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9月27日,星期二。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一、导入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一般都必须经过哪条路呢?……我们学校正门外的这条路叫商业大道,后门外面的那条路是秀全路,你们都会常常经过这两条路的。

那么你们走在这两条路上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必担心会被晒黑了,因为这两条路的边上都有很茂盛的树木,为你们挡住了阳光。

那你们有没有留意过马路两边的这些树木呢?……我听到有同学说没有,哪有人那么无聊啊,平白无事去留意这些树干嘛?但是,有一个作家留意到了,她就是张晓风。

她不仅留意到马路两旁的这些树木,而且还从它们身上参透出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她给这些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行道树。

(板书:行道树张晓风)二、集体朗读、整体感知1、翻开课本31页,我们先集体来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品味文章的语言,假设你们自己就是一棵棵的行道树,要读出感情。

完了之后,我找同学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为什么。

第2段:行道树的生长环境,以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

第3段:行道树的痛苦。

第4段: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以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第5段: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2、谁来总结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借此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无私奉献的信念。

板书:行道树的自述—无私奉献者的形象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这个中心的哲理性语句。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板书:神圣、痛苦、深沉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前后四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三个问题: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推荐5篇]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设计意图: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加强朗读、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三个单元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紧紧把握、突破单元总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

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结合主题学习丛书中赵丽宏的文章《生命》,继续赏析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品析语言、仿写语言,落实能力训练,最后能背诵精彩优美的文段,学为己用,落实积累的目标。

学习目标:①理解作品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②美文美读,学习文中的象征手法③仿写、积累背诵精美语段。

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日月光华皆是诗,风云雨雪总关情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海洋中,含英咀华,且歌且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优美的、脍炙人口的散文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全班展示朗读《日》《月》两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一读一评,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三、汇报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肠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案一:短文阅读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短文,学会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文意,并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

教学步骤:1. 准备材料:准备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确保文中有一些相关问题,以便进行后续活动。

2. 导入:通过一些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本篇短文话题的兴趣。

例如:“你知道太阳是如何产生光和热的吗?”或者“你喜欢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吗?”等等。

3. 阅读理解活动:让学生默读短文一遍,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可以是一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将问题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4. 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并引导他们提取关键信息。

强调关键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文中获取这些信息。

5. 解释生词:如果短文中有一些生词学生不熟悉,可以对这些生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他们从这篇短文中学到的内容,包括关键信息和相关知识点。

7. 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短文话题相关的题材,并进行写作练习,或者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就短文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讨论。

教案二:短文写作技巧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短文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段简短的短文,引导学生对短文结构和写作技巧产生兴趣。

2. 解读样例短文:给学生展示一篇优秀的短文,并解读其中的写作技巧。

可以从段落结构、过渡词语、逻辑展开等方面进行解读。

3. 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可以是某个人物的经历、某个事件的描述等等。

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相关情境,然后进行写作。

4. 指导写作: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情况,逐步指导学生完成短文的写作。

可以先从构思开始,让学生列出相关要点;然后引导学生组织好段落结构;再注重过渡词语和逻辑展开等方面的训练。

5. 练习和修改:让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写出来,然后进行修改和润色。

可以通过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6. 反馈和总结:给学生提供反馈,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

短文两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主要信息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短文主题和内涵的深入挖掘。

(3)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文的主题和内涵,挖掘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讲解短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测试成绩:通过测试,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

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

)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词语。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书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
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少年时代已才华出众,12岁进剑桥大学。

1596年受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后受牵连蒙冤而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赞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

1626年他在进行一次科学实验时,受寒致病,不治身亡。

代表作有《培根论人生》。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轻鄙炫耀狡黠掩饰挑剔
2、请按:
⑴读书的正确目的
⑵读书的方法
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

四、内容探究
1、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2、找出举例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的能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本文还运用了什么修辞?
排比
五、练习
说说下列比喻论证可以论证什么内容?
1、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肖伯纳)
2、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须知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

(培根)
3、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六、自主解读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为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七、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人。

你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八、作业
把找出的名言警句摘抄在本上,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下自己的心得。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
谈读书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反省读
书的态度方法;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哪些感悟?
二、资料助读
1、“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2、作者简介: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三、简介驳论文的指示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驳论: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4、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或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进行批驳。

四、整体感知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五、划分层次、列出提纲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六、思考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4、作者批驳对方的观点的同时,是否指出正确的读书态度?
七、小结
作者认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
八、作者选了哪些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

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九、你说我说
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1、品读法。

4、析读法。

2、摘读法。

5、寻读法。

3、圈点法。

6、助读法。

【板书设计】
树靶子
引出处例证
不求甚解释新意驳论引证
援例子对比论证
引语录
结上文
十、课堂练习
作业:
1、把找出的名言警句摘抄在本上,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下自己的心得。

2、运用所了解的读书法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