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
11 再塑生命的人

20 世纪 ,一 个独特 的 生 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 了世界,她——海伦·凯勒,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 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 过了生命的 88 个春秋,却熬 过了 87 年无光、无声、无语 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 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 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 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 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 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 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 2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在了解这么多成 功残疾人的事迹 后,大家有什么 想说的呢?(与 同桌相互交流)
也 要 哪 献的怕 出树是 一,一 片 棵 绿 受 荫 伤
也 想 哪 献的怕 出花是 全,一 部 朵 芬 残 芳 缺
人 类 奇 迹 的 创 造 者
海 伦 凯 勒
再 塑 生 命 的 人
》
《
·
海伦 · 凯勒 (1880 ~ 1968) , 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 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 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 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 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 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 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 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 日,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 莉文老师来到了她的家,在她 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 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 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 活动家。
教“我” 认识具体事物:
给“我”洋娃娃,
教“我”拼写; 让我分清“杯”和“水”
知道世间万物都有自己 的名字。 “唤醒了我的灵魂,给 予我光明、希望、快乐 和自由。”
教“我”理解“爱” 领悟了抽象的概念, 逐步理解了爱的含 义——思想上产生 了质的飞跃
意说 思说 题 目 “ 再 塑 生 命 ” 的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作者整理了6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基础知识认识本文作者,了解其生平。
b、基本技能学习本文优作文吧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c、学法指导自学兼指导d、思想教育1、学习作者坚韧不拔的的精神。
2、培养自己在学习上的意志品质。
3、理解体会老师热爱学生的感情。
4、激励学生发奋图强。
e、能力培养1、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老师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和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抒情性的文字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法选择指导学生提高独立阅读水平。
教学用具投影仪或者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美国有一个小女孩,她出生19个月即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
她十岁时才一次学会说话,生活的磨难迫使她不断的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在小读书期间,她的成绩优秀,从1904年他24岁开始,从事写作与演讲的职业,她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有名的有《海伦。
凯勒日记》《我的生活故事》等。
她就是美国杰出的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
凯勒。
在海伦。
凯勒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对她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就是海伦。
凯勒的启蒙教师——再塑海伦。
凯勒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莎莉文老师老师在海伦。
凯勒7岁时开始教她,莎莉文老师原来也是盲目,经过治疗恢复了部分视力,是美国一所盲人学校的毕业生。
她用独特的方式教海伦。
凯勒听话、写字,为海伦。
凯勒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个改变作者命运的人,这也是作者以“再塑生命”为本文题目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海伦。
凯勒和她的老师。
二、自读要求: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中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三、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⑥一⑬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五、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
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
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绽开(zhàn)争执(zhí)惭愧(kuì)譬如(pì)激荡(dàng)奥秘(ào)拼凑(còu)花团锦簇(cù)混为一谈(hù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再塑生命人赏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在她的名 作《假如给我三天 光明》一文中深情 地抒发她对莎利文 老师的爱:“假如 给我三天光明,我 第一眼想看的就是 我亲爱的老师。”
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
貌是什么样子的?
不幸
截然不同
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
海伦她的感受又是如何?
——体会莎莉文的形象及她的高超的教育艺术
导学探究点三: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收获
1、第6段中“立即跑下楼去”表明了什么?第10段中产生摩擦时, 老师为什么带我去散步?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我初学知识的兴奋和喜悦; 将我带入一个轻 松、美好的环境,让我从坏心情中解放出来,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 心境,寻找教育契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 好的思想情操“爱”,像春 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 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 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 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 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 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 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 到升华。
2、第11、12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 快乐、自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充满新奇的眼光”指什 么?“两眼浸满了泪水”中的“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老师的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 感的大门。 “充满新奇的眼光”指我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 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妙的感受。 “浸”形象写出了我满眼泪水的 样子,生动表现出我的痛惜和悔恨之情
被称为“诗 坛的拿破仑”
天生跛足……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
10. 再塑生命的人

谢 谢 观 看!
答题步骤::第一步,先理解标题的表 层含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分析其 比喻义和象征义(深层含义)。 第三步,分析标题和主题的关系以及 表达效果。 第四步,组织整合答案。
10. 再塑生命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可以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入手。结合全文可知,“香椿的味道”,表层含义是“香椿本身的味道”; 香椿经过母亲的巧手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所以第二层含义应该是“母爱的 味道”;母亲炸好“香椿鱼儿”,“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 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可见作 者“童年的快乐”;作者在结尾写“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 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自然文 中还诠释了“春天的味道”。
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 三遍地看着房 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 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 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 与稳 重,迟迟不吐芳香。
10. 再塑生命的人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 丝清香。迫不 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 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 到了!一簇簇短短的 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 脸, 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 动的蝴蝶 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 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 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 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 底色的映衬下, 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 春天, 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7.再塑生命的人

字词预习检查:
安妮 (ān ní) 莎莉文(shā lì) 感慨 (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走廊 (láng) 搓捻 (cuō niǎn)用手指搓。 抚弄 (fǔ) 绽开 (zhàn) 苦恼 (nǎo) 怦怦直跳 (pēng) 捡 (jiǎn) 唯恐 (wãi kǒng) 赠送 涨红 模仿 争执 惭愧 悔恨 激荡 奥秘 浸满 譬如 企盼 (zâng) (zhàng) (mó fǎng) (zhí) (cán kuì) (huǐ hân) (jī dàng) (ào mì) (jìn mǎn) (pì) (qǐ)
6.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7.悔恨莫及: 懊悔都来不及了。 8.花团锦簇:(jǐn cù)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 丽的景象。
9.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 不完(看不过来)。 10.混为一谈:(hùn)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 做同样的事物谈论。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5、第4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 用“大雾中的航行”来比喻自己在遇到老师之前那种无助 、彷徨、苦闷的心情,以及内心对光明的渴望,从侧面烘 托了老师的重要性。
阅读第二部分(6-13)
1、第6段中“立即跑下楼去”表明了什么?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我初学知识的兴奋和喜悦 2、产生争执时,老师为什么带我去散步? 将我带入一个轻松、美好的环境,让我从坏心情中解放出 来,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寻找教育契机。
2.作者在莎莉文老师出场前,做了哪些内 容铺垫,有什么作用? 铺垫内容: (1)准确的时间 (2)家人匆忙的样子 (3)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 (4)自己内心的渴盼。 作用:渲染气氛,设置悬念,更加突出了 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 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3.为什么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 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因为海伦真正对字的理解是从“水”开始的。真 正激发了她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打开了海伦心灵的 窗户。让海伦意识到,自己虽然身有残疾,但同样 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掌握知识。 水房的经历,使海伦树彻底改变了以前消极厌烦 的心态,真正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她看到 了生活的光明和美好,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1.教师导入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
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作者简介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www.art-com.co.kr
“十九世纪最使人感 到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仑 与海伦· 凯勒 ” ——马克· 吐温
拿破仑 法兰西 第一帝国皇 帝,曾率领 法国军队横 扫整个欧洲, 战功赫赫。
海伦· 凯勒 是谁?
海伦· 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原名为Helen Adams keller,她出生后19个月,由于急性充血丧失了视力、听 力,不久变成哑巴。在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利文 (Annie Sullivan)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 还学会了说话,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 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利文合著的海 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 (The Story of My Life)发表,立即引起轰动,成为英文名著。 海伦终身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此她曾周游世 界,并写下了《海伦· 凯勒日记》等。
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 四届的总统。
阿炳 (1893-1950)
原名华彦钧
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 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 品奖。
张海迪
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 失去知觉 高位截 瘫„„ 自学掌握英语 日语 德语等 当代知名作家 翻 译家
“孔雀仙子”——邰丽华
假如给我一时接受 不完(看不过来)。 10.混为一谈:(hùn)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 做同样的事物谈论。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共选取了哪几件事来展现莎莉文老师的 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请你把它归纳出来。
1.第一次亲密接触 2.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单词 3.教我认识和理解水的含义
拜伦 (1788-1824)
英国19世纪著名浪漫 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坛的拿 破仑” 天生跛足„„
路德维希· 范· 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 26岁时听觉衰退 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
美国政治家
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
— 巴尔扎克
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 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 培根
2.了解了海伦曲折的学习过程,你认为莎莉文老 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 莎莉文老师: 1.热爱学生,是一个富有爱心和耐心, 懂得包容的老师。 2.讲究教育方法,激发兴趣,循循善诱。 3.抓住教育时机,让海伦亲身体验,在 体验过程中理解概念; 是一个教育艺术家!
文中有不少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 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学习的 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海伦:
聪明、好学、 坚毅而又感情 丰富、悟性极 强
本文突破了“以写老师为主”的惯例,既写 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篇幅比写老 师的还多。 你认为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 的种种感受,写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等等。 都是为了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写 老师的可敬可爱。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敢疏忽。 4.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 仿,不加改变。 5.不求甚解: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 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语出陶 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 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 欣然忘食。”
6.恍然大悟:(huǎng) 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7.悔恨莫及: 懊悔都来不及了。 8.花团锦簇:(jǐn 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 丽的景象。
她,一岁零七个月,突患急 性脑充血,成为一个集盲、聋于 一身的残疾人! 她,精通英语、 德语、法语! 她,曾经就读哈 佛大学! 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 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她,是美国 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她,被誉 2009.06 为“美国英雄”!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动作描写的句子,如“我自豪极了,· · · · · · 拼 写给她看。”这句话写出了海伦会拼写 “doll”这个词时内心的自豪、激动之情。 心理描写的句子,如“我独自躺在床 上,· · · · · ·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这句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了海伦井房经历后求 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深层探究
文题“再塑生命” 从字面意思看,是 “重新塑造生命、 重新获得生命”的 意思。在文中,它 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 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 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 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 残疾人的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
苏联作家 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 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 怎样炼成的》
安妮· 莎利文 波士顿珀金斯盲人 学校毕业。精通盲文, 从20岁开始做海伦· 凯勒 的家庭教师,直到69岁 去世,一生教育并陪伴 着海伦· 凯勒,引她进入 新的世界,成就一番伟 大的事业。
——海伦•凯勒
成语·俗语
1.截然不同:(jié) 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2.疲倦不堪:(kān) 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3.小心翼翼:(yì)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
[邰丽华] 如果有 一天,能够给我 有三天的听力。 第一天,我要听 听陪我渡过20多 年的音乐。第二 天,要听听关心 关爱我的周围的 朋友们的声音。 最后一天,我要 听听世界上每一 个角落的最美妙 的声音。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 任何一座高峰。 — 荻更斯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 者是一个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