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的故事 (1)
浦东发展的故事诗歌

浦东发展的故事诗歌
1.浦东的发展呀,就像⼀⼀展翅的雄鹰,⼀跃千里。
曾经的农田,如今已是万丈⼀楼,仿佛昨天都是幻梦。
2.发展中的浦东不就是拼搏的⼀春嘛,就像那⼀在前线的战⼀,⼀点⼀滴的进步,终成⼀座不夜城。
3.你看那⼀速崛起的浦东,多像⼀阔⼀地上的绿洲呀。
曾经的荒芜,如今成了繁华的图景,人们心之向往。
4.浦东的发展意味着创新与勇敢呀,就如同⼀位梦想家,构筑起属于未来的蓝图,⼀作不息,追求不止。
5.浦东的活力,不就是不断升腾的火焰嘛。
像那夏夜的烟花,冲天而起,照亮⼀数⼀的梦。
6.哎呀,浦东的发展不就是潮流中的佼佼者嘛,就如那奔腾的⼀海,拍击着岸边,永不停歇。
7.浦东的变迁不就是时代的⼀符嘛,听,那城市的旋律,在⼀楼间回荡,⼀们的⼀绪随之舞动。
8.浦东就是⼀个聚光灯下的舞台呀,演绎着快速变迁的故事,吸引着⼀光,激励着岁月。
9.浦东的发展是不是有点⼀乐的律动呀,就如那⼀场交响乐,节奏明快有序,起伏中有着辉煌。
10.浦东其实就是⼀个梦想家的⼀舟呀,在这⼀,每⼀个⼀的奋斗都能找到⼀⼀的位置,共同⼀驶到未来的海洋。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

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原创版2篇】目录(篇1)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4.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正文(篇1)一、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南浦大桥是上海市一座标志性的桥梁建筑,位于黄浦江之上,连接浦东新区和黄浦区。
它的建造标志着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浦大桥始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于1994年建成通车。
它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现出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
二、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南浦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上海正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开始考虑建设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设计,南浦大桥最终在1991年开工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上海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黄浦江的水流情况,最终设计出了现在的南浦大桥。
三、南浦大桥的维护和修缮南浦大桥自建成通车以来,经历了多年的运营和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桥梁结构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和磨损。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维护和修缮工作一直是南浦大桥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对南浦大桥进行了多次维护和修缮,确保它能够继续为上海的交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行服务。
四、南浦大桥的未来规划南浦大桥是上海市的一座重要桥梁,它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影响着上海的城市交通,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
在未来,南浦大桥将继续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它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上海市政府也正在考虑对南浦大桥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它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录(篇2)1.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2.南浦大桥的历史和设计3.南浦大桥的影响和意义4.总结正文(篇2)上海南浦大桥的故事上海南浦大桥是位于上海市内的一座公路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大桥。
南浦大桥建于1991年,历时三年建成,全长834米,主桥长1576米。
上海浦东白斩鸡的历史典故

上海浦东白斩鸡的历史典故与它的起源和发展紧密相关。
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白斩鸡作为一道上海地方名菜,其烹调方法源于清代,在民间酒店中流传开来,并最终在上海地区发扬光大。
白斩鸡的烹饪特点与起源
白斩鸡的特色在于烹调时不加过多调味料,以突出鸡肉本身的鲜美,通过精确掌握火候,使得鸡肉煮至恰到好处,既保持了肉质的嫩滑,又保留了原汁原味。
烹好后的鸡肉呈金黄色泽,皮脆肉嫩,食用时通常配以特制的蘸料(如虾子酱油)来增添风味。
浦东三黄鸡与白斩鸡的关系
上海浦东白斩鸡选用的是著名的“浦东三黄鸡”,这种鸡的特点是脚黄、皮黄、嘴黄,肉质细腻且味道鲜美。
由于浦东地区的水质、饲料及饲养方式等因素影响,所产三黄鸡品质上乘,特别适合制作白斩鸡。
白斩鸡在近代的发展与故事
至于具体的历史典故,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某个生动的故事,但白斩鸡在上海滩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商家凭借此菜而声名鹊起的事例。
传闻中提到的1940年代青年通过经营鸡粥铺,最终因机缘巧合下发展出自家特色的白斩鸡,这一故事反映了白斩鸡在20世纪初的上海逐渐普及并成为深受食客喜爱的经典菜品之一。
综上所述,上海浦东白斩鸡以其独特的选材、烹调技法以及深厚的地方饮食文化背景,成为了上海本帮菜的代表作之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受到各地食客的喜爱与推崇。
老上海的痕迹(一一一、老上海望族)【图文】

潘家街
照⽚⾥是潘家街,是不是弄错了?不会的!北门内原来就有⼀个潘家弄,南起福佑路,北到⼈民路,豫园地区改造,把潘家弄吃了!只留下⼀点点,路名也改了。
潘家弄
说潘家弄是潘家的⽼宅,正史⾥没有记载。
倒是梧桐路上的“世春堂”有记载。
明末清初,徐光启(1562—1633)的孙⼥向潘家后裔买下了今梧桐路137号处的“世春堂”,将其改为天主堂,这是上海出现的第⼀座⾮家族性的公共教堂,后来被⼈们叫做“⽼天主,梧桐路也称为⽼天主堂街。
⼀般书中都把这⾥认为潘家⽼宅,但是这⾥只是⼀个像祠堂⼀样的厅堂,不是居所,这样真正的潘家⽼宅没有定论。
潘家弄不是潘家⽼宅,世春堂也不像潘家⽼宅,实
在是时间太久,潘家败落太快,成为了谜案。
从潘家有⼀尊沉⾹⽊的观⾳可得到潘家⽼。
有关上海的故事(一)

有关上海的故事(一)上海的魅力:繁荣与创新的交汇点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潮•上海,这座东方之珠,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中心,拥有众多高楼大厦,展现着国家的繁荣。
•在这个国际大都市,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至此,形成了熙熙攘攘的人潮。
一起品味美食的故事•上海的餐饮文化丰富多样,让人流连忘返。
•点一份小笼包,感受鲜美的汤汁在口中弹射的那一刻。
•品尝一碗杨浦小南国的红烧肉,沉浸在细腻的口感中。
•还可以在田子坊品味老上海的传统小吃,体验别样的美食文化。
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上海既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不断创造出现代艺术的新潮流。
•你可以在外滩欣赏到迷人的欧洲建筑风格,感受着历史的厚重氛围。
•而在新兴的艺术区,比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你会被现代艺术的创新所震撼。
海派文化与传统艺术的传承•浦东的世纪大道上,可以看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繁忙的商业区。
•然而,在一些老街区,比如豫园和老城隍庙,你会发现上海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中国戏曲艺术在上海也有着广泛的传承,你可以欣赏到当地的评弹、花鼓戏等。
美丽的城市夜色,绚丽的烟花秀•当夜幕降临,上海这座城市变得更加迷人。
•高楼大厦的灯光璀璨,外滩的夜景美不胜收。
•而在特定节日,比如春节和国庆节,你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烟花秀,如梦如幻。
融合东西方的创新枢纽•上海不仅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也是许多跨国公司的亚洲总部所在地。
•这座城市是创新与创业的热土,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创作者。
•在这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孕育出了许多创新的产业和理念。
总结•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繁华的商业区、丰富的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里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成为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枢纽。
•希望你有机会来到上海,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浦东丽晶酒店的故事

上海浦东丽晶酒店的故事
上海浦东丽晶酒店坐落于陆家嘴金融区的核心地段,十里洋场的鎏金岁月与现代的纸醉金迷间,留下的这一湾陆家嘴绝伦的美景,让人心醉又难以忘怀。
这家集优雅与传统为一体的奢华酒店,前身是上海浦东四季酒店,在今年5月16日正式由丽晶酒店接手。
丽晶曾是全世界最先锋与登峰造极的奢华酒店帝国,这个亚洲血统的酒店品牌打破了欧美人对奢华酒店的垄断。
上海浦东丽晶酒店也是自IHG在2018年3月宣布收购丽晶51%股份后,首间新揭幕的酒店。
酒店极富现代感的内饰,是由国际顶级设计公司Wilson Associates 担当设计,整个大堂采用了暖棕和米色相结合的装饰色调,给人一种温暖又典雅的感觉。
落地窗的设计大方得体,营造出绝佳的感官效果。
酒店拥有187间豪华客房及奢华套房,尽揽宽阔落地窗美景。
华灯初上的上海,站在落地窗前,卸下周身的疲惫,与这静谧的夜晚,来一场私密的约会。
酒店的网红泳池也备受欢迎,很多人去丽晶,都是为了这个泳池。
外滩1至33号的故事

外滩1至33号的故事外滩,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外滩1号麦克倍恩大楼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外滩2号上海总会大楼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友宁大楼3#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
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
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
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
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 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 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讲英雄领秀家乡的故事

讲英雄领秀家乡的故事
讲英雄领秀家乡的故事:抗战初期,浦东有一批热血青年在党的召唤下投入到抗战之中,其中就有南汇的朱人俊、方晓、朱人侠、胡俊、张大鹏等人。
1938年,朱人侠从抗大毕业后,受党指派回到南汇从事敌伪工作。
在抗大学习快结束时,学员中曾经有过一次热烈的讨论,论题就是“青年向何处去?”大家的结论就是,只要是对革命有利都应该去,包括到伪军去。
没想到,从抗大回来后,组织上真的派朱人侠到伪十三师五十团去做敌工工作。
由于在抗大的讨论中已经有了共识,所以朱人侠就服从了组织安排,到伪五十团二营二连任连副,连长是一个挂名的盐商。
中共浦东工委的伪军工作委员会在上级党的领导下,充分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机会派遣一批党员打入伪十三师五十团,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40年,终于在敌人眼皮底下在五十团掌握了六个连(等于两个营)的武装,在其中六、七、八、九连和第八区守望队里还建立了党支部,有57个党员,完全仿照“江抗”的模式组建训练,除了一身“黄皮”(军装)外,已十足成为我党所领导的抗日部队,连中共浦委机关也隐藏在这支部队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浦东校区的故事
——写在“相思河”边
朱晓慧
浦东是鼓山脚下的一个地名,福建工程学院的分校区、原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就
座落在这里。
从浦东校区走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条著名的相思河。相思河实际上是福州
的一条内河,现在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黑水河。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却给予了这条黑
水河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一直深爱着教师的职业。因着这份挚爱和执着,1987年的春天,在我所敬重
的一位同学的推荐下,我从一个大机关到了名不见经传的原福建中华职业大学。那
时,这所年轻的学校办学不到两年。
刚到浦东,迎面而来的,是一条不起眼的小道。小道的四周是一座座厂房和农
田、池塘。热情的领导、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学生和简陋的校区,是浦东校区给予我
最初的印象。在我重新进行人生道路选择的时期,福建中华职业大学,伸出了她慈
爱的双手热情地迎接我。学校领导的诚意使我感动,于是,我放弃了已准备接收我
的一所在市区的学校,迎着人们不解的眼光,来到了交通不便的浦东。
那时,浦东还属郊区。相思河,她无声地穿过校园,静静地流淌着。河东是学
校的教学楼、办公楼,河西是操场和学生宿舍,后来又盖起了图书馆和大礼堂。那
时的河水还算清澈,每到端午节前夕,鼓山镇的村民,都要在这条河上进行龙舟竞
渡的训练。精壮的小伙子们,在经过浦东校区的前夕,总是偃旗息鼓,养精蓄力,
以便在穿过校区时,以最佳的表现一展风采,博得宿舍楼上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
的赞叹。于是,龙舟邻近校园时,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齐心协力的呐喊声顿然响起,
连成一片,格外精神与响亮,给校园增添了不少生气。曾几何时,工业的日渐发达,
使得穿校园而过的浦东河渐渐变黑,龙舟竞渡的场景也随之逝去,令人叹息。
刚到浦东校区的学生,面对这个相对破旧的校区,普遍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但很快,他们便融入了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华园之声广播电台、华园辩论大赛、
诗歌朗诵大赛、菡风文学社、华馨文学社、操场电影、每周一次的舞会,这一切,
都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增加了不少色彩。费孝通、项南等领导人心系学校的发展,先
后来到校园参加庆典活动,他们和不少领导人一起,给学校留下了墨宝。师生们在
校园内种植着树木,平整操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校园,在相思河边留下了人生
的屐迹。时光如水,青春如歌,学生们给这个校区冠以“华园”的亲切称呼。
浦东虽然没有高大的楼群,没有绿树成荫的幽雅校园,却一样有着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朗朗的书声和青春的涌动。教学楼前亭亭如盖的榕树,随处可见的芒
果树,飘着清香的茉莉花地,操场边上高大的麻黄„„相思河边,流淌着青春华彩
的画卷。学子们在这里编织着七彩的梦,放飞着心中的理想,留下了青春的迷惘、
忧伤、激情和幻想,也留下了不解的情缘。于是,浦东河便有了“相思河”的美称。
“首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指导思想,“敬业乐群”的口号,使学校注重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老师们与学生们一起下乡下厂实习调查,省人大、省政协
每年一度的会议,留下一批批学生实践的身影。第一届学生,85级秘书专业的学
生集体写出的我省“草根工业调查报告”,至今令人难忘。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我在相思河边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从这
里起步,满载着理想和追求,奔赴祖国大地,奔赴八闽的四面八方。当他们在我面
前回忆起母校时,总忘不了问一声:“老师,那条相思河还在么?”他们告诉我,
想起大学的生活,总是难忘相思河,难忘着在浦东渡过的大学时光。想起校园,心
头涌起的,往往是这条令人刻骨相思的河流。相思河,沉淀在学子的心里,成为学
子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她身边,流传着一件件校园的故事„„
没有故事的校园是缺乏文化的校园。浦东校区的故事很多,青春的足迹、老师
的轶事、人事的变迁„„这些,都在学生中一届届流传。在这个意义上,我并不是
最合适的叙说者。
“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如今,浦东校区有幸融入了福建工程
学院的大家庭,新校区正在建设中。望着即将结束历史使命的校园,我的心头不由
涌起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诗句,也许,它最能代表此时华园学子的心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