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电视ip化混合播出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主要依靠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等传统传输技术,但这些传输方式存在着带宽限制、信号质量不稳定、内容难以个性化定制等问题,影响了用户体验。

而网络IP技术则能够通过互联网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用户终端,具有带宽大、传输速度快、信号质量稳定、节目内容可定制化等优势。

随着网络I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采用IP网络进行传输,为用户提供更丰富、个性化的节目内容。

通过分析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产业的影响和挑战。

探讨IP网络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优势和挑战,可以帮助行业从业者更好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提升节目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背景介绍结束】1.2 研究意义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是传统的媒体形式,随着网络IP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影响和挑战。

研究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网络IP 技术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和节目质量,为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更好的观众体验和广告效果。

IP网络和传统广播电视的优势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传输方式的不同之处,为行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参考。

分析IP网络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挑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传输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转型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将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现状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传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

传统的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广播电视传输方式逐渐受到网络IP技术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采用IP网络进行传输。

IP组播和RRPP环网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应用和分析

IP组播和RRPP环网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应用和分析
以太 网 ) 接 口。
如图1 所示 , 因一期传输 的高清数字电视共2 7 套, 总带宽 约2 9 0 Mb p s ,因此规划一个千兆的R R P P 环网,即各个地市之 间的三层交换机采用G E 互联的方式组建R R P P 环网。 因R R P P 技术是个二层的以太网技术 , 对于视频传输涉及 到的I P 组播是采用二层还是三层方式实现 ,以及这两种不同 的I P 组播方式对于实际电视节 目传输的影响需要在实际网络
数 字 电视节 目源 可 以提供 A S I 和I P 两 种接 口。 传 统 的数字 电视 传 输 一般 采用 AS I 的传 输 方 式 ,这 种方 式 已 经发 展 、使 用 了
上部分节点的电视节 目 传输中断时间较长 ,不能满足电视节
目安 全 传 输 的 需 要 。 二 层 方 式 采 用 的 技 术 一 般 是 R P R ( R e s i l i e n t P a c k e t R i n g ,弹性 分组 环 ) 或 以太 网环 。R P R 需 要 专用 硬 件 ,因此 成本 较 高 。而 以太 网环技 术 日趋成 熟且 成 本 低廉 ,城域 网和 企业 网采 用 以太 网环 的趋 势越 来越 明 显 。 目前 ,解 决 二层 网 络 环 路 问题 的技 术 有 S T P 和R R P P 。S T P ( S p a n n i n g T r e e P r o t o c o l ,生 成树 协议 ) 应 用 比较成 熟 ,但 收敛 时间 在秒 级 。R R P P( R a p i d R i n g P r o t e c t i o n P r o t o c o l ,快 速环 网保 护协 议 )是 专 门应 用于 以太 网环 的链 路层 协议 , 具 有 ̄ L S T P 更快 的 收敛速 度 。并且 R R P P 的收敛 时 间与环 网上 节点 数无 关 ,可应 用 于 网络直径 较 大 的网络 。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 IP 技术的应用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 IP 技术的应用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 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经过单音到立体声,黑白到4K,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给用户更高的视觉听觉和使用体验。

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改变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必要的。

信号覆盖网主要以光纤传输波分复用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信号传输策略为基础,将广播电视节目的音质和画面质量充分传输给用户,这大大改变了模拟信号传输中音质差信号不稳定图像质量差的缺点。

网络IP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量造字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为了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优势,我国的电视已基本完成数字化,但许多广播信号仍以模拟信号为主。

标签: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网络IP 技术;应用一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网络IP 技术的应用现状(一)缺乏先进的应用理念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应用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广播电视公司在使用网络IP 技术时,都会遵循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运营理念,但在受益群体信号传输渠道用户群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还不够等等问题导致现阶段网络IP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辅助广播电视节目运作。

首先,从受益群体的角度来看,手机电脑等的普及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在局域网建设方面,青少年中年人等都会倾向于观看更多的移动能力,视频信息可控,信息选择性强以及具有较高互动性的网络节目手机短视频等,而看电视的群体主要是幼儿老年人。

二是广播电视节目运营商仍停留在电视的使用上。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许多广播电视公司将与视频网站合作,进行同步直播。

虽然对广播电视节目来说是非常省力的,但是从持续管理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节目会把自己的缺点和网站上视频的优点进行比较,比如进度条的可调整性弹幕的传输互动的评价等等,所以观众会厌倦电视直播节目,而电视广播公司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三是改革意识淡薄,科技日新月异,使信息技术和信息传输工具面临快速淘汰和变革的局面。

许多广电企业改革意识淡薄,只关注市场变化,注重销售业绩和成本支出,忽视自身弊端,面对设备更新技术更新和人员更新所需的巨额支出,实力不强的公司难以投入如此大量的资金用于运营。

浅析广电技术IP化趋势及其关键技术

浅析广电技术IP化趋势及其关键技术

浅析广电技术IP化趋势及其关键技术摘要随着IP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IP化也是大势所趋。

本文从4K、8K等高清电视应用对制播系统的挑战分析广播电视技术IP化趋势,并对IP承载SDI的相关标准和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最后提出IP化应用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展望制播一体全IP化的全新广播电视平台。

关键词广播电视IP;SDI以太网;关键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模拟广播电视阶段、数字化制作播出阶段和基于IP网络架构的制作播出阶段。

一直以来,电视业务形态的发展都与媒体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特别是传输网络和传输模式等关键环节。

因此,电视工程技术专家提出了电视信号IP化网络架构解决方案,即利用IP网络技术将电视SDI基带信号转换为IP数据包(SDI over IP),利用光纤以太网等成熟的高速网络来代替传统的传输线路。

1 电视信号IP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传输级IP化,即业务控制流和压缩编码音视频的IP化;第二个阶段:无压缩音视频IP化,即总控交换级的IP化,SDI矩阵将被替代;第三个阶段:全流程无压缩音视频IP化,即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传输、分发全流程的无压缩音视频IP化,节目质量、制播流程将出现重大变化。

目前第一个阶段已经在现有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个阶段的标准化工作也有长足进展,但还面临着链路带宽不足、系统交换能力瓶颈、可用设备少等问题,在第三个阶段则需要更强大的IT基础设施的支持。

总的来说,电视技术架构IP化是目前是个热点,也是发展的大趋势[1]。

2 SDI over IP的关键技术2.1 IP包封技术首先要将SDI信号数据化,形成媒体数据段,然后根据SMPTE ST2022-6和SMPTE ST2022-5分别形成数据块文件和基于SDI信号编码数据块的FEC纠错编码数据块,再将两类数据块封装成IP数据包,通过以太网传输。

在接收端进行IP解包、FEC解码、数据校验及纠错、数据文件序列化等,最终完成SDI 信号恢复输出。

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分析

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分析

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分析作者:刘大安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6期【摘要】近些年来电视广播不断变革,IP产业也在迅速壮大发展,这成为了电视播出技术变革的一种全新挑战和机会。

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IP技术“遍地开花”,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具有许多优势,传统广播电视正在逐渐被其取代,在将来它将会成为电视媒介传播的新型方式。

本文将主要描述电视播出技术IP化变革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视播出技术IP化;技术;变革所谓的电视播出技术IP化就是指网络电视,而交互式网络电视指的是IPTV,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这是一种应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多媒体等技术整合于一起的全新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观看节目时不仅可以使用电视,更可以利用计算机。

宽带的速率和频率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日益增加而不断提高,IP的传播方式和速度也随之提升,为日后电视播出技术的IP化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电视播出技术现状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变化。

进行电视设备播放以及电视信号传输的方式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

传统的卫星以及有线电视,渐渐的向数字化IP化进行变革。

并且近年来我国电视用户不断的增长。

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电视播出事业的迅猛发展。

而伴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在日常电视播出技术当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

电视播出技术由传统的模拟信号到现在的数字信号,由传统的有线播出方式到现在的智能化Ip化播出方式进行迅猛转变。

而结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总体经历了一下3个阶段。

1.1 电视信号更加趋于数字高清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观众对于电视质量的要求也开始随之提高。

而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信号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视行业中,结合数字信号的特点来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还能够较为稳定且高质量的进行图像传播,并且能够更加便捷地实現信号的实时处理,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电视播出技术已经由数字电视中的标清、高清画质,向更加超高清的领域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IP(Internet Protocol)技术是互联网传输数据的基础,通过将广播电视节目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利用IP网络传输,可以实现节目的高清、高质量传输,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

网络IP技术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高清传输。

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容易受到电波干扰和信号衰减的影响,导致节目画质模糊、噪音干扰等问题。

而利用IP网络传输节目,可以将节目信号数字化,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观众可以通过智能电视、手机等设备收看节目,无论是高清电视剧、体育赛事还是电影,都能够呈现出更加清晰、细腻的画面效果。

网络IP技术还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点播功能。

传统的电视广播是按照节目表的时间表进行播出,观众只能选择当前正在播放的节目。

而利用IP网络传输节目,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想要观看的节目,并且可以随时开始、暂停、继续观看,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和顺序,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自由观看节目。

网络IP技术还可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功能。

通过在节目中嵌入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提供意见、投票、互动等。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与电视节目进行互动,增加了与节目之间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在综艺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比赛结果或节目走向,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娱乐性。

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网络IP技术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

它可以实现节目的高清传输,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可以实现节目的点播功能,增加节目观看的灵活性;可以实现节目的互动功能,增加观众参与感和娱乐性;还可以实现节目的跨平台传输,增加观众观看节目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IP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中的应用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浅析数字电视及三网合一技术

浅析数字电视及三网合一技术

浅析数字电视及三网合一技术作者:徐立鹏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15期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清电视技术中,IP技术为高清电视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互联网服务,从而实现了高清电视技术的“三网合一”。

本文对数字电视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对数字电视三网合一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对三网合一技术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数字电视;三网合一;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随着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已不简简单单地单纯为了打电话和看电视,人们开始对双向的交互式业务和通信服务的速率有了更高的需求,这些业务需要传输的网络具有高速、优质、安全和经济等特点,为电信的网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广电运营商进行有线电视的改造时,由于光纤技术通信容量大、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保密性好等优点从而在改造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实现了一些高附加值的互动服务。

1 数字电视概况数字电视即在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发射和接收时采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技术进行的电视。

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最大的区别即是在所提供的频道数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传输时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这样原有的一个频道可以扩展传送7个左右频道,同时音质和画质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使电视频道数量大量增加。

这些节省出来的大量空间即可以进行新服务的提供、所以目前的数字电视除了可以正常观看节目后,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服务,如提供信息平台进行水电、煤气费用的交纳等。

2 三网合一技术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技术当中,电信网可以语音传输;广播电视网可以视频接收;互联网可以提供网络及宽带的业务,每一个网络所实现的功能都有所不同,三网合一即是把这三网的技术优势进行整合,从而融合成一个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满足语音传输、视频接收和网络及宽带的业务,这种高端技术的实现需要三个网络的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三网合一后使网络实现了互通、资源实现了共享,可以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数字化建设成为可能。

ip化混合播出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

ip化混合播出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

PCIP化混合播出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李健摘要在数字化电视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正在逐渐被取代,因3匕,电视行业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向数字化的方向进行快速转变,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文章基于数字电视发展中的IP混合播出的应用,对数字电视、对IP混合播出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IP化;混合播出;数字电视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4-6708(2020)252-0072-02目前,IP技术已经在数据传输交换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各项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通过IP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快速完成了数字信号的转变。

同时,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电视内容的需求、功能的需求也在朝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电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数字电视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电视的需求应用问题。

1IP化自从数字广播电视传输到节目制作的播出,超高清电视的发展,以及新媒体业务的发展,电视中心现有的以SDI基带视频接口和专用SDI数字视频矩阵为基础的传统技术架构,从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落后,数字电视的IP 化发展势在必行。

网络全IP化制播是一种适用于电视台IP视频网络的解决方案,形成基于云平台的全台制播网络体系,以及台网融合内容制作平台和电视台的内容分发网络平台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姜文波曾在演讲中表示:IP技术的特点就是无处不在,随着IP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使用者随时随地的通过更多的方式去获取视频、音频等相关媒体信息。

当前的人们正处于一个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娱乐等方面获取信息的方式,与传统的社会环境相比有了极大的本质性的变化,逐渐从点对点的单一传播形式,转变为面对面的全面传播形势。

而这种传播形式更好的促进了数字电视的信息传播,为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o2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数字电视最早是起源于欧洲地区,随着后来的广泛应用,逐渐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对数字电视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数字电视IP化混合播出
王刚
【摘要】IP技术快速发展,已经覆盖各类数字传输体系,成为众所共识的优秀数据交换方案。

三网融合的前提下广电网络怎么利用IP技术拓展和丰富我们的技术和业务体系,以成为我们最为热衷思考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IP技术优势接合传统系统的稳定,构建新一代高可靠、易应用的数字电视广播体系。

【关键词】数字媒体管理器:一种利用IP核心技术构架的数字电视设备,它具备高密度、多接口、多功能及多应用的各类特性,是下一代数字电视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ASI:即异步串行接口(ASI),是数字电视传输流数据信号的一种接口。

IP: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网协”,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

核心路由器:核心路由器位于网络中心,通常使用高端路由器,要求快速的包交换能力与高速
的网络接口,
传统的数字平台基本上由异步串行接口(ASI)通过标准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各类设备组成,以流(单个64QAM所传输的有效数据载荷)为单位来构成完整的数字电视体系。

由于系统结构的特点,造成系统了可变性和业务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业务之间调度复杂,但整个传统的数字电视广播体系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条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运行模式,为整个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IP技术的蓬勃发展,IP技术以其方便灵活的交换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所有关于数据传输交换的领域,为多种技术的有效融合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方案。

数字电视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高性能核心交换设备为中心,配合数字电视IP打包、处理、适配(数字媒体管理器)设备构成IP化数字电视前端的全新方式。

通过DVB以IP技术的融合,使得我们的数字电视前端更加集约化和高效化,为今后三网融合前提下的全面业务平台提供更加科学化的构成方案。

由于IP技术在数字电视广播领域还处于初期应用阶段,单对数字电视的广播来说也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传输业务颗粒较大。

IP传输的优势在于集约化,一个GE通道可以完整传输24个适应64QAM的TS流,大大降低了传输的技术成本,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但是大颗粒传输带来的问题就是业务过度集中,现在构架DVB OVER IP
的数据基本上以一个千兆为单位传输,以方便数据的处理以及部署IP QAM。

以千兆为单位直接驱动24QAM,对于点播业务来说当然最为方便,但直接承载数字电视广播,显然传输密度过大,任何的故障都会导致重大的播出问题;其次,单个设备集成度较大。

IP体系下使用的设备(数字媒体管理器、IPQAM等)都为高集成度设备,每台设备至少处理一个千兆或更多的数据,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影响的范围将会相比传统系统成倍扩大。

充分考虑IP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们现有的数字电视广播平台体系,将二者结合使其优势互补,在获得IP技术便捷功能的前提下兼顾原有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在DVB OVER IP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障播出安全性。

就此而言,我们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如下:
1、多方位考虑系统的冗余性能。

由于系统集成度高,设计当中力求全冗余热备份,着力消除系统当中存在的单点故障点;
2、拟订重点播出节目,制定重点保障方案。

为防止灾难性故障,重点的节目还需制定独立的保障方案;
3、调制终端的保障,由于系统以IP为核心构成,选择IPQAM作为最终调制输出方案当然最为简单可行,但现在IPQAM主要功能是承担VOD的双向业务的载荷,由于其集成度极高,且单个上变频端口至少处理4个64QAM,任何故障都会造成大面积的业务停播,所以IPQAM并不适宜单向广播方式工作。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计建设数字电视广播前端工作中采取相应方案,优势互补,力争化解和避免上述问题。

1、系统IP构成部分由两台高性能核心交换机组成,各数字媒体管理器均通过双端口的模式将DVB数据通过两个组播送达两台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万兆接口互联,保证任意一台交换机丧失功能时另一台机器均能承担所有业务功能;
2、各数字媒体管理器功能部分均采取1:1冗余模式,任意一台损坏不影响系统功能;
3、广播输出部分通过数字媒体管理器还原传统ASI接口,驱动传统单QAM 调制单元,且双输出备份,通过智能切换开关倒换主备输出,保证输出媒体管理器故障时延续播出;
4、重点播出节目采用原ASI体系设备进行2次冗余备份,通过智能倒换开关切换主备输出,保证灾难性故障中基本节目的最高安全保障;
5、利用IPQAM使之单端口输出,进行最后的射频冗余备份;
6、干线下传二级前端部分使用波分系统传输IP数据,SDH DS3传输ASI 数据用于二级前端节目冗余备份;
如图所示,数字电视信号以卫星信号(卫星信号通过射频切换开关由两组卫星地面天线提供)和骨干网信号组成,主要以干线网络信号为主播,卫星信号为备播,无干线信号的节目主要以普通卫星信号为主播,中星9B信号为备播,智能三选一开关,通过分析码流中的设定成分来进行节目源的切换。

为保证中星9B信号适合于系统输入端的TS流切换参数,此处通过一台数字媒体管理器实现TS流的参数修改,通过不同的输出满足各路信号切换的需求。

信号源除播出信号源外,还设置垫播节目源以满足应急情况下的垫片播出,该部分同样使用一台数字媒体管理器修改服务器播出的TS流并分端口不同参数输出,以便切换。

信号处理部分分为ASI部分和IP部分,通过切换后的各类信号源一部分送往复用加扰机,一部分则送往预复用数字媒体管理器。

传统的复用加扰设备处理
核心的12流节目,数字媒体管理器则处理全部节目,复用并进行IP打包送往核心路由交换设备,核心路由交换设备则通过另外数字媒体管理器进行信号处理(加扰及SI插入等),形成方便的各类节目流组播信号(含加扰、透明、复合及单节目流)以备其它各类设备使用。

最后输出由互为备份的两组数字媒体管理器组成,它们将组播的IP信号转换为普通ASI信号,连接传统QAM调制器完成播出工作。

最后,后端使用一组IPQAM进行单端口输出,便保护各QAM调制器射频信号。

上述切换及调度工作均通过部署于系统各部分的监测监控系统完成,远端覆盖的信号则使用IP及SDH并存方式,以同样的方式在二级前端还原QAM射频信号,以便远端用户的覆盖。

SDH还可以通过一台数字媒体管理器并适配为二级前端提供清流信号,以便需要时使用。

【参考文献:】
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技术与系统王军潘长勇王劲涛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8
TCP/IP详解W.Richard Stevens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宽带IP组网技术—著译者:田瑞雄,环翾,贾振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