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章主旨以及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想象探索精神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有神话传说导入新课。

2、介绍《山海经》的知识。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山海经》:书名。

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二、读神话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都出英雄气概。

1、齐读。

2小组读。

3选手读、4老师范读。

三、讲神话1、通过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同学交流讨论,弄懂文中生词的意思。

逐走如日河邓林颛顼故潦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吗?重新组织思路,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看谁讲的最好。

四、议神话1.你认为夸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神话人物。

是失败的英雄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夸父逐日”这个成语怎样理解?比喻有宏大的志向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或者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比喻自不量力。

4、、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不向强权低头的人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5、“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神话是如何解释的?我们今天如何认识的?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翻译文章。

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寻我国古代神话资料,提前预习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精读探讨法,想像体味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神话的情况。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基本情况。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两篇文章的旨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实词,承担着主要的表意功能,要注意掌握本课中的重点实词,还有一些词语常出现在诗文中,有比较固定的文学文化含义也要积累,如“鸿儒”“白丁”“金经”“丝竹”等,还有像“何陋之有”这样的宾语前置句,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诵读,将全文意思大体掌握。

这两篇文章骈散结合,尤其是《陋室铭》极富韵律,宜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2.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2.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请学生课前仔细阅读预习资料。

一、解题(板书课题)1.陋室,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补充背景:刘禹锡写《陋室铭》一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掌握短文的写作技能,包括通读原文、抓住主题、筛选材料和组织构思等;–能够写出符合短文要求的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短文类型的介绍和区分;•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

难点•短文写作中如何抓住主题和筛选材料;•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概括观点和分类讨论。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一个感人或有趣的小故事,并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2.1 短文类型介绍短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构成,通常篇幅较短,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1.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具有情节性、可读性等特征。

2.说明文:通过介绍某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特点、性质、功能、原理等,来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科普性、严谨性等特征。

3.议论文: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具有论证性、批判性等特征。

2.2 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1.通读原文: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2.抓住主题:确定短文的主题,明确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创造反转点或高潮部分。

3.筛选材料: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筛选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尽量做到精简、有力、简明。

4.组织构思:把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逻辑先后、重点次序、起承转合的原则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短文。

2.3 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写好短文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清晰;2.内容是否充实,材料是否典型;3.语言是否优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4.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分别是《猫》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猫》一文通过对猫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则通过对两个不同地点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章。

但他们对散文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语文课,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悟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给出一些典型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你们对猫有什么印象?你们认为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文章,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城关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教案新人教版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