对材料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对一些常见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木头、纸张、塑料等。
但是他们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这两种材料的区别和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对材料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应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
2.讲解示范:详细讲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种材料。
3.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造材料。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3、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为什么现在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教学重点:
1、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比较,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棉花、晴纶棉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身边的物品,想一想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初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自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3页的一首小诗:
爸爸用木头,
给妈妈做小桌子,
那木头是哪来的?
妈妈用布,
给我做花裙子,
那布是哪来的?
我用纸,
给洋娃娃折扇子,
那纸是哪来的?
2、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木头、花布和纸张分别是从哪里来的?
3、教师引导:同学们,木头、花布和纸张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探究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
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材料的分类。
板书课题: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二、探究生活中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探究建造房子的材料
教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座大房子里幸福的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造房子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吗?
学生说一说造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
预设:
沙子、水泥、砖头、木料、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大理石、灯具、塑料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这些材料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属于天然材料的有:沙子、木料、石料、大理石。
属于人造材料的有:水泥、钢筋、铝合金、玻璃、瓷砖、电线、灯具、塑料等等。
三、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概念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材料,一类是人造材料,那么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呢?
出示课本3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人造材料?
预设:
天然材料是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
人造材料是指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是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
根据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概念,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
些材料是天然材料?哪些材料是人造材料呢?
天然材料:木头、石料、棉花、羊毛、沙子、蚕丝。
人造材料:纸张、玻璃、塑料、钢筋、水泥、布料。
四、体会人造材料的加工处理
教师引导:同学们,人造材料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得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造材料是如何通过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
出示课本35页纸张、玻璃、塑料这三种人造材料的制造过程。
图1:木质纤维通过浆化形成纸张。
图2:沙粒与其他矿物质发生反应而制成玻璃。
图3:石油通过加工制成塑料。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知道哪些人造材料是怎样制成的呢?
学生列举生活中人造材料的制作过程。
预设:
铁矿石经过加工形成铁,再经过提炼形成钢。
人造石(又称“人造大理石”)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是用不饱和聚脂树脂与填料、颜料混合,加入少量引发剂,经一定的加工程序制成的。
人造皮革,它是在纺织布基或无纺布基上,由各种不同配方的 PVC 和 PU 等发泡或覆膜加工制作而成。
五、比较棉花与晴纶棉,发现它们的异同之处。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木板与复合板、棉花与晴纶棉等等,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通过比较棉花与晴纶棉,来找一找他们的相似处和不同之处。
教师出示棉花与晴纶棉,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要想比较棉花与晴纶棉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呢?
学生讨论,预设:
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水浸一浸、用火烧一烧、看一看他们的保暖性、再看一看它们的弹性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同学们,下面大家就可以用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法,来比较一下全棉花与晴纶棉,找一找他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记住:同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合作,还要注意做好活动记录。
出示活动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活动过程及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完成活动记录表的填写。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比较,我们发现棉花与晴纶棉比较相似。
其实,不仅棉花与晴纶棉,其他的一些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都有一些不同之处。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会辨别哪些是人造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
全班交流讨论:同学们,现在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却越来越多,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以塑料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塑料?
包装袋、塑料盆、碗筷、桌子、凳子、学习用品、电线、家用电器外壳等等。
教师引导:可以这样说,塑料制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支笔,大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有塑料的身影。
大家想一想,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塑料制品的优点:颜色鲜艳、轻便、价格低廉、可塑性好等等。
教师小结:正因为塑料制品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越来越多的地方使用塑料制品。
与塑料制品一样,有很多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加,天然材料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是天然材料,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者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就是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天然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少,而使用人造材料做的物品越来越多。
课后,请大家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更多的了解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