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下达标训练新人教版
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及自然环境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某一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认识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考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必备知识·归纳】一、内力作用与地貌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影响及结果: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二、外力作用与地貌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流速降低、风力减小、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微思考】沙尘暴和泥石流分别属于什么外力作用?提示:沙尘暴属于风力搬运作用,泥石流属于流水搬运作用。
【典型考题·剖析】(2020·天津等级考)如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形成如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如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思维路径】信息解读材料解读:该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降水量较多图像解读:①该地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之初,位于地势较低处,现在岩层出露地表,地势高→垂直抬升;②岩体周边陡峭→垂直裂隙→易崩塌→岩石壁立综合分析该地地势低,沉积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垂直裂隙→易崩塌、岩石壁立→丹霞地貌【解析】(1)选D,(2)选A。
备考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2024南京调研]卓子山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东接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黄河。
下图为卓子山和鄂尔多斯高原(局部)地形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A)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变质作用→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变质作用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变质作用→外力侵蚀【解题思路】读图可知,卓子山主体岩石为石英砂岩和石灰岩,黄河四周和鄂尔多斯高原分别以砂岩、砂砾岩为主,这些岩石都属于沉积岩,说明早期该地区地质过程以沉积作用为主;卓子山石英砂岩内部为变质岩,应是沉积岩在形成之后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之后地壳隆起,当地岩石被抬升至高处,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卓子山。
因此卓子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故选A。
2.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C)A.冷湿B.冷干C.暖湿D.暖干【解题思路】石灰岩一般代表浅海相环境,这一时期气候比较温煦,生物比较活跃,贝类和藻类等的生物遗体积累也增多,紧压胶结形成石灰岩。
因此该地石灰岩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最可能为暖湿,故选C。
[2024重庆地理卷]糜棱岩是猛烈裂开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猛烈的塑性变形,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糜棱岩的分布往往对金、银矿床的形成有确定指示作用。
下图示意我国河北某金矿区岩石分布状况,图中断层1形成时间为太古宙,断层2形成时间为晚三叠世—侏罗纪,探讨发觉:金矿是在断层2断裂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据此完成3—5题。
3.糜棱岩可能有的特征是(A)A.颗粒小,有条带状纹理B.质地坚硬,多气孔构造C.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D.质地疏松,透水性较强【解题思路】糜棱岩是猛烈裂开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细小的碎粒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因而糜棱岩致密、坚硬,具有颗粒小、有条带状纹理等特征,A正确、D错误;多气孔构造为喷出岩的特征,B 错误;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C错误。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
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选 A 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 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 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 性抬升,A 项正确;持续抬升不会形成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 项错误; 地壳沉降,该地区河流下切作用较弱,图中古河床较现代河谷的位置明显偏高,说明 有明显的下切作用,C、D 项错误。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选 C 贝加尔湖位于高原山地,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径流增多的水量溢出会 往海拔较低的地方流,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入湖泥沙增多会增加湖底沉积物,反而
使湖水深度减小。只有湖盆加深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
(2018 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 3~4 题。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3.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冷凝
B.变质作用
C.板块运动
D.火山喷发
解析:选 B 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
属于变质岩。
4.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 )
A.岩
D.风化侵蚀
解析:选 B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

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
沉积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 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 口)、三角洲(河 口)、冲积平原
(中下游) 形成沙丘和沙漠 边缘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比 重大的先沉 积,颗粒 小、比重小 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 中下游(例如,黄 河三角洲、恒河
2.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1)~(2)题。
(1)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河漫滩 D.沙丘 (2)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沉积 答案:(1)B (2)C
3 命题研析·探究考法 考法一 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
[最新考纲]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实例认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 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区域认知:利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认识地壳物质的组成 和物质循环。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1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答案:(1)A (2)C
2.[2019·九江月考]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 (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箭头所示边界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运动活跃 B.陆地区域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2)下列地表形态形成在此类边界处的有(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群岛 C.马里亚纳海沟 D.东非大裂谷
第3步 该题较为抽象,借助图形对解题帮助很大,如下图所 示:(h1>h>h2)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呈现】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素养目标】 1.联系海陆、湖陆交界地带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分析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⑥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⑦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⑬平缓侵蚀作用水、⑧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⑩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⑪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外力减弱或遇被搬运的物质⑫堆积下来作用到障碍物[提醒]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43张PPT)

•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 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海水堆积地貌
冰川堆积地貌
分选性差
高山冰川向下运动时,把地表物质刨掉并带走,下降到一定高 度时,冰川融化,因此携带的大小石块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图中 的景观。
喷出型 岩浆岩
侵入型 冷
沉积物固 成
岩浆岩 却
结岩
凝
沉积岩
固
变质 作用
变质岩 重熔再 生作用
岩浆
变质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单向), 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 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堆积作用——冰川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成因:在风向较为固定的沙漠地区,沙粒在风力作用 下被搬运,当风速减弱,搬运能力下降,或前方有障 碍物,大量沙粒堆积下来。
风力堆积地貌
风
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 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 粒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 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分选性好
外力作用(P70)
对地貌的影响
沙地 湖泊 沙山
102°25´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东南部有 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上图所示)。
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4分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 升高,风力减弱,风力搬运能力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2分)
外 地球外部 风化 侵蚀 总趋势是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5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下列地区最可能出现图示地质地貌发育过程的是( B )
A.青藏高原南部
B.内蒙古高原西部
C.德干高原东部
D.巴西高原北部
4.以下风沙沉积层形成最早的是( A)
A.S1 C.S3
B.S2 D.S4
5.风沙沉积层S5形成时( D ) ①风力较强 ②风力较弱 ③风向多变 ④风向稳定
A.①③
B.①④
2.该天坑峭壁多生长灌木的原因是( C )
A.气候干旱少雨
B.地下水源丰富
C.土层相对浅薄
D.太阳辐射较少
[解析] 第1题,读图中崩塌物可知,广西大石围天坑是地下溶洞坍 塌形成的,C正确;不是火山喷发、地堑、盆地陷落形成的,A、B、D 错误。故选C。第2题,灌木耐干旱、耐贫瘠,天坑峭壁土壤贫瘠、土层 薄、水分储存少,因而生长灌木,C正确;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湿润,A错误;该地区多石灰岩,多地下暗河,地下水丰富,但峭 壁水分储存条件差,B错误;太阳辐射对灌木的生存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C。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 的溶蚀能力越强;反 之则越弱
(2)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
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地表喀斯特
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 有利于其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从而形
长
成沉积
信息获取
知识调动
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 (2)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
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沉积地貌。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8·天津河西区模拟)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
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
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解析:第1题,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
第2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1.D 2.B
(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
景区内地势地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据此完成下题。
3.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C。
由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而成的。
图中②喷出地表形成①,则②为岩浆,①为喷出岩,③是由②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的,应该为花岗岩,故C正确。
(2018·武汉调研)“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左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完成4~6题。
4.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5.“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
6.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A.风力侵蚀B.海水侵蚀
C.全球变暖D.火山爆发
解析:第4题,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
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
第5题,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后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
第6题,由“屹立在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
答案:4.B 5.D 6.C
(2016·高考天津卷)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据此回答7~8题。
7.上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
8.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第7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古海岸线集中分布在天津南部并向东南方向推进,由此可以判定东南部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明显,故C项正确。
第8题,图中信息表明海岸线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推进,海面下降;题干、文字材料表明作为海岸线标志的贝壳堤需在海边经较长时期的堆积才能形成,由此可以判定海平面是间歇性下降,故A项正确。
如果是气候持续变暖或地壳阶段性下沉,则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故B、D项错误。
如果海滨泥沙不断淤积,海岸线会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不会形成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故C项错误。
答案:7.C 8.A
(2018·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模拟)“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千湖沙漠”中沙丘的形成原因,其解释可信的是( )
A.沿岸地区寒流的减湿作用导致气候干旱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炎热干旱天气
C.雨林大量被砍伐,信风长期吹蚀裸露地表
D.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
10.图中新月形沙丘( )
A.缓坡大致朝向东方
B.1-4月移动速度快
C.陡坡风力大于缓坡
D.缓坡降水多于陡坡
解析:第9题,“千湖沙漠”国家公园位于巴西东北部滨海地区,沿岸洋流为暖流,A错;赤道附近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B错;只受信风吹蚀,没有沙源则不会形成沙丘,C错;“沙丘从海岸一直向内陆延伸50 km”说明沙源来自海岸线附近,由此推断,沙丘是河流挟带到河口的泥沙被海风吹向陆地形成的,D对。
第10题,沙丘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该地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所以沙丘缓坡大致朝东,冬季移动速度快,夏季移动速度慢,A对、B错;迎风坡风力大于背风坡,C错;该地降水多时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信风控制时为少雨季节,并且沙丘相对高度小,坡向对降水影响小,所以陡缓两坡降水几乎没有差异,D错。
答案:9.D 10.A
11.(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
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
解析:选B。
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其地貌形态和抗侵蚀能力差异不大;图中显示甲、乙、丙三地附近河网密度差异也不明显;引起三地海岸变化的主因是泥沙沉积量,黄河输沙量最大导致乙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8·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铝土矿是在古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古陆上的成矿母岩经过风化淋滤,其中的K、Na、Ca、Mg等元素大多数被淋失,Al、Si等元素相对富集而成。
(1)根据材料推测形成铝土矿的古气候特点并说明理由。
(12分)
(2)通过地质勘探发现,一般情况下,在大的山顶宽缓平台,矿石品位较低,在低缓的山顶或山坡处,矿石品位较高,请结合材料解释原因。
(10分)
解析:(1)“成矿母岩经过风化淋滤”“元素大多数被淋失”,说明风化、淋滤作用都很强,而风化作用与气温有关,淋滤作用与降水有关,故可能是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
(2)矿石品位高低就是有用矿物含量多少。
材料中提及铝土矿是其他成分被淋失而Al、Si富集的结果,低缓的山顶或山坡,由于水流速度快而淋滤作用强,大部分硅被淋失,铝含量较高。
答案:(1)古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理由:气温高,成矿母岩风化强烈,释放铝土多;降水多,K、Na、Ca、Mg等元素被淋失多,有利于铝土矿富集。
(2)低缓的山顶或山坡处泄水条件好,从而加速了淋滤脱硅,有利于铝土矿富集。
13.(2018·南昌检测)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24分)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8分)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8分)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8分)
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 m 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