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除法的简便运算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红星四场学校“雷锋课堂”学练稿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学习内容】: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 P28、例1【学习目标】:通过计算、观察、发现,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一、【知识链接】(1) 37+22 = 28+15 = 74+16 = 150+90 = 43+59 = 280+310 = 0+150 = 82+18 =(2)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上面的口算题属于运算。
(3)在20+30=50中,20、30和50分别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学校组织学生做好事,四(1)班做了29件,四(3)班做了21件.这两个班一共做了多少件好事?1、列不同的算式解答这个问题。
2、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计算结果怎样?那么○里填什么符号? 29+21○21+293、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4、自学检测:完成教材第28页例1及做一做。
(同桌互改)三、【合作探究】1、观察上面的等式,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
+ = + + = +2、观察这些例子,思考、分组讨论: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你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我们在哪里用过这一规律?3、可以概括为两个加数,不变,这叫做加法。
4、怎样表示任意的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四、【当堂训练】1、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30 + 420 = + + 100 = + 3727 + 19 = 19 + 262 + 110 = + 300 + 600 = + + 65 = + 35 α + = 10 + 甲 + = 乙 +C + 5 = 5 + + b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123 + 2847 307 + 2364、完成练习册第7页(组内互评互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导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导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导学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预习学案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二、导学案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第五天城市B→C第六天城市C→D第七天城市D→EA→B 115千米B→C 132千米C→D 118千米D→E 8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课堂检测P30/做一做四、课堂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外拓展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拆数的简便算法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设计
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106×25=25×106
5×17×4=5×4×17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补充、总结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例8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13×3×2=13×(3×2)
25×8×4=8×(25×4)
4×6×5×8=(4×8)×(6×5)
五、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学生独立解答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除法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笔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掌握商的书写位置以及试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交流展示1、争当小小口算家。
90÷30= 3 360÷30= 12 840÷40= 21200÷50= 4 270÷90=3 720÷90=2120÷40= 3 600÷19≈ 30 900÷31≈ 302.()里最大能填几?30×( 2 )40×( 4 )50×( 5 )2 新知探究(一)学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1、教学例1有92本连环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出示预习提纲:(1)求可以分几个班应该怎样解答?(2)笔算时,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不理解,请小棒摆一摆。
)(3)请这道题的横式和答填写完整。
想:求92里面有几个30,用除法解决。
92÷30=3(个)……2(本)答:可以分给3个班。
2、练习。
(二)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教学例1(2)有140本故事画,每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1、学生尝试完成,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
师: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笔算时,商几?你是怎样试出这个商的?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呢?140÷30=4(个)……20(本)(三)小结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导学案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总结应用 2.两个数相乘,如果有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1.在连除法中,如果除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那么可以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进行简便计算。
2.两个数相除,如果除数分解成的因数恰好与被除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可以运用a÷(b ×c)=a÷b÷c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1没有用小括号括起来改变运算顺序【例题1】用简便方法计算24+127+476+573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24+127+476+573 24+127+476+573=24+476+127+573 =24+476+127+573=500+700 =(24+476)+(127+573)=1200 =500+700=1200错点警示:要保证同时计算24加476与127加573,就要运用加法结合律把这两部分用小括号括起来。
规避策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2去掉括号后未改变括号里面项的运算符号。
【例题2】5570-(570+340)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5570-(570+340) 5570-(570+340)=5570-570+340 =5570-570-340=000+340 =5000-340=5340 =4660错点警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相当于从被减数中连续减去这两个数,加340要改写成减去340。
规避策略:逆用减法的运算性质时,要注去括号后,括号里面的要改变运算符号。
3没有按运算顺序计算。
【例题3】500÷25×4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500÷25×4 500÷25×4=500÷100 =20×4=5 =80错点警示:当乘、除混合运算中不具备简算因素时,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
导学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除法的简便计算

备课单元:第三单元主备课人:总课时序号:14
教学内容
P29例题8第(2)小题,及做一做,练习八。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3、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小黑板,报纸、磁铁等。
教学流程
具体内容
修改建议
一、“宝藏”指示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
除法的性质: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他们的积。a÷b÷c=a÷(b×)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
a÷b÷c=a÷c÷b
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四、过关斩将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
②390÷39×5 390÷2÷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10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乘除运算定律,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细心观察,按规律进行操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方法;
•难点: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温故而知新
•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引入新知
•向学生介绍第十课时的主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学习新知
1.探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2.讲解减法和除法的特点和运算定律;
3.练习简便计算方法,包括倍数相乘、个位数相加等。
4. 拓展练习
•完成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5. 巩固与练习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主题: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方法
六、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及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思路和改进措施。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知识,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教学设计教案新课堂导学案电子备课表格版

除法的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化手段
导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意见
1、温故互查: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
课题:除法的简便运算授课时间:月日
备课教师:学生姓名:
导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我最快!
240÷20= 360÷40= 450÷30= 720÷80=
8100÷90= 3600÷90= 180÷6= 7600÷76=
1、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56=()×() 72=()×() 18=()×()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X k B 1 . c o m
868-38-60 1200-74-126 455-38-262
= = =
= = =
= = =
小结:连续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
二、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我知道!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主合作探究。
我能行!
例题: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怎样列式?
方法一:方法二:
2、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这两个数。
4、简算:(提示:把除数分成哪两个数的乘积比较合适?)
420÷35 630÷14 270÷18
四、【课堂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反过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分别这两个数。
五、【课堂检测】:
1、简算:
2000÷125÷8 1280÷16÷8 490÷35
2、小明3个星期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