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规范性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察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一些有效的答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散文阅读题,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一、快速浏览,把握大意在开始答题前,先快速浏览全文,对散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有助于在答题时快速定位相关信息,节省时间。

二、精读重点,注意细节散文往往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见长,因此在精读时要特别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这些细节往往是答题的关键。

三、理解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在阅读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

比如,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就要从文中寻找情感变化的线索。

四、结合原文,有理有据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引用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或段落,使答案有理有据。

同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分析,避免机械地复制原文。

五、注意答题结构,条理清晰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答案的结构,使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一般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述,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

六、常考题型及解答说明1. 主题思想题:这类题目要求概括散文的中心思想。

答题时,可以从散文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

2. 情感分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题时,要注意文中的情感词汇和修辞手法,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分析。

3. 语言特色题: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答题时,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写作手法题:这类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答题时,要注意文中的描写手法、叙事结构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5. 开放性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回答。

答题时,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要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七、审题与时间管理在考试中,审题非常关键。

要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题目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同时,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所有题目。

散文阅读规范性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规范性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规范性答题技巧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答题的一大难点。

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往往不得要领,普遍得分不高。

在所失去的分数中,非知识性错误即规范性不强导致的失分占有很大的比率,因此,对学生加强规范性答题的训练已成当务之急。

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审题干。

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

第二,审材料。

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

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

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

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

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

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

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

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规范美观的书写是获得高分的有力保障。

书写清楚美观,既是答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体现。

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

【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20xx年武汉市高三年级四月调考试卷,题目有删减]故乡的芦花李笙清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语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语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语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散文是一种运用散文语言进行叙述的文学形式,旨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和思辨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散文阅读题,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词语理解题词语理解题要求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并运用生词和词组。

在回答此类题型时,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上下文:学生需要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整体意思,这样才能确保对词语的理解准确无误。

2. 掌握常用词义:学生应熟悉常见的词义,如词语的基本义项、引申义和比喻义等,以便对难词进行准确的理解。

3. 使用词表和上下文线索:在解读生词时,可以参考词表和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尽量推测生词的意思。

二、意义理解题意义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细节和大意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和主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和脉络,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理解段落的观点:每个段落通常都有一个主题句,该句明确表达出段落的核心观点,通过理解主题句,可以对段落的意义进行准确理解。

3.运用上下文分析:通过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包括前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来推断出生词或短语的意思。

三、段意理解题段意理解题要求学生理解并概括段落的基本内容。

在回答此类题型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注重段落的主题句:主题句是段落的核心句,通过理解主题句可以快速把握段落的重点。

2.分析段落的逻辑关系:段落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间通常存在着明确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段落的含义。

3.全面了解段落信息: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应通读整个段落,以便对段落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四、主旨概括题主旨概括题要求学生根据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整体把握文章: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脉络,明确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丰富多样让考生相当头疼,其中,散文阅读题也是备受关注的一部分,许多考生不知道如何答题。

而高考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也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运用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掌握一些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一、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阅读理解是考试的基础,而散文的阅读理解更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难关。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读懂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主题和写作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理解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掌握文本的“脉络”。

同时,注意抓住文段首尾的关键词语,把整段的意思串起来,从而理解文本的主旨所在。

二、留意卷面提示与切入点高考散文阅读通常会在卷面上为考生提供一些提示,从而引导考生进入文章,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考生需要留意这些提示并掌握合适的切入点。

常见的提示有摘自某位名人的名言,以及文章所涉及的事件、人物等。

当考生读到这些提示时,需要对其作出适当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依据题目要求精准解答针对散文阅读的题目,答案往往会隐含在文本内容中。

考生需要在掌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精准解答问题。

极其重要的是,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答题,不要离题或扯到太远的话题上,否则会影响分数。

对于一般的阅读理解题目,回答问题应简明扼要,语言规范、得当得体。

四、积累知识、增强语感阅读散文并掌握答题方法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关键,因此,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也非常重要。

考生可以通过积累名人名言、文化知识等来增加阅读的厚度和深度,提高瞬间的理解力,使自己的答题效率也得到提升。

同时,平时也应该注重多读书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在看待文本时做到自然流畅。

五、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心态平衡高中生考试时间宝贵,对于散文阅读考试来说,良好的心态能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的各种问题。

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尤其是那些一看就不会的题目,也不要急于回答。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题材多样、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

在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常常是同学们感到头疼的部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就能在散文阅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段落的关键语句,这些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比如,有些标题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如《故乡的思念》,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开头和结尾也常常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开头可能会引出下文,结尾则可能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二、分析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整篇散文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等。

找到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例如,以人物为线索的散文,会围绕着这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展开叙述;以时间为线索的,则会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描写事件的发展。

在答题时,如果问到文章的线索,要能够准确地指出,并说明其作用。

三、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或优美、或朴实、或含蓄、或直白。

我们要学会品味这些语言,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能够准确判断并分析其作用。

比如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拟人能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同时,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这些词语和句子可能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或者对理解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揣摩其深层含义。

四、理解作者的情感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理解作者的情感是读懂散文的关键。

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

有时候,作者的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比如通过感叹句、抒情句等;有时候则是含蓄隐晦的,需要我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去体会。

五、分析人物形象如果散文中有人物描写,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入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质。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

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很多同学搞不懂散文阅读的得分点在哪里,盲目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其实散文阅读是有技巧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熟悉常用语(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2)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3)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6)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 将思维指向句 子的内部, 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 再联系前后 文, 看看段意, 就可以得出答案。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 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 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 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 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 用+结合句 1. 比喻、拟人: 生动子形语象境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 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 性
•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散文鉴赏答题技巧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

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题型三理解词语的含义题一、什么是理解词语的含义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③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点,也是学生答题的一大难点。

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往往不得要领,普遍得分不高。

在所失去的分数中,非知识性错误即规范性不强导致的失分占有很大的比率,因此,对学生加强规范性答题的训练已成当务之急。

规范性答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指向
认真审题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审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审题干。

题干是问题之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为答题指明的方向。

第二,审材料。

有些题干后附有一些文字材料(比如词语或者句子),这些材料对答题的区域和重点作了隐性的规定。

二、理清思路,明确答题步骤
理清答题思路是准确答题的保障。

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对题目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第二,根据审题的结果,准确地找出相关的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第三,理清答题的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

第四,根据赋分值,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要点。

三、简洁表达,明晰答题语言
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答题的呈现形式。

第一,答题语言要简明扼要。

第二,答题语言要表意明确。

尽量不要使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抽象的语言,尽可能结合文本进行答题。

四、规范书写,整洁答题文面
规范美观的书写是获得高分的有力保障。

书写清楚美观,既是答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体现。

所以,工整清楚的卷面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答题时不可小视。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2008年武汉市高三年级四月调考试卷,题目有删减]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

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

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

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

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

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

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

间或有水鸟扑愣愣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

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

这时候的女
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

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

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

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

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

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

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

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

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

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

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篾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

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关的工艺品,竞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

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

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

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1.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

(4分)
【思路点拨】
在通读文本大意后,首先要认真审题。

题目中包含以下要求:1、就“五、六”的相关内容作答,且重点关注这两段中能体现“诗意美、人情美”的内容;2、着重分析“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其次明确答题思路。

可以将五、六两段中所涉及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分别作答,也可以将其一起综合作答。

答题时,最好先写出文段所呈现的“表现手法”,然后再联系文段内容作具体的阐释。

再次,“阐要赏析”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明了。

下面是学生在考试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答案一:细腻的动作描写,如“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形象表现了女人们优雅勤劳,突出了人情美。

答案二:作者将人物与景色的描写相结合,细致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与神情,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幅幅醉人的、充满诗意的美丽画面。

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着以下规范性答题的问题:
1、没有审清答案指向和要求。

如“答案一”错误地将“表现手法”理解成“语言表达方式”,因而导致答非所问。

表现手法的主要类型有: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2、答题步骤不清晰。

如“答案二”既没有明确地答出“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也没有按照答题步骤进行回答。

同时,没有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进行阐释,而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题目进行解答,因而导致答题不完整。

3、没有理清答题的思路。

如“答案二”没有对“景”和“人”的特点进行分类,因而答案没有层次性,显得不清晰。

【参考答案】
1.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以芦花衬托女子的美丽,以男子的粗犷、笨拙衬托女子的柔美、灵巧。

另外,还用到借物抒情等手法。

(“表现手法”表述准确给2分,“赏析”到位给2分)【现场练兵】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图画
冰心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

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

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

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

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

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

暮霭里,融合在一起。

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

“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

”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

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7月5日)
1.作者在第三段中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其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作者在第三段中描绘的两幅图画是:一、“山上的晚霞”图,二、“平原村树”图。

其“目的”就是为了与第二段中的“断瓦颓垣”图进行对照,以此来表达作者的乐观旷达、淡泊悲悯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