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短文《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对比阅读,发现两篇短文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短文《夸父逐日》中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2)短文《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辩论的逻辑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2. 对比阅读法:引导学生发现两篇短文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课件等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练习题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篇短文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短文《夸父逐日》(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大意。

(2)分析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夸父追赶太阳的过程和结果。

(3)讨论短文中所展现的夸父的精神品质。

3. 学习短文《两小儿辩日》(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大意。

(2)分析短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两小儿辩论的逻辑和观点。

(3)讨论短文中所展现的两小儿聪明才智和辩论技巧。

4. 对比两篇短文(1)引导学生发现两篇短文的异同点,如题材、结构、表现手法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两篇短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熟读两篇短文,巩固生字词。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

(2)了解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的相关背景知识。

(3)通过分析两篇短文,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寓言故事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提炼出短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夸父逐日》短文,理解夸父逐日的背景、情节和寓意。

2. 学习《两小儿辩日》短文,理解两小儿辩日的背景、情节和寓意。

3. 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

(2)掌握两篇短文中的寓言故事和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两篇短文中的寓意和思想。

(2)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提炼出短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短文,理解短文内容,并结合注释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两篇短文之间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寓意和思想。

5. 实践与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两篇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短文的程度。

2. 学生对两篇短文寓言故事和道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短文《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的大意,领会其中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和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短文的大意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短文中的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两篇短文。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短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篇短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思考短文中的寓意和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的传说。

(2)引导学生关注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短文中的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短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和朗读节奏。

4. 课堂练习:(1)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水平。

(2)学生运用所学,进行翻译和解读练习。

5. 思考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短文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翻译、解读的能力。

(2)学生合作、讨论、分享的态度和表现。

2.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两篇短文的不同之处,如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

(2)引导学生从对比中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独特魅力。

2. 文化传承:(1)介绍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5篇)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

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

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

《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

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

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

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

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

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

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

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

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三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

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

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

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教案:《两小儿辩日》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对话,描述了两个小孩就日出日落的现象进行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思考,以及孔子的谦逊和智慧。

具体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两个小孩的辩论、孔子的回答以及故事的意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 学生能够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培养谦逊、好学的品质;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故事情节,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学生课本;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日出日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 提问:你们对日出日落有什么看法?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太阳会升起来又落下去呢?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故事中的观点。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两个小孩的辩论和孔子的回答;2. 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回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小组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2. 孔子回答3. 学习道理作业设计:(1)两个小孩辩论的问题是关于什么的?(2)孔子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3)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2024版《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版《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主要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素养。

3. 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理解古代哲学思想,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理解古代哲学思想。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太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对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解析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指导学生翻译和运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两小儿辩日》2. 内容:故事情节:两小儿辩日重要词汇:辩、日、子、明、暗、朝、暮句式:主谓结构、判断句、省略句辩日过程: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两小儿辩日的哲学思想。

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辩证分析。

2. 答案:参见课后注释。

两小儿分别从距离和温度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示例:为什么夏天天气热,冬天天气冷?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哲学思想,了解其他经典著作,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和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生字,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

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

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小记:教材分析《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

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

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

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

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中国烟台格迈纳尔中学
【教材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愿意学习带有神话色彩的文章,哪怕是文言文也兴趣盎然。

《夸父逐日》学生并不陌生,故事很熟悉,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完成。

《两小儿辩日》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本次学习我没有把字词句解释、翻译放在首位,而是注重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并结合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2、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3、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背诵巩固。

1 /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案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小组间竞赛。

班内展示交流。

故事讲述。

课本剧表演。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夸父追赶太阳的神话,这节课,我们还
要学习一篇与太阳有关的文言文。

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

复述内容。

】、2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2 / 6
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

此:这。

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2、朗读第四自然段: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当堂交流展示。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
1、组内分角色朗读。

2、班内分角色朗读。


五、课本剧表演:
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学生活动:
3 / 6
1、准备。

展示。

】2、
六、当堂练习: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答: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答: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生活动:
1、合作探究。

2、交流展示。


4 / 6
七、小结: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
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八、作业设计:
A:整理并背诵短文注释翻译。

B:背诵并默写短文注释翻译。

九、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不能决:知识无止境、要实事求是。

两小儿辩斗: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看问题要全面。

【教案反思】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5 / 6
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两篇文言文都比较简短,很容易理解,而且《两小儿辩日》学生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更降低了学习难度。

教案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初中阶级的文言文教案,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

教案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我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6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