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习题 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习题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习题人民版必修1

【师说】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习题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

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玉玺代表信物 B.玉玺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罔替 D.天子的权力至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天子独以印为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可以看出,玉玺的使用反映了皇帝制度下皇权至上、不得随意僭越的历史特点。

A、B两项都是表现而不是实质,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D2.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C.置刺史 D.设内阁【解析】“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本题选A,北宋时设立枢密院;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答案】 A3.宋太祖削夺地方兵权、财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减轻地方财政开支C.减轻地方军费开支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解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A4.下列中国古代职官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刺史②御史大夫③都察院④提点刑狱司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西汉武帝时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秦朝御史大夫有监察百官的职能;都察院是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谏议机关;提点刑狱司是宋代首创的掌管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路级机构。

新课标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新课标人民版 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皇帝制度;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制度。

2.理解封建皇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3.了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4.了解秦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认识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材要点政令出一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

君权与相权1.“君”“相”矛盾。

为什么会产生“君”“相”矛盾?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君相矛盾权欲说,认为丞相“位高权重”,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于是产生君相矛盾,国君则致力于削相权以隆君权。

第二种是君相矛盾行政差异说,认为“君”、“相”产生矛盾是在决策、行政倾向和方式上的不同引起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政府的行政总理。

在执政过程中,因为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产生矛盾。

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成“中朝”与“外朝”。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相权有所分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题1、电影《通天帝国》讲述了武则天时期修建通天浮屠塔背后的故事。

在当时,唐朝中央机构中关于修建浮屠塔的运作程序应该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解析】选C。

唐朝中央的三省具体的运作顺序是: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再由题干得知是修建通天浮屠塔,尚书省下面的工部是具体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部门,故本题选C2、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解析】选C。

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宋时期加强皇权的共同点是()A.设立军镇C.置转运使B分化事权D.设通判监督地方【解析】选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各机构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由此,唐宋时期重大措施的共同点应为B。

4.“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

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A.丞相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三省六部制度【解析】选C。

题干的限定条件是汉朝监察制度,应为刺史制度。

5.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

他们人仕的主要路径是()A.军功授爵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

6.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的形成()A中书省B.节度使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限定条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才化的制度。

7.(2017·厦门高一检测)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1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测试)姓名班级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独尊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答案:A解析:注意关键词“本质上”。

皇帝制度强调皇权独尊与不容侵犯。

B、D为表面现象。

C在皇帝制度中并不能体现。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

“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C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由此可知,本题选C。

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就是中书、门下、尚书的顺序。

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历史必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

历史必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一相制到多相制,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分散相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趋势。

答案:A2.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御史制度B.建立“中朝”机构C.设置刺史D.尚书令代替丞相掌握了行政权解析:“中朝”的设置实际上剥夺了宰相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演变为负责执行的“外朝”。

答案:B3.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当时,“中书门下”属于()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C.宰相的办公机构D.独立的监察机构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答案:C4.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是的()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D5.清代某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划分不合理,使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复习目标
1、阅读第一、二段,识记秦汉时期监察体系的构成和 地位。 2、阅读第二段,了解历朝检察体制的史实。 3、归纳并识记历朝检察体制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 1) 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 演 汉朝: 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 变 地方: (州)刺史
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 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先由丞相等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三省六部制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 确立及其演变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 代 丞相职 三公九卿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 三省长官均为宰 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 相,相权一分为 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 使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中央集权趋向 完善
地位 作用地 位
史料链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 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 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高中历史专题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1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

【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 C【解析】题干中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而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

由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逐渐得以加强。

2.(2015·济宁一中)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及材料“孝廉、才艺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知,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能。

所以应选A。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

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2015·湛江)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 B【解析】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项符合题意;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每课一练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每课一练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训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

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参知政事3.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4.唐承隋制,置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正三品。

《唐会要·御史台》云:“正朝廷纲纪,举百家紊失。

”《新唐书·百官志》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

”唐御史台的主要职能及设立的根本目的是() A.监察,揭发百官罪恶B.礼仪,重视社会教化C.监察,强化皇权统治D.刑法,维护百姓利益5.《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是在隋朝时创立的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朝进士科为世人所推崇D.当时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6.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

该制度()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7.封泥又叫“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封泥中隐含着诸多历史信息。

下图是西汉时期的封泥,从中可以看出西汉地方制度所具有的特点是()汝南郡项县“项长之印”河间王刘辟疆“河间王玺”A.实行郡国并行制B.广泛推行封国制C.实行郡县两级制D.推行单一县制8.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君主专制体制的创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君主专制制度从此出现。

2.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1)内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等大权于一身,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2)特点: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本质特点,皇帝制度具有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皇帝个人因素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政治决策和政府的行政职能,从而使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3)影响:我国历朝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是以维护君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皇帝成了“臣子”和“万民”的主宰;皇帝对于官吏有奖赏和惩办的权力,有提拔和贬斥的权力,也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应用示例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D)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④君主专制弊大于利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二、君权和相权1.限制相权的原因:宰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削弱相权。

(1)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②建立中朝。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随侍皇帝左右;汉武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他们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形成了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

于是,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关,称外朝。

(2)唐朝分散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

(3)宋朝分割相权: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朝:中国封建的监察制度从秦朝开始正式确立,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监察中央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县官吏。

2.西汉: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唐朝: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应用示例《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

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C)A.行政管理B.访贫问苦C.监察官吏D.缉捕侦查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2.察举制的演变和实质。

(1)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道德和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六年之后,再次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

(2)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

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所定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它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3)察举制考选的对象、内容和考选的方式、程序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实质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及其评价。

(1)隋朝创立科举制以后,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2)科举制的进步性。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科举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④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科举制的局限性。

①作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②科举制以儒学经义为主要考试科目和内容,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使科举制变为思想控制的手段,失去了选官的积极意义。

五、行省的设置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域依次为路、府、州、县。

2.元代的行省制度。

(1)内容。

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②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

③行省官员必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④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2)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应用示例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课堂点睛试用“一、二、三”(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创新)归纳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2014·湛江测试)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B)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众建其官”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原则是分权原则,“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体现了通过分权,达到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

2.汉代前期一皇帝曾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A)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解析: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西汉初,地方(诸侯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C)A.外朝和中朝B.待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4.“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C)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解析:根据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等,可知宋代通过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C项正确;A、B、D三项未从题干中反映出来。

5.(2015·云南玉溪期中)朱熹说:“以唐太宗之聪明英特,号为身兼将相,然犹必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施行,该谓理、势之当然,有不得而易者。

”材料认为(B)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唐代三省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唐太宗加大宰相的权力D.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君权解析:依据材料强调天下大事必须由宰相审查成熟以后才施行,否则就需更改,这实际上是阐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三省六部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6.(2015·吉林长春期中)“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C)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C.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D.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宰相的建议听取不听取在于皇帝,谏官的意见听不听在于宰相,皇帝的得道失道则要听取谏官的。

三者之间相互制衡,谏言才能起到作用。

谏官,是用来约束皇帝言行的,不是用来约束宰相的。

A、B、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C项符合题意。

7.《元史·地理志》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又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D)A.推行郡县制B.设置王国C.实行三省制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A项是秦始皇管辖地方的措施,B项是西汉时期的内容,C项是隋唐时的中央官制。

8.(2015·全国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B)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解析:“优秀”应该指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

A、C、D三项都不是从“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央集权制的。

9.(2015·韶关摸底)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D)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分别盛行于汉代和六朝时期,故A、B两项错误;三公九卿制盛行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是唐代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故选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